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西江上曾经的一道独特风景———花尾渡

 

2009年7月12日
↑曙光号“花尾渡”
→“花尾渡”的驳船与拖轮“拍拖”的情景

  □邓嘉乐

  1  最大的“花尾渡”可载客420人

  清末民初,一种俗称“花尾渡”的航运船只出现在西江流域。在此后的70年间,“花尾渡”一直是西江流域最重要的客货运输船只。

  “花尾渡”其实是一种拖驳船体,前面由一艘小电动轮船作为拖轮,拖动后面的大型木质客货驳船。驳船是平底的浅水船,长约40米、宽20米、高10米,楼高多为三层半,亦有四层半的,分客舱和货舱两部分。

  “花尾渡”的得名,皆因其驳船的船头彩绘有一只“镇魔压邪”的貔貅,船尾彩绘有艳丽夺目的海棠、牡丹、龙凤、麒麒等奇花异兽。在河面上,它是一道炫目的流动风景。

  据说,“花尾渡”的发明,灵感来自当时广州富豪人家用于行乐和款待客人的画舫。实质上,它是一种综合了西式客货轮层楼结构和中式画舫特色的新型客货船,优点极为突出。

  首先,“花尾渡”是由拖船带动的,没有动力装备的驳船便可腾出所有空间用于载运客货。一艘200吨级的“花尾渡”,可载客200多人,载货几十吨。1947年,广州协安祥船厂在澳门泰益船坞建造了最大的一艘“花尾渡”,排水量达600吨,设有420个乘客卧位,可载货100多吨,名叫“西江皇后”,上世纪50年代中期改名为曙光403号。

  由于“花尾渡”的驳船楼层高,载物多,船体需承受压力极大,一般选用坚韧的坤甸木制造,甲板则铺以柚木。

  其次,驳船没有隆隆机器噪音与震动,舱内安静平稳,乘搭极为舒适。庞大船体,也为乘客提供了四处走动的空间。当时,从广州乘“花尾渡”到广西贵县,一般要两夜一日,但乘客不会感到闷,因为在船上不仅可下象棋玩扑克,还可透过描龙绘凤的玻璃窗观赏两岸风景。有时,船主会请艺人到船上表演节目。总之,乘搭“花尾渡”能让人在闲适中度过漫长的航程。许多老一辈广州人,对当年停泊在长堤的“西江皇后”、“大华安”、“新发利”等“花尾渡”还留有深刻印象。

  为什么“花尾渡”独独出现在西江呢?这是因为西江水量充沛、水流平缓、河道深广平阔,极为适合吃水浅、载客多、载量大、乘坐舒适的“花尾渡”行驶。

  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广州永成航业公司首先将“花尾渡”用于广州至梧州航线的营运上。抗战胜利初期,西江下游客货运输量骤增,形成了以广州为中心的五大航线(广州至梧州、肇庆、江门、三埠、石岐),“花尾渡”成为主力船只。

  1947年前后,“花尾渡”进入鼎盛期,整个西江流域共有40多艘“花尾渡”在营运。解放后至上世纪80年代,“花尾渡”仍是西江流域的最重要客货运输船只。

  2  “花尾渡”引出“拍拖”词汇

  “花尾渡”独特的拖驳船体结构,令它每次靠岸或是开出,都要“拍拖”一次。也就是将要靠岸时,电动拖轮就会减速,船工则把牵引的缆绳解开,让后面的驳船利用惯性向前靠到拖船边。靠好后,船工就迅速用麻缆把两船连接固定好,拖轮再发力把驳船推向码头。

  起航时,也同样以“拍拖”形式,把驳船先带离码头,到了宽阔的江面,再改“拍拖”为“拉拖”。后来,这一航运用语———“拍拖”,便衍化成粤语地区男女之间谈恋爱的代名词。

  拖船拉动驳船的,是一根拳头粗的“竹缆绳”,长达一两百米,是由机器将多股竹子编绞而成的。为什么要选用竹缆绳呢?因为如果用麻缆绳作牵引缆绳,中央部分会因长期垂浸在水里而很快松垮霉烂,而竹缆绳则是越浸水越坚韧。这种竹缆绳要专门在广州泰康路订货。

  每当“花尾渡”转急弯时,前面的拖轮便短促地“呜!呜!呜!”鸣响三声汽笛,后面的驳船便以“当、当、当” 三响清脆的钟声回应。之后,驳船上的船员就扳动舵杆,带动驳船左转或右转。舵杆是一根粗长的木头,通常要四五个人合力操作,

  每过中途站,“花尾渡”并不停船,只是放慢速度。这个时候,“花尾渡”上的船工拉开船舷旁的铁闸,用带钩的竹竿把送客上落的小艇拉近。待客人上落完后,“花尾渡”“当当”两响,放开小艇,继续前行。

  “花尾渡”的驳船一般分为三层半。底层(水线之下)主要是货舱,但也有部分兼做客舱,叫一等舱,价格便宜,票价只要三四千元(解放初期的币值),相当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的三四角钱。一等舱没有照明也没有床铺,昏暗一片,乘客席地而坐,摸黑倾谈,困了就抱膝打个盹。第二层叫“公舱”,是二等舱,票价六七千元,是一格格的大通铺,有照明。第三层是最高级的三等舱,票价在一万元以上,床铺是碌架床,分上下铺,位置宽阔,通风透气好。最顶的半层则为船员所用。

  当时,广州到梧州行船要4天,梧州到广州要3天,一来一回总共7天航程。而拖轮是用木柴作燃料的,故从梧州出发时,拖轮两侧船舷堆满了柴垛。这些木柴,能满足一个航期所用,但碰上风大浪急导致木柴消耗过多时,那就要在途中进行补充。

  解放初期的一段时间,“花尾渡”从梧州起航,船上的半截平台往往放满几十个大鸡笼,一个大鸡笼里有200只鸡。据说,运鸡的收益远胜于载人,所以,从梧州起航时,汽笛嘶鸣声中,往往伴有“咯咯咯”鸡叫声。

  3  两次船难之后……

  1908年至1954年,西江航运都是私营的。公私合营后,“花尾渡”全部改名为“曙光”系列。从1954年至上世纪80年代的西江,“花尾渡”还很容易见到,但船体已没有当年的彩画了。

  1980年2月27日凌晨,广州至开平航线的“曙光401号”,航行至开平潭江的水口时,突然水面升起1米高的浓雾,随之狂风暴雨,雷电交加,两分钟内船便沉没了。“曙光401号”为当时中国内河航线的最大客船,被称为“内河皇后”。虽然潭江河面并不宽,但由于沉没速度过快,这次船难造成了301人死亡,死难人数为我国内河船难之最。

  同年11月26日,广西“桂民301号”在平南丹竹遇强风翻沉,死难100人。

  这两起重大船难,船只均为“花尾渡”,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花尾渡”的安全性。

  经过总结,人们发现“花尾渡”已经不适合新时代的航运要求了。因为随着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河道上的船只不断增加,而拖驳结构的“花尾渡”占用了较大的航道空间,特别当它转弯时,其它船只都要避让,不利于河运的效率和船只的航行安全。同时,“花尾渡”的驳船船体高大,重心不稳,自身又没有动力,抗风浪能力差。

  1981年11月19日晚,“东风2号”拖轮牵拉着“曙光301号”驳船,从江门东炮台向北街河段缓缓起航。此时,船上人声鼎沸,这是“花尾渡”最后一次航班了。

  之后,“花尾渡”被带发动机的“红星”钢壳客轮取代了。至此,营运了70多年,对西江航运作出过重大贡献的“花尾渡”退出历史舞台。

(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 金羊网 -- 羊城晚报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福建渔民海上捡巨轮 失主:系拖往印尼途中丢失
散货船靠泊,驳船来捣乱,船长提醒不当事,引水失误撞码头
【船长经验】印尼奥比岛OBI ISLAND港简介与经验分享
邵红峰:川江故事(一)
全回转拖轮操作技巧
在无拖轮协助下的靠离泊操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