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何流传后世的书大多是失意者所作?

很早以前就注意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我们看的古书、读的古诗词,作者活着的时候大多都是很失意的人。四大名著的作者中,曹雪芹举家食粥酒常赊,混得显然不怎么样,罗贯中、施耐庵、吴承恩好象也不咋的,如雷贯耳的司马迁、李白、杜甫、白居易、苏东坡、李煜、李商隐等等,也是屡遭打击,过得很不顺心,至于《聊斋》、《西厢记》等等,他们的作者写书的时候好象都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我对西方文学史不熟悉,估计也大差不差,那些流传后世的伟大著作,作者在活着的时候也以穷困潦倒者居多,我只知道一个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一生颠沛流离,留下了一本哲学著作《沉思录》。然则何以如此呢? 

        中国1000多年的科举史,共产生了777名状元,这么多的状元,为何没有人能写出流传千古的文学作品呢?是他们没有这个文学才能吗?显然不是,能考上状元的,除了少部分走后门、拉关系的外,绝大多数都是很有水平的,诗词歌赋样样精通,他们的文学才华,比起四大名著的作者来,恐怕是只高不低,但他们为何鲜有作品流传下来呢?

        首先得分析一下,能流传下来的书都是一些什么书呢?歌功颂德的不多,洋洋自得的不多,绝大部分的主基调是悲情。为何会这样呢?一本书,要想流传千古,就得能引起不同时代的人长久的共鸣,而且是大多数人的共鸣,也就是普世的共同情感。在这个世界上,成功的人从来只是极少数,他们位居金字塔的尖顶,高高在上,他们的思想、情感,与普罗大众差得太远,无法引起大众的共鸣,自然流传不下去。那些状元们呢?他们考上状元后,也就意味着进入仕途,开始做官了。做官多忙啊,忙着给皇上拟圣旨,忙着制定治理国家的大政方针,忙着应酬交际、拓展人脉;要是主政一方,那更没有闲暇了,忙着行政事物、忙着打点关系、忙着求田问舍。这些人中,既有水平又有能力的人就开挂了,高官厚禄,荣华富贵,附庸一下风雅,根本不可能写出能引起大众共鸣的东西来,最多出本自传,得到一部分人的吹捧,但生命力极短,很快就被历史的车轮碾成齑粉,随风飘散了。那些考不上状元,或者虽进了官场却得不到使用的人呢?他们中那些真正才华横溢却无处可施的人,就会陷入极度的苦闷和深深的思索,就会找个渠道来排解,写书就是一个很好的渠道。

       司马迁在《史记》卷七十六《虞卿列传》中写道,虞卿不得意,乃著书,上采春秋,下观近世........然虞卿非穷愁,亦不能著书以自见于后世,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些人中的佼佼者,就是那些流传千古的伟大人物。

        是这些失意人不想做官吗?非也。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最高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数十年的寒窗苦读,肯定是想当官的。杜甫到处写自荐信,想谋个一官半职;柳永那首著名的《望海潮  东南形胜》也是一首投名状,拍当时的杭州太守马屁,指望谋个差事,却不入太守法眼,只好作罢。也有少数的读书人天性不适合做官,比如李白,自由散漫,嗜酒如命,他要是做了官,肯定不会是个好官,也幸好他没做官,否则早被后人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当官与做学问是两码事。李煜是一个绝代词人,但实在不是一个好皇帝;乾隆皇帝一生写了近42000首诗,但却没有一首能提得上筷子;刘项不读书,但一个推翻了秦朝,一个创建了汉朝;朱元璋放牛娃出身,大字识不了几个,却治隆唐宋,建立了大明王朝。

        有没有人在世时春风得意,风光无限,去世后又留下了光照千古的伟大作品呢?也应该是有的,只是我孤陋寡闻,没听到过,也没看到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她十三岁就入宫,十四岁生子,儿子被后世称做“千古一帝”
宋之问最著名的一首诗,引起了后世千古的共鸣
浅读世书
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被称“红杏尚书”,因一句诗名传千古
清代状元徐郙等楷书《敬皇帝书》
清代状元徐郙等楷书《敬皇帝书》,请欣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