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旧廣州風情

 

吮田螺
    廣東人過口癮,現代的喜歡嚼西方傳入的香口膠,傳統的喜歡嗑瓜子,除此還有吮田螺……當然,現代人也吮田螺,有專門的剪螺機,剪去其篤,以易嘬肉,只是現代人,也不善嘬,而用牙籤剔之。旋型的螺肉被挑出,放入口中,便在臼齒間被嚼爛,根本不須吮。那不叫嘬田螺,哪有過去的情趣,那才是嘬田螺呢!
    過去的珠江之夜,雖無現在璀璨,但更風情浪漫:珠水流光,小艇點著火水燈,泊在岸邊。艇上有一隻小爐,上架鐵鑊。艇妹蹲著用鑊鏟炒田螺,嗦嗦有聲。艇妹窈窕,粗辮烏黑,一邊炒,一邊叫賣艇仔粥。炒田螺也是其中一項。月色如水,船火映紅艇妹,顯得紅粉花菲,格外動人。
     炒田螺的佐料當然不會很名貴,紅辣椒、紫蘇葉、薄荷葉都切成了絲,還落些豆豉、蒜頭……炒起來隨風飄香。辛苦了一天的「咕哩佬」(苦力),提著竹升(竹杠,因忌降音,故謂升),躑躅江邊,聞得這一陣陣鑊氣,不由得感到饑腸轆轆。於是從要用以養家活口的幾枚大洋中,咬咬牙,取了一個銅仙,便要了一碗炒田螺, 在條凳上,把竹升抱緊了,那可是揾食的家生;竹帽用膝頭夾了,那是遮擋日曬雨淋用的。掏出那後腰間別著扁瓶,伸頸呷了一口燒酒,覺得很受用,長長的舒了一口氣。於是撿起一粒田螺,先用舌尖揭起田螺的厴,唾了出來,然後用嘴一嘬,「嘬嘬」兩聲,螺肉便被吮入嘴裏,他慢慢地咀嚼。「味道好極啦!」肚皮慢慢不覺餓了,真令人「食過返尋味」。做人揾食艱難,除了辛苦,原來也有不少樂趣。炒田螺的艇妹固然秀色可餐,炒田螺也是十分「和味」。
雞公欖 飛機欖
    雞啦—雞啦—雞公欖呀……
    好有味!飛機欖……
    機(雞)欖啦—機(雞)欖啦—
        和味雞公欖、飛機欖……
     現代是看不到,聽不到了,大概六十年代初還有。大街小巷響起一陣嘀打(鎖呐)聲,吹的是《賣雜貨》粵曲小調。吹了幾句,小販即直切主題,大聲合著唱道:「雞啦雞啦雞公欖,好有味,有辣有唔辣!」
    小孩子們聞風而動,好不容易扯著媽媽的衫尾,口水、眼淚、鼻涕齊下,才求告得一個仙。快活得奪門而出,飛奔上街,尋著嘀打聲而去。賣欖佬其實最容易認,頭戴小尖竹笠,半赤膊著白笠衫,黑膠綢褲,褲腳寬大,赤著雙腳。腰間套著一隻很大的紙紮公雞,用彩漆髹了。「有辣有唔辣」的欖盡用在雞胸內。
     那時巷內樓房並不多,即使有,三四樓高已經了不起。十四層的「愛群大廈」已經滿城轟動,不像現在普通市民也住上十幾二十層高樓。當時住在樓上的多是有錢人,太太小姐閑在家中,嘴巴卻閒不住,喜歡吃零食。卻又懶得移動玉步,於是在陽臺上叫:「賣雞公欖呀!」當然她們是不允許賣欖佬送欖上樓的。於是「飛機欖」應運而生。
     小姐太太的纖纖玉手把銅仙扔下去,「雞公」能準確無誤地接著,他們不敢怠慢,立即將欖包好,又準確無誤地拋上去,投在小姐太太的玉手之上。先是要吸引「細佬哥」才想出個「雞公」的噱頭。後因為小姐太太的幫襯,又想出「飛機」空運的絕招。可想廣州人做生意,那種天生的出奇制勝的特質。歸根到底就是「顧客是上帝」的商品意識,早在廣州生意人頭腦中根深蒂固了。
     儘管現代大都市,陳舊的陋巷正在逐漸消褪,代之以新型的高樓大廈建築群。如果再有人套著只紙紮的大公雞,隨馬路叫買「雞公欖」,那景況一定如同「大蕃薯」入了香港地。引得滿城詫異。就算他是奧運的投擲冠軍,也休想將「飛機欖」拋上「白天鵝賓館」。這叫做「此一時也,彼一時」。
和味龍虱桂花蟬
    舊日池塘小溪,總有一種水中昆蟲,入水能潛,出水能翔。身扁,卵形,果然如虱,這麼大的蝨子也只能長在龍的身上。桂花蟬亦水中昆蟲,不飛不鳴,吊身棲水,兩者都不逐臭趨腐,活于清風或清水間。廣東人無所不吃,如此清潔之蟲,無不啖之而快。據說,龍虱、桂花蟬有滋陰補腎之療效。尤其治小兒尿床,更有奇效。小姐吃了是否美容,應該是吧!不然這位站白竹紗的小姐這麼興致在撕著這飛蟲的翅翼,要啖其肉。
     人,尤其現代的年輕人,吃也時尚,追求進口,非麥當勞、比薩不吃。對傳統小吃,如牛脷酥、鹹煎餅……大都沒有印象了。對昆蟲食物似乎更多的是好奇,因為現代吃的時尚,已經涉獵昆蟲界,甚至連最微賤的螞蟻也被吃了。如此厚肉的昆蟲,更無可遁形了。穿著時髦的小姐,仰著臉,嘬著嘴,欲罷不能地嘶咬著竹簽上的食物,這才感到老祖宗吃的東西並不那麼難啃呀!
     先前,小販過街穿巷,只一小盆,以半盆醬汁浸之,不時以羹匙舀醬汁淋之,以保持其味。高聲吆喝:「和味龍虱——桂花蟬——」多是孩子們圍在那裏,直咽口水。只須銀仔一枚,小販便以竹簽厾一隻龍虱或桂花蟬,一手交錢,一手交貨,貨銀兩訖。
     現在亦偶有所見,只是下崗者多了,有人操起此舊營生來揾食。但清池罕有,高樹亦少有,兩者皆不多見,恐怕一個銀仔也難以交易了。說實話,現在哪有人用一分兩分的銀仔,即使一毛兩毛也罕有人用。現在最少也得五毛錢才能買一隻龍虱或桂花蟬了。
      就吃相而言,與波板糖、棉花糖或有相類。也帶一根小棒子,不過中國人喜歡削成竹簽厾,引進的多是塑膠細棒罷了。要是我寧可讓竹簽在嘴裏吮,也不想讓化學製品塞進嘴裏,儘管這樣會顯得老土些。
牛 雜
     早先在廣州大街小巷,或有小販推著小車,車上置一煲,熱騰騰的冒著汽,香噴噴的,隔好幾條街也聞其香。於是聚攏不少人來,掏出一個銀仔,便指著要吃這煲中之物。
      這是一煲熱焫焫的牛雜,儘是些牛的上水,牛腸、牛肚、牛肺、牛腩……還有蘿蔔、韭菜等,放在一個大鍋裏燜爛,燜的時間越長越有味道,牛雜中夾雜著蘿蔔的清香,清香中又滲透著牛雜的葷味。配著開胃的辣椒醬,熱辣辣的牛雜入口即化,一股熱氣隨著牛雜下肚,那氣順溜溜的順得胃部舒舒服服,依依韌韌,彈牙的口感伴著撲鼻的氣味,奇香無比,誘人垂涎。過去是小販會舉起那把大鉸剪,「刷刷刷」剪下一段,也是用竹簽厾之。不過,不少人愛吃吸飽了牛雜汁的蘿蔔。韭菜因為纏牙,塞了牙縫,少人吃了。只是牛雜蘿蔔似乎經久不衰,不少人,特別是年輕的姑娘更吃得津津有味。
五六十年代,印度電影《流浪者》風靡一時。年輕人在大街小巷到處唱「阿巴拉咕」,只是印度語誰也不懂,於是以粵語音譯唱作:
    牛白腩面,啊呀呀!
    牛雜腩呀,啊呀呀……
       至於牛雜炆起來,為什麼如斯的香,香過幾條街,令人食指大動。其中有無配料的秘方不得而知。大概主要是它開放式的烹調,不是「黑箱作業」,透明度極高。眾目睽睽之下,明火操作,大箱裏的牛雜滾得翻騰,一整天就這樣滾,即使是牛皮鞋,都會滾到腍啦!何況是牛雜啦。
    西方人吃牛肉,尤其阿根廷為最。他們喜牛排,七成熟稍帶血為上品。粵人卻喜啖其雜碎,炆腍為佳。吃牛排用刀叉,好大陣仗;而吃牛雜,一枝牙籤足矣,邊走邊品嘗,不必拘泥於斯文。各有風味,自有情趣,青菜蘿蔔各有所好。尤其當今後生,喜歡表現自我,只追求自我感覺。穿著現代,高鞋半衣,發染五色,翹著蘭花指,用細細的竹簽串起蘿蔔、若口叼一串牛雜,儘量張大嘴想把一整串連牛雜帶蘿蔔全都放進嘴裏,更顯其不羈的本色。
飲涼茶
    在廣州飲涼茶成了一大特色。當然,飲涼茶不是什麼美食,只不過是萬不得已的輔助之飲。因為不飲之,再要吃什麼美食就難以為繼了。尤其有「食在廣州」之譽,不吃點什麼,那真是「好蝕底嘎」!
    廣州屬亞熱帶季風海洋性氣候,古稱廣州是蠻貊之地,瘴癘之氣甚重。廣州人愛吃,會吃,何況不少美食多為煎炸之物,如煎蘿蔔糕、煎馬蹄糕、煎芋頭糕、炸春捲、油炸鬼、咕嚕肉、蒜香骨、燒鵝、燒鴨、燒肉、乳豬、鹽?㈦u、炸乳鴿、紙包雞、乞兒雞……多是明火之物,吃的煎炸東西多了,難免因燥熱上火,令咽喉不適,聲澀,吞咽疼痛,這時就要求助於涼茶了。一個涼字道出其功效了。所謂涼茶,是指將幾種具有藥用療效的中草藥煎水作飲料喝,以求消除人體內的積熱,或解除因季候變化引起的喉嚨疼痛、四季感冒等疾患,都可以一杯涼茶搞掂。各種涼茶的主要功能有:清熱解毒,去濕生津,清火,明目,散結,消腫,目赤頭痛,頭暈耳鳴,疔瘡腫毒,高血壓,清涼飲料等。於是飲涼茶也成了廣州人常年的一個生活習慣。
    廣州的涼茶歷史悠久,涼茶品種甚多,著名的有王老吉涼茶、廿四味涼茶、石歧涼茶、三虎堂涼茶、黃振龍涼茶、金銀菊五花茶等;過去大街小巷都開有涼茶鋪,鋪中必有一個巨大的銅葫蘆,堂中或有一副對聯,諸如:
    慣入深山尋百草,
    隱於鬧市賣涼茶。
    除此檔口上一字排開各種茶煲,熱氣騰騰地往碗裏斟涼茶,然後用一片片圓玻璃蓋上碗口以保潔。
    涼茶其實起了醫藥作用,入口苦澀。所謂「苦口良藥」,廣州人不得不飲。大人飲涼茶尚可以瞌了雙眼,硬著頭皮灌下去。只是細佬仔們,要他喝下這杯苦茶,那真是「阿崩叫狗,越叫越走」。這樣涼茶鋪鋪備有話梅、甘草欖之類的送茶果,以哄小孩飲涼茶物質剌激之餌。此外,另設龜苓膏、竹蔗馬蹄水、菊花茶、羅漢果等甜飲以供選擇,這也是一筆生意。
箍 盆
    五六十年代,家家都有個大木盆,用以承水,沖涼、洗腳,甚至 雞殺鴨拔毛放血,都得用木盆作為盛器。一個木盆關係到一家人的生活,檔次最高的莫過於漆花木盆及馬桶。那是有錢人家女眷用的。鋥亮,以鐵圈箍牢。整個少奶奶跳進裏面,大耍出水芙蓉也無礙,馬桶則是舊時的坐廁。髹漆,彩漆、烤漆好幾道工序才完成。
    窮人家只能用杉木板,以竹篾箍之。好一點的,還能上一道清漆,不然就這樣搿好,加個箍,即使有點眼淚般的漏水也算了。在巷口幾毛錢買一串竹牌,一塊竹牌,就可以打一盆水,先是洗面,再是洗腳洗屁股,足夠全家人用了。因此規格各異,款式不同。大有大至酒廠的貯酒用的酒桶,比人還高。小有如伙夫的水鬥,泥水佬的灰戽,農民施糞肥的尿勺,都可以用木塊箍成。
    箍盆的木匠挑著擔,一頭是家生箱,一頭是木料、竹篾,過街穿巷,吆喝著:「箍盆——」有人家拿出甩了箍,散了的盆,或者蝕了一塊而破了的盆來,叫道:「喂!箍盆呀!」於是進行討價還價。
    待講定了價,師傅也就開工了,先是因好尺寸,拉起鋸,把板料一件件開好,刨正,然後在每件板兩側以木鑽打了小孔,再釘了竹釘,一塊一塊地搿起來,剛好搿成圓。於是又配好竹篾,在盆底打入,緊緊把板料箍牢,一點一點地往下槌,直至把木盆緊緊地箍實。
    完成了一件,赤著膊的師傅會從腰間煙包裏,撚出一撮生切煙絲來,用京文紙卷了,以舌尖打兩個滾,沾了口水粘住,卷成「棺材釘」。掏出火柴,「哧」點了,深深地吸上一口,噴出濃煙,極是滿足。得意地又高聲吆喝:「箍盆!」這叫聲,是告訴客人盆箍好了,可以來取了。
「不求人」
    走街穿巷 除了木匠,還有竹器匠。比如織籮、織畚箕、竹扒、竹席……其中較為小巧的,有破竹削「不求人」的。這在北方也有,老人背上癢癢,手臂彎不過,便錯以加長了爪,以撓癢癢。以前廣州不像現在有「止癢止痛的無比膏」。衛生條件也不如現在,廣東天氣較濕,難免濕毒侵人,再加上蚊叮蟲咬,比起北方更常令人痕癢難忍,用手撓,只是背脊上手也撓不到,人不能像豬像往牆角上掙。於是有竹匠將竹片削成小手狀,彎作爪形,也有五指,以加長人手,以撓不可撓到之處。那可解決了止癢的大問題。
    買此器的小販,胸前掛了一筐,裏面置了不少貨,除了「不求人」還有如木梳。你可以神秘地上前和他對暗號「有桃木的嗎?」筐中多是女人用的如竹織針、畫眉毛的眉筆;還有刷鍋子的竹帚、插筷子的竹筒……
       做「不求人」是看著師傅用整段的竹筒破開,用竹刀削成,刮得光滑,雕成小手,再用火水燈彎作爪狀,並定形。再刻上花紋,然後師傅自我欣賞一番,在自己背脊撓撓,演示一番,令人看了也覺真是那麼舒服,眉毛,嘴角、眼角,全都活了也似,戚眉眨眼,一副很受用的樣子,便是活廣告了。如此解癢,誰看了都想買一把。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投资赞助 - 联系方法 - 广告服务 - 业务合作 - 相关说明 - 媒体关注 - Discuz!

GMT+8, 2009-7-26 09:47.




引文来源  旧廣州風情 - 岭南民俗 - 广州本土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通典卷第二 食貨二
南朝(齊)·謝眺賦選
顔之推《顔氏家訓》第七:慕賢
文殊菩薩的故事(上)
大盆桂花该怎样换土呢?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十八灘的風水傳說(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