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陈雁黎先生倾情讲授:虚人解表建其中 ——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

本订阅号是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胡希恕名家研究室主办。胡希恕先生是我国近代著名中医经方临床家、教育家。被赞誉为“中国有独特理论体系的、著名的《伤寒论》研究者、经方家”。每天2分钟重温胡希恕先生讲伤寒,聚沙成塔、集腋成裘。订阅号对话页面回复“搜索”,查询更多内容。

在2019全国经方论坛上,陈雁黎先生的报告被誉为干货满满,很多同仁要求陈老发布讲稿,应大家恳请,陈雁黎先生授权本订阅号发布讲稿,期待更多同仁能够深入学习胡希恕经方医学。

作者: 陈雁黎

单位: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中医医院 

胡 老 简 介

胡希恕先生又名胡禧绪,曾任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1898年3月生,沈阳市伍旗村人,1984年3月1日病逝,终年86岁,葬于燕山东清陵塔陵。胡老师从清末国子监进士,清末名医王祥徵。王师跟清末太医学医,曾任湖南长沙县长。

胡老1962年作“六经论治与八纲的关系”学术报告。为此《人民日报》发表评论,认为此报告解决了“历代医家缺乏论述的难题”,是近代屈指可数的伤寒大家。刘渡舟老师称赞说:“每当在病房会诊,群贤齐集,高手如云,惟先生能独排众议,不但辨证准确无误,而且立方遣药,虽寥寥几味,看似无奇,但效果非凡,常出人意料,此皆得力于仲景之学也。”董建华老师谓:“百年来,中国真正经方家者,只有两人,一是曹颖甫,一是胡希恕。

《伤寒论》一本小册子,398条,113方(缺一方),计13404个字(赵开美复刻宋本),印刷版为3万多字。2000多年来,注释《伤寒论》的著作达2300余部,平均每年有一部。《伤寒论高校教学参考》117万字,《张仲景医学全书》360多万字,可谓丰富多彩,美不胜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种盛况大大超过了儒家对“孔孟之道”的研究。

最为全面的中医院校本科教材五版《方剂学》共收录名方422首,其中收《伤寒论》方剂95首,占22.5%。而宋朝药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名方,只收有35首,仅占8.53%。

刘渡舟老师讲:“《伤寒论》是中医之魂。倘若没有《伤寒论》,中医将黯然失色。”(《张仲景医学全书》)

钱超尘老师曾讲:“无论给予《伤寒论》怎样高的评价,都不为过。”(《伤寒论文献通考》)

作者简介

陈雁黎,主任医师,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经方学院客座教授。1960年考入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本科六年制),1961年见习,1963年期中实习期间,走进了胡希恕先生诊室,认真聆教,潜心笔记。并到胡老家中听课,有闻必录,还利用寒暑假去胡老诊室抄医案,记录了230个胡老临证医案。1966年毕业,参加北京医疗队一年。1967年底,响应国家号召,到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玛纳斯县、昌吉州中医医院做临床工作,至今五十余年。著作有《胡希恕伤寒论方证辨证》(已出版),《胡希恕伤寒论证候辨析》(在付梓)。为纪念胡希恕先生诞辰120周年填词《满江红》二首,并制作成视频,嗣后又撰文《胡老的故事》万余言,深受中医界同仁高度赞扬。

前    言

(一)

一代宗师,经方翘楚。乐此不疲,心无旁骛。

胡老箴言,弥足珍贵。厚积薄发,必有建树。

(二)

考古索今,探幽钩沉。执简御繁,方证创新。

胡老名著,并非岐黄。满园桃李,定有传人。

经方传承授受班,他方讲罢我登场。愚已耄耋,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一片冰心在玉壶,授受经方来厦门。医道无边,方寸之间,一孔之见,疏漏舛误之处难免,供参考。

陈雁黎     

虚人解表建其中——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

胡老原话说:“虚人病表建其中,小柴胡汤中的参、草、姜、枣保胃气,存津液,扶正祛邪。姜枣必用为要,不能减去。”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改为“虚人解表建其中”。小柴胡汤在临床上应用非常广泛,供参考。

小柴胡汤的适应证,一.有少阳病提纲三症:“口苦,咽干,目眩也。”(263)四个主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七个或症:“或胸中烦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证主之。”(96),还有欲眠睡(268),嗜卧(37、231),一共16个证和或证。方后还有七个随证加减法。二.又可治:太阳与少阳并病(171)、合病(172)。三.还可治坏病:“太阳病,过经十余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103)“伤寒十三日不解……此本柴胡证……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104)“阳明中风,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231)“伤寒差以后,更发热”(394)“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或适来。”(143、144)“新产妇大便坚,呕不能食”(《金匮·妇人产后病脉证第二十一》)“妇人在草蓐自发露得风,四肢苦烦热,头痛者(同上)④《伤寒论》小柴胡汤有18条经文,《金匮》有3条经文。太阳病、少阳病、厥阴病、差后劳复病、产后病都有小柴胡汤的身影。

胡老讲:“来门诊看中医的患者,原始病很少,继发病和久病较多,大多原于失治和误治。失治者多“变证”,误治多“坏病”。“传经不拘日数,坏病不管病因”。“坏病”多在半表半里之少阳和厥阴。今日经多方治疗的慢性病,来看病时已无麻黄汤证和大青龙汤证,并且此二方证只能用一次。当汗不汗,其人烦躁。汗出之时,已不可“再发汗”。来诊者的承气汤证更少,便通之时,已不能“再下之”,只能“虚人解表建其中”。所以大多数慢性病都羁留在有广大胸腹腔诸多脏器的半表半里。临床可见: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脑梗后遗症、手术后综合症等多种慢性病的太阳病,已不是学生、工人、农民、军人等人群的太阳病,麻桂,青龙已无用武之地。慢性病患者的脏腑功能都很差,抗病能力低下,并且食饮多,活动少,和法可以大行其道。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230)

230条讲小柴胡的作用机理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胡希恕老师讲小柴胡的功效是“保胃气,存津液,扶正祛邪。”用药要“无犯胃气及上二焦”“虚人解表建其中”。我作临床多年,有一张经常遭遇的小柴胡汤应用方:小柴胡加银牛荆豆方:即小柴胡原方加金银花,牛蒡子,荆芥或荆芥穗,淡豆豉。若有热或渴或苔腻者再加生石膏30至40克,加生石膏的机会比较多。仲景谓大枣即是好的红枣,好即大也,并不是现在嫁接后个头大的红枣。原来学院老师处方写小红枣,即为此意。

柴胡12-15g 黄芩10-15g 半夏10-12g 党参10g 炙甘草6g 鲜生姜三大片 大枣4到6枚 金银花12-15g 牛蒡子12-15g 荆芥或荆芥穗4-6g 淡豆豉10-12g 酌加生石膏30-40g

水煎18分钟左右,温服。遵桂枝汤服药法,服第一次药时,盖被出小汗,微微似汗出,服第二次药时不必取小汗。

注:金银花为忍冬科植物金银花的花蕾,产于山东的量大,产于河南的质佳,又称二花、双花。在两广及云南所产一种山银花,为同属不同种的植物的花蕾。金银花和山银花都含有绿原酸,但作为药用成分的木犀草苷,金银花的含量比较高,而山银花的含量则微乎其微,但山银花的价格只有金银花的一半。尚有多种植物的花蕾在部分地区使用,请留意。

[治疗范围]除上述少阳病提纲三证及四个主证以外,还有“伤寒十三日不解”(104)“欲睡眠”(268)“嗜卧”(37)“伤寒差以后,更发热”(394)。临床我所见到的太阳少阳合病是:身体素弱,脾胃虚弱,气血不足,或有慢性病,经常感冒,来诊时已错过“发表”的机会,或汗后表不解,或急性感冒后又重感,或用过抗生素后仍表不解,这些患者无典型的“四大主证”,而是:背部微冷,继而喷嚏,流清涕,全身痠楚,困乏无力,欲眠睡,嗜卧,胃口差不欲食,苔薄白,脉细数无力。还有感冒自己服药多日不愈,手术后感冒,月经期前后感冒,产后感冒,小儿脾胃虚弱感冒等,但无明显的咳嗽,二便正常。

胡老常合用的方剂:胡希恕老师强调:“盖疾病万变,人体各异,稍有出入,即非原方所宜。而善用方者,随病症之出入变化,宜加减者,则加减之,宜合方者,则合用之,乃可应变无穷而广其用也。据我所知,用原方的机会,反不如合方的机会为多,但不能远离本方方义。”故在临证时,小柴胡汤常随其兼证而合用一些方剂,列述如下。

① 小柴胡加生石膏汤治少阳证热多寒少,发热,口渴,苔黄腻而干者。

② 治腹胀,偏虚者,合厚姜半甘参汤;偏实者合半夏厚朴汤加橘枳姜汤。

③ 治胸脘痞闷有疾者,合小陷胸汤,亦名柴陷汤。

④ 血虚者合当归芍药散;血瘀者合桂枝茯苓丸。

⑤ 头痛吐涎沫合吴茱萸汤;眉棱骨痛合小半夏加茯苓汤。

⑥ 治黄疸初起,合茵陈蒿汤。

⑦ 心中懊憹合栀子豉汤;小便不利大便溏合五苓散。

⑧ 阳明热盛者合白虎汤;兼表证者合桂枝汤。

⑨ 胃脘胀闷,停食腹痛者合枳实芍药散。

⑩ 血虚发热午后尤甚者合四物汤,有汗加地骨皮,无汗加丹皮,昼夜热不退者加黄连、栀子、贝母。

⑪ 咽痛咳痰不爽者加金银花、桔梗、贝母。

[医案]

1.陈慎吾89岁母亲感冒发烧案:1963年7月,陈慎吾老师在江西开全国中医会议,其89岁母亲突发感冒,孙志洁老师约我前诊,症见头晕且痛,胸胁逆满,心烦喜呕,但发热不寒,口干燥,脉数苔白,纯属温热证象,以柴胡汤证具,与小柴胡汤原方加生石膏一两半,服之,一付病愈。过十余日,因连进肉面食物,病复发,尤胜于初,大汗出,心烦躁,颇似虚脱景象,舌燥苔黄,脉弦细而数,再与小柴胡加生石膏汤,连进二剂,又复痊愈。(详见《胡希恕伤寒论方证辨证》116页)

2.胡老手记出诊病案:去年(1962年10月),我去四六六空军医院治一位四岁儿童,患儿患急性肺炎,用过麻杏石甘汤而病犹不解,大多适应小柴胡加生石膏治之。当时患儿已昏迷不醒,喘息气高,疾声如锯、状况急为险恶。该院认为急其危重,乃于晚九时派车接我前往会诊,问得治疗经过,先是西医治疗,嗣后重笃,西医用药我无法测知。后请中医治疗,服用麻杏石甘汤后,病情反而增剧。我详审患儿,唇焦欲破,面色枯燥,脉细数。因与该院中医大夫有师生之谊,乃真言相告日:热已内陷,津液大伤,麻杏石甘汤最为宜禁,即予小柴胡汤原方用量一剂,加入生膏二两(约60g)同煎,只煎煮一次。嘱以小匙频频灌之,一天一夜服尽全药为度。次日晚上该院大夫来告,患儿喘息大减,痰声消退,神识恢复,已能少进欲食,嗣后复与前方一剂,嘱二日内喂尽,遂获全活。

3.小儿感冒发烧案:2016年腊月二十九日,住同一小区的雒家,其姐住阜康市,离我们80公里。姐姐的小孙女一岁半,已发冷发热二天,已经点过抗生素无效。老雒急来我家求治,通电话得知,孙女有往来寒热,发烧时39.8℃,汗出后仍有38℃,时有恶心,纳食很少,不咳嗽,二便调,与小柴胡汤二剂,一剂烧退,二剂而愈。处方:柴胡6g,黄芩6g,法半夏3g,党参4.5g,炙甘草3g,荆芥穗3g,淡豆豉5g,鲜姜二片,红枣三枚切开,水煎15分钟,取汁200ml,日内分三次口服,药汁置室温,若药汁热易吐。

4.感冒发烧抽搐案:2018年5月30日上午门诊,阿拉法,男,四岁11个月,维吾尔族。其母含泪而诉:孩子自年初至今,反复发烧抽风,五个月内已住院四次,每次发烧39.5℃或40℃时,手足四肢发凉,随即面色灰青,咬牙很紧,两眼发直,抽搐数秒或十多秒钟,真吓死我了,住院打针,汗出烧退。第四次住院小儿科,说是咽峡炎,但化验检查均属正常。昨晚深夜,先发冷后发烧至39℃,因害怕抽风,夜里3点来本院急诊科观察,血常规正常,肌注柴胡注射液一次出汗后烧退至38℃,早上我刚上班,即来求诊:患儿人瘦面黄,精神很差,有轻微恶心不想吃,不咳嗽,脉浮细数,素有便秘史,已二日未大便,尿少,我建议收住院治疗,其母说才出院几天。于是给小柴胡加银牛荆豆方加生石膏,及王氏保赤丸。

柴胡6g 党参6g 法半夏3g 黄芩6g

炙甘草3g 金银花8g 牛蒡子6g 荆芥穗3g

淡豆豉6g 鲜生姜三片红小枣四枚切 三剂

嘱:楼下有水,先服王氏保赤丸30丸,便通即停药。汤剂:每剂煎2次,每次水煎18分钟,混合,分三次口服,服第一次时,遵桂枝汤法,盖被,大人看着等待有小汗出。

6月2日复诊,患儿当日便通,服中药后有小汗出,至今已三日,未再发烧,进食尚可。又给上方五剂,嘱连服三剂,留下二剂,等有感冒时服之。

注:时过已三个月,学生打电话回访。答:孩子很好,再没有感冒发烧,全家甚喜。

5.经期感冒案:杨某某,女 27岁 汉 阿拉山口市工作。三年来每到月经期必有感冒。症见全身痠困,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恶心,困乏嗜卧,微热口渴,有轻微咳嗽无痰。月经量少色淡、并有痛经,经前双乳房胀痛。曾去多家医院诊治,服中西药及抗生素输液治疗,均无效果,花钱受罪,影响上班,深感苦恼,经朋友介绍,乘车600公里,于2017年2月18日,来我院门诊就诊,症状如上所述,苔白脉弦,饮食二便正常,与小柴胡加银牛荆豆方,再加生石膏

柴胡12g 党参10g 半夏12g 黄芩12g

炙甘草6g 金银花15g 牛蒡子15g 荆芥穗6g

淡豆豉10g 生石膏40g 贝母6g

自备鲜姜三大片,小红枣六枚 10剂 水煎服。

桂枝茯苓丸每次9丸,每日2次,每次月经前十天开始服药,经来停药。

2018年9月12日,患者托人来门诊取药。得知,患者上次看病后,回去坚持按时服药,经期感冒及痛经没有复发。近日因工作劳累,加班熬夜,天气骤凉,经期感冒又复发,诸证如前,还说喷嚏鼻塞比较明显,仍予上方加薄荷6克 10剂 水煎服。

6.哮喘案:陈某某,男,59岁,昌吉市人,患哮喘病十多年,服中西药无效,病情不能缓解。2015年秋,经昌吉州医院,乌市新疆医学院附院,做各项检查,诊断为支气管扩张,左下肺肺大泡肺不张,建议做左下肺部分切除手术,患者不同意做手术,前来就诊。症见喘重咳轻,气急气短,面紫唇绀,汗多,手汗特别多,口干口渴能饮,必须随身带上水杯,饮食二便正常。初诊时,他在诊室门外,我在屋内能听见他的喘息,似喉中水鸡声,他坐下后仍可看到他张口抬肩的呼吸,有泡沫痰量不多,气短汗出,晚上有时不能平卧。予射干麻黄汤加金银花 贝母。连服10多剂后,咳喘减轻,但头痛汗多,口干口渴,口苦苔腻均加重,改服半夏泻心汤加生石膏 杏仁 银花 贝母等,又服10多剂,口干口苦,口渴苔腻减轻,但咳喘加重。仔细询问病情后得知,每次犯病时原于汗多,汗多就有感冒,后背发冷,全身痠困无力,紧接着哮喘发作,于是给小柴胡银牛荆豆汤方加生石膏 贝母 七剂,并嘱设法在家中小剂量吸氧,每次1-1.5小时,每日早晚各吸一次。

近一年来,患者经常来门诊,要求索取上方14剂,还不叫我修改处方,稍觉要有感冒时,即服此方三剂,感冒即愈,哮喘发作的次数明显减少,发作时的症状明显减轻。

最后送大家几句话,当你门诊看病处方时,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很难处方,你要想到小柴胡。看儿科病时,若用过抗生素后,病仍不见好,你要想到小柴胡。

(待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病案认识阳明病
虚人解表建其中--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首届全国中医师承论坛陈雁黎教授讲座内容整理)
胡希恕临床经验汇总
胡希恕小柴胡石膏汤医案
冯世纶:从病案认识阳明病
冯世纶教授治疗精神类疾病的常用经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