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富有地方特色的广州茶楼业

 by 冯明泉

2014-08-05 羊城读书会


广州市的茶楼行业,是所有饮食行业中资金最庞大、经营最踏实的一个自然行业。这个行业中,百年老号比比皆是,为其他自然行业所少有。


笔者从事茶楼行业数十年,仅就个人所知、所见,忆述如下:

二厘馆——茶居——茶楼


广州人嗜好饮茶,人们早上相逢,都以饮咗茶未?(喝了茶没有?)作为问候早安的代名词。饮茶乐趣,确是人们工余之暇,上班之前,会亲友,话家常,相互聊天的好去处。所以不论农、工、商、自由职业、肩挑负贩人等,不少是茶楼和粉面茶点业(下级茶居)的座上客。


广州的茶楼业和所有其他饮食自然行业一样,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它经历了一个由小而大,由少而多,由简陋而豪华的过程。清咸、同之世(18511874年),广州没有茶楼。根据现年91岁,11岁开始参加饮食业的老前辈张本师傅忆述,他出身时(1910年),前辈讲述,广州咸、同年间,甚至光绪初年,还只有二厘馆,设备十分简陋,平房作店,木枱木凳,供应糕点,茶价二厘(每角钱等于七十二厘),招牌都是某某茶话,顾客全是劳苦大众,是肩挑负贩者歇脚地方,也是街坊群众聊天叙话的好去处。光绪中期,开始出现茶居,茶居有楼而矮小。为表示比二厘馆高级、舒适,以招徕有闲阶层,因以为名,意谓可媲美隐者之居。例如第五甫之五柳居则取材于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第三甫有永安居,寓意永远安居乐业(还有姐妹店永乐居在第七甫)。由于适应了当时社会需求,自然兴旺起来。于是后起者亦多以字名其店,是以广州人至今仍有不少称茶楼为茶居,甚至茶楼工会,也自称茶居工会,习惯难改,信然。以后二厘馆也逐步发展成为广州市三大饮食行业之一的粉面茶点业,而茶居则发展为现代的茶楼饼饵业。


广州开放为通商口岸之后,欧风东渐,原来四大名镇之一的佛山逐渐衰落,资金转移到广州。佛山七堡乡人(现在是石湾地区)也纷纷来广州投资,经营茶楼业,遂有金(华)、利(南)、其(昌)、祥(珍)之兴。这四家茶楼的创始者都是七堡人。凡七堡人开设的茶居,均先购置地皮,占地较广,筑而为楼(三层),号为茶楼(广州未开辟马路,多为平房广厦,很少高楼,自此,开始突破)。这些新建茶楼,一则显示规模远超茶居;二则在当时群众中,高楼殊富新鲜感,其号召力特强,于是广州人又泛称去茶楼品茗日上高楼,家喻户晓。


茶楼地方通爽,空气清新,座位舒适,水滚(沸)茶靓(好),食品精美,一盅(茶)两件(点心)成了广州人饮茶的代名词,所费无多。


由茶居升格为茶楼,原来都是供人们工余之暇,上班之前的消费场所,但自辛亥革命(1911年)后,民国初年,工商各业,日趋兴旺,交往频繁,茶楼已不是单纯的消费场所,而且成为各行各业买卖斟盘(洽谈)、互通信息的地方。


在浅斟细酌的幽雅环境中,可能蕴酿着一笔笔大大小小的成功交易,这比在自己企业洽谈,别具一种惬意的环境。


从选址到建构特色


茶楼选择地点要求相当严格,其标准是:1.人烟稠密的商业区;2.靠近车站、码头的来往要道;3.靠近路口、街口或丁字路的交叉汇合点;4.有较大的店铺面积。只要符合上述四点要求,便不惜重资高价购买,甚至采用拆、拼、重建的办法兴建。所以,不少茶楼用于置业的资金就占总资金的50%以上,其余一半则是装修设备与流动资金,茶楼具有了这样的几个条件,才可以在同行的激烈竞争中立足和发展。


茶楼的建筑物,早期一般只有三层(当时没有电梯,不能过高)。铺面部份,第一层要高,有高达7米的,使人们视觉有宏大宽敞之感,同时也方便悬挂宣传招牌。如每年中秋佳节,每家茶楼都设有一块精工特制的月饼招牌。这块牌子木制,雕刻全套古典人物、花鸟龙凤,贴上真金,高度2.5米左右,宽度亦达1.5米,簪花挂红(绸),如铺面没有67米高的空间,是不能挂上这块庞然大物的。后座用作制饼工场和仓库,楼层在4米左右便可。二、三楼则是客座,考虑到人多、烟雾多、话音噪杂,楼层一般均达五米,并尽可能广开窗户,使空气流通。


茶楼的产品是即制即销的,而且还要保持镬气、温度,所以茶楼厨房的建筑也很特殊,一般建在二楼与三楼之间,使食品方便二、三楼的供应。此外茶楼的下水道要比一般的深阔数倍,不少还备有隔油池,每距67米或转弯地方必设沙井,以便清理。

茶楼的装饰设计,以中国古代的装饰为多。间格多采用满洲窗,彩色玻璃图案或人物山水图,有的写上唐诗宋词或治家格言,有的画上廿四孝、桃园结义等图像。


不论是方杉木楼或水泥钢筋结构,均不设天花板,而对格头上的横楣花檐,则十分讲究,用全木雕通花,饰以山水人物或动、植物图案,精细的多贴以真金。由于茶楼规模不一,店主要求各异,刻工亦各有精粗。一些较精致的雕饰,确是上好的工艺品(合营后,已为新开的大型酒家所罗致,作为古色古香的陈列装饰品)。


楼梯的建筑设计装饰十分讲究,级距要适中,扶手多用坤甸木制或用全铜,级沿镶扁铜条。每天均由杂工打磨。墙壁、柱子、梯台的显眼地方,多悬挂诗画。


茶楼购置家私用具是以耐用为主,因此枱、椅结构要坚固,用具也多用铜质,以减少低值易耗的损失。例如现存的老茶楼仍使用云石枱、花旗椅(圆形整块木座,脚和靠背均圆而向外略弯),均属百年前的产品。


协福堂与字号的诞生


协福堂原来只是行业会馆性质,称协福堂公会。公会(在桨栏路)设正副理事长各1人,理事若干人,每3年选一次,连选得连任。它的作用在于代表东家利益,应付官府衙门的干预。更重要的是公会经常聚集各茶楼的在事(司理)交流市场信息,研究社会动向,预测地头(点)未来旺淡(兴衰),决定哪里可以投资等问题。但协福堂到底是个群众组织,不少人公余之暇总爱在此闲聊。据说字号茶楼,也是在协福堂闲聊出来的。


字号命名,大家望能发展到九家(如岗、如阜、如丘、如陵、如川之方至、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如松柏之茂)。后因字号果然成功,信用昭著,人们乐以此命名,最多时竟达10余家。但均独立组织,不相统属,股东各有异同。由于全是七堡人经营,故称围内。它们是:东如、西如、南如、太如、惠如、多如、三如、五如、九如、天如、瑞如、福如、宝如。


创办人和司理


绝大多数茶楼都有几位创办人。按照茶楼的老规矩,必须尊重股东利益,因此创办人没有工资,也不在职工应得的下栏收入中占一份,只有期望年终盈利分红,一般分配的方法是在纯益中提出1520%作为创办人的花红,其余按股均分。


谭新义是广州茶楼业的早期创办人。他主办或参与创办的茶楼先后达10余家,其中主要有:西如、东如、南如、五如、三如、太如、茗珍、和心、襟江(澄江)、惠如、莲香等。谭新义有开荒牛精神,甚为同行称道。他还重视扶助茶楼业的经营人才。自己虽然文化不高,却尊重有文化的同事,如当时惠如楼的司理兼创办人谭晴波、三如司理陈岳洪、南如司理梁厚、和心司理陈杰臣、东如司理招立卿、五如司理李泽、太如司理谭协、莲香司理区汉波(原西如楼正柜)等都得到他的扶助。宣统元年(1909年),谭晴波等几个人同时筹备襟江楼和莲香楼(称为姐妹企业),得到谭新义的大力支持,终于在宣统二年(1910年)先后顺利开业。


谭新义认为茶楼的成败,半是靠地点,半是靠人事,所以他为了解决选址困难问题,曾成立一家合兴置业公司,专门收购适合建设茶楼的产业,使其业务相得益彰。


1932年,谭新义逝世。谭晴波被人称为第二代茶楼王。当时他已拥有惠如、澄江、莲香等企业,并与颜乐天(原广州莲香楼的正柜)等在香港及九龙开设了莲香楼,后又将承购的金华(四牌楼)、宝如(一德路)两茶楼改为大元楼,又在太平南十三行口再开设一间大元,一时盛极。当时能与谭晴波媲美的则为赵俭生(广州瑶头人)。谭、赵两人交情甚笃,均为惠如楼创办人,赵拥有省港添男庆男得男等茶楼;谭晴波创办的字号各间茶楼,他也是参与者兼监督。抗战前夕,他的主要企业都毁于火。


自谭新义之后,谭晴波继而主持协福堂直至广州解放。


还有一位茶楼行业的锐意经营者谭杰南(七堡人),他原出身于金华茶楼,后到襟江茶楼当点心师傅。民国9年(1920年),他同里人陈伯绮(梓仁)主持创办陶陶居。陶陶居开业时既设有饼柜(茶楼标志),又设有低柜(酒楼标志),所雇请的工人是酒楼、茶居两工会各占半数,本想经营酒家兼茶楼,但开业之日,遭到茶居工会出动百多人干涉,其承建商又遭工务局勒索,陶陶居被迫勒令停业。 后虽复业,但只限于经营茶楼业务。谭杰南除拥有陶陶居外,还有涎香茶楼、镇海楼(已毁)。他头脑灵活,勇于开创,继茶楼之后,致力于向酒家方向经营发展,先后创办省、港、澳六国饭店。并且在其侄儿焕章和原陶陶居正柜冯海潮的协助下,,又先后创办七妙斋酒家、金陵酒家、金陵茶室、金陵饭店、金陵茶厅、大同酒家等。他实际主持酒楼同业公会(怡颐堂)直到解放。


茶楼业除上述几位前辈外,从抗战后至解放前夕(19371949年)广州茶楼业还崛起两位经营者——江能和区祺。两人原都是小本营生的小字辈,由于经营有术,聘用得人,生意不断发展。江能原先开有独资经营的小型茶楼永乐园,后发展到开设以他为主要创办人的富国、南昌、海天、泉珍、擎天、富华等六七家较大的茶楼。至于区祺则从摆街边起家,发展到拥有明星、明珍、维新、瑞如(后期)、金山(后期)等茶楼。他们与前人不同之处是个人所占每家股数均达一半以上(除富华外)。


80多年来,在广州、香港同时拥有三四家茶楼的人士很多,如谭伯益、招桂庭、谭许(火水许)、江进、杨端、简义、招立卿、冯海潮、冯荫庭、何高、陈明佑等。茶楼业的投资经营者懂得,只有企业赚钱才能增加股东收入,所以在筹备期间,对司理人的选择是非常慎重和严格的。老茶楼的最高决策人就是司理。司理人的职权很大,创办人是不能干预其经营管理权的。


司理之外,还有三位主要的辅助人员:正柜(正柜既是门市龙凤礼饼的主持人又是司理的助手)、买货手、大案板师傅。在陆续发展的茶楼中,其司理人绝大多数是从这三个岗位的人中选拔。


如果创办人中没有适当的司理(现称经理)人选,就宁愿聘请雇佣司理。而且,茶楼的司理不少是兼顾若干家店号的,所以大多数的茶楼都聘请一名雇佣司理,俗称在场司理,是具体执行管理人。他权力很大,全权处理日常业务,仅对司理一人负责,如果司理人对企业提出改进意见,都要通过在场司理共同研究、执行。雇佣司理的选拔,一般是在围内(本店创办人参与或有联号关系的各企业)职工中挑选,而且多是在正柜或师傅中挑选。这些人都是经过长期考察的,这种提升不单使本企业能有称职的人主持业务,更能鼓励围内的企业职工争取上进。这个职位主要是看能力是否胜任,不靠私人情面,不是用人唯亲的。


同业竞争


解放前,笔者原是十八甫南富国饭店的职工。江能在承办长堤南昌茶楼后,聘请我当雇佣司理。事前,江同我商量,怎样才能在酒楼林立,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立足?我们认为从西濠口至靖海路,所有大同、七妙斋、爱群(十一楼)、金城、金轮、金龙、六国、一景、总统、大三元、冠华等,全是一个酒家模式,装修设备讲究,做同样顾客(社会层次较高)的生意,因此,他们有共同的弱点:经营费用大,酒楼用人多,虚职多,企堂(服务员)手脚慢。而且,因资金匮乏,进货靠赊,入价必昂,成本更重。而且,它们所雇女招待,没有工资,全靠手震(客奖钱)维生,这就增加顾客负担,一般消费市民对手震尤感尴尬。南昌楼位于长堤,营业对象是沿江一带居民、店员、码头工人,在这一带地方需要有适合他们消费的地方。


我们分析了以往酒楼业的弊端,以及分析了我们要争取的主要顾客对象,决定改变经营作风。我们决定把长堤最先垮台的总统酒家收购下来,并以茶楼姿态出现,既有原来酒家的装修,又有茶楼的实惠,有适合大众消费的点心和菜式。进货用现金,不是赊销,因此降低成本价格。我们全部雇佣男服务员,不用女招待,顾客无需手震。开业以后,其门如市。


于是,引起了同业间的竞争。先是附近两家酒家的经理亲自来谈,要求搞大联合,定价同进退,为江能婉拒。后是最贴近的一景酒家,实行免茶费,但这只能独供一味太平茶(冲一大桶廉价质劣的茶,然后分小壶供应顾客)。其它许多酒家也划出地方相继效尤。当然这种办法日子难长久,有违广州人爱品茶的习惯,且顾客遭人奚落为贪图小利(免茶资)的寒酸鬼(即吝啬人),由于面子问题,长期的顾客也不会多。于是南昌茶楼越发兴旺起来,造成在长堤一带众家皆损,唯我独盈的特殊景象。


老茶楼特点——用茶讲究 各司其职


茶楼对茶叶的质量非常重视,买货手要有鉴别茶种的知识。这功夫很不简单,不仅要懂得区分各种茶,而且还要懂得区分各种副品茶,包括青茶、茶骨,以及不发酵的、半发酵的和发酵的各种品类繁多的茶。所以每家茶楼几乎都有一名茶师傅(多是买货手或仓管员兼),把同类型的不同产地或不同价格的高、中、低档茶,混合达到具有色、香、味和耐(泡)等性能,既适应茶客要求,又降低了成本,这确实是不容易的。笔者曾亲眼见到他们品评各种同类茶叶,以同量的茶叶同时泡在若干茶盅里,逐一品评,即时可说出茶叶的产区、特点和采摘季节。


贮存茶叶也十分讲究,特别青茶要严防失味,所用盛茶器皿均用锡制品。一般茶楼柜架所陈列的、标上茶叶名称的大罐,是没有装进茶叶的,因它的贮量少,如果频繁取、存,罐子容易凹陷,所以这些罐子只是一种标志。


茶楼对普洱茶的贮存更特别讲究,因为这种茶越陈越好。据说存这种茶比把钱存入银行好。既然靓茶可以招徕茶客,因此,巧心、太如、莲香等老字号茶楼,存贮普洱之多,一般可供六七年使用。


茶楼所用开水,最为紧要,是双重煲沸的。除设有专用的开水炉外,每个厅均设一个座炉,座炉多烧煤球,炉面用厚铁板一块盖上(中有孔如炉口大),可放四个大铜吊煲。企堂(服务员)在开水炉取水后,要再放在座炉上保温、加温。


茶楼企堂各有分工,分茶炉和执盘。茶炉是企堂中主管开水的;执盘是主管桌上食品的,二者都是企堂份内的职责。还有打杂(杂工)是清洁茶渣、擦铜吊煲等学徒式工作。


六七十年前的茶楼,每张桌面上都放有食品,如蜜饯糖果、饼食等,任由顾客吃多少算多少。执盘就是主管这些的。开市要把食品分派各枱,顾客吃了多少要补充多少,收市要执拾回尾。做这些工作均须用托盘,所以叫做执盘。此外桌上还放有小餐具,它们是用粗铁丝制成的长叉(状如V字加只脚),是吃干蒸烧卖等用的。还有茶洗一个(状如无脚平底碗)。过去每位客人各用一个茶盅。来客开位,企堂必先在茶洗内注入开水,让茶客自己将茶杯消毒。枱下设有一个大茶渣盆,状如扁痰盂。有的茶渣盆在定造时还刻上本店的名字。企堂所用铜吊煲重达九司斤(连水)。泡茶时要运用阴力,使冲水不溅溢,同时把吊煲的煲嘴整成鸭嘴形,使出水如扇形(不能过宽),以减少冲击力,这样便不会飞溅。企堂要手足眼耳脑并用,结帐只用脑算,高声报数,并目注客人是否已经找数(付帐)。


非内行人,不少以为茶楼的收款员多是老板的皇亲国戚。事实上,恰恰相反,因为收款员不易当。在白银国有之前,甚至之后,茶楼行业是以银两为本位的,每元等于七钱二分,企堂报数是两、钱、分、厘,顾客付款是用元、毫(角)、仙(铜板)以至铜钱。收款员起码得应付四五位企堂,每当企堂报一声数,收款员要应四五声,并须在顾客付款时,立即换算成元、毫收款,还要注意每位客人谁应付多少(当时企堂是没有结帐单的),所以茶楼的收款员,多是由柜尾杂工、帮柜逐步培训选拔的。由于收款多少,无据可查,所以收款员必须是诚实可靠,还要头脑灵活的人才能称职。并且还有严格的规章,收款员身上不得带有半文钱,私人财物要公开存在帐房。发现有贪污的,就立即开除。情节严重的,在协福堂挂名公布,那就永远没有茶楼再录用他了。


银本位制”——茶楼价格、工资之一例


据老前辈回忆,宣统年间(19091911年),茶楼除茶价外,一般食品,毛利只有20%,食品件件要精打细算。为了方便在价格上竞争,不得不保留银两本位制。迨至陈济棠主粤时(19291936年),白银国有,全面使用纸币,物价上涨,才陆续改为十进制的元、毫本位。原因是银两本位每角钱(七分二厘)之下有七十二厘,可以伸缩定价,作为小数。而元、毫本位每角钱之下只有十分(分为最小数)。如用元、毫本位制订价格,高低之间起码相差十分之一,在物价稳定时,对拟订价目不便,因此茶楼仍然使用银两作本位定价。与此同时,购进货物、支付工资等则早在白银时代已经改用元、毫本位了,帐目也是元、毫本位的(1919年,茶楼劳资协议,工人工资也用银元为本位)。


先说茶楼工人的工资,原来是较低的,也没有统一的规定,一般视企业规模和工人能力,由老板、工人双方面订。工时则在12小时以上,这是全行性的。以1911年为例,初入行小工没有工资,每月由老板给1元或几角钱,师傅年薪65元至70元(白银,下同),服务企堂年薪48元,大杂工年薪30元至36元。他们均另有下栏钱,每月12元,小工几角钱。1919年茶居工会成立,规定成年杂工最低工资每月(下同)7.5元,茶炉17元,执盘16元,大案板24元,打面22元,小案21元,另烧酒、芥酱、香烟由职工出售,收益金拨入下栏。

茶楼的茶价,1919年,茶价一分二厘、一分六厘、二分四厘,最高(太如楼)三分六厘。大包每个一分六厘、一分八厘,烧卖、虾饺每碟一分八厘至二分四厘。同年代一般茶楼,茶价每位八厘至一分二厘,最高二分四厘,大包每个一分二厘(六个重1司斤),南乳肉角、叉烧包每个四厘,烧卖每碟一分二厘,桌上糖果、饼食每件四厘(每碟6件),虾饺每碟四件一分六厘(规格52件重1司斤),所得毛利20%


笔者以手头资料举例,不过是说明当时工资物价之一斑。


店无闲人 人无闲时


一家茶楼新开业,除了极少数的小工、推销员、柜尾杂工外,所有职工都是围内抽调的熟练工。每个工作岗位都没有冗员,而且在安排具体工作的时候是相当精密细致的。例如,茶楼的开市、收市时间,顾客比较少些,他们就在开市前把服务员(企堂)安排到点心部去做辅助生产工作,这样点心部可以少用一些人。收款员开市无款可收,就兼当企堂,顾客渐多了,才回本岗位,最旺时间才全部出齐人力。又如将近收市,又分配部份人力送礼饼(交货)。至于柜尾杂工如无临时任务,又要帮忙纸袋、秤茶叶、剥虾肉、摘菇脚等等,很少有停手的闲时。


茶楼对买手品德的重视甚于师傅的技术,因此工资也与师傅相同,但决不准许买手收受回佣,以免羊毛出在羊身上。至于有例98%找数的,则公开入帐。在进货交易上,均以现金即时结帐。至于师傅,则有管好本部门职工及传授技术的责任,有建议提升或裁换职工的权力。


不论生产或服务部门的正职,均由下一级职务提升。例如:服务员(企堂)由楼面杂工提升,柜面由帮柜提升,正师傅由副师傅提升,不能越级。


茶楼各部的主要管理人员是师傅。他们大都注意克勤克俭,特别是老一辈司理人的勤、朴程度,如非亲历,很难相信。例如抗战胜利之初,饮食业曾畸形发展,拥有10多家茶楼的茶楼王谭晴波,在店内仍是穿面袋衣(用面粉袋缝制),因此,在他门下当雇佣司理的也比较朴素。


大案与小案


茶楼点心师傅分大案和小案。


大案(大案板之意):


大案师傅主制的是饼食。20年代的茶楼还生产各式蜜饯糖果。它是桌上常设的食品,又是送礼全盒的佳品。


大案每年还有两个主要任务,一是制作中秋月饼,二是制作年宵品。


小案(小案板之意):


小案主制的是茶市供应的食品,即点心部的产品,是茶楼的主要生产部门。衡量小案师傅技术高低,主要是看制作质量,如叉烧包,要以雀笼型,馅有汁为佳;虾饺皮则以爽薄为好,蛋散马仔则主要看上糖(浆)是否适度,质地是否松化。


茶楼的竞争,不但须在产品上求精、求新,还要吸取各地名家之长,如仿制姑苏、京、沪和西点的品种。不少师傅在自己原有的技术基础上,集中西式的特点,使点心得以不断改进。如十八甫陆羽居茶楼点心师郭兴推出星期美点,很受顾客欢迎。尤其省港出现点心四大天王(区标、李应、余大苏、东凌)之后,茶楼的点心师不得不急起直追,使原来几十个品种的点心,逐步发展到数百种。


茶居工会


广州市茶居工会(即茶楼业职业工会)始创于1919年,地址在天成路。它在茶楼行业的发展中,有其促进作用,主要表现有如下四个方面:


1)议定了工资和福利的条件。在未有工会之前,茶楼工人没有组织,工资只按资方单方的意见订定,而物价则在不断上涨,工人生活得不到保障,所以,工会成立的第一步工作就是把全行的各工种工资订下来,与资方同业公会协福堂商定执行。确定最低工资的极限(7.5元,详见上节)。以后并根据物价情况及时提出协商,特别是白银收归国有之后,通货不断膨胀,严重影响工人生活,工会及时提出调整工资。在沦陷时期使用中储券和胜利后使用关金券银元券时,物价一天涨几次,工会领头协商,提出改革工资的要求,由固定货币工资改为米薪加提成工资,使工人减少遭受货币贬值的痛苦。


2)维护职工人身安全。茶楼是公共场所,职工(尤其是服务员)每天面对三教九流、官僚、盗匪、黑社会等诸色顾客,职工常受欺负。他们饮霸王茶(不付帐)还殴打职工等等,因此,茶居工会在全市各地段均设有分部,俗称为的机构,各均有武术教头,联合起来,一旦哪家有事,就近的立即可以到现场排解。


3)采取措施维持失业工人生活。工会规定,会员失业可回各自参加的食宿。在业会员每月可休息(最少)3天,休息时可聘请失业工人前往替工,其工资按本人实际收入支付。另经劳资协议,资方发薪时须另加10%的休假工资。


4)促进工人的技术交流,保证了企业各生产服务部门的出勤。茶楼的工作岗位,多是一个人头一顶帽的。有了以后,任何职工有事,随时可以从找人替工,而使企业不致缺员。就在替工这个环节中,作为流动在各家店号的替工工人,由于经常博览各店师傅的技术,因而每每比固定工学艺更快,于是常为老板所罗致,这有利于促进企业的生产技术的发展。


工会的经费,一是来源于各会员店号每月的板面钱(即下栏);二是入会费和月费(入会费一次过);三是广告收入(在茶楼内张贴广告)。


茶居工会属下的分部计有10余间,分布全市东南西北,其著名者有莲义社、孔怀馆、礼和馆、结庐、息庐、合群、颖新和业余等。


这些又称工人外寓,已成了茶居工人业余健身习武、娱乐(备有乐器、醒狮、锣鼓等设备)和交流经验的场所。


茶楼行业在陈济棠主粤时,可说发展达到顶峰。其所谓发展,主要是指店号的增加,食品(特别是点心)的改良,陆续吸收了西点的制作技术;但经营、管理,装修、设备仍然坚持勤俭朴素,耐用为主,没有多少改进,整个行业保守性是相当严重的。特别是在1936年以后,茶楼、酒楼、粉面三个自然行业的差别已逐渐消失,几乎所有的酒家(楼)都已开设早午茶市,成为茶点、饭市、筵席兼营的综合体,装修设备则日趋现代化。但老式茶楼业却依然故我;再加上当时的茶楼(居)工会比酒楼和粉面工会对资方的制约较多,故此后开张的店号几乎全部都加入到酒楼或粉面公会去,甚至有些旧茶楼,饼饵门市不多的也宁愿撤销门市饼部而成为粉面茶点业会员。


广州沦陷,长达7年,竟无一家加入茶楼公会,这对茶楼(居)工会的收入(会员店号交纳的板面钱等)当然大有影响。


茶楼行业如果不在经营上打破旧框框,尽管资金有多么雄厚,也将不能发展经营。是以在抗战胜利之初,即有不少大茶楼决心改变旧作风,开始把企业变成综合性的饮食业,如陶陶居、莲香、涎香、大元(十三行)、惠如、占元阁等均属先行者,这为日后全市各饮食自然行业成立统一的饮食同业公会创造了条件。


直至解放前,茶楼同业公会的会员店号已下降至50余家(几乎全是老字号),而酒楼则发展到300400家,粉面已达200多家。


本文承91岁老前辈张本师傅,79岁招筹师傅,67岁李江师傅以及莲香楼、陶陶居的老职员周佳同志、冯炎同志,还有谭新义老前辈的59岁孙子谭虾同志等大力协助,提供有关资料,谨致谢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广州茶楼兴起,佛山人居功至伟
广州地胆叹茶录
旧广州的“筵席税”风波
蕴含“躁动”基因的“陶陶居”
沏一壶茶,评几幅楹联,不亦雅乎?
广州第一条“鱼”诞生记! ▍九鱼迷踪(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