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醫道傳承叢書》次第引導學生趣入傳統正宗中醫堂奧

《醫道傳承叢書》

★國醫大師推薦,醫道傳承的正統經典,明醫成就的學醫教程。
★《醫道傳承叢書》次第引導學生趣入傳統正宗中醫堂奧。
★醫道:區別於僅僅著眼醫技的中醫學大道,究天人之際,貫穿中醫哲學、中醫理論、中醫臨床的生生之道,是中醫學最本質、最具指導意義的核心與神髓。
★權威讎校、最佳底本、豎排繁體、現代標點;附有版本源流、學術考證。


《醫道傳承叢書》是學習中醫的教程。中醫學有自身的醫學道統、醫宗心要,數千年授受不絕,有一定的學習方法和次第。初學者若無良師指點,則如盲人摸象,學海無舟。編者遵師所教,總結數代老師心傳,根據前輩提煉出的必讀書目,請教中醫文獻老前輩,選擇最佳版本,聘請專人精心校讎,依學習步驟,次第成輯。叢書以學習傳統中醫的啟蒙讀本為開端,繼之以必學經典、各家臨證要籍,最終歸於《易經》,引導讀者進入“醫易大道”的高深境界。


叢書編校過程中,得到中醫界老前輩的全面指導。長期以來,編者通過各種方式求教於他們,師徒授受、臨證帶教、授課講座、耳提面命、電話指導。他們對本叢書的編輯、刊印給予了悉心指導,提出了寶貴的修改意見。三十餘位老先生一致認同:“成為真正的、確有資格的中醫,一定要學好中國傳統文化!首先做人,再言學醫。應以啟蒙讀本如脈訣、藥性、湯頭為開端,基本功要紮實;經典是根基,繼之以必學的中醫四大經典;各家臨證要籍、醫案等開拓眼界,充實、完善自己師承的醫學理論體系。趁著年輕,基礎醫書、經典醫書背熟了,終生受益!”“始終不可脫離臨床,早臨證、多臨證、勤臨證、反復臨證,不斷總結。中醫的生命力在臨床。”幾位老中醫強調:行有餘力,可深入研讀《易經》、《道德經》等。


百歲高齡的國醫大師干祖望老師談到:要成為合格的中醫接班人,需具備“三萬”:“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肉萬人骨。”並且諄諄告誡中醫學子:“首先必讀陳修園的《醫學三字經》。這本一定要讀!一定讀,非讀不可!對!熟記這一本,基礎紮實了,再讀《內經》、《本草》、《傷寒》,可以重點做讀書筆記。經典讀熟了,要讀‘溫病’的書,我臨床上使用‘溫病’的方子療效更好。”作為《醫道傳承叢書》名譽總主編,他的理念思路代表了老一代的傳統學醫路徑。

國醫大師鄧鐵濤老先生強調了中醫的繼承就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中醫學是根植于中華文化、不同於西方現代醫學,臨床上確有療效,獨立自成體系的醫學。仁心仁術,溫故知新,繼承不離本,創新不離宗。


老先生們指出:“夫生者,天地之大德也;醫者,贊天地之生者也。”(《類經圖翼·序》)中醫生生之道的本質就是循生生之理,用生生之術,助生生之氣,達生生之境。還指出:中醫學術博大精深,是為民造福的寶庫。學好中醫一要有悟性,二要有仁心,三要具備傳統文化的功底。只有深入中醫經典,用中醫自身理論指導臨床,才會有好的中醫療效。只有牢固立足中醫傳統,按照中醫學術自身規律發展,中醫才會有蓬勃的生命力。否則,就會名存實亡。


在此,叢書編委會全體成員向諸位老前輩表示誠摯的謝意。

本叢書在編輯、聘請顧問過程中得到北京中醫藥大學圖書館古籍室邱浩老師鼎力支持、大力協助,在此特致鳴謝!感謝書法家羅衛國先生為本叢書題簽(先生系國學大師羅振玉曾孫,愛新覺羅·溥儀外孫,大連市文化促進會副會長,大連墨緣堂文化藝術中心負責人)。


古人廣藏書、精校書是為了苦讀書、得真道。讀醫書的最終目的,在於領悟古人醫學神韻,將之施用於臨床,提高療效,造福蒼生。人命關天,醫書尤其要求文字準確。本套叢書選擇善本精校,豎版、繁體字排印,力求獻給讀者原典範本,圍繞臨證實踐,展示傳統中醫學教程的原貌,以求次第引導學習者迅速趣入中醫學正途。學習中醫者手此一編,必能登堂入室,一探玄奧;已通醫術的朋友,亦可置諸案頭,溫故知新,自然終生受益。限於條件,內容有待逐漸豐富,疏漏之処,歡迎大家批評指正。


學習方法和各輯簡介

良師益友,多方請益。勤求古訓,博采眾方。慎思明辨,取法乎上。學而時習,學以致用。大慈惻隱,濟世救人。(道生堂學規)。


古人學醫的基本形式為半日侍診,半日讀書。行醫後還要堅持白天臨証,晚間讀書,終生學習。《朱子讀書法》說:“於中撮其樞要,厘為六條:曰循序漸進,曰熟讀精思,曰虛心涵泳,曰切已體察,曰著緊用力,曰居敬持志。……大抵觀書,先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於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於吾之心。然後可以有得爾。”讀書先要誦讀,最好大聲地念,抑揚頓挫地念,能夠吟誦更好。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和古人進入心息相通的境界,方可謂讀書入門。叢書大部分採用白文本,不帶註釋,更有利於初學者誦讀原文;特別是四大經典,初學者不宜先看註釋,以防先入為主。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在成誦甚至背熟後,文意不明,才可參看各家註釋,或請教師長。


在讀書教程方面,一般分三個學習階段,即基礎課程、經典課程、臨證各家。

第一輯:醫道門徑

本輯對應基礎課程,初學者若不從基礎入手,則難明古經奧旨。

《醫學三字經》是清代以來公認的醫學正統入門書,其內容深入淺出,純正精粹。

《瀕湖脈學》是傳統脈訣代表,脈學心法完備、扼要。

《藥性賦·藥性歌括》,其中《藥性賦》是傳統本草概說,兼取《藥性歌括》,更適於臨證應用。

《醫方集解》之外,又補充了《長沙方歌括》、《金匱方歌括》、《時方歌括》,歌訣便於背誦記憶。經方法度森嚴,劑量及煎服法都很重要!包含了經方劑量、煎服法的歌括,初學者要注意掌握。

第二輯:醫道準繩

本輯對應經典課程。《黃帝內經》(包括《素問》、《靈樞》)、《神農本草經》、《傷寒論》、《金匱要略》、《難經》,為中醫必學經典,乃醫道之根本、萬古不易之準繩。

醫道淵深,玄遠難明,故本輯特編附翼:《太素》《甲乙經》《難經集注》《脈經》等,詳為校注,供進一步研習中醫四大經典之用。


第三輯:醫道圓機

本輯首選清代葉、薛、吳、王溫病四大家著作,以為圓機活法之代表,尤切當今實用。歷代各家著作,日後將擇期陸續刊印。明末清初大醫尊經崇原,遂有清代溫病學説興起。各家學説、臨證各科均為經典的靈活運用,在學習了經典之後,才能融會貫通,悟出圓機活法。


第四輯:醫道溯源

本輯對應醫道根源、醫家修身課程。

《易經》乃中華文化之淵藪,“醫易相通,理無二致,可以醫而不知易乎?”(《類經附翼》)

《黃帝內經》夙尚“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之旨;《道德經》一本“道法自然”、“清靜為天下正”之宗,宗旨一貫,為學醫者修身之書。

《漢書·五行志》:“《易》曰:‘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河出圖,雒出書,聖人則之。’劉歆以為虙羲氏繼天而王,受《河圖》,則而畫之,八卦是也;禹治洪水,賜《雒書》,法而陳之,《洪範》是也。”《尚書·洪範》為“五行”理論之源頭。

隋代蕭吉《五行大義》集隋以前“五行”理論之大成,是研究“五行”理論必讀之書。


繁體字的意義

傳承醫道的中醫原典,採用繁體字則接近古貌,故更為準確。

以《黃帝內經·靈樞·九針十二原》為例:

繁體字版:“知機之道者,不可掛以髮;不知機道,叩之不發。”

簡體字版:“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道,叩之不发。”

《靈樞經》在這裏談到用針守機之重要。邪正之氣各有盛衰之時,其來不可迎,其往不可及。宜補宜瀉,須靜守空中之微,待其良機。當刺之時,如發弩機之速,不可差之毫髮,於邪正往來之際而補瀉之;稍差毫髮則其機頓失。粗工不知機道,敲經按穴,發針失時,補瀉失宜,則血氣盡傷而邪氣不除。簡體字把“髮”、“發”統寫為“发”字,給理解經文造成了障礙。

繁體字版:“方刺之時,必在懸陽,及與兩衛,神屬勿去,知病存亾。”

簡體字版:“方刺之时,必在悬阳,及与两卫,神属勿去,知病存亡。”

“衛”,《甲乙經·卷五第四》《太素·卷二十一》均作“衡”。“陽”“衡”“亾”皆在段玉裁《六書音韻表》古韻第十部陽韻;作“衛”則於韻不協。“衡”作“眉毛”解,《靈樞·论勇第五十》曰:“勇士者,目深以固,長衡直揚。”“兩衡”即“两眉”,經文的意思是:“准備針刺之時,一定要仔細觀察患者的鼻子與眉毛附近的神彩;全神貫注不離開,由此可以知道疾病的傳變、愈否。”於醫理為通;“衡”又作“眉上”解,《戰國策·中山策》鮑彪注:“衡,眉上。”“兩衡”指“两眉之上”,於醫理亦通。作“兩衛”則於上下文句醫理難明。故“衛”乃“衡”形近鈔誤之字,若刊印為簡化字“卫”,則難以知曉其當初為“衡”形近致誤。

《醫道傳承叢書》編委會 

壬辰正月


《醫道傳承叢書》
读者反馈
《医道传承》这套书不仅严谨终于原著 而且精心排成诵读版式 内容组编从经典入门到学习方法到中医溯源到中医两大经典门派不偏不倚 到纸张字的大小 都是精品中之精品 编辑不仅是高手还是无比热爱中医之人 向这套书的编辑致敬!
现在学中医最难的一是找不到老师 二读不到精品书 中医书汗牛充栋 自学者在浪里逃沙搬选书。

应该感谢主编和各位点校者,我们将做好复读勘误工作,使之日臻完善。
感谢读者支持!
请输入




醫道傳承系列叢書

(繁體豎排誦讀本)
醫道傳承的正統經典,明醫成就的醫學教程。次第引導學生趣入傳統正宗中醫堂奧

第一輯:醫道門徑
《醫學三字經》 〔清〕陳修園著
《藥性賦·藥性歌括》〔金元〕張元素,李東垣著,〔明〕龔廷賢著
《瀕湖脈學》〔明〕李時珍著;
《長沙方歌括》〔清〕陳修園著;
《金匱方歌括》〔清〕陳修園著;
《時方歌括》〔清〕陳修園著;
《醫方集解》 〔清〕汪昂編著;

第二輯:醫道準繩

《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唐〕王冰次注〔北宋〕林億等校正 孫兆重改誤
《黃帝內經靈樞》〔北宋〕史崧 音釋
《黃帝三部針灸甲乙經》〔西晉〕皇甫謐 撰集〔北宋〕林億等校正;
《難經·新難經集注》〔明〕內府 刊印〔北宋〕王惟一 集注 ;
《神農本草經》〔齊梁〕陶弘景編 尚志鈞輯校;
《傷寒論》〔後漢〕張仲景述〔魏晉〕王叔和撰次〔北宋〕林億等校正
《金匮要略》〔後漢〕張仲景述〔魏晉〕王叔和集〔北宋〕林億等詮次
《脈 經》〔魏晉〕王叔和撰集 〔北宋〕林億等類次 ;


第三輯:醫道圓機


《溫熱論·濕熱論》
〔清〕葉天士〔清〕 薛雪 著
《溫熱經緯》〔清〕王士雄 著 ;
《溫病條辨》〔清〕吳鞠通著〔清〕汪瑟庵參訂;


第四輯:醫道溯源


《宋刊周易本義》〔南宋〕朱熹 撰;
《道德經》〔東周〕老聃 撰 〔西漢〕河上公注;
《五行大義》〔隋〕蕭 吉 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书法欣赏 花竹满庭四时生趣 读书万卷一理润深
中國古代十大科學家
己亥詩稿|白衣恨水生
《學術偉人王夫之》舒大剛編(1997)
文心雕龙校证--神思第二十六
《陳氏太極拳圖說》中關於纏絲的論述 | 武术万维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