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19《庄子·内篇·齐物论》第八次学习

温故知新

百骸、九窍、六藏、赅而存焉,吾谁与为亲?汝皆说之乎?其有私焉?如是皆有为臣妾乎?其臣妾不足以相治乎?其递相为君臣乎?其有真君存焉!如求得其情,与不得,无益损乎其真。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nié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

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奚 必知代而自取者有之?愚者与有焉!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是以无有为有。无有为有,虽有神禹且不能知,吾独且奈何哉!

原文学习

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果有言邪?其未尝有言邪?其以为异于鷇gòu音,亦有辩乎?其无辩乎?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

导读

从本节开始到是故滑疑之耀,圣人之所图也。为是不用而寓诸庸,此之谓以明。”是风格独特的一大章。《齐物论》由此正式进入了南华老仙为后人所设的哲学论辩迷魂阵。

“果有言邪?其未尝有言邪?其以为异于鷇音,亦有辩乎?其无辩乎?......?”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历代读书人因为其强大严密的论辩色彩和文章本身存在的深刻哲学内涵而纷纷陶醉于此。在这一大章南华老仙让我们见识了什么是真正的宏才博辩,什么是语言表达的洸洋自恣。但也正因为此特点使这一大章成为最不容易读懂也最容易被读者误解引起歧义的环节。但是,诸位读者君若能让自己“荅焉似丧其耦”就会和婴孩一样超越这些语言文字直接化为栩栩然之胡蝶从而和南华老仙神观于物论之不齐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大章出现了南华老仙明显的提示——从本节的“则莫若以明”、下一节的“故曰莫若以明”、再到“此之谓以明”。如此反复申明“以明”不仅暗示我们“以明”是“齐物论”的关键所在,还验证了本号一再重复的“诸子之书自带解读且反复论证的”观点。鉴于以上这些问题,从本节开始本号将放慢学习节奏,一起欣赏南华老仙给我们呈现的“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之大餐!

以经解经

1.《易·睽》:......天地睽而其事同也。男女睽而其志通也。万物睽而其事类也,睽之时用大矣哉!《象》曰:睽。君子以同而异。

2.子列子曰:“得意者无言,进知者亦无言。用无言为言亦言,无知为知亦知。无言与不言,无知与不知,亦言亦知。亦无所不言,亦无所不知;亦无所言,亦无所知。如斯而已。

3."子綦曰:"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呺。而独不闻之翏翏乎?......子游曰:"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籁。"子綦曰:"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

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与接为构,日以心斗。......

4.《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齐物论之问

1.“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这两句的顺序可以颠倒吗?

2.“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何谓“小成”?

3.道隐不见是“小成”之过?还是“荣华”之非?

雅兰读经

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果有言邪?其未尝有言邪?其以为异于鷇音,亦有辩乎?其无辩乎?

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

直言曰言,论难曰语。——《说文》

“言非吹”

说话不是吹牛?我们研习先秦经典如果照字面意思直译就会发现翻译出来不论不类,闹出笑话。作为仅次于老聃的道家第二号人物,南华老仙当然不会在这里说吹牛之事。那么“言非吹”到底是何意?

本号曾经多次说过,先秦诸子行文思维严谨,就是善变的孙猴子也莫想飞进来。而且这些圣贤们提出一种观点会自己从多个角度反复论证。我们一起回顾前面学习内容——“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呺。......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

很明显,这里的“言非吹”是承接"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句而来。简单说庄子的“言非吹也”是说世人之所言非长风之吹万窍发出的自然之声而是各由己心所发,各自都想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者说言之所出各有目的。此为“ 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 的大意。

其所言者特未定也。

言者各有所说,故和长风鼓动万窍所发的地籁天籁之音声不同。我认为对的,在别人那里有可能就是错。我认为美的在别人那里有可能是奇丑无比;我把太阳当做太阳,若是遇到一个一生没见过太阳的当做月亮当做烧饼

你也只能无可奈何。反之也是。他认为对的,在我的知识系统里可能就是错。辩论双方若是标准不一再加没有语境共识,纵然辩论双方吐沫横飞,口干舌燥,也争论不出任何结果。这样就成了《两小儿辩日》。虽圣人也难决谁是谁非。故此说“其所言者特未定也  。”

果有言邪?其未尝有言邪?其以为异于鷇音,亦有辩乎?其无辩乎?

果有言邪?其未尝有言邪?

发言的真的说清了自己想说的吗?还是他根本不曾表达过什么?

发言者从自己角度出发,以为自己陈述清楚了一种观点,由于所说观点不被听者所接受,或者表达方式存在问题致使听者不能理解,所以其效果等于说了也白说。

其以为异于鷇音,亦有辩乎?其无辩乎?

鷇,音gòu;kòu。鷇,雏鸟。鷇音,初生小鸟的叫声。比喻不带成见的话语。

人之言和小鸟初鸣原本都属于一种声音,若能站在这个角度思考世间众人之言,还会有无休无止的辩论吗?

天下万物之情不同中有相通。因认识世界的角度不同和表达方式不同从而有了诸子之说和后来的百家争鸣。而后各家之言又有了跟随者,于是“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从此天下之言是非紛紜,再无所定。

东坡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

《易·睽》:天地睽而其事同也。男女睽而其志通也。万物睽而其事类也,睽之时用大矣哉!《象》曰:睽。君子以同而异。

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

理解这句先看关键词——恶乎,wū hū。疑问代词。犹言何所。

《公羊传·庄公十二年》:“ 鲁侯 之美恶乎至?” 何休 注:“恶乎至,犹何所至。”

《孟子·梁惠王上》:“天下恶乎定?” 赵岐 注:“问天下安所定,言谁能定之?” 

  理解了“恶乎”,这两句到底在说什么就明了了。

文句大意

大道无所不在,也没有什么秘密可藏,应该任何人都了解它,可是如今大道为什么不再被众人所明而产生了“我是正道,他是邪道;这是真理,那是歪理......”这些无休无止的是非出来呢?

任何人的言语说出来,本来是要阐释一种思想,一种观念立场,可是为何此思想不被人发现,承载思想的语言文字却总是引起众人的误解而产生了是是非非呢?

发生这一切的原因是什么?

南华老仙在启发我们一层层思辨追问了——

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

往,之也。

给诸位读者君提一个问题——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这两句的顺序可以颠倒吗?

关尹喜曰:“在己无居,形物其箸。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故其道若物者也。物自违道,道不违物。

文句大意

大道本来无形无相无真伪,哪里不可以存在?世人之言如能似长风鼓动万窍出于一派天然合于大道,有何说而不可?但世人之言多偏激无实自失于道,从而其所言也就是是非非无休无止了。

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
南华说: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与接为构,日以心斗。......
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杨朱言:大道本一,歧路亡羊。
小成,小小的片面的认知。
这里要说明的是“小知”、“小道”、“小成”之害大道,不因其“小”而在其自封“知”和“成”。
何以言此?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言隐于荣华
荣华,虚华不实违背物性违背生活常识之言。
文辞浮夸无物,逻辑混乱全意识流,违背物性,违背生活常识是这类“言”的通病。
言隐于荣华”之病在诗词文学圈以及各大媒体、自媒体中是家常便饭。这里举三类网络中看到的例子。
其一·青灯
故国残月 沉入深潭中 重如那些石头 你把词语垒进历史 让河道转弯 花开几度 催动朝代盛衰 乌鸦即鼓声 帝王们如蚕吐丝 为你织成长卷 美女如云 护送内心航程 青灯掀开梦的一角 你顺手挽住火焰 化作漫天大雪 把酒临风 你和中国一起老去 长廊贯穿春秋 大门口的陌生人 正砸响门环

其二·每日一言

水性至灵,人性善恶有论,庄子一抒人善之论,逝者,东流不止,一去不复回,柔责至善,刚责巨汹。上善,人性最高境界。人性如水,或一生清流,或一生至得滔天怒号。人生如水,或居高临下,或无问西东,或刚柔并济,或包容万物,或滴水穿石,亦或翻天到浪。一生不羁却能自敛,怒而胸囊万物,善而不甘柔弱,人应如此,上善若水。

其三·出句

清钟似听烟雾里;庐结溪山疏世味;山庐有朱撑门面;有限时光无限恨;山小无妨高仕隐;粘书花影翻不去;陋室有苔幽意在;春风小醉熏陶李;碧水一弯,绕凌穿林飘玉带;小院书声惊日月;得道高僧多舍利;花香沁梦闻涛语;研梅入墨香凝句;梅园把酒杯邀月;放棹平湖消块垒........

这里要声明的是第二个例子好歹让人知道是在赞美水,第一个则因为堆砌物象太多,且运用物象不当而成了一堆毫无意义的意识流。第三则完全是为出句而出句,完全忽视物性生活常识了

文句大意

大道朴实无华乃无用之用,它无形无相,无私无隐,无所不在,也没有什么秘密可藏。小知之人急功近利,喜欢纠缠于表面华丽细节而对事物的实相以及关联性缺乏深度思考,从而拘泥于自己小小的片面认知成果而固步自封,致使看似无用的大道难以在他那里彰显。

荣华之言行于文字表面本身而止步于物性和实在。发言者自己都意识不到自己在说什么,更别提表达什么思想观点了。这样的发言只是一堆毫无意义的混乱意识流和文字符号而已。

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

说说儒墨之是非的缘由

战国时代,百家争鸣,因为时代原因,那个时代最热的话题是丧葬规模和礼仪问题。儒家在遵循传统和事死如事生的厚亲情思想指导下主张对死者厚葬。而站在平民立场推崇实用主义精神原本出于儒家的墨子却认为当时流行的厚葬风“其礼烦扰而不悦,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遂决然举起 “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 大旗,从此自立一宗。

墨子把“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定为墨家学派总的宗旨。并围绕这个宗旨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命”、“非乐”等一些列主张。

只要看看非洲、印度贫民窟,欧洲难民营、美国露宿街头的流浪者......就知道天下物资自古至今好像就没充裕过。因此在那个物质大环境还相当匮乏的战国时代,墨子首先提出“节用”“节葬”的观念不仅非常超前而且是非常切近社会主要问题的。 他站在 平民立场上把一切无实用的“巧且华”的东西都视作浪费,只有把每一分每一毫都充分利用起来才能使天下人皆得饱暖,他认为任何奢侈的耗费都是以剥夺另一部分人的衣食为代价的,所以必须坚决反对。

墨子基于此认知要求那些权贵们也和他一样过清苦朴素的生活——这一点可谓是诸子共同的理想主义浪漫主义。

“节葬”算是“节用”理念的延伸和具体表用。但它似乎更触怒了传统派,因为在那个时代丧仪是整个礼仪制度乃至政治制度中极重要的一部分,否定厚葬久丧无异于对整个“礼治”传统发出了挑战。

墨子为消灭“糜财贫民”、“伤生害事”的时弊不惜向主流传统势力宣战,是真正把底层百姓的福祉放到了首位。这是一种高尚的实用主义,不得不说墨子这种平民立场即使站在思想开放的当今世界也是极其超前和不能被所有人接受的。

如果说“节用”“节葬”还是合理的高尚的实用主义,“非乐”的主张则是要求人人做苦行僧了,这是墨子思想由合理实用主义走向极端实用主义从而被当时贵族,以及其他持温和观点的诸子大加讨伐的原因了。

儒墨两派(其实都是儒)理论分歧的根源在于站在不同身份立场去认识社会现实,思考当时突出社会问题所致。

儒家“事死如事生”主张的提出本意是出于培养人们的敬畏之心,但被当时的人们搞成了不切实际“以死害生”的铺张浪费从而遭受实用主义炮轰也属于事出有因。这便是“儒者之所是墨者之所非。”

站在底层百姓立场和当时社会现实提出“兼爱”、“非攻”、“尚同”、“节葬”、“非命”、“非乐”等思想观点被重视礼仪法度和“与时偕行”的儒生攻击为“无父无母的禽兽”也不是无的放矢。除了墨子思想过于超前,还在于这些思想本身不够完备,存在者哲学漏洞有直接原因。此为“墨者之所是儒者之所非。”

儒墨是非论辩的经过就是南华老仙的“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

最好的注解。

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

世间是非产生的根源就像战国时代儒墨之各有所认可和各有所否定。后人若想如南华老仙一样无是无非,需要像南华老仙和婴孩一样追究两家产生争论的社会背景、身份背景以及各自代表的立场。从而能站在当事人角度看清儒墨两家之所不认可和认可的事物。这就像孔子说的“听松,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做到这些就到了南华老仙说的——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

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庄周在《齐物论》点名“儒墨”并非儒墨思想多么不堪,也并非庄周轻视儒墨两派,只是因为当时两派所论辩内容集中体现了当时社会主要矛盾,是当时社会热点所在,其后续影响力也最大。这算是老仙为阐释自己观点,就是论事,蹭热点蹭话题,便于被当时大咖了解而已(

)。了解了著名的“儒墨之是非”产生的根源,下周的“物无非彼,物无非是”等等绕口令似的循环论证也就能顺势理解了。

参考译文

世人之所言并不像长风吹过万窍发出的自然之声,而是各由己心所发,各执所见,互相否定,所以辩论双方永远不会有被大家共同接受的定论。

发言的真的说清了自己想说的吗?还是他压根不曾表达出什么?人之言和小鸟之鸣原本都属于一种声音,若能站在这个角度思考世间众人之言,还会有无休无止的辩论吗?

大道无所不在,也没有什么秘密可藏,应该任何人都了解它,可是如今大道为什么不再被众人所明而产生了无休无止的是非出来呢?任何人的言语说出来,本来是要阐释一种思想,一种观念立场,可是为何此思想不被人发现,承载思想的语言文字却总是引起众人的误解而产生了是是非非呢?

大道本来无形无相无真伪,哪里不可以存在?世人之言如能似长风鼓动万窍出于一派天然合于大道,有何说而不可?

大道朴实无华乃无用之用,无私无隐。小知之人急功近利,喜欢纠缠于表面华丽细节而对事物的实相以及关联性缺乏深度思考,从而拘泥于自己片面认知成果而固步自封,致使看大道难以在他那里彰显。荣华之言行于文字表面本身而止步于物性和实在。发言者自己都意识不到自己在说什么,更别提表达什么思想观点了。

儒墨两派站在各自角度思考共同的社会问题,因为各执己见,所以就有了儒家和墨家的是非之辩。以自己认可的东西去否定对方认可的东西。要想认可对方所否定的,而非难对方所认可的,明鉴之人需要还原当事人争论的本来面目,从而能站在当事人角度看清争论的根源。——鉴于本节思想难度,译文为婴孩亲自捉刀

本次学习结束!下周见!

初稿:2016-04-10 8:53

第二次修改:2019-08-23 8:43

计6360字


传播经典  传播美与安宁  先秦诸子学习  尽在雅兰在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新书推介|《唐前<庄子>论稿》
道家古籍《南华真经》2
张永义 | 《齐物论》的义理脉络
道家古籍《南华真经》6
春秋三圣的文化一体性
儒墨道复古之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