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19《庄子·内篇·齐物论》第十九

【原文学习】

瞿鹊子问乎长梧子曰:"吾闻诸夫子:圣人不从事于务,不就利,不违害,不喜求,不缘道,无谓有谓,有谓无谓,而游乎尘垢之外。夫子以为孟浪之言,而我以为妙道之行也。吾子以为奚若?"

长梧子曰:"是皇帝之所听荧也,而丘也何足以知之!且女亦大早计,见卵而求时夜,见弹而求鸮炙。予尝为女妄言之,女以妄听之。奚旁日月,挟宇宙?为其脗(吻)合。置其滑涽,以隶相尊。众人役役,圣人愚芚,参万岁而一成纯。万物尽然,而以是相蕴。予恶乎知说生之非惑邪!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

丽之姬,艾封人之子也。晋国之始得之也,涕泣沾襟。及其至于王所,与王同筐床,食刍豢,而后悔其泣也。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生乎?

【雅兰读经】

瞿鹊子眼中的妙道之行

瞿鹊子问乎长梧子曰:吾闻诸夫子,圣人不从事于务,不就利,不违害,不喜求,不缘道;无谓有谓,有谓无谓,而游乎尘垢之外。夫子以为孟浪之言,而我以为妙道之行也。吾子以为奚若?

瞿鹊子、长梧子是《高士传》上的隐士高人。瞿鹊子据说是孔子的学生,一日心中忽生疑问,特 来请教长梧子。长梧子,人不知其姓名。战国时人常因封地或居住点得名,或许此人家居之地有一棵高大梧桐树,因此被呼为“长梧子”也未可定。

信古者可以认为真有其事,不信者把此仅当作寓言故事也可。无论怎样,读懂这些故事的言外之意才不辜负庄周美意。

“瞿鹊子问乎长梧子曰:吾闻诸夫子,圣人不从事于务。”

夫子,指孔子。

务,事也。

“圣人不从事于务?”

——这完全是误解。

圣者,通也。圣人也是常人。

体道圣人,忘怀冥物。事来心始现,事去心随空。圣人为而不居于务也。

有一天瞿鹊子问长梧子说,我听老师和人谈论,真正得道的人,不再从事于世间的事务了。

大家要注意的是,什么事都不管不做不是得道,也不是修道,那是自私自利的懒汉。

“不就利,不违害,不喜求”

此处出现的“利”与“害”可同参本号2019《庄子·内篇·齐物论》第十八学习内容。

利与害,是人类此物理生命存续期间,与之相关的物质利益,荣辱的得与失。

违,避开。

“不就利,不违害,”指圣人圣人无己,任道而行。体命之穷通,达利害之有时。不以世故为利,不知有害可避。感而后应,无所避就。因无求于世,故物求之也不欣喜。对于世间这些身外物的得失再也无动于衷了。

“不缘道”

道贵无名,德贵无为。

所以“道”不能“劳神明”而强求之。

南华曰:孰知不言之辩,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谓天府。

圣人无己,无心于道,“为是不用而寓诸庸。适得而几矣。”因此于世用无攀缘之心。言行一派自然,不自己标榜修道,也不故意作出修道的样子。

“无谓有谓,有谓无谓,而游乎尘垢之外。

谓,言教。

无谓,无言之言。这里指圣人的不言之教,不道之道;有谓,《齐物论》之鷇音,无心之言也。

尘垢,非真性之物,皆尘垢。

“无谓有谓,有谓无谓”同参前文“ 今我则已有谓矣,而未知吾所谓之其果有谓乎?其果无谓乎? ”

体道圣人,感而遂通。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处尘不染,身在俗世之中,而心超然兮游于物外。

“夫子以为孟浪之言,而我以为妙道之行也,吾子以为奚若?

孟浪,言语轻率不当,脱离实际的无稽之谈。

奚若,何如。

老师说我好高骛远,可我认为,这就是通达得道的高人应该有的样子,先生你如何看呢?

本节思考

瞿鹊子听到的“圣人妙道之行”和前文王倪口中的“至人神用”有何关联?

孔子为何说“圣人不从事于务,不就利,不违害,不喜求,不缘道;无谓有谓,有谓无谓,而游乎尘垢之外”是“孟浪”之言?

本节文句大意

有一天瞿鹊子向长梧子问道:“我听老师和人谈论,通达得道的人,不从事于世间的事务了。而且不以世故为利,也不知有害可避,物求之而不喜,且不拘泥于道之虚名;什么也没说但又好像什么都说了,说了些什么又好像什么也没有讲,身在俗世之中,而心超然游弋于物外。孔夫子认为这些都是脱离实际的无稽之谈,可我却认为这正是得道高人应该有的样子,先生你如何看呢?

庄子为天下人破执

长梧子曰:是黄帝之所听荧也,而丘也何足以知之!且汝亦大早计,见卵而求时夜,见弹而求炙。予尝为汝妄言之,汝以妄听之。奚旁日月,挟宇宙?为其脗合。置其滑涽,以隶相尊。众人役役,圣人愚芚,参万岁而一成纯。万物尽然,而以是相蕴。予恶乎知说生之非惑邪!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

老聃曰: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南华言:庸讵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邪?庸讵知吾所谓不知之非知邪?

“长梧子曰:是黄帝之所听荧也,而丘也何足以知之!”

是,指瞿鹊子所言圣人妙道之行。

黄帝,上古得道圣王。这里也可代指得道圣人。

听,察是非也。

老子曰:学问不精,听道不深。

《书·洪范·五事》:“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视,四曰听,五曰思。……听曰聪,思曰睿。……”孔传:“听,察是非。”

《战国策·秦策一》:“且軫欲去秦而之楚,王何不听乎?”高诱注:“听,察也。”

荧,闪烁不定之光。听荧就是对疑惑不明之事进行考察。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贵无名,非名言可究。纵三皇五帝,乃至圣人,诠释至理,难尽其妙。

一个问题各位需深思

庄子前文借王倪之口言“至人”之神用曰:"……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到了这节为何又借孔子、黄帝之口对此神用一言“孟浪”、一言“听荧”呢?

南华曰: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

长梧子说:你问的这个问题太大了,即使我们的人文始祖黄帝,你问他,他也会表示听不懂而不会答复你的。你的老师孔子,他哪里又会知道呢!

这里看起来庄子在说孔子不懂,实际是孔子以不知示人以知。

南华曰:“ 庸讵知吾所谓不知之非知邪?

“且汝亦大早计。见卵而求时夜,见弹而求炙。”

大早,过早。

计,谋虑。

时夜,司夜,指报晓的鸡。

鸮xiāo,一种肉质鲜美的鸟,俗名斑鸠。

炙,烤肉。

道贵无名,非名言可究。

南华言: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

圣人无己,感而后应,无为而往。所以冥然自合于物。道贵无名,非名言可究。所以纵使三皇五帝,乃至圣人,诠释至理,也难尽其妙。所以言之者谓之“孟浪”,而闻之者示人以“听荧”。

鸡蛋虽然理论上能孵出公鸡,但是当它还是鸡蛋时是不能打鸣报晓的;弹丸虽然具备把斑鸠打下来的功能,但当它还只是弹丸时却不能代替烤熟的斑鸠美味。比如言教即使能诠释妙道之理,但是教本身非妙道。现在瞿鹊子才听到圣人和人谈论道,就以为是至高妙道,这是求学以及学道人不能循序渐进、安时处顺,踏实潜心而急功近利的浮躁行为,是求学、学道人的大忌。实为妄言妄行。这也就是庄子把接下来之言谓之“妄言之,妄听之”的原因之一。

现在瞿鹊子刚孟听到“孟浪”之言而便以为妙道之行,这和刚看到鸡蛋就想要公鸡打鸣报晓,见到弹丸就想立即吃到烤熟的斑鸠肉有什么不同呢?

这是庄子借长梧子之言用庄子特有的诙谐骂尽天下急功近利浮躁之徒!——你们这些号称学道的混混,牛皮吹得也太早了(

)!

文句大意     

长梧子说:“你问的这些话就是我们的人文始祖黄帝听了也会表示听不懂的,你的老师孔子,他哪里又会知道呢!而且你也筹划得太早了,就好像见到鸡蛋便想立即得到报晓的公鸡,见到弹丸便想立即获取烤熟的斑鸠肉一样心急。

“予尝为汝妄言之,汝以妄听之。

予,我也。

既然至道至理,言之则“孟浪”,现在我说此孟浪之言自然属于“妄言”。瞿鹊子听此“妄言”自然也就是“妄听”了。

“妄言之,妄听之”和前面出现的“请尝言之”“吾尝试言之”一样,是南华老仙在表达其道者之范。也是庄子在阐释妙道之时不得不说的免责声明,意在为后世“随者”破执。尽管如此,后世以文解意之流还是掉入了“黄帝之所听荧也,而丘也何足以知之”的泥坑,成为了“见卵而求时夜,见弹而求鸮炙”的嚣嚣之徒。

文句大意

我试着给你随便说说你所说的妙道之行,你也权且随便一听。

难以安置的奴隶——“奚”

奚旁曰月,挟宇宙?为其合。置其滑湣,以隶相尊。众人役役,圣人愚芚,参万岁而一成纯。万物尽然,而以是相蕴。

在解读这几句前,我们先说说“奚”的安置问题。

奚,大腹也。——《说文》

奚,造字本义:曳着套索的奴隶。专指女奴。义项仅见古文。这是第一个义项。

凡奚隶聚而出入者,则司牧之。——《周礼 · 秋官 · 禁暴氏》

酒人奄十人,女酒三十人,奚三百人。——《周礼 · 天官》 

第二个义项:奚,何也。译为“为什么,什么,怎么”

奚暇治礼义哉。——《孟子 · 梁惠王上》

复奚疑。——晋 ·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因“奚”的位置不同,当前流传断句版本有两种:一种就是本号采用的断句方式——“女以妄听之。奚旁日月,挟宇宙?为其脗合。”

另一种则是:“予尝为女妄言之,女以妄听之。奚?旁日月,挟宇宙,为其脗合。”

先说后一种断句。

“予尝为女妄言之,女以妄听之。奚?"

译为:我试着给你随便说说你所说的妙道之行,你也权当随便一听。何如?

这一种断句方式虽然文意说的过去,但是把“奚”放在句后作疑问词用,却是与同时期古文表达习惯不一的。这样断句若想合理化有一种可能就是文本流传过程中掉字漏字了。比如原文本为“奚若”——这就同前文“吾子以为奚若?”句式同。但这猜想,脑洞未免也开的太大了(

)。

围绕“奚”字断句出现的问题实际是对“旁曰月,挟宇宙?为其吻合 。……而以是相蕴”的理解差异所导致。搞清了这几句说什么,“奚”字如何安置问题也就不复存在了。现在我们一起回到本号采用的断句方式——奚旁曰月,挟宇宙?为其脗合。……而以是相蕴。看看这几句到底说了什么,

“奚旁曰月,挟宇宙?为其合。 ”

奚,何也。

旁bàng,依附也。

关于“旁日月”,大家可以自行脑补嫦娥与月亮的关系(

)。

挟,怀藏也。

宇宙天地四方曰宇,往来古今曰宙。

“挟宇宙”,就是可以控制宇宙。把这个宇宙可以像挟本书,挟件玩具一样随便处置。

我们看,先秦时代的人们已经认识到只要超越了时间(日月)局限,也就是能控制了时间之轮转,掌控“宇宙”这个东东就顺利成章了。不得不说这种猜想是非常究竟的。

脗,同“吻”。合也。

圣人为何能做到“旁曰月,挟宇宙  ”站于时轮之上,超越物理身体的控制,以生死为昼夜,驾驭时间以及万物之境界的?——“为其脗合”了“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之至理。

其实这几句和前文“王倪曰:"至人神矣!……”一样,是道家对人类更高级生命的畅想。并且是在进一步阐释圣人为何能达此境界及神用。若是能把“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  句和“奚旁曰月,挟宇宙?为其脗合 ”对照,其义将不解自明。

和王倪所言至人神用一样,“旁曰月,挟宇宙”都是比喻,比喻忘物忘我无己之圣人,德性已经到了“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这样的人自然能站于时轮之上而处顺安时。生生死死,此时如昼夜变幻,象征时间变幻的太阳月亮自然成了最熟悉的可以依附的邻居。“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万物既已和我为一,整个宇宙当然就可以悠闲的像玩具一样掌控了。这也正是《齐物论》前文所言“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所描绘的境界。

此境界,《维摩诘经》也曾言:心行平等如虚空  孰闻人宝不敬承 今奉世尊此微盖  于中现我三千界  。三千大千在此“微盖”尽显无遗。这也就是“旁曰月,挟宇宙”在说的高妙状态。因人类同住一个地球,对最高级生命状态的展望畅想佛道殊途同归再自然不过。

“置其滑湣,以隶相尊。

这一句还是在言道之境界以及神用。

婴孩曰:南华老仙,无上深奥妙道之用,这样极简处理,就不怕后世误解吗?(

老聃云:曲则全,枉则直;漥则盈,蔽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报一为天下式。

置,任也。

滑gǔ,乱也。

涽hūn,暗也;涽,未定意。——《集韵》

隶,及也。——《说文》

隶,贱称。与“尊”相对。引申为附属,归属,从属。 

因为圣人契合“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之至理。所以 他们不执己之神用,舍己用以物为法,让滑乱昏杂之万物各安其所安,用其所用,人与物皆自安,皆自用,尊卑之用虽异,但其道历然自明。

南华曰:是故滑疑之耀,圣人之所图也。为是不用而寓诸庸,此之谓"以明"。此之谓也。

“众人役役,圣人愚芚,参万岁而一成纯。

役役,驰动之容。

“众人役役”凡俗之人,驰于是非之境,一辈子劳劳碌碌“昭昭察察”,作了我们这个物理身体、身外各种“厉害”得失的奴隶。

芚chūn,草之未萌。;厚貌。

愚芚,无知之貌。

“圣人愚芚”形容体道圣人,其心“泊于其未兆”,外面看似愚钝。实际自己内在的生命却生机勃勃。圣人愚芚,即庄子前面讲的天府之葆光。

参,贯通、综合、融会。

万岁,比喻年代久远。

“参万岁”意思是贯通、融会年代久远的历史之变异与浮沉。

纯,不杂者也。——《郭注》

这里指不为纷乱和差异的事物之相所乱。

“众人役役”凡俗之人,驰于是非之境,役役然去彼就此“劳神明强为之一”。一辈子劳劳碌碌“昭昭察察”,作我们这个物理身体、身外各种“厉害”的奴隶。得道的圣人知道万物道通为一之至理,外面看似愚钝,实际内在的生命却生机勃勃。他们泊其心于未兆,为是不用而寓诸庸。“芚然”直往,贯通年代久远的历史之变异与浮沉,使千殊万异复通为一。能一则不杂,事来心始现,事去心随空。无物不然,无时不成,所以谓之为“纯”。

能“参万岁而为一”,就是超越了时空,超越了时间的控制,超越了生死,站于时轮之上达到了永恒。此时之生命无所谓长寿于夭折,正所谓“夫天下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成纯”就是回到宇宙原点,于道吻合了。此时,无论是“ 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还是“旁日月,挟宇宙”都是一回事了。

关于“参万岁而一成纯 ”,《庄子·外篇·刻意》有类似于注解的描述:精神四达并流,无所不极,上际于天,下蟠于地,化育万物,不可为象,其名为同帝。纯素之道,唯神是守。守而勿失,与神为一。一之精通,合于天伦。故素也者,谓其无所与杂也;纯也者,谓其不亏其神也。能体纯素,谓之真人。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本号秉承诸子以经解经之法,意在给二三有缘提供多把进入经典的钥匙。人之根器不同,谁知道儒道佛那一把钥匙好用(

)?南华曰:"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

“万物尽然,而以是相蕴。

蕴,积也。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

“万物尽然”,就是无物不然万物本无是非,皆可道通为一而“成纯”。但只因此“是”字积而成见,自是非他,皆我然彼不然,自是他不是。才导致古今是非蕴积,无有休止。

本节文句大意

我试着给你随便说说你所说的妙道之行,你也权且随便一听。圣人为何能站于时轮之上把生死看作昼夜变幻,把象征时间变幻的太阳月亮当做可以依附的邻居,把宇宙像玩具一样掌控?因为他的德行契合了万物复通为一的至理。圣人不执己之神用,舍己用以物为法,让混乱昏杂之万物各安其所安,用其所用,人与物皆自安,皆自用,尊卑虽异,其道历然自明。凡俗之人,驰于是非之境,役役然去彼就此,一辈子劳劳碌碌作我们这个物理身体、身外各种“厉害”的奴隶。体道圣人,外面看似愚钝,实际内在的生命却生机勃勃。他们泊其心于未兆,“芚然”直往,贯通年代久远的历史之变异与浮沉,使千殊万异复通为一,回到宇宙的原点,于道吻合了。万物本无是非,皆可道通为一而“成纯”。但只因此“是”字积而成见,才导致古今是非蕴积,无有休止。

《齐物论》到这里最难解读的部分终于结束,和本号一起长吁一口气吧(

)。

世人因为依赖自己的身体,此物理身体又依赖世间的物质来养活,所以导致人类贪恋这个世间。

对于人类来说,人生最大的问题就是生死问题。这也是《齐物论》在说完至人、圣人之妙道之神用又大谈生死、觉梦之因。生死观若过,何忧“物论”之不齐?!

大禹:“生者寄也,死者归也!”

我常说,中华文明是最通达最先进的文明。其一就体现在此生死观。

我们的大禹王在几千年就把活着看成是住旅馆,死了反而是回家大休息。这有多通达潇洒和乐观!通达生死,这是真风流人物!

“予恶乎知说生之非惑邪!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

说yuè,通悦。

恶死,讨厌死亡。

弱,弱龄。

丧sàng,丧失,这里指流离失所。

年少遭乱,丧失家乡,遂安于他土而不知归,谓之弱丧。

南华曰: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唯达者知通为一,

死生本一,众人却喜欢一直活着而怕死。

文句大意

我哪里知道贪恋生命活在世上一定是理智的呢?我又哪里知道这些害怕死亡的不就像是年幼流落他乡,到老大还不知道回老家的呢?

骊姬的改变

丽之姬,艾封人之子也。晋国之始得之也,涕泣沾襟。及其至于王所,与王同筐床,食刍豢,而后悔其泣也。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qí生乎!

“丽之姬,艾封人之子也。

“丽之姬”就是丽姬,晋献公的夫人。是丽戎国艾地守封疆人的女儿。也就是是骊戎首领的女儿,公元前672年,被晋献公虏入晋国成为献公的妃子,她使计离间了献公与申生、重耳、夷吾父子兄弟之间的感情,并设计杀死了太子。“骊姬之乱”事载于《春秋左传》。

中国古代男的叫男子,女的叫女子;男女兄弟姐妹之间,对于妹妹可以称女弟,姊姊可以称女兄。从称呼看,先秦时代,男女还是平等的。

“晋国之始得之也,涕泣沾襟”

历史记载,当初秦穆公与晋献公一起征伐丽戎国,得美女一,就是骊姬。玉环二。秦取玉环而晋取女。

涕泣沾襟就是哭的鼻涕眼泪湿了前面的衣服。

骊姬因为是作为晋国的战利品被带到晋国的,所以被带离家乡时,因为生死未卜,哭得一塌糊涂。鼻涕眼泪把前面的衣服都湿了。

“及其至于王所,与王同筐床,食刍豢,而后悔其泣也。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生乎?”

筐,方也,正也。一云:正床也。——《集释》

蕲qí,求也。

“与王同筐床,食刍豢”是形容骊姬到了晋国不仅死不了了,还被封为国夫人,得到了晋献公的格外宠爱。精神上二人相处融洽亲密,饮食起居之物质规格更是和王一样。这个各位可以自行脑补各种宫廷剧宠妃的样子。

骊姬被带到晋国王宫,被晋献公封为夫人,起居饮食享受着和王一样的待遇,就后悔当初从家乡被带出来时因惧怕被杀死而哭泣的行为了。

故事借骊姬先哭后悔其先,言人因时事迁移引起的情变。人一生之中,前不知后,何况生死之变呢?所以我又哪里知道那些死去的人“回家后”不后悔临死时的祈求活命是多余的啊!

本节文句大意

等她到晋国进入王宫,被晋献公宠爱为夫人,起居饮食享受着王的待遇,就后悔当初从家乡被带出来时因惧怕被杀死而哭泣的行为了。我又哪里知道那些死去的人不后悔临死时的祈求活命是多余的啊!

小结

这个故事到这里就讲完了。庄子从尧问于舜,欲伐三小国;啮缺三问道,王倪说至人之神用;瞿鹊子羡妙道之行,长梧子为瞿鹊子破执到骊姬进宫前后的改变。这四个看似不相连贯却互相映衬的故事实是《齐物论》之主旨。特别是丽姬故事的出现,使《齐物论》画风急转,具备了喜剧片的效果。南华老仙用意之深真真让人欲哭无泪……对此,本号只能学南郭子綦仰天而嘘并大笑三声——“庸讵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邪?庸讵知吾所谓不知之非知邪?”

接下来就是罔两问景和庄周那只飞了几千年的蝴蝶了。这两个故事更需要各位读者君需要用一生来思考。因为庄周道之深深不在前面的言道部分,而在最后这几个故事里。

【参考译文】

有一天瞿鹊子向长梧子问道:“我听老师和人谈论,通达得道的人,不从事于世间的事务了。而且不以世故为利,也不知有害可避,物求之而不喜,且不拘泥于道之名;什么也没说但又好像什么都说了,说了些什么又好像什么也没有讲,身在俗世之中,而心超然游弋于物外。孔夫子认为这些都是脱离实际的无稽之谈,可我却认为这正是得道高人应该有的样子,先生你如何看呢?

长梧子说:“你问的这些话就是我们的人文始祖黄帝听了也会表示听不懂的,你的老师孔子,又哪里会知道呢!而且你也筹划得太早了,就好像见到鸡蛋便想立即得到报晓的公鸡,见到弹丸便想立即获取烤熟的斑鸠肉一样心急。我试着给你随便说说你所说的妙道之行,你也就当随便一听。圣人为何能站于时轮之上把生死看作昼夜变幻,把象征时间变幻的太阳月亮当做可以依附的邻居,把宇宙像玩具一样掌控?因为他契合了万物复通为一的至理。圣人不执己之神用,舍己用以物为法,让混乱昏杂之万物各安其所安,用其所用,人与物皆自安,皆自用,尊卑虽异,其道历然自明。凡俗之人,驰于是非之境,役役然去彼就此,一辈子劳劳碌碌作我们这个物理身体、身外各种“厉害”的奴隶。体道圣人,外面看似愚钝,实际内在的生命却生机勃勃。他们泊其心于未兆,“芚然”直往,贯通年代久远的历史之变异与浮沉,使千殊万异复通为一,回到宇宙的原点,于道吻合了。万物本无是非,皆可道通为一而“成纯”。但只因此“是”字积而成见,才导致古今是非蕴积,无有休止。我哪里知道贪恋生命活在世上一定是理智的呢?我又哪里知道这些害怕死亡的不就像是年幼流落他乡,到老大还不知到回老家的呢?

丽姬是丽戎国艾地守封疆人的女儿。晋国征伐丽戎时得到了她。骊姬因为是作为晋国的战利品被带到晋国的,所以被带离家乡时,哭的鼻涕眼泪把前面的衣服都湿透了。等她到晋国进入王宫,被晋献公宠爱为夫人,起居饮食享受着王的待遇,就后悔当初从家乡被带出来时因惧怕被杀死而哭泣的行为了。我又哪里知道那些死去的人不后悔临死时的祈求活命是多余的啊?——译文由婴孩操刀意译,仅供参考

【下次原文预习】

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窃窃然知之。"君乎!牧乎!"固哉!丘也与女皆梦也,予谓女梦亦梦也。是其言也,其名为吊诡。万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

既使我与若辩矣,若胜我,我不若胜,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我胜若,若不吾胜,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其或是也?其或非也邪?其俱是也?其俱非也邪?我与若不能相知也。则人固受其黮暗,吾谁使正之?使同乎若者正之,既与若同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者正之,既同乎我矣,恶能正之?使异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异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同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然则我与若与人俱不能相知也,而待彼也邪?"

"何谓和之以天倪?"曰:"是不是,然不然。是若果是也,则是之异乎不是也亦无辩;然若果然也,则然之异乎不然也亦无辩。化声之相待,若其不相待。和之以天倪,因之以曼衍,所以穷年也。忘年忘义,振于无竟,故寓诸无竟。"

本次学习结束!

初稿:2016-06- 11:18

第二次修改:2019-11-24 21:41

计8968字


传承经典 传播美与安宁 先秦诸子学习 尽在雅兰在世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庄子·齐物论》
第8章 战国诸子之地方性(2)春秋策:先秦诸子与史记评述
《庄子》导读16-齐物论(完结)10 庄周梦蝶的真义
《庄子·齐物论》解说和语译
为官者:人籁,地籁,天籁
中国国学网-- 齐物论 《庄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