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的“看见”
读了本书,里面有很多喜欢的句子,于是找个本子开始抄。抄着抄着抄明白了些什么,于是给尼桑发彩信:两张图片,柴静的《看见》和我做的读书笔记。附带如下文字:“兄长,我觉得如果我上学的时候能有现在的精气神儿,肯定会取得比现在大得多的成绩,或许会像你一样考上北大。”
就凭这几十个字,实在是无法表达我的感慨和懊悔。所幸尼桑全都明白,他给我的回复如下:“有精气神,不论何时,都来得及。”
我突然想起三年前被尼桑训斥的那一幕——他说我失去了那种最宝贵的冲劲儿,在我变回那头不怕虎的牛宝宝前,他不想再跟我废话。
今非昔比,但我并不认为自己已经找回了那股冲劲儿——毕竟不再是那个头上长角身上长刺的愤青,即便偶尔露出锋芒,也不过是条件反射而已。
我还是在较劲,只不过对象变成了自己——说得矫情点是跟命运抗争,可现在回头看看,不就是跟自己过不去嘛。
但人并不总是能这么清醒地看待自己。总得吃过一定的苦头,摔过必要的跟头,尝到所需的甜头后才能平心静气地坐下来反思自己。如果还是心浮气躁,那说明还有未竟之事。
柴静的《看见》,去年是个很大的噱头。什么狂销多少册,什么柴静进账五百万……传媒专业出身、有营销从业经验的我对这些哗众取宠的东西很是反感,于是就戴上了有色眼镜,险些错过这么一本好书。
昨晚做读书笔记的时候突然想起了“傲慢与偏见”,我觉得简·奥斯汀对这对狼狈的理解实在是颇有造诣:正是因为“傲慢”才产生了“偏见”;反过来,“偏见”带来“不屑”,而“不屑”恰恰是产生“傲慢”的温床。
我看书从来没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直到遇见《看见》。高二的班主任,我们的语文老师曾经哀叹,什么时候我能虚心学习别人的东西就好了。
现在,他的“中国梦”实现了。
柴静因为去美国生孩子颇受非议。但是我想奉劝那些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人:等你们的思想达到柴静三分之一的高度,等你们也能坦诚面对自己内心的时候,再去评论她吧。
我对这本书的迷恋并不是因为它的作者,而是在字里行间发现了自己的影子。书中多处描写和反思似乎是专为我而写,看着柴静的成长经历,重温昔日的自己,我仿佛看到了明天的轨迹。
我把那些有警示意义的语句摘抄并反复诵读——我想让自己变得聪明点。而所谓的聪明人,特点之一就是借鉴前人犯下的错误,吸取经验教训,然后保证自己不重蹈覆辙。在同一个地方摔倒两次是蠢蛋;看到别人在某处摔倒,自己经过的时候也在同一个地方跌跤,哪怕只有一次,也比蠢蛋更蠢蛋。
我想大概这就是《看见》想要达到的效果之一。
透过柴静老师的眼睛,昔日和当下的我重复交替。假如昨天的我能像今天一样跟自己较劲,跟命运咬牙,那时的我憧憬的未来绝对不是现在这种样子——我经常自嘲:人家说考研拿出高考三分之一的劲头,各种名校随便选。而我刚好倒过来:倘若我那咬牙切齿的灵魂能在七年前苏醒,或许我们家会出现第二个北大学子。
人的可悲之处就在于,明明已经知道犯了错,却不肯及时停手,而是想,算了吧,已经这样了,干脆一条道走到黑,也不枉犯错一场。这种由绝望导致的偏执的结果就是,原本只丢掉两个,现在却失去一打——习惯和惰性的魅惑实在太强,如同塞壬的歌声,一旦听上,明知是死,也无法自拔。人的灵魂与生俱来带有赌博的因子,骰子和牌码不过是将其具象化,赢得的赌注也不过是野心的冰山一角。正如书中所言,世界上没有好人和坏人,只有做了好事的人和做了坏事的人——谁能说习惯不是一种赌博;又有谁能说,安于现状不是让灵魂吸毒?
温水煮青蛙,永远比炮烙更残酷。
我心里明白,尼桑说的“有精气神,不论何时,都来得及”只是相对而言,无非是想送我一辆敲锣打鼓的乐队花车。他鼓励我,可我得有自知之明。我不可能为了验证自己的能力重回高中——我已经失去了纵向发展的时机,眼下能做的只有从横向深入。我总是以苹果和橘子自励,现在来看,如果一味追求虚无缥缈的苹果,可能连实实在在拿到手的橘子都会失去。倒不如把橘子榨成汁,换换口味,未必比苹果差。承认自己的无能为力,坦然接受并与之共存,在此基础上想法儿在别处寻找突破口,我想这就是成长的开始,是“看见”了什么东西。这个过程是很痛苦的,但面对其过程是一种财富。陈虻对柴静说,有人说痛苦是财富,这话是扯淡。痛苦就是痛苦,对痛苦的思考才是财富。 对这个观点,白岩松有句话能够做到最好的诠释:人们声称的最美好的岁月其实都是最痛苦的,只是事后回忆起来的时候才那么幸福。
如果还是无法理解,就请找个高中生聊聊天,告诉他,我很羡慕现在的的,然后看他会不会说“神经病”。
我们生存的这个时代如同一张窄小的茶几,上面摆满了杯具——没有洗具。为什么呢?因为洗具全部被杯具挤下去了,人们所做之事只有两件:用自己的杯具挤掉别人的洗具,看着自己的洗具被别人的杯具挤掉。并不是不想反过来干,只是能干成的人实在是太少了。
作为传媒专业的学生,作为明年可能成为的记者,最后借用书中的一句话来自我抚慰:做新闻,就是和这个时代的病患打交道。我们都是时代的患者,采访在很大程度上是病友之间的相互探讨。
新闻如此,生活何尝不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图读法:我是如何去啃硬书的 | 秋叶读书法
我的法理学课堂:为了使你“看见”
好书导读 | 好书推荐之《看见》
巴布阅读 · 好书推荐 | 通过阅读、《看见》世界
【邂逅】看见世界,看见自己
推荐一本好书——《看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