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当代杰出女性的事例
李方华的名字从今年2月27日开始才广为流传。 这一天,这位71岁的中国女科学家在巴黎获得了2003年“欧莱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自此,这项被誉为“女性诺贝尔科学奖”的奖项下第一次写上了中国人的名字。中国科协副主席韦钰后来这样赞扬李方华:许多人不知道这个奖得来是多么不容易,它是为全世界女科学家设立的最高奖项。她获得这个奖是为中国争了光,是为中国女性争了光。 然而,听到这个消息,许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李方华是谁? 记者曾试图从互联网上寻找答案,但是关于她的资料并不多,而且95%以上都是关于她获奖的简单消息,似乎李方华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人。但是,打开中科院网站上关于她的简历,简单的几句话里却透出不寻常的信息:1950年考入武汉大学物理系,1956年从苏联列宁格勒大学物理系毕业后一直在中科院物理研究所从事基础物理学研究工作,199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8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直到现在,她仍然在物理所一线主持研究工作。 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基础科研的历程中,李方华是平和而寂寞的,没有喧嚣热闹的生活,没有大江南北的关注,没有官场职务的起伏。在基层科研的岗位上,一个中国女性一干就是50年。 回顾自己的科研历程,李方华十分平静:“对有些人来说,从事基础物理研究的确比较艰苦,需要耐得住寂寞,但我认为它其实对女性很适合。我上学的时候不知道物理学艰难,搞科研的时候又不在乎什么困难,不考虑提职拿奖的杂事,一心一意做就是了。” “一心一意”的李方华创造性地发展了高分辨电子显微学和电子晶体学的理论及分析方法,她是建立并发展我国高分辨电子显微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我国开展电子衍射测定物质单晶体结构的第一人,并在国内首次测定出了晶体中氢原子的位置,至今仍被国外同行引用。她与他人合作,开创性地把衍射方法与高分辨电子显微学相结合进行研究,创建了高分辨电子显微学中新的图像处理理论和技术。她建立了基于最大熵原理的解卷处理技术,为测定微小晶体结构提供了重要途径,这一成果被成功地应用于测定高温超导体等材料的晶体结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程亦凡追忆李方华:她没有博士学位,但早已是一代宗师
准晶”的独立发现者 :叶恒强院士 显微世界求索路
“科学之眼“越来越亮 ——电子显微镜的发展历程
探索物质结构之透射电子显微镜
从物理到生物的华丽转身——物理所所友程亦凡的故事
TEM、HRTEM、STEM——透射电子显微镜的三驾马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