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19《庄子·内篇·齐物论》第十二次学习

【原文】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其次以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果且有成与亏乎哉?果且无成与亏乎哉?有成与亏,故昭氏之鼓琴也;无成与亏,故昭氏之不鼓琴也。昭文之鼓琴也,师旷之枝策也,惠子之据梧也,三子之知几乎!皆其盛者也,故载之末年。唯其好之也,以异于彼,其好之也,欲以明之。彼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坚白之昧终。而其子又以文之纶终,终身无成。若是而可谓成乎,虽我亦成也;若是而不可谓成乎,物与我无成也。是故滑疑之耀,圣人之所图也。为是不用而寓诸庸,此之谓"以明"。

【导读】

清之为明,杯水见眸子;浊之为暗,河水不见太山。视目者眩,听雷者聋,人无为则治,有为则伤。无为而治者,载无也,为者,不能有也;不能无为者,不能有为也。......念虑者不得卧,止念虑,则有为其所止矣。两者俱忘,则至德纯矣。…… 天下莫相憎于胶漆,而莫相爱于冰炭。胶漆相贼,冰炭相息也。墙之坏,愈其立也;冰之泮,愈其凝也,以其反宗。——《淮南子·说山训》

【雅兰读经】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其次以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果且有成与亏乎哉?果且无成与亏乎哉?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

南华老仙开始自问自答了。

至,极致。

文句大意

上古时代,人心淳朴,认识到道本来无物,他们的智慧高到了极点。

“恶乎至?”

恶乎,音wū hū,疑问代词。”何所“

文句大意

在什么地方高到极致?

“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

南华老仙的回答——

未始,未曾。

”未始有物“就是本来无物已前,乃道之极处,宇宙万有的开始。也即老聃所言”无,名天地之始。“ 此乃无名无相之道,天地万有皆从此中变化而出。人毛都不存在,谁去加?当然”不可以加矣。

文句大意

那时有些人认识到,什么都没有的那个时候,是道之体,是宇宙万有的开始,是世界的极处,此外再无他物可以处此之前。

“其次以为有物矣,未始有封也。”

封,界限,疆域。

雅兰曰:此老聃“有,名万物之母”之时。也即虚无道体生出有形天地万物之时。

其次呢,万物开始有形,浑沌初分,人心淳朴,然尚未有人我他之界限。

文句大意

其次呢,有一些人,认识到万物开始有形,但是还未有人我他之界限。

“其次以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

雅兰曰:此为人类理想国。

再其次呢,有些人虽然产生了你我他彼此界限,但因为人口不多,人类生存环境恶劣,单个人类个体无法生存,只有群体抱团取暖才能种族延续下去,利益分配也能公平合理,所以民风相对朴素和谐,这时候,即使偶有彼此对立,但因人们多能无己从物,不竞不争,大家都不会计较彼此之是非。

说起“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忽然想起《列子·汤问》中一个叫“终北”的国家——

禹之治水土也,迷而失涂,谬之一国.滨北海之北,不知距齐州几千万里.其国名曰终北,不知际畔之所齐限,无风雨霜露,不生鸟兽、虫鱼、草木之类.四方悉平,周以乔陟.当国之中有山,山名壶领,状若甔甀 dān zhu顶有口,状若员环,名曰滋穴.有水涌出,名曰神瀵fèn,臭过兰椒,味过醪醴 láolǐ一源分为四埒 liè,注于山下.经营一国,亡不悉遍.土气和,亡札厉.人性婉而从物,不竞不争.柔心而弱骨,不骄不忌;长幼侪居.不君不臣;男女杂游,不媒不聘;缘水而居,不耕不稼.土气温适,不织不衣;百年而死,不夭不病.其民孳阜亡数,有喜乐,亡衰老哀苦.其俗好声,相携而迭谣,终日不辍音.饥惓则饮神瀵,力志和平.过则醉,经旬乃醒.沐浴神瀵,肤色脂泽,香气经旬乃歇.周穆王北游过其国,三年忘归.既反周室,慕其国,恍然自失.不进酒肉,不召嫔御者,数月乃复。

故事说,终北国的人们男女杂居,相互平等,不织不衣,这里的人摒弃了私欲,无是非,无争斗。终北国环境具有两大特点,一是自然环境的优越性,二是社会环境的理想性。这是道家理想的生活状态,也是历代哲人所追求的“大同世界。

后来的周穆王也在终北国玩了三年,返回后,十分思慕,不喝酒了也不吃肉了,更不近女色了,经过好几个月的时间才复原。看来“未始有是非”的世界真是迷人啊!

文句大意

再其次呢,虽然产生了你我他彼此界限,但不曾计较彼此之是非。

“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

读这几句请参考本号对“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故有儒墨之是非”和“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的解读即可不解自明。

老聃言: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生而弗有,为而弗恃也,功成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又云: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彰,分明。

“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

长风之鼓万物本无是非,因一人有“我”而“是”,故天下非“我”者皆“彼”。此是非彰显之源。

这一“爱”字还是《大学》:”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此谓修身在正其心”阐释的“不正”之源。它代表了人们私心的偏好。愈是远离道的人,其心越是不正,于是私心愈严重。只有”适得而几,已而不知其然”才是道。这里既已“是非之彰”当然是“道之所以亏”了。于道有所偏窒,爱恶忿懥自然如影随形。如此演变发展下去而不知止,人于道就愈来愈远了。

正因此,庄周才为人类感叹: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

文句大意

是与非的彰显,是因为人们于道有所偏窒,于道有所偏窒,人类的爱恶忿懥自然就形成了。

“果且有成与亏乎哉?果且无成与亏乎哉?”

南华言: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

此处“果”字和“果有言邪?”义同。

站在大道角度,道无增減成亏;站在物的角度,物有成亏。

文句大意

真的有所谓成功与失败吗?真的没有成功与失败吗?

继续读经

有成与亏,故昭氏之鼓琴也;无成与亏,故昭氏之不鼓琴也。昭文之鼓琴也,师旷之枝策也,惠子之据梧也,三子之知几乎!皆其盛者也,故载之末年。

为了给我们阐释“成与亏”的关系,南华老仙开始拿春秋战国时代音乐造诣已达道境的二位乐师和名家代表人物惠子来说事了。(各位读者君要注意的是庄子说三子意不在三子,而在三子之外看到庄子言外之意就算读庄子入门了。

庄子为何拿音乐来说事?——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放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于戚羽毣,谓之乐。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成于声。声成文,谓之音。——《礼记·乐记》

这段引文的大体意思在说:音乐(诗歌、书画等一切艺术皆同此理)的产生与外在事物和内在的心灵互动有关,外在事物是诱因。音乐这种心灵的艺术,是以人的喜怒哀乐等情感为中心的。音乐表现情感和世事人心的变化音乐的动人力量就来自于它所表现的喜怒悲欢之情感。善辨音律的人可以从音乐中洞察世事人心的变化。

这一段是“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是非之彰……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的继续阐释论证和前面“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与接为构,日以心斗。……喜怒哀乐,虑叹变蜇,姚佚启态--乐出虚,蒸成菌。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已乎,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以及下面的“ 唯其好之也”句遥相呼应。把这些章节放到一起通篇思考才会理解南华老仙的深意和高妙逻辑。

“有成与亏,故昭氏之鼓琴也,无成与亏,故昭氏之不鼓琴也。”

“昭氏”,昭是古代的姓氏,名文。是鲁国音乐家。他的琴艺已经出神入化,近乎道之境了。但是还是无法把宫、商、角、徵、羽,五声在一首曲子全演奏出来。弹商声则丧角声,挥宮调則失徵调,此为“有成与亏。”昭文如果不鼓琴,则五音自全。此为“无成与亏,故昭氏之不鼓琴也。

南华老仙借人之七情:喜、怒、哀、乐、爱、恶、欲与音乐的关系来说明有成有亏,存情存私所以乖道;无成无亏,忘智忘情忘私所以合道。这是对前面“ 道之所以亏,之所以成。”之“爱”字的进一步阐释。

因为音乐一起——”有成与亏,故昭氏之鼓琴也,“音乐的变化,就是人之情感和世事人心的变化,也正体现万物作用的不齐。

一曲终了之时——“故昭氏之不鼓琴也”则进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的妙境。此境无人无他更无私欲。乃是”喜怒不为用”和“为是不用而寓诸庸“之时,此时的人们才由”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的“众狙(坏笑)进入合于道体的圣境——”此之谓以明“(提前几分钟剧透。大笑)此妙境非昭文、师旷以及同样高明的乐师不能带来。此境合于道体,自然“无成与亏”了。

为了更深入的了解音乐的神奇魅力,有兴趣的读者君可参看文后附录:春秋战国时代那些音乐传奇

文句大意

有所成有所亏,指的是音乐一起,即使已达道境的昭文也不能同时把宫、商、角、徵、羽,五声在一首曲子全演奏出来,总有乐音被遗漏。无成与无亏,就是昭文不鼓琴的时候。

”昭文之鼓琴也,师旷之枝策也,惠子之据梧也,三子之知几乎!皆其盛者也,故载之末年。“

前句说了昭文之业有成亏从这几句南华老仙开始“找茬(坏笑)”说师旷和惠子之成亏了——

几个关键辞

师旷:字子野,春秋战国时期晋平公的盲人乐师。以善辨音律名闻天下。“师”是当时官职非姓氏。

枝策:枝,柱也。策,杖也。师旷是盲人音乐家,枝策,指柱拐杖。

惠子:惠施,春秋战国名家学派代表人之一。

据梧:以梧为几而据之谈说,犹南郭子綦隐几而坐。指惠子喜欢依靠在梧桐树下与人辩论。

末年:老年;晚年。

盛,甲骨文造字本义:用武力使国家达到顶峰。

载之末年:从事这项技术直到晚年。

“师旷之枝策也,” ”枝策“一辞代指师旷虽聪明但是因眼盲属于形之有亏;

”惠子之据梧也,“ ”据梧“之”据“字喻惠子辩论虽成,于大道有成亏。

“三子之知几乎!皆其盛者也,故载之末年。”这是三子之成就。用今天话说,三人都是一代高人,乃时代风流人物,成功人士。也蕴含了三子成功的原因 。

说说“几”

几,坐所以凭也。——《说文》

这是本意。指几案。比如《齐物论》开篇“南郭子綦隐几而坐”

“三子之知几乎!”之“几”却非几案之几,而是“道”。一起看圣人达儒如何解释——

子曰:“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谄,下 交不渎,其知几乎?几者,动之微,吉 ( 凶 ) 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易经·系词》

周敦颐《通书 》:“动而未形,有无之闲者,几也。

程颐·《伊川易传》:所谓几者,始动之微也,吉凶之端,可先见而未著者也。

由此可知,“几”是介于有无之间可以被人神会的并且可以“坐所以凭”(安)的东西,它幽而无相,只能神会不可言传。它就是老聃描述的“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道。

温习一下“乎”

乎,语之余也。——《说文》

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感叹语气。 义项只见于古文

例句: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今天之所以强调一下“乎”字用法,是因为有版本这样断句“ 三子之知,几乎皆其盛者也 ” 有时候断句不同,文义既不同。根据乎字用法和上下文,我取“三子之知几乎!”——这三位先生已经进入了道的境界了啊!

文句大意

昭文以善于弹琴享有盛誉,拄拐杖的师旷以妙辨音律而名闻天下,好谈名理的惠施喜欢以梧桐树为几案和人辩论,这三位先生已经进入了道的境界了啊!昭文、师旷、惠施都是在少年盛壯时期把握住机遇 ,让自己的天性发挥到极致从而达到人生高峰的,所以三人才能各以自己出众的才智享盛誉到晚年,其事迹也因此得以流传下来。

唯其好之也,以异于彼,其好之也,欲以明之。彼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坚白之昧终。而其子又以文之纶终,终身无成。若是而可谓成乎,虽我亦成也;若是而不可谓成乎,物与我无成也。是故滑疑之耀,圣人之所图也。为是不用而寓诸庸,此之谓"以明"。

“唯其好之也,以异于彼。其好之也,欲以明之。彼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坚白之昧终。而其子又以文之纶终,终身无成。”

“唯其好之也,以异于彼。“

彼,众人。

昭文、师旷为什么音乐的造诣能到达那么高的境界?就是因为此”好“和此”异“ ”好“为喜好,”异“说明三人天赋在各自领域都异于常人,所以才能在各自领域超凡出众。昭文、师旷天生喜好、偏爱音乐;惠子天生思维严密,口才好,适合玩名家逻辑辩论。生无所息,人生莫求大富大贵,把自己专长发挥到极致,把吃奶的劲用尽就是成功了。

文句大意

三子都是天生喜好各自专业,并且天赋异于常人,所以才能在自己领域做到极致。

”其好之也,欲以明之。“

大众的喜好是盲目的。

结合上下句文意,此句第一层含义:用今天话说就是他人在”追星“——因喜好三人所知而追星;第二层含义:因为太喜欢自己专长了,并且三子也认为自己已经到了道之境界了,所以乐于用自己所知道术,去教悔他人。流行语就是三人要做大师了(要注意的是,三子是名副其实的大师,不是当今社会所谓大师,)。

文句大意

他人中又有喜好三子之道术者,他们也认为自己已经到了道之境界,所以喜欢以自己所明去教诲他人。

“彼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坚白之昧终”。

庄子只是在说惠子之成亏吗?——每次读到这句,我是要不由自主流泪的这句不知道包含了多少前人的希望、失望、落寞、心酸、无奈、和悲慨啊......

苟非其人,道不虚传。

南华老仙说:无有为有,虽有神禹且不能知,吾独且奈何哉!

孔子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在《论语·雍也》中又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此之谓也。

昧,冥也。——《广雅 · 释诂四》

人的接受能力参差不齐,且喜好自是而非他,再加上喜好的盲目性,此为因于道有亏而不明。若彼不明,强以明之,就如对牛弹琴。就进入名家“坚执守白”脱离事物本来实相的形式主义,教条主义。作为名家代表人物的惠子,其理论其本来就存在哲学漏洞,此为因于道有亏而无大成,也就是——己之不明。以己之不明去教诲”彼非所明“之众人,其结果必然是瞎子点灯白费蜡。此为“彼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坚白之昧终”

读这句请读者君自动脑补本号2019《庄子·内篇·齐物论》第十次学习内容。在上次学习中,庄周已经指出了名家的哲学缺陷并给出了相应药方。行文到这里用“故以坚白之昧终”是再次强调。

我们简单了解一下《坚白论》“目不能堅,手不能白。不可謂無堅,不可謂無白。其異任也,其無以代也。堅白域于石,惡乎離?

译文:眼睛不能看见坚,手指不能触知白,不可以说没有坚,也不可以说没有 白。这是由于不同的感觉器官有不同的感觉职能,所以它们不能互相代替,坚与白描绘的是石头的不同性质,怎么能能分离?——这就造成了两个名词描绘同一物的尴尬局面,于名家一物只能有一名相违背了。所以是不对的。

”物白焉,不定其所白;物坚焉,不定其所坚。不定者,兼。恶乎其 石也?

译文:说物的白色,并不限定是哪一物的白色,说物的坚性,并不限 定是哪一物的坚性,所谓并不限定,是说它兼通于众多事物,所以描绘事物共性的”坚白“怎能只限 定于描绘石头呢?

战国名家认为:“物以物其所物而不过焉,实也。实以实其所实,不旷焉,位也。出其所位,非位;位其所位焉,正也。”基于此理论,他们要求一个“名”只能描述说明一个“物,”一个“物”也只能对应一个“名。”“谓彼而彼不唯乎彼,则彼谓不行。”如果不唯一对应,那么这个“名”就命的不对。本句提到的“坚白论”也正是围绕此中心展开论述的。

“彼非所明”的故事——所求非求的齐王

原文

齐王之谓尹文曰:“寡人甚 好士,以齐国无士,何也?”尹文曰:“愿闻大王之所谓士者。”齐王无以应。尹文曰:“今有人于此,事君则忠,事亲则孝,交友则信,处乡则 顺,有此四行,可谓士乎?”齐王曰:“善!此真吾所谓士也。”尹文曰:「王得此人,肯以为臣乎?”王曰:“所愿向不可得也。

是时齐王好勇。于是尹文曰:“使此人广庭大众之中,见侵侮而终不 敢斗,王将以为臣乎?”王曰:“钜士也?见侮而不斗,辱也!辱则寡人不以为臣矣。”尹文曰:“唯见侮而不斗,未失其四行也。是人未失四行 ,其所以为士也然。而王一以为臣,一不以为臣,则向之所谓士者,乃非士乎?”齐王无以应。——《公孙龙子·迹府》

参考译文

齐王曾经对 尹文说:'我很喜欢士人,可是齐国没有士人,这是什么缘故?’尹文说:'想倾听大王所谓士的标准是什么?’齐王一时说不上来。尹文接着说 :'现在有这样的人,效劳君主很忠诚,奉侍父母很孝敬,结交朋友很诚实,对待乡亲很和顺,有这四种德行的人,可称为士了吗?’齐王说:' 那太好了!这正是我所谓的士了。’尹文说:'大王如果得到这样的人,愿意任用他为臣下吗?’齐王说:'那是我求之而不得的呀!’当时齐王 提倡勇敢战斗,于是尹文便说:'假使这样的人在大庭广众之中,受到欺负而始终不敢搏斗,大王还肯用他为臣吗?’齐王说:'嘻!这还算什么 士人?遭受欺负而不敢争斗,多么耻辱!受人侮辱而不知羞耻的人,我是决不会用他为臣的。’尹文说'虽然受到欺侮而不争斗,可是并没有失去 这四种德行呀!既然没有失去四种德行,那末人并没有失去作为士的资格!然而,大王一下自想用他为臣,一下自又不肯用他为臣。那末请问:您 刚才所说的“士”的标准,不算数了吗?’齐王哑口无言了。

文句大意

大众喜好的盲目性,接受能力的差异性,以及自是而非他的的普遍人性,这都是于道有亏而不明的状态。若众人不明,强让之明,就会因“坚执守白”而脱离事物本来实相,从而以石头的白色和石头的坚性均独立于石头之外迷昧终身而无成。

“而其子又以文之纶终,终身无成。”

此处”文“指的是师昭。这是再言昭文之成亏。

纶,音lún 。绪也。指昭文的儿子后来继承了父亲的事业。

“之昧终”句式同“之纶终”可对照上句来理解。

《周易·系词传》: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京房曰:纶,知也。

高诱注:纶,知也。古字纶与论通。

“而其子又以文之纶终“,即昭文的儿子以昭文之所知、所明者终。仍是非所明而明,所以下句言”终身无成。

文句大意

而昭文的儿子又继承了父亲的琴艺,终生也没有什么作为。

“若是而可谓成乎?虽我亦成也。若是而不可谓成乎?物与我无成也。”

“若是”一词的出现表明南华老仙开始总结了。

若是的内容是什么呢——

“唯其之也,以于彼,其好之也,欲以之。彼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坚白之昧终而其子又以文之纶终,终身无成。”其实庄子通过这些词已经给出了答案。——

人皆自明而不明彼,若彼不明,即为不成,则万物皆相与无成。

此句“我”既是庄子还是众人之一员。是相对于三子而言。

昭文,师旷、惠子三人虽然想把自己所知所明教诲众人,但因人性与生俱来的局限性——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众人终究难明其道术,所以终身无成。所以庄子说,若是这样也算成功,即使我这样的也可以说是成功了。若三子与众人这样不可以称作成功,天地万物与我,都没有成功。

我们要注意的是,道家庄子不是在否定三子世俗事业的成就,而是站在道的角度论三子之成亏。这样就回到了《齐物论》此书的宗旨。要想齐万物之论,就要站于道之高处。道之所以亏者,正因为所成者小和”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遥遥呼应。

文句大意

像这样就可以称作成功吗?即使我这样的也可说是成功了。像这样便不可以称作成功吗?天地万物与我,都无所谓成功。

“是故滑疑之耀,圣人之所图也。为是不用而寓诸庸,此之谓以明,”

滑疑,惑乱也。

图,画计难也。——《说文》

指思虑,谋求, 图谋。例:而后乃今将图南。——《庄子 · 逍遥游》

圣,造字本义为神奇完美的土地神。本义只见于古文。

通“ 聖”,造字本意为耳听八方、智慧通达的智者能人

圣,通也。——《说文》

什么是“滑疑之耀”?

对于庄子发明的这个词,经学界有两种认识。一是,以所知“巧言善辩,惑乱人心,眩耀苍生“的人。如少正卯之流,以及巧言令色的佞臣等。

二是,明代高僧憨山德清的“道”之状态:滑疑之耀者,乃韬晦和光,即老子昏昏闷闷之意,谓和光同尘、不炫己见之意,言光而不耀,乃圣人所图也。

结合上下句和本号2019《庄子·内篇·齐物论》第八次学习内容:“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可知——

“滑疑之耀”指的是以辩口利辞夸示知见,惑乱人心,眩耀苍生的人。而不是憨山德清大师理解的“道”之状态。此理解是否稳妥我们看下句——为是不用而寓诸庸,此之谓以明。如果“滑疑之耀”是道之状态,圣人为何“不用“呢?

“圣人之所图也。”就是老聃说的“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也就是庄子的“ 恢桅橘怪,道通为一 ”

对于“为是不用而寓诸庸,此之谓以明。”句请各位自动脑补本号对“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适得而几矣。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章节的解读。

得道的圣人知道万物本通为一的道理 , 他们不执己见,不用己是,舍己用以物为法,所以能让辩口利辞夸示知见,惑乱人心,眩耀苍生的人域限于分內,让万物各安其所安,用其所用,人与物皆自安,皆自用,其用虽异,其道历然自明。此用就是圣明真知之用,就是道之大成。

文句大意

因此,对于辩口利辞夸示知见,惑乱人心眩耀苍生的人,得道的圣人让他们域限于分內。圣人不执己见,不用己是,舍己用以物为法让万物各安其所安,用其所用,人物皆自安,皆自用,其用虽异,其道历然自明。此用就是圣明真知大成之用。

【参考译文】

上古时代,人心淳朴,认识到道本来无物,他的智慧高到了极点。在什么地方高到极致?那时有些人认识到,什么都没有的那个时候,是道之体,是宇宙万有的开始,是世界的极处,此外再无他物可以处此之前。其次呢,有一些人,认识到万物开始有形,但是还未有人我他之界限。再其次呢,虽然产生了你我他彼此界限,但不曾计较彼此之是非。是与非的彰显,是因为人们于道有所偏窒,于道有所偏窒,人类的爱恶忿懥自然就形成了。真的有所谓成功与失败吗?真的没有成功与失败吗?有所成有所亏,指的是音乐一起,即使已达道境的昭文也不能同时把宫、商、角、徵、羽,五声在一首曲子全演奏出来,总有乐音被遗漏。无成与无亏。就是昭文不鼓琴的时候。昭文以善于弹琴享有盛誉,拄拐杖的师旷以妙辨音律而名闻天下,好谈名理的惠施喜欢以梧桐树为几案和人辩论,这三位先生已经进入了道的境界了!昭文、师旷、惠施都是在少年盛壯时期把握住机遇 ,让自己的天性发挥到极致从而达到人生高峰的,所以三人才能各以自己出众的才智享盛誉到晚年,其事迹也因此得以流传下来。三子都是天生喜好各自专业,并且天赋异于常人,所以才能在自己领域做到极致。他人中又有喜好三子之道术者,他们自己也认为已经到了道之境界,所以乐于以自己所知道术去教诲他人。大众喜好的盲目性,接受能力的差异性,以及自是而非他的的普遍性,这都是于道有亏而不明的状态。若彼不明,强让之明,就会因“坚执守白”而脱离事物本来实相,从而以石头的白色和石头的坚性均独立于石头之外迷昧终身而无成。而昭文的儿子又继承了其父亲的琴艺,终生也没有什么作为。像这样就可以称作成功吗?即使我这样的也可以说是成功了。像这样便不可以称作成功吗?天地万物与我,都无所谓成功。因此,对于辩口利辞夸示知见,惑乱人心眩耀苍生的人,得道的圣人让他们域限于分內。圣人不执己见,不用己是,舍己用以物为法让万物各安其所安,用其所用,人皆自安,物皆自用,其用虽异,其道历然自明。此用就是圣明真知大成之用。——译文由婴孩亲自捉刀。

附录:春秋战国时代那些音乐传奇

第六十八回 贺虒祁师旷辨新声 散家财陈氏买齐国

却说晋平公闻楚以章华之宫,号召诸侯,……

单表卫灵公行至濮水之上,天晚宿于驿舍,夜半不能成寝,耳中如闻鼓琴之声,乃披衣起坐,倚枕而听之。其音甚微,而泠泠可辨,从来乐工所未奏,真新声也。试问左右,皆曰:“弗闻。”灵公素好音乐,有太师名涓,善制新声,能为四时之曲,灵公爱之,出入必使相从。乃使左右召师涓。师涓至,曲犹未终。灵公曰:“子试听之,其状颇似鬼神。”师涓静听,良久声止。师涓曰:“臣能识其略矣。更须一宿,臣能写之。”灵公乃复留一宿,夜半,其声复发。师涓援琴而习之,尽得其妙。

既至晋,朝贺礼毕,平公设宴于虒祁之台。酒酣,平公曰:“素闻卫有师涓者,善为新声,今偕来否?”灵公起对曰:“见在台下。”平公曰:“试为寡人召之。”灵公召师涓登台。平公亦召师旷,相者扶至。二人于阶下叩首参谒。平公赐师旷坐,即令师涓坐于旷之傍。平公问师涓曰:“近日有何新声?”师涓奏曰:“途中适有所闻,愿得琴而鼓之。”平公命左右设几,取古桐之琴,置于师涓之前。涓先将七弦调和,然后拂指而弹。才奏数声,平公称善。曲未及半,师旷遽以手按琴曰:“且止。此亡国之音,不可奏也。”平公曰:“何以见之?”师旷奏曰:“殷末时,乐师名延者,与纣为靡靡之乐,纣听之而忘倦,即此声也。及武王伐纣,师延抱琴东走,自投于濮水之中。有好音者过此,其声辄自水中而出。涓之途中所闻,其必在濮水之上矣。”卫灵公暗暗惊异。平公又问曰:“此前代之乐,奏之何伤?”师旷曰:“纣因淫乐,以亡其国,此不祥之音,故不可奏。”平公曰:“寡人所好者,新声也。涓其为寡人终之。”师涓重整弦声,备写抑扬之态,如诉如泣。平公大悦,问师旷曰:“此曲名为何调?”师旷曰:“此所谓《清商》也。”平公曰:“《清商》固最悲乎?”师旷曰:“《清商》虽悲,不如《清征》。”平公曰:“《清征》可得而闻乎?”师旷曰:“不可。古之听《清征》者,皆有德义之君也。今君德薄,不当听此曲。”平公曰:“寡人酷嗜新声,子其无辞。”师旷不得已,援琴而鼓。一奏之,有玄鹤一群,自南方来,渐集于宫门之栋,数之得八双。再奏之,其鹤飞鸣,序立于台之阶下,左右各八。三奏之,鹤延颈而鸣,舒翼而舞,音中宫商,声达霄汉。平公鼓掌大悦,满坐生欢,台上台下,观者莫不踊跃称奇。平公命取白玉巵,满斟醇酿,亲赐师旷,旷接而饮之。平公叹曰:“音至《清征》,无以加矣!”师旷曰:“更不如《清角》。”平公大惊曰:“更有加于《清征》者乎?何不并使寡人听之?”师旷曰:“《清角》更不比《清征》,臣不敢奏也。昔者黄帝合鬼神于泰山,驾象车而御蛟龙。毕方并辖,蚩尤居前,风伯清尘,雨师洒道,虎狼前驱,鬼神后随,螣蛇伏地,凤凰覆上,大合鬼神,作为《清角》。自后君德日薄,不足以服鬼神,神人隔绝。若奏此声,鬼神毕集,有祸无福。”平公曰:“寡人老矣!诚一听《清角》,虽死不恨。”师旷固辞。平公起立,迫之再三。师旷不得已,复援琴而鼓。一奏之,有玄云从西方而起,再奏之,狂风骤发,裂帘幙,摧俎豆,屋瓦乱飞,廊柱俱拔,顷之,疾雷一声,大雨如注,台下水深数尺,台中无不沾湿。从者惊散,平公恐惧,与灵公伏于廊室之间。良久,风息雨止,从者渐集,扶携两君下台而去。

是夜,平公受惊,遂得心悸之病。梦中见一物,色黄,大如车轮,蹒跚而至,迳入寝门。察之,其状如鳖,前二足,后一足,所至水涌。平公大叫一声曰:“怪事!”忽然惊醒,怔忡不止。及旦,百官至寝门问安。平公以梦中所见,告之群臣,皆莫能解。须臾,驿使报:“郑君为朝贺,已到馆驿。”平公遣羊舌肹往劳。羊舌肹喜曰:“君梦可明矣。”众问其故,羊舌肹曰:“吾闻郑大夫子产,博学多闻,郑伯相礼,必用此人,吾当问之。”肹至馆驿致饩,兼道晋君之意,病中不能相见。时卫灵公亦以同时受惊,有微恙告归。郑简公亦遂辞归,独留公孙侨候疾。羊舌肹问曰:“寡君梦见有物如鳖,黄身三足,入于寝门,此何祟也?”公孙侨曰:“以侨所闻,鳖三足者,其名曰'能’。昔禹父曰鲧,治水无功,舜摄尧政,乃殛鲧于东海之羽山,截其一足,其神化为'黄能’,入于羽渊。禹即帝位,郊祀其神。三代以来,祀典不缺。今周室将衰,政在盟主,宜佐天子,以祀百神。君或者未之祀乎?”羊舌肹以其言告于平公。平公命大夫韩起,祀鲧如郊礼。平公病稍定,叹曰:“子产真博物君子也!”以莒国所贡方鼎赐之。公孙侨将归郑,私谓羊舌肹曰:“君不恤民隐,而效楚人之侈,心已僻矣,疾更作,将不可为。吾所对,乃权词以宽其意也。”其时有人早起,过魏榆地方,闻山下有若数人相聚之声,议论晋事。近前视之,惟顽石十余块,并无一人。既行过,声复如前。急回顾之,声自石出。其人大惊,述于土人。土人曰:“吾等闻石言数日矣。以其事怪,未敢言也。”此语传闻于绛州。平公召师旷问曰:“石何以能言?”旷对曰:“石不能言,乃鬼神凭之耳。夫鬼神以民为依,怨气聚于民,则鬼神不安,鬼神不安,则妖兴。今君崇饰宫室,以竭民之财力,石言其在是乎?”平公嘿然。师旷退,谓羊舌肹曰:“神怒民怨,君不久矣!侈心之兴,实起于楚,虽楚君之祸,可计日而俟也。”月余,平公病复作,竟成不起。自筑虒祁宫至薨日,不及三年,又皆病困之中,枉害百姓,不得安享,岂不可笑。史臣有诗云:

崇台广厦奏新声,竭尽民脂怨黩盈。物怪神妖催命去,虒祁空自费经营!

本次学习结束!下周见!

初稿:2016-04-15 9:59

第二次修改:2019-09-24 10:40

计11840字



传承经典 传播美与安宁 尽在雅兰在世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庄子》内篇卷2齐物论诗解4情达通一不用而用至道非分非成非亏
庄子《齐物论》笔记之七
庄子谭(内篇)6
【五木评说庄子】 思 辨(11)
庄子《内篇之齐物论》2.8
水润读书笔札丨庄子齐物论(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