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于都渔民(图)

于都渔民(图)


来源:北京晚报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天色微明,李名福夫妇结束工作,驾船归岸。

凌晨4点,夫妇二人第二次收网。

晨光微露,夫妇二人收起最后一张网,当天渔获不佳。

一晚上的辛苦换回几条小鱼。

岸边的早市,彭小兰(蓝衣)为顾客称鱼。

前言

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感受历史!

带着这种信念,在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从今年6月开始,我们踏上当年长征路,历经3个月,在红军曾经走过的地方,寻找当年遗迹,感受艰辛历程。

炎热酷暑,在四十多摄氏度的高温天从江西出发,跨过湘江,往返于贵州蜿蜒的山路,在“长江第一湾”感受金沙江的湍流,在高海拔的甘孜行走在雪山脚下……风雨兼程,两万五千里,无数次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震慑。我们不胜感叹,在如今天堑变通途、处处现高楼的现代,丰衣足食,利用现代化的交通工具,行走都如此艰险,当年的红军又是何其不易?

一路走来,深感长征路的巨变,或许这正是长征胜利的最好诠释。从今天起,本版将以图片报道的形式,将我们在长征路上的所见所闻呈献给读者,带领读者感受新的长征路,体会那里的人和事。(谷多)  

百万人口的于都县城只是全国8200个县城中普普通通的一个,论经济实力和地理位置都不突出。由于82年前的一段历史,于都县名声在外。82年前,中国革命的火种——近十万中央红军主力部队从于都河夜渡,从此开始了闻名世界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于都县城今年又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一批批的记者和访探的人们来到渡口遗址和博物馆,抚今追昔。

清晨,长征第一渡雾气弥漫,晨练的人们在于都河边舒展身体。几叶小舟聚拢在河边,很快形成一个小型集市,早市上都是当天刚刚捕捞的渔获。早市上记者见到了李名福、彭小兰夫妇。夫妇二人当日渔获颇丰,彭小兰忙着为前来买鱼的顾客称重,李名福在一旁的船上收拾装备。夫妻俩每天傍晚出渔下网,凌晨时分收第一次网,随后要在船上小睡一会儿。每当东方晨曦渐启,居民从睡梦中醒来时,夫妇二人正在河中收完最后一张网,赶着时间来到岸边,售出渔获。天色大亮后,他们一天的工作已经结束,收拾好装备,骑摩托车回到离江边不远的家中。他们和二十余户渔民同住在红岭组渔民村,渔民村距长征第一渡仅有两公里路程, 村中的渔民大多是世代相传。

聊起父辈和现在的生活,年近六十的李名福很是知足,毕竟像他们这样的渔民,能够住上政府安置房的还不多。父亲在世时经常会提到当年为中央红军连夜用船只架桥的经历,这也成为了村民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打鱼是个技术活儿,很多技术是老一辈传下来的,渔网每个季节都要更换,网眼大小针对不同鱼类都要调整。由于四五年前上游修了发电站,现在的渔获是越来越少了。李名福有两女一子,儿子没有选择继承他的职业,现在海口一家修车行打工。提到儿子的择业,李名福表示理解,毕竟靠打鱼每月一两千元的收入,年轻人还是很难养家糊口的。儿子偶尔几次上船出渔,多半也是为了好玩。女儿们都在县城打工,过着和他们一样平凡的生活。

于都河世代流淌,水量丰沛,河两岸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早已不是82年前的原始风光。世代相传的渔民身份也许会在李名福夫妇这一代成为绝唱。

本报记者张宏江摄影报道

[责任编辑:谌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自驾游新疆,民丰县城早市仅有6个摊,卖瓜老头很激动,说保熟
【洞庭作家】彭建彬/美丽洞庭湖,出彩“六门闸”
新的长征路上
走在长征路上有感
走段长征路是总结革命生涯的好方式
漫漫长征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