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19《庄子·内篇·齐物论》第十一次学习

温故知新

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 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原文学习

可乎可,不可乎不可。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恶乎然?然于然 。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 物不可。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诡谲怪,道通为一。

  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唯达者 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 者,得也。适得而几矣。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劳神明为一 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何谓“朝三”?狙公赋芧xù zhù曰:“朝 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 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 谓两行。

导读

人最爱者莫若自己,最难自知者也是自己。由自己角度去认识世界,必然会用自己所知所见所感去度量他人。出于生物天然的自我保护心理,与自己感知冲突者必然判断为非。对于活在物质世界人人皆为生存而战的一员,自是非他本不为错。但是作为高级生物,作为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只有能认识到自己认知局限,生命局限才会更上一层楼。也只有认识到自己的各种局限,才能避免人类社会不必要的各种纷争。南华老仙于《齐物论》苦口婆心,再三阐释的就是人之纷争因何而起,又该如何避免,从而才能逍遥于世间。

以经解经

  1. 《道德经》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章

  2.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2.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果有言邪?其未尝有言邪?其以为异于鷇gòu音,亦有辩乎?其无辩乎?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

齐物论之问

从“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提出目标“一,”到“ 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诡谲怪,道通为一。 ”“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唯达者 知通为一,”再到这句的“劳神明为一 而不知其同也,”南华老仙已经是第五次提到“一”了。

此五处“一”之异同是什么?

雅兰读经

可乎可,不可乎不可。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恶乎然?然于然 。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 物不可。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诡谲怪,道通为一。

从“可乎可,不可乎不可”到恢诡谲怪,道通为一”这一大节算是对“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的再次阐释。

“可乎可,不可乎不可。”

读这句可参照上次学习内容:“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以因彼。”来理解。

心是不可也能可,心非可也不为可。

合乎我们心意的就认为是,不合乎我们心意的就认为不对。

文句大意

合于我们心意的就认为是,不合乎我们心意的就认为不是。

“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

谓,说也。——《广雅 · 释诂二》

谓,叫唤名字。——《说文解字》

然,自是也。

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这就是道行之而成的意思。

《指物论》说:物莫非指。

人类认识世界需要给万物一个“称谓、称呼,”需要起一个“名”来区别他物。也就是需要“谓之”或“指定”某物是“某物。”“谓之”的过程也就是人之所“自是”的过程。此为“物谓之而然”的意思。

文句大意

道路因人的行走而成。万物因人的命名而体现为是某物。

“恶乎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

恶乎,疑问代词,意为“何所。”

读这句只要参照前面“可乎可,不可乎不可”即可。

“恶乎然”?

为何认为它是正确呢?

“然于然,”

我心里认为它对,它就对了,

“恶乎不然?”

为何认为不对呢?

“不然于不然。”

我认为它不对就是不对。

文句大意

为何认为它是正确呢?我心里认为它对,它就对了。为何认为它不对呢?我认为它不对就是不对。

“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

天生万物,皆可利用。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万物纷纭,无不有其各自的物性和相应功用。天生万物必有所是,所用,此为“物固有所然,”万物都有它独特的不可替代的物性,此为“物固有所可。”

庄子说的这个道理在生物医学界体现的特别明显。比如中医的“以毒攻毒,”“一物降一物”现象。“无物不然,无物不可”的道理在信奉药食同源的中医界更是基本常识。只要时到,并且用对地方,原则上没有一物"不是",没有一物"不可。"

对于人来说,站在自己角度,自己的立场,都会有自己所见、所知、所是、所非。

老聃说:“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文句大意

万物都有其之所以是之处,万物都有其之所以的地方。用对地方。没有一物不是,没有一物不可。

“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桅橘怪,道通为一。”

莛,茅草杆。

楹,屋柱。

莛与楹

南华老仙用细小的草茎和高大的庭柱比喻大小,作用不同的两个极端。

厉与西施

“厉”脸上长恶疮的丑八怪;“西施,”古代第一美人。厉与西施比喻外表美丑的两个极端。

南华老仙在这里用“莛与楹,厉与西施”四样东西来比喻物万物外在的现状不同,作用也就不同。

“恢桅橘怪,道通为一。”

庄子在这里讲了人的四类不同性格。

“恢”,胸襟豁达。

“桅,wéi”,胸襟狭小;

“橘,jú”。矫诈之心。

“怪”,妖异之物。

“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因为这个缘故,所以,南华老仙在此分举四种外在的现象“莛与楹,厉与西施”来说明 ——物见不同;四种内在现象“恢桅橘怪“来说明——世情之用不同。虽然人之物见和世情之用不同,但是若能做到了“天地虽大,指定命名之理可说,万物名目虽繁多,马之一物可尽。的道理。”它们的道又能相通于一。

文句大意

所以可以列举细小的草茎和高大的屋柱,丑陋的癞头和美丽的西施,胸襟豁达的,胸襟狭小的,矫诈的,稀奇古怪的等各种事态来说明——莛楹之大小长短,厉与西施之美丑,恢桅橘怪之变状,皆是“ 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 ”的根源。但是若能从形而上的角度,从“一”的角度看待这些,它们的道又能相通于一。

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适得而几矣。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

老聃言:道 可 道 , 非 常 道 。 名 可 名 , 非 常 名 。无 ,名 天 地 之 始 ; 有, 名 万 物 之 母 。故 常 无 , 欲 以 观 其 妙 ; 常 有 , 欲 以 观 其 徼 。此 两 者 , 同 出 而 异 名 , 同 谓 之 玄 。玄 之 又 玄 , 众 妙 之 门 。

《齐物论》云:“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号。”

又言:“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

上节论物之大小美丑;恢桅橘怪,最后“道通为一。”这几句则算是最早的“化整为零”论了(坏笑)。

读这几句如能自动回放“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句,就会发现道家神仙南华讲起道理来真是婆婆妈妈不厌其烦(坏笑)。

分,別也。从八,从刀,刀以分別物也。  —— 《说文解字》

造字本义:用刀将物体切成两部分或几部分。

成,就也。从戊,——《说文解字》

造字本义:武力征服,称霸一方。本义只见于古文。

关于成与毁举个例子

地球上至今发现的最大天然宝石级钻石库里南,重达3106.75克拉(621.35克),这颗巨大钻石的价值和功用只有被切割加工成100多个小钻石后才体现出来。最终所有的库里南钻石都成为了英国皇家财产,其中包括英王皇冠上最闪亮的那颗。

库里南钻石被切割成100份,在库里南角度为“分,”站在一颗颗小库里南角度,比如英王皇冠上那颗则是“;”所以“分割”原矿库里南就是“成就”小库里南;一颗颗造型不同的小库里南钻石被切割出来了,库里南这颗原矿钻石也就化整为零被“”掉了——此为其成也,毁也。站在钻石用的角度,原矿库里南只有被分割成一颗颗小钻石,才能真的体现钻石的装饰作用。这就是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的道理。

一个东西站在这个角度是成就,站在对立角度有可能就是毁灭。可见成与毀,和是非产生的原因一样,也是出于只见此而不见彼。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成与毁也同此。

文句大意

此物被分解的过程,也就是彼物形成的过程;彼物形成的过程,也就是此物原有状态被毁掉的过程。若是不站在“此与彼”的角度,而是于用的角度,物之形成与毁掉又能往复通达为一。

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适得而几矣。

读这几句请读者君自动脑补本号第九次学习内容“ 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

老聃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

达者,因而不作,是得道之人。

只有得道之人知道万物本通为一,所以不执己见为必是。不执己见、己是就能不用己是。不用己是才能舍己以物为法,就是前面说的“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也就做到了孔子说“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寓,寄也。

“庸也者,用也......”

从这里开始南华老仙给“庸”字做了彻底解读。《中庸》之“庸”和此处“庸”义同。庸不是“庸庸碌碌,”更不是“和稀泥,”“差不多,”“难得糊涂,”而是说一个人得道后——“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唯达者,”“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才具备的高度智慧状态。

南华老仙在这里说,庸就是“用,”就是“通,”就是“达,”就是“得”道了。

只有通了道圣人,达人,通人,才得摸到这个之门。也就是《中庸》所言之道。

读完《庄子》内七篇,就会知道,我们的道家二号人物庄周,并非近代所理解的“消极避世和主张无用”。而是在延续老子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的乾坤之精神。

“适得而几矣”

几,近也。——《尔雅》

何谓“适得”?

不强求谓之适。也就是无思无为,绝学绝待之得。这里指人自然而然得道。

做到“适得”,也就是做到了前面所讲,“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这就差不多近于道了。

《齐物论》学到这里,各位读者君也应该有几位能“适得而几”了。

“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

到这里,是南华老仙第二次提出“因是”这个概念了。此处“因是”和“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句同。此处“因是”是依从道,是真是。

老聃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已而,连词,起承前接后作用。

“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就是不知所以因而自因。这就是道。

做到了前面说的四种“一”做到了“为是不用而寓诸用,”就做到了不知所以因而自因,也就是到了因是非而无是非,循彼我而无彼我,无思无为,绝学绝待的道之境界了。

南华老仙如此反复陈述,到此处才说出这个“道”字。不像我们天天道啊道的,其实一道也不到(坏笑)。

自古圣人、神仙之道不过是“因事已,已而不知其然”之道,如此而已。合乎道,自然归于一,若是劳心费神勉强要“一”则是自是自见,无异于执着于朝三还是暮四之狙也。

本节文句大意

只有因是非而无是非,循彼我而无彼我的通达得道之人才通晓万物本通为一的道理,所以他们能不用己是,不用己是就能舍己用以物为法舍己用以物为法就是,通,达,得”一体。这样就差不多到了无思无为,绝学绝待不知所以因而自因的境界,这就是道了。

接下来,南华老仙开始讲故事“骂”人了——可以对号入座(坏笑)

劳神明为一 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何谓“朝三”?狙公赋芧xù zhù曰:“朝 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 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 谓两行。

“朝三暮四”这个故事,可谓人尽皆知。《齐物论》就是这个故事的出处。我们一起读——

“劳神明为一 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

从“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提出目标“一,”到“ 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诡谲怪,道通为一。 ”“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唯达者 知通为一,”再到这句的“劳神明为一 而不知其同也,”南华老仙已经是第五次提到“一”了。诸位读者君若能品出这五处“一”之异同,就算进入南华老仙妙道之门了。

通达得道之人于一,适得而几。非由心智谋略而得。若功夫、时机不到自然之地,勉强要一齐是非,就是“劳神明为一。”这些人不知,道本来就是相同的,这就是朝三。

文句大意

"竭尽心力去求"一",却不知道其本来就是相同的,这就是"朝三。”

何谓“朝三”?

文句大意

什么是朝三之说?

狙公赋芧曰:“朝 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

狙,猴子。狙公,就是耍猴的老头。

音xù,zhù 。栎树果实。成玄英:“芧,橡子也,似栗而小也。” 

读zhù时,为草名,亦名三棱,荆三棱,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沼泽旁边,茎三角形,高三四尺,外表光泽,中有白穰,柔如藤,可织物,花色浓褐 。

赋,分发。

狙公赋芧曰:“朝 三而暮四。

文句大意

有一天耍猴子的这个老头给猴子分发橡子时说:“明天开始,早晨给你们三升,晚上给你们四升。”

“众狙皆怒。”

文句大意

猴子们一听就不干了,一个个全炸了毛(坏笑),就和这老头吵了起来。

猴子们为何一个个炸毛生气了?——因为养猴子老头对猴子们的喂养习惯已成,也就是说猴子们已经适应了老头的喂养习惯,猴子们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看法——“猴见猴知(坏笑)。”

按照习惯,它们认为早上就该吃四升,晚上吃三升。现在早上忽然由四变为三,猴子们就认为老头克扣它们粮草了。喜好被违逆真令猴子们不爽啊。岂止猴,人又何尝不是?

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

文句大意

老头受不了猴子吵闹,就说:“别吵了,别闹了,还是照旧早晨给四升,晚上给三升。”猴子们都开心了。

从朝三暮四换为朝四暮三,虽然一天喂养的总数七没变,但由于耍猴老头恢复了以前的喂养秩序。也就是说符合了“猴见猴知”——早上四升,晚上三升。猴子们于是开心了,满意了。

故事说完,下面就是南华老仙的总结了。

“名实 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 谓两行。”

“名实 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

对于耍猴老头来说朝三暮四还是朝四暮三,他一天要支出的橡子总数并没有变。对于猴子来说,由朝三暮四换为朝四暮三,它既没有少吃,也没多吃。不仅三、四之名没亏   一天总量草之数七也无损。导致猴子得四而喜,得三而怒,引出是非的原因不过是是三与四顺序的变化违逆了猴子的习惯。但是猴子们不会去算这些,而是执于以往的习惯,以早上得四为喜为必是。

在这里我们还看出来,耍猴老头回应猴子喜怒的办法不过是顺应了猴子习惯——因猴子之是。于名于实并没有作任何改变。耍猴人改变喂养习惯也许出于无聊,也许出于其他想法,由于名实并没改变,所以这次改变只是做了一场无用功。还白白惹怒了猴子。

文句大意

虽然名义和实际都没有亏损,但若是以己之喜怒为是为用,此喜怒必然也会被他人所用。此为“名实 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要说的道理。

说一个“喜怒为用”的故事

周宣王之牧正有役人梁鸯者,能养野禽兽,委食于园庭之内,虽虎狼鵰鹗之类,无不柔驯者,雄雌在前,孳尾成群;异类杂居,不相搏噬也。王虑其术终于其身,令毛丘园传之。梁鸯曰:“鸯,贱役也,何术以告尔?惧王之谓隐于尔也,且一言我养虎之法。风顺之则喜,逆之则怒,此有血气者之性也。然喜怒岂妄发哉?皆逆之所犯也。夫食虎者,不敢以生物与之,为其杀之之怒也;不敢以全物与之,为其碎之之怒也。时其饥饱,达其怒心。虎之与人异类,而媚养己者,顺也;故其杀之,逆也。然则吾岂敢逆之使怒哉?亦不顺之使喜也。夫喜之复也必怒,怒之复也常喜,皆不中也。今吾心无逆顺者也,则鸟兽之视吾,犹其侪也。故游吾园者,不思高林旷泽;寝吾庭者,不愿深山幽谷,理使然也。——《列子·黄帝篇》

【参考译文】

  周宣王时负责饲养禽兽的官吏手下有个仆役梁鸯,能够饲养野禽野兽,在园庭中喂养它们,即使是猛虎饿狼、大雕鱼鹰之类,没有不被训养得柔顺的。雌雄禽兽交配繁殖,生育的禽兽成群结队;不同类的禽兽混杂居住在一起,也不互相打架伤害。周宣王担心他的技术没有传人,便命令毛丘园向他学习。梁鸯对毛丘园说:“我不过是一个低贱的仆役,有什么技术告诉你?但怕大王说我对你隐瞒,姑且和你谈谈畜养老虎的方法。大概顺着它就高兴,逆着它就发怒,这是有血气的动物的本性。但高兴与愤怒难道是随便发泄的吗?都是违背它的习俗才触犯起来的。喂养老虎,不能用活的动物喂它,怕它因杀死活物时要发怒;不能用整个动物喂它,怕它因撕碎动物时要发怒。要知道它什么时候饿了,什么时候饱了,摸透它为什么会发怒。虎与人不是一类,虎讨好喂养它的人,是因为喂养的人顺着它的缘故;那么它伤害人,就是因为逆着它的缘故了。我哪里敢逆着它使它发怒呢?当然也不顺着它使它高兴。高兴以后必然是愤怒,愤怒以后常常是高兴,都不是适中的态度。现在我的心是既不违逆也不顺从,那么鸟兽对待我,就像对待它们的同类一样了。所以在我的园中游玩的禽兽,不思念高大的树林和空旷的水泽;在我的庭中睡觉的禽兽,不向往深山和幽谷,这是由事物的规律所决定的。

我们知道,耍猴老头调和猴子喜怒的方法不过是“因其喜怒为是,”也就是对是非之原因不作任何改变,只是顺猴子之喜怒为是作的诈术。读了《列子·黄帝篇》故事我们知道,那不过是耍猴老头对猴子之愚类使用的缓兵之计。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达人、圣人之所以为达人圣人是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圣人是如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呢?——

“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

 休,息止也。——《说文解字》

天钧:钧,范也。天钧就是天之范式。就是“莫若以明、”就是“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就是“适得而几矣。”

老聃说: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富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圣人如何“和之于是非?”——南华说:“ 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

“两行”不是不辨是非曲直的“是”也行,“非”也行;更不是上来就各打五十棍的“和稀泥”和“平均主义”,而是圣人以天之范式和之于是非,这样才能息止是非产生的土壤,才能真的和是非。这就是“两行”要说的道理。

孔子在《论语》中说:“  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前面有“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所以,行文到这里出现了“天钧”。南华老仙再次给我们见识了什么是先秦逻辑。

文句大意

因为喜怒为用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是非问题,所以圣人以天之范式和之于是非,这样才能息止是非产生的土壤,才能真的和是非。这就是“两行”要说的道理。

参考译文

合于我们心意的就认为是,不合乎我们心意的就认为不是。道路因人的行走而成。万物因人的命名而体现为是某物。为何认为它是正确呢?我心里认为它对,它就对了。为何认为它不对呢?我认为它不对就是不对。万物都有其之所以是之处,万物都有其之所以可的地方。用对地方。没有一物不是,没有一物不可。所以可以列举细小的草茎和高大的屋柱,丑陋的癞头和美丽的西施,胸襟豁达的,胸襟狭小的,矫诈的,稀奇古怪的等各种事态来说明——莛楹之大小长短,厉与西施之美丑,恢桅橘怪之变状,皆是“ 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 ”的根源。但是若能从形而上的角度,从“一”的角度看待这些,它们的道又能相通于一。

此物被分解的过程,也就是彼物形成的过程;彼物形成的过程,也就是此物原有状态被毁掉的过程。若是不站在此与彼的角度,而是于用的角度,物之形成与毁掉又能往复通达为一。只有因是非而无是非,循彼我而无彼我的通达得道之人才通晓万物本通为一的道理,所以他们能不用己是,不用己是就能舍己用以物为法。舍己用以物为法就是庸,通,达,得”一体。这样就差不多到了无思无为,绝学绝待不知所以因而自因的境界,这就是道了。功夫、时机不到自然之地,勉强要一齐是非,却不知,道其本来就是相同的,这就是朝三。什么是朝三之说?有一天耍猴子的老头对猴了说:“明天开始,早晨给你们三升,晚上给你们四升。”猴子们一听就不干了,就和这老头吵了起来。老头受不了猴子吵闹,就说:“别吵了,别闹了,还是照旧早晨给四升,晚上给三升。”猴子们都开心了。虽然名义和实际都没有亏损,但若是以己之喜怒为是为用,此喜怒必然也会被他人所用。此为“名实 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要说的道理。因为喜怒为用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是非问题,所以圣人以天之范式和之于是非,这样才能息止是非产生的土壤,才能真的和是非。这就是“两行”要说的道理。——译文由婴孩亲自捉刀意译,仅供参考。

本次学习结束!下周见!

初稿:2016-05-10 9:53

第二次修改:2019-09-02 10:46

启蒙  诗歌   镜头   先秦诸子学习   尽在雅兰在世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齐物论》解之四:为是不用而寓诸庸
4-南华真经义海纂微卷之三
内篇齐物论第二
5.用平常的常态看待万物
道家50经典名句
道家经典名句分类赏析:处世、修养、利害、交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