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解《老子》千古之惑!何谓“强良者不得死,我将以为学父”?
原创 叶培盛 2017-05-05 16:04

【强良者不得死,我将以为学父】在通行本中一般写做【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这又是一个2500年以来的极大谬误!这句话,在《老子》帛书中写做:

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自名也。

勿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

故人之所教,夕议而教人。

故强良者不得死,我将以为学父。

【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自名也】

天下所厌恶的,唯有孤(无父)、寡(丧偶)、无养(失去双亲),而王公却用此来称呼自己。

失去双亲,无人爱养,叫做不榖,一般为周天子初登位时所用,意为虽登天子之位,而不敢忘已故父母之亲恩,所以,三年内自称不榖。诸侯是没有资格用“不榖”来自称的。

王公以低贱的称呼自抑,也是一种礼制。绝非故意为之。

【勿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

千万不要为了增益而故作减损,为了减损而故作增益。

勿或,千万不要,“或”字用于加强否定。通行本将“勿或”改做“物或”,把原本强烈的否定,改成了模糊的猜测。

王公以孤寡不榖自谦,是恐惧自己的才德不能与其位相配,所以才以低贱的称呼来自抑。而且这也是一种礼制,是一种不得已,绝不是故作姿态,故作减损。如果有人不在其位,而为了增益自己,故意贬称自己为孤寡不榖,那叫做犯上作乱!

所以,这句话是承上启下的,先强调了王公以孤寡不榖自谦,目的不是为了增益自己而故作减损。然后引出下文政教之学,不能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

【故人之所教,夕议而教人】

所以,别人所传授的政教之学,傍晚就要拿出来和大家议论,然后再施教于人。

教,在春秋战国之际,多指政教。在现代,也可以理解为学问的泛称。

夕议,指王公下午退朝后,傍晚时私下里与有学问的公卿及内臣共同讨论与研究政教问题。

别人传授给我的政教之学,使我得以增益。但这种政教之学,是好还是坏呢?是否有所偏颇呢?这不得而知。所以,只有私下里拿出来和大家讨论研究一番,才能全面分析,辨明好坏,去伪存真。然后才能施教于人。

如果不清楚这种学问是好是坏,是真是伪,盲目的不切实际的拿来主义,必然会遭遇现实的打击,自己和国家都将会因此而受损。

【故强良者不得死,我将以为学父】

所以,(道听途说,一知半解,不经研究,不切实际的)强制推行所谓的良政,强迫他人接受所谓的良政,都不会得到好结果。我将此奉为政教之学的前提与先验!

强良者,通行本中写为强梁者,一般理解为强横的人。但这种理解难以符合《老子》这段话的基本逻辑,且与上下文的政教之学毫无关联。所以,这种理解属于解释不通原文而生硬篡改原文的典范。

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出土的秦墓竹简《为吏之道》中,就有“刚能柔,仁能忍,强良不得”的原文,可与《老子》帛书中的“强良”相对照。

强良者,就是指那些道听途说,一知半解,不经议论研究,不切实际,自上而下强制推行所谓良政的统治者。

理想是美好的,但脱离了现实,良政也会变为恶政。拔苗助长的故事人人皆知,可谈到政教之道,却总有人想要超越规律去办事。人性是庸俗的,人为的故意去拔高社会的道德标准与政治高度,与人与己与国家,都不会得到好的结果。这种例子,在中国历史上,可谓是屡见不鲜!可惜,2500年以来,因为没有人真正懂《老子》此句话的真实含义,所以导致了中华民族走过了太多的弯路!

同样的道理,在现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所接触到的各种学问,已远远超出了我们的生活需要。但我们仍然乐此不疲,统统接受。如果不辩真伪的拿这些学问来指导生活,那只会有百害而无一利。

所以,要赶紧把这些学问拿出来和别人进行广泛的讨论,这样,我们才能获得批判性的针对性意见。这样,我们才能全面的认识到这些学问的好坏与真假。去伪存真,然后再将这些经过梳理论证后的东西,用之于生活,才能受其利而不受其害。

===========================

全文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老子说“强良者不得死”,理解成“强横的人不得好死”的,都错了
背不下《道德经》,至少背下这些精华
再说《老子》4
老子名言及注解集锦(80句)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四十八章之心得分享
《易经》中“益卦​”的智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