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19《庄子·内篇·齐物论》第十八

【原文学习】

啮缺问乎王倪曰:"子知物之所同是乎?"曰:"吾恶乎 知之!""子知  子之所不知邪?"曰:"吾恶乎知之!""然则物无知邪?"曰:"吾恶乎知之!虽然,尝试言之:庸讵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邪?庸讵知吾所谓不知之非知邪?且吾尝试问乎女:民湿寝则腰疾偏死,鳅然乎哉?木处则惴栗恂惧,猨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处?民食刍豢,麋鹿食荐,螂且(有版本作蝍蛆jí qū)甘带,鸱鸦耆鼠,四者孰知正味?猨猵狙以为雌,麋与鹿交,鳅与鱼游。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涂,樊然淆乱,吾恶能知其辩!"啮缺曰:"子不知利害,则至人固不知利害乎?"王倪曰:"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

【雅兰读经】

读今天这段师徒著名一问三不知对话前,可以先读读《庄子·外篇·知北游》—— (故事人物名字暗藏玄机)北游于玄水(玄,老聃之众妙之门)之上,登隐弅(fèn,丘高起貌。) 之丘,而适遭无为谓(瞧,道家故事人物这名字)焉。知谓无为谓曰:“予欲有问乎若:何思何虑则知道?何处何服则安道?何从何道则得道?”三问而无为谓不答也,非不答,不知答也。知不得问,反于白水之南,登狐阕之上,而睹狂屈焉。知以之(是)言  也问乎狂屈。狂屈曰:“唉!予知之,将语若,中欲言而忘其所欲言。”知不得问,反于帝宫,见黄帝而问焉。黄帝曰:“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

回到《齐物论》

啮缺三问道

啮缺问乎王倪曰:"子知物之所同是乎?"曰:"吾恶乎知之!"子知子之所不知邪?曰:吾恶乎知之!然则物无知邪?曰:吾恶乎知之!虽然,尝试言之。庸讵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邪?庸讵知吾所谓不知之非知邪?

啮缺、王倪:《高士传》中修道的上古贤人隐士,道家神仙。啮缺是许由的老师,又是王倪的弟子。

和开篇一样,庄周借此师徒二人对话言“物论”不齐之因和齐“物论”的方法。

第一次回复曰:不知

啮缺问乎王倪曰:子知物之所同是乎?曰:"吾恶乎知之!”

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为是而有畛也。

物所同者未必是,物所异者未必非。

物所同所是者,道也。乃是非不彰,爱之不成,“知止其所不知”之地也。

“吾恶乎知之!

南华言: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

王倪回答啮缺说:因为“言非吹,言者有言,”所以导致彼此各有所是各有所非,我若用己所知去知彼,我所知对于彼还是是非,所以我所知对于彼毫无用处。所以我哪里会知道能让天地万物是非不彰,爱之不成的东西呢?

文句大意

有一天啮缺问老师王倪:先生您知道能让天地万物是非不彰,爱之不成的那个的东西吗?王倪说:我哪里知道呢?

好学深思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学生和“知不知”的老师——

第二次回复曰:不知

啮缺是个人才啊,第一问碰了钉子,老师言“不知”,那就转而问“不知”——

啮缺又问:“子知子之所不知邪?曰:吾恶乎知之!

邪,同“耶”。

先生你既然不知道能让天地万物是非不彰,爱之不成的东西,那你知道你所不知道的吗?

王倪说:“吾恶乎知之!”

知道自己不知道也非真知(

)?

若自知有知,则必有所不知,则非真知。所以再次回复:我哪里知道呢?

文句大意

啮缺又问:先生你知道你所不知道的吗?王倪说:我哪里会知道啊!

第三次还是回复曰:不知

面对两次被老师告以不知,啮缺蒙了——

啮缺又问:“然则物无知邪?曰:吾恶乎知之!

老师既然都不知能让天地万物是非不彰,爱之不成的那个的东西,万物就没有知道的吗?

因为啮缺问的还是道,所以王倪只好再次说:“吾恶乎知之!”

婴孩曰:以物观物,何物不一?

不认为自己知道,也不认为自己不知道。此乃物我两忘,“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之道境。所以我哪里知道人之所谓知与不知呢?

在这里需要提醒各位读者君的是,王倪之所谓“不知”是绝圣弃智,绝学无忧大智若愚“己知不用而寓诸知”之道境。若读了此段天真的认为什么也不知就是“得道高人”,从此什么也不学那就是不可救药了。

文句大意

啮缺又问:“ 老师既然都不知道能让天地万物是非不彰,爱之不成的那个的东西,万物就没有知道的吗? ”王倪说:“我哪里知道呢?”

下面南华老仙又开始玩胡同打狗两头堵游戏了——

《齐物论》中,庄子每次说“尝试言之”到底“尝试”说了什么?为何要这样谦虚?

从“虽然,“尝试言之”开始到“而况利害之端乎!",诸位读者君若能自动脑补“可乎可,不可乎不可。……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诡谲怪,道通为一。”下面文字读起来权当遮眼即可。

虽然,“尝试言之。庸讵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邪?庸讵知吾所谓不知之非知邪?”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吾,安知吾不知鱼之乐?"——《庄子外篇·秋水》

“虽然,“尝试言之。”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故庄子把自己的观点名为“尝试。”

“尝试”类似于社交应酬语“我说一点不成熟的看法”。作用类似于商业社会的“免责声明”(

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

虽然道可道,非常道。言也不是道,但若能一——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所以我“尝试言之”——我还是可以试着说一下你问的问题。

“庸讵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邪?”

庸讵yōng jù:庸,用。讵,何以;怎么。

“庸讵知”——你何以知道或哪里知道

隔行如隔山,此知而彼不知,彼知而此不知。

世人师心自是,喜怒为用,所以其所知就是不知。不知即知。此老聃所谓知之为不知也。

你怎么知道我说的知道不是不知道呢?

“庸讵知吾所谓不知之非知邪?”

所谓“不知”,只因“ 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 ”的物性不同,导致彼此不相通。老聃曰:不知为知之。

此“不知”乃是不居于知,不是世人所说的懵懂无知。

你怎么知道我所说的不知道不是知道呢?

本节文句大意

虽然你的问题不适合用言语描述,但我还是可以试着说一下你问的问题。你怎么知道我所说的知道不是不知道呢?你又怎么知道我所说的不知道不是知道呢?

《庄子·外篇·知北游》: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之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人之性,自是非他;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圣人故贵一。”

从“ 且吾尝试问乎汝” 到“ 吾恶能知其辩”,庄子从“正处(安居),正味(食),正色(色)”三个角度举例说明因物性不同,物所同者未必是,物所异者未必非。安居食色,世人之所知。人类以己知为必是不可变的,在他物则又不然。正所谓“庸讵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邪?庸讵知吾所谓不知之非知邪?(

)”这样不仅和“夫 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 ”、“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呼应,更突出了《齐物论》再三强调的“莫若以明”、“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天地一指,万物一马”、“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天府之葆光”以及后面章节“圣人参万岁而一成纯 ”、“ 和之以天倪 ”“既使我与若辩矣,……而待彼也邪?"的重要性。本节属于南华老仙对同一观点再三反复论证的一环。这些环节读懂一个不仅可知齐世间“物论”之方法,更能瞬间入“道之枢“从而“参万岁而一成纯!”

且吾尝试问乎汝:民湿寝则腰疾偏死,鳅然乎哉?木处则惴栗恂惧.猿猴然乎战?三者孰知正处?民食刍豢,麋鹿食荐,螂且甘带,鸱鸦耆鼠,四者孰知正味?

湿寝:在潮湿的地方安居休息。偏死:偏瘫,即半身不遂。

qiū,“鳅”字的异体,即泥鳅。

木处:在高高的树木上居住。

惴,慄、恂xún、惧:四字都是恐惧、战栗的意思。

猨,“猿”字的异体,“猨猴”即“猿猴”。

“且吾尝试问乎汝”

“尝试”之义同前。

至理本无言,因啮缺再三问之不得不言。实际是庄子借王倪之口再次言道。——既然说到这里了,我姑且先问你几个问题:

“民湿寝则腰疾偏死,鳅然乎哉?木处则惴栗恂惧.猿猴然乎战?三者孰知正处?

可乎可,不可乎不可。

人道,水生物,禽兽三类物性不同,对外部的环境要求自不同。所以其起居自然各随其益。

人睡在潮湿的地上,久了会得风湿病甚至半身不遂,泥鳅,黄鳝,水蛇,因为出生就在水里,泥巴里头长大,则完全没有妨碍。人如果忽然住在高高的大树上,就会心惊胆战、惶恐不安,害怕掉下来会摔死。可是猴子呢,则毫无畏惧。你说说看,人、泥鳅、猴子三类究竟谁才懂得安居的真正标准呢?

文句大意

既然说到这里了,我姑且先问你几个问题:人们睡在潮湿的地方就会腰部患病甚至会导致半身不遂,泥鳅会是这样吗?人们住在高高的树木上就会心惊胆战、惶恐不安,猿猴会这样吗?人、泥鳅、猿猴三者究竟谁最懂得安居的真正标准呢?

“民食刍豢,麋鹿食荐,螂且(有版本作蝍蛆jí qū)甘带,鸱鸦耆鼠,四者孰知正味?”

民,人类。

刍chú,草。

豢huàn,养。“刍豢”,用草喂养,这里代指家畜、牲口。

麋mí,一种食草的珍贵兽类,与鹿同科。但身躯比鹿庞大。

荐jiàn,美草。

螂láng且:像蜈蚣的大虫。喜欢吃蛇。

甘:甜美,嗜好。

带:小蛇。“甘带”意思是以小蛇为美食。

鸱chí鸦,猫头鹰类以及乌鸦

耆,亦写作“嗜”,嗜好。

物性不同,食之习俗各宜。

人习惯以吃草的家畜之肉为养,麋与鹿习惯以草为美食,蜈蚣则以吃小蛇为至味,猫头鹰和乌鸦则爱吃老鼠,人、麋鹿、蜈蚣、猫头鹰和乌鸦这四类动物究竟谁才懂得真正的美味?

文句大意

人以吃草的家畜之肉为养,麋与鹿则以草为美食,蜈蚣以小蛇为至味,猫头鹰和乌鸦则爱吃老鼠,人、麋鹿、蜈蚣、猫头鹰和乌鸦这四类动物究竟谁才懂得真正的美味?

猿猵狙以为雌,麇与鹿交,鳅与鱼游。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驟。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

猵biān狙jū:一种类似猿猴的动物。像猿但是却长了狗头,喜欢和雌猿交。

游,戏游,即交尾。

毛嫱qiáng,越王嬖妾。

丽姬:晋献公宠爱的夫人。

毛嫱、丽姬是春秋战国以姝妍称冠于世的人中美色。

jué,疾走不顾为决。

骤:马疾走貌。

这节举四类现象来证明,天下万物不同,故所好不同。呼应第一问“子知物之所同是乎?”再次证明了,物一执己是即迷,喜怒为用更非。物所同者未必是,物所异者未必非。所以圣人才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

猵狙把雌猿当作配偶,麋喜欢与鹿交配,没有父母,没有兄弟姊妹的分别。是禽兽中的禽兽。泥鳅则与鱼交尾。毛嫱、丽姬这种人中美色人人所爱,但是鱼见了她们就恐怖的深深潜入水底,鸟见了则警觉的高高飞向天空,麋与鹿更是调头不顾,飞快的逃离。她们真是色中最美的吗?人、鱼、鸟和麋鹿四者究竟谁才懂得什么是天下真正的美色呢?

文句大意

猵狙把雌猿当作配偶,麋喜欢与鹿交配,没有父母,没有兄弟姊妹的分别。泥鳅则与鱼交尾。毛嫱、丽姬这种人中美色人人所爱,但是鱼见了她们就恐怖的深深潜入水底、鸟见了则警觉的高高飞向天空,麋鹿更是调头不顾,飞快地逃离。人、鱼、鸟和麋鹿四者究竟谁才懂得什么是天下真正的美色呢?

冷静理智无情乎?浪漫乎?大慈乎?——

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涂,樊然殽乱,吾恶能知其辩!

端,直也。——《说文》

端,正也。——《广雅 · 释诂一》

端,始也。

塗,通“途”。

樊,不行也。

殽yáo,混杂的肴馔(饭菜)。

辩,别也。

老聃曰: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庄子所举“民(毛嫱丽姬)、鳅、猨猴、麋鹿、螂且、鸱鸦、猵狙、鱼鸟”等诸物实际只有两大类:人类,野生动物。简而言之皆六合之内形而下之器 。形质之器贵用,用则固有所然,固有所可。 器物之用随时事变换,各随其宜。

站在整个人类社会群体的角度看,源于天道的用以维护、稳定群体社会关系的仁义礼智信无疑是人类共同的最低是非标准和社会基本关系得以存续的最低保障。但是,六合之内,若万物都站在自己的角度,物物自有其理,事事也有其宜。而行仁履义,损益不同,利于此或害于彼,于此为是,则在彼或为非。这是庄子前面提到的“儒墨之是非”和这里之所以说“ 仁义之端,是非之涂”的原因。

再者,行仁履义固然是人类达道,但物性不同,生存环境不同,生物需求和天赋感受就不同,思想观念就更不会同。

所以用以维护人类群居生活基本秩序的仁义礼智信也只能在人类中实施。在庄子所举的野生诸物等非人类中实施就是自寻烦恼和不理智。

正因为以上诸因,所以庄子才慨叹“樊然殽乱,吾恶能知其辩!  ”

唯有圣人和下文的“至人”才能知通为一,各以人物器用之性而安之于其位。这也再次证明了庄子提出的“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辩”中华文明学术思想三原则的及时性、必要性和重要性。

读这几句我们要注意的是,庄周不是在否定“仁义”,而是站在道的角度继续在说“分也者,有不分也;辩也者,有不辩”的道理。"庄周若是否定仁义礼智信,就不会在后面继续说“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嗛,大勇不忮”了。

“仁义礼智信”是“大道废”后,维系人类群居生活得以存续,得以稳定发展的最低标准。而“ 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嗛,大勇不忮”则是最高标准。

只有无我、无己之至人才能做到,也才能“止其所不知”。世人“为是”而有畛,其以“有左有右,有伦有义,有分有辩,有竞有争”为是非,我又哪里能尽知其分别?

“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涂,樊然殽乱,吾恶能知其辩!”这几句不仅是对前文“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的回应,“自我观之”一句更是庄周的自谦、自知。

总之,那些一看到“ 仁义之端,是非之涂 ”就认为道家庄周是在批判儒家思想,那就属于依文解义大错特错了,不仅辜负了庄周《齐物论》的苦心,更是把自己归入了庄周在本节所举诸物之流。那就彻底悲剧了!

文句大意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在我看来,以行仁履义为是者,必会被不行仁义之诸物所非。仁与义的提出容易让人进入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是非不休的歧途。如此,六合之内诸物因为是带来的分辩竞争就像杂乱无序的饭菜,我怎么能尽知它们之间的是非区别!

道家对人类更高级生命的畅想

《通玄真经》:若夫神无所掩,心无所载,通洞条达,澹然无事,势利不能诱,声色不能婬,辩者不能说,智者不能动,勇者不能恐,此真人之游也。

啮缺没听明白王倪所说之妙道,不甘心什么也没得到,决定继续问难。他这次学乖了——开始问世间外物损益之事了

啮缺曰:子不知利害,则至人固不知利害乎?王倪曰: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

至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内篇·逍遥游》

在道家文化中,“至人、真人、神人”大体是指那些至端精诚的,精气神凝定合一的得道圣贤哲人。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

神,不测之用。

泽:聚水的洼地。泽地水源充足,林木灌丛生长茂密。

沍hù,冻也。

啮缺曰:“子不知利害,则至人固不知利害乎?”

所谓利与害,不过是人类此物理生命存续期间,与之相关的物质利益,荣辱的得与失。

文句大意

啮缺问:“先生不去区别世间这些身外物的得与失,难道至人也不去区别这些得失吗?”

王倪曰:“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风振海而不能惊。”

我们先看庄子对“至人”的形容——至人无己,应物无方,无心而无不顺。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

因为至人无己,应物无方而无不顺。所以能凝神全形而于物冥合,即使经历自然界突变也从不会失去真我,所以水火不能为灾,风雷不能使之警骇变色。对于一个人来说,这是真正的大定。也即佛家的如来定。

《尚书·尧典》中曾经记载了一段尧考察舜的事迹:“慎徽五典,五典克从。纳于百揆,百揆时叙。宾于四门,四门穆穆。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

一个人若能在突发的大自然之惊涛骇浪、狂风暴雨中保持大定,在社会的动荡中自然也会具备极高的定力。现代语表达就是高级领袖人才必须具备超高级心里素质。庄子在《齐物论》提到至人的这一品性,其用意也是很明显的。

“大泽焚而不能热”

气温突然升高到平原上的森林,海洋的水都烧起来,他一点都不觉的热。

河汉冱而不能寒

气温降到所有的河流都冻成冰川,也不能使至人感到寒冷。

“疾雷破山风振海而不能惊”

惊天霹雳把山都劈开了,暴风使大海爆发了海啸,这些自然灾害一点也没惊吓到他。

文句大意

王倪说:“至人之用,神妙不可臆测!气温突然高到平原上的森林,海洋的水都烧起来,他一点都不觉的热。气温降到所有的河流都冻成冰川,也不能使至人感到寒冷。惊天霹雳把山都劈开了,暴风使大海爆发了海啸,这些自然灾害一点也没惊吓到他。

“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

“若然者,乘云气”

云气,自然之物。“乘云气”说明至人已经具备顺应自然外物的能力了。

人到了天地造化自存于心的大定境界,不再被此身所累。就可以合于天地,顺物而行——驾驭风云了。

“骑日月”

老聃云: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在我们先秦的文化语境中,日月不仅代表时间昼夜的变化。还代表阴阳生死的循环。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早在先秦时代,我们的先辈已经明确的认识到,虽同为不可控之物,“时间”是高高的处于“风云雷霆”之上的。“时间”于人类的生命息息相关,天地间任何生命以及自然现象都难逃“时间”之神的控制。正是出于对生命和时间的终极追问,所以诞生了《夸父追日》的故事。

这里要提醒诸位读者君的是,道家庄子的“骑日月”不是拿太阳月亮当马骑,而是指超越时间,超越物理身体的控制。

“骑日月”说明至人已经到了处顺安时,驾驭时间以及万物的境界了。生与死在于能“骑日月”的人来说,不过是昼夜更替之道。在道家来说,一个人能“乘云气”若还属于“术”,“骑日月”,说明已经是无死无生完全不依赖外物的大罗神仙,成佛了。

我们看,老聃时代还在慨叹物理身体之累,到了庄子就有能力抛下臭皮囊站于生命(时间)之上了(

)。这是时代的进步!

“而游乎四海之外”

至人超越了世间控制,端坐宇宙之中,动静如一任天下物物自驰而不穷。从而气定神闲游乎四海之外。

“死生无变于己”

至人修道到“乘云气,骑日月”这地步,生命对他来说,变就是不变,不变就是变。生死已经同他毫不相干,他已经不生不死,死生如一了。

关于至人“乘云气,骑日月”的能力,读者君既可以把它当作人类真实的过去、当下和未来,还可以看作是先秦时代庄子表我们的祖先对更高级生命的展望和畅想……

“而况利害之端乎!”

死生大事在至人这里都不过是昼夜变幻,对于世间这些身外物的或损或益就更不会介意了!

文句大意

至人到了天地造化存于心的大定境界,就可以合于天地,驾驭风云,超越生命之上,气定神闲乎游于四海之外。这时候,生死不过是昼夜变幻,何况是世间物质利益,荣辱的得失呢!

【参考译文】

有一天啮缺问老师王倪:先生您知道能让天地万物是非不彰,爱之不成的那个的东西吗?王倪说:我哪里知道呢?啮缺又问:先生你知道你所不知道的吗?王倪说:我哪里会知道啊!啮缺又问: 老师既然都不知道能让天地万物是非不彰,爱之不成的那个的东西,万物就没有知道的吗? 王倪说:我哪里知道呢?虽然你的问题不适合用言语描述,但我还是可以试着说一下你问的问题。你怎么知道我所说的知道不是不知道呢?你又怎么知道我所说的不知道不是知道呢?既然说到这里了,我姑且先问你几个问题:人们睡在潮湿的地方就会腰部患病甚至会导致半身不遂,泥鳅会这样吗?人们住在高高的树木上就会心惊胆战、惶恐不安,猿猴也会这样吗?人、泥鳅、猿猴三者究竟谁最懂得安居的真正标准呢?人以吃草的家畜之肉为养,麋与鹿则以草为美食,蜈蚣以小蛇为至味,猫头鹰和乌鸦则爱吃老鼠,人、麋鹿、蜈蚣、猫头鹰和乌鸦这四类动物究竟谁才懂得真正的美味?猵狙把雌猿当作配偶,麋喜欢与鹿交配,没有父母,没有兄弟姊妹的分别。泥鳅则与鱼交尾。毛嫱、丽姬这种人中美色人人所爱,但是鱼见了她们就恐怖的深深潜入水底、鸟见了则警觉的高高飞向天空,麋鹿更是调头不顾,飞快地逃离。人、鱼、鸟和麋鹿四者究竟谁才懂得什么是天下真正的美色呢?在我看来,仁与义的提出容易让人进入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是非不休的歧途。如此,六合诸物因为是带来的分辩竞争就像杂乱的饭菜,我怎么能尽知它们之间的是非区别!啮缺问:“行仁履义有利,不仁不义有害。先生不去区别身外物的得与失,难道人也不去区别这些得失吗?”王倪说:“至人之用,神妙不可臆测!气温突然升高到平原上的森林,海洋的水都烧起来,他一点都不觉热。气温降到所有的河流都冻成冰川,也不能使人感到寒冷。惊天霹雳把山都劈开了,暴风使大海爆发了海啸,这些自然灾害一点也没惊吓到他。至人到了天地造化存于心的大定境界,就可以合于天地,驾驭风云,超越生命之上,气定神闲乎游于四海之外。这时候,生死不过是昼夜变幻,何况是世间物质利益,荣辱的得失呢!——译文由婴孩亲自捉刀,仅供参考。

【下次原文学习】

瞿鹊子问乎长梧子曰:"吾闻诸夫子:圣人不从事于务,不就利,不违害,不喜求,不缘道,无谓有谓,有谓无谓,而游乎尘垢之外。夫子以为孟浪之言,而我以为妙道之行也。吾子以为奚若?"

长梧子曰:"是皇帝之所听荧也,而丘也何足以知之!且女亦大早计,见卵而求时夜,见弹而求鸮炙。予尝为女妄言之,女以妄听之。奚旁日月,挟宇宙,为其脗合,置其滑涽,以隶相尊?众人役役,圣人愚芚,参万岁而一成纯。万物尽然,而以是相蕴。予恶乎知说生之非惑邪!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

本次学习结束!

初稿:2016-05-29 10:18

第二次修改:2019-10-22 16:11

计8816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国学微语《庄子》|​啮缺问乎王倪曰:“子知物之所同是乎?″曰:“吾恶乎知之!″......
庄子《内篇之齐物论》2.12
庄子:不换一种方式看世界,我们都是坐井观天的青蛙
庄学日课 | 音频:《庄子复原本·齐物论》八
庄子《齐物论》笔记之十二
《庄子》导读15-齐物论09 认知跨越物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