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板浦笔记:煮茶听雨话竹林
                            
“一生痴绝处,寻梦到板浦。”我所居住的古镇板浦,自古以来,绝对是一个好地方。梦多,且文气足、底蕴厚。让许多文人莫名地心动,心动不如行动。于是乎,文人们纷纷来板浦寻梦。一到板浦,有的文人往西顾巷汪家大院而去,有的文人往国清禅寺而去,也有文人往枝叶茂盛的银杏树而去。文人走近了心仪的板浦,就像步入了精神上的后花园。他们在此流连忘返,在此赋诗高歌······
我很荣幸,出生在这个地方。
我算不上文人,却对脚下的这一方土地有一份深情。而我呢?着实偏爱,李汝珍故居的竹林。李汝珍故居,我曾经无数次地将它介绍给外地的文友,我也曾经不厌其烦的写过这里的皂角树、桂花树、汝珍井······今天,我换一个角度,写一写李汝珍故居的竹林。
李汝珍故居的东院子里,的确有一片秀丽,且不大的竹林。
这片竹林,不惧流年推换,一袭翠衣依旧,不染尘埃,清纯洁净,清俊风骨不改。竹子,坚韧挺拔,不畏严寒,不惧风霜,一如李汝珍之气节,淡泊不惊。想必,汝珍先生也是爱竹的。先生虽命运多舛,依然才情四溢,大概也因人而异乎?先生虽怀才不遇,但先生生性豁达,随遇而安,若不然,怎能写出千古奇书《镜花缘》。名著《镜花缘》的诞生,那是李汝珍人生中最华丽的时光。
文章千古事,李汝珍不朽,先生立于世、立于史。千古风流,唯独先生一人矣。
竹林是个好去处。李汝珍故居,离我的住处不远。夏日长假闲暇时,无俗务之牵累,有看书之余闲,我常独自一人,拿一本书,顺着悠长的小巷,再穿过两条街,去李汝珍故居附庸风雅,到竹林下咏读,打发时光。读累了,若有了倦意,将书合上。咪咪眼,打打盹,发发呆,再抬头,看饱经风霜的青砖黛瓦,看参差错落的飞檐,看雕着图案的木格窗,一式徽派的风格,古意盎然,水墨画一般模样,让人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
竹林里,偶尔有鸟儿在唱歌,还有此起彼伏的蝉鸣声,充满了野趣。
夏日多雨,天空忽然间会变得昏暗,霎时间雷声隆隆,紧接着下起雨来。夏日雨大,有个性,有气势,先是雨点滴滴,然后哗啦哗啦。雨一直下着,而且越来越大。竹林西侧有一长廊,长廊中暂且避雨,雨点像演奏一支交响曲,时而急促,时而舒缓。雨打在竹叶上,沙沙作响,像天籁,很动听。竹叶声声,雨点淙淙。这时,斟一杯清茶品茗,一小口一小口慢慢地嘬着,心静如水,与世无争,不起波澜,岂不美哉······
竹林,即装点了庭院清雅,亦添了灵气与韵味。竹林与李汝珍故居,相辅相成,互相成趣······李汝珍故居虽小,却不知积攒了多少人文的厚度,让这一座历史古镇,拥有庞大的、能呼吸的根系。
古人钟爱竹的品格,谓竹为君。书上说竹子是“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还有“梅松竹”岁寒三友之美誉。足可见竹其地位之高洁。
中国文人大概都有竹子情结。
古人因水而隐,亦有因竹而隐。比如:竹林七贤。魏晋时期七位真名士,他们或与竹林作伴,或与竹林为友,或在竹林抚琴赋诗,或指点江山,或激扬文字,曾风雅一时,被传为佳话。
与此同时,竹子的嫩芽 -----竹笋也深受文人们喜爱。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食笋》一诗写道:“每日遂加餐,经时不思肉。”
宋代文学家苏东坡诗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爱国诗人陆游亦在《访野人家》一诗中写道:“群童挑燕笋,幼妇采鸡桑。”可见古时,文人就视竹笋为上好的蔬菜。
遗憾的是,竹笋虽大美,可惜我的老家古镇板浦人,几乎没有人好这一口。
清朝郑板桥痴迷画竹,一画就是四十年。他在诗句中云:“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古镇历史沉淀太多,尽管繁华褪尽,辉煌不再,但板浦依然是一座具有文化底蕴的历史重镇。
关于古镇板浦的写作题材,很多很多,估计足够我写一辈子的。坐在书房里,我从不慨叹,没有题材可写。
写了几天,终于搁笔,可小文的题目叫什么呢?有点困惑,想了很久,还是风雅点,就叫《煮茶听雨话竹林》吧!
作者简介:潘友国,土生土长连云港板浦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不可居无竹
竹林雨靡[​隔浦莲近拍-新韵]
听,竹子开花的声音......附《竹林听雨》醉美!
追寻李汝珍的人生轨迹
古猗绿竹
竹缘(竹林听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