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談少年之心性及詠懷類五古的作法

(原刊《九歌》第九期,頁193-198。)

少年最大的優點與缺點都是不節制,洶湧且朴拙,少年作詩,往往能獨臻一境。具體說來,即是熱情有餘而經驗不足,但少年獨有的銳氣,卻往往能蓋過經驗之不足,以成深致、精進、樸拙之境。然能得此境者甚少,大多偏執於一端,要麼質勝文則野,要麼文勝質則史。能成斯境的少年,長成後往往轉於重大,此境亦杳無蹤跡。況周頤《蕙風詞話》中說的“三十年前,或月一至焉,今不可復得矣”,即是此種。

少年作詩讀詩,往往喜愛近體詩多於古體詩,喜愛七言詩多於五言詩。少年對絢麗的聲、光、色、影、音節等等均有著敏銳的感知力。回憶起七八年前剛剛學詩時,最吸引我的是兩位詩人:李商隱與黃仲則。李商隱的七律極盡句法變幻、細節刻畫與使事用典之能事;黃仲則的七律取法義山,《綺懷》諸篇悱惻綿密,得義山《碧城》《無題》諸篇之法乳。“星沈海底當窗見,雨過河源隔座看”、“湔裙鬭草春多事,六博彈棋夜未停”,諸如此類,單是絢麗奪目的場景刻畫就足以令我們為之傾倒了。當年讀義山、仲則之詩,是囫圇吞棗的,時常不記得篇題,只記得佳句;亦或是能誦全篇,卻只流連於辭章本身,根本不知、也懶得去探究詩的深意。用考訂本事的方式,抑或借西人“隱微寫作”“互文性”之類的概念解讀義山、仲則詩,那時是不曾想的。

應是學詩之初養成的閱讀習慣,我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閱讀古人的詩集,都只讀以七律為主的近體詩,碰見古體詩,尤其是五言古詩便直接跳過。畢竟少年更熱衷於直觀的、形式的刺激,近體詩有聲律及其他規範的加持,自然“增色不少”,而對於節奏冗長、緩慢的五言古詩,那時是審美不來的,需要稍長一些方能領略由經驗而觸發的共情。但說來也巧,學詩之初除過李商隱、黃仲則,我因癡迷西魏北周的歷史,因而特地買來庾信的集子讀。庾信的《擬詠懷二十七首》我在很早的時候就能背誦,庾子山精通《左傳》,《擬詠懷》中用到不少《左傳》中的典故,曩時學養有限,並不能保證每一個典故都能看懂,但《擬詠懷》我卻仍愛不釋手。我那時誦讀《擬詠懷》,隱約覺察到其中每一首詩都有著一種貫通全詩的“氣”在,正是此種“氣”統攝著全詩,端的有千鈞力,杜甫說“庾信文章老更成”“暮年詩賦動江關”是不虛的。

庾信《擬詠懷》所“擬”之對象即是阮籍的《詠懷》,阮籍《詠懷八十二首》侘傺慷慨、開歷代詠懷詩之傳統,既沿襲漢詩、尤其是《古詩十九首》以來的五言詩傳統,又進行了許多五言古詩寫法上的實驗,後世詩人寫詠懷類的五言詩,多多少少都要祖述到阮籍這裡。王夫之說“晴月涼風、高雲碧宇之致見之吟詠者,實自公始”,誠然若斯。陶淵明《擬古九首》《雜詩二十首》,乃至《讀山海經十三首》均可視作廣義上的詠懷類五古。詠懷類五古的寫法很多,有刻畫磊落清高之境以詠懷的,有傷春悲秋以交感的,亦有堆砌古人事典語典以明志的……本文要談的是另一種——即鋪衍一到兩件古事、抑或傳說以抒己之情的。

我們在近體詩寫作時,往往會有“得句”的現象,即偶生感觸、靈光一現,會先得一“佳句”,而後再鋪衍成章。但此種方式在詠懷類五古的寫作中是很難適用的,詠懷類五古的寫作次序通常是意在筆先、意在句先,而且這個“意”要貫徹始終才行。即便騰挪之筆也好、轉折之筆也罷,都應圍繞這個意,不能洩氣。先有了意,再選擇切合這個意的一兩件古事來鋪衍——將個人情感、經驗與古事糅合起來,以期達生共情。在鋪衍古事的同時,亦不應囿於古事本身,可加入合理的想象與擴充。空談義理是不夠的,我試舉阮籍、陶淵明及庾信的三首詩作為例子,供大家體會:

駕言發魏都,南向望吹臺。簫管有遺音,梁王安在哉。戰士食糟糠,賢者處蒿萊。歌舞曲未終,秦兵已復來。夾林非吾有,朱宮生塵埃。軍敗華陽下,身竟為土灰。(阮籍《詠懷其三十一》)

夸父誕宏志,乃與日競走。俱至虞淵下,似若無勝負。神力既殊妙,傾河焉足有。餘跡寄鄧林,功竟在身後。(陶淵明《讀山海經其九》)

悲歌度燕水,弭節出陽關。李陵從此去,荊卿不復還。故人形影滅,音書兩俱絕。遙看塞北雲,懸想關山雪。遊子河梁上,應將蘇武別。(庾信《擬詠懷其十》)

阮籍詩詠魏都興廢一事,跌宕鋪陳,章法上搖曳生姿,王夫之評論此詩曰:“吟此知步兵他作之深隱,非不欲明目電舌,直不得爾。”其詩是有“深隱”的,而貫徹全篇的正是阮籍弔古以傷今的“意”,這就將個人情感、經驗與古事糅合了起來。陶淵明詩詠夸父事,庾信詩詠荊軻及李陵蘇武事,亦是此種結構。

庚子年初時細緻地讀了一遍丁福保的《陶淵明詩箋註》,尤喜《讀山海經十三首》;我又找來《山海經》粗疏地翻讀,被陶詩“體物寫志”的精妙和《山海經》“志怪於常”的簡穆所深深打動。於是我萌發了致敬先賢的念頭,陸陸續續寫了五首《讀山海經》,這組詩應該還會繼續寫下去,茲選取其中較為滿意的四首與大家分享:

植花亶爰山,其上水涵空。人言乏草木,我獨望其豐。固知非長策,移株滄海東。憂患隨枝發,一葉一無窮。

《南山經》:“又東四百里,曰亶爰之山。多水,無草木,不可以上。”

昔聞大荒中,六見日月居。神人處東極,御風真澹如。更有蘇門山,鳥羽亦瑰殊。經文紛綺錯,滄波眇愁予。備矣舟與槳,良久抵合虛。力者負壑走,一旦歸空無。既乏斫地興,聊思山海圖。

《大荒東經》所記“日月所處”之山凡六處,東極、蘇門、合虛皆山名。

危乎敦與山,二水各螭盤。年年朝與暮,金石墜露團。惜無草木長,毋乃太劇乾。質勝文曰野,此論誠不刊。誰見千載下,何物獨堅完。

《北山經》:“又北百二十里,曰敦與之山。其上無草木,有金石。”

粲粲三珠樹,返根赤水外。想見琅玕垂,明明照碧海。仙人摘瓊珍,中路忽翻悔。一朝化短彗,枝葉頓失綵。

《海外南經》:“三珠樹在厭火北,生赤水上,其為樹如柏,葉皆為珠。一曰其為樹若彗。”

筆在意先,貫穿這組詩的主題是先每一首詩而生的。我想刻畫的主題,抽象地來說,即是執念至深之時、所念之事物倏忽分崩離析後的空無感。先有了“意”,我便散漫地、卻有目的地翻閱《山海經》,尋找能表徵此意的“象”。《山海經》中雖然有夸父逐日、精衛填海等廣為人知的故事,但亦有不少故事,在古典中當屬冷僻、陌生者,如何鋪衍才能使得所寫之物不那麼“隔”,使讀者萌生共情而不是一味的自說自話,這不得不說是一個挑戰。其實陶淵明的《讀山海經》已經給我們提供了一個不隔的範本,只要意足夠深切,所選擇的象足夠生動,而鋪衍、想象的部分恰到好處,便能精準地表意而不隔。這其實是很困難的,我之所以刪掉了五首中的一首,即是因為那首詩在我看來存在隔的問題。

詠懷詩不是詠物詩,重點理所應當放在抒情感懷的部分而非刻畫事物的部分,為了更好的詠懷,有時要難以避免地擴充抑或改寫所徵之“象”。《山海經》中只說了亶爰山“多水,無草木,不可以上”、敦與山“無草木,有金石”, 如第一、二首中的植花、移株抑或“金石墜露團” “何物獨堅完”等等,均是我為了更好地表意而擴充、改寫的內容。再如“粲粲三珠樹”一首中“仙人摘瓊珍,中路忽翻悔”亦是我所建構的情節;《山海經》中只說了“一曰其為樹若彗”,並沒有交代更深層次的前因後果,但這正是詩人可以想象、發揮的地方。

而“昔聞大荒中”一首,我更多的是在鋪衍上下功夫,先用力刻畫“日月所處”之山的幽奇,到結尾處倏忽將願景一併推倒,力者負壑,只剩空無,此後亦無斫地之鬱怒,心事漸歸平淡。“昔聞”云云,即暗示僅為紙上所見,“備矣舟與槳”方才實有遠遊。“良久抵合虛”,之所以選擇“合虛”這個山名,亦是為了貼合刻畫空無感的“意”。

對於詩人而言,更多依賴的是經驗的指引、感性的聚合及性靈的偶遇。創作正如盤古開天闢地一般是混沌的,創作者亦時常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讓詩人辨明肌理地解讀自己的作品實屬不易。因此我把更多的篇幅放在了談少年心性及古人詠懷類五古的傳統上,我想這些內容同樣是很重要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五古·草木篇
体裁·七十六 学作五古法
五古·方岩山
No.1568 陳寅恪 | 讀《哀江南賦》
魏晋南北朝诗选
五古·给少年友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