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哲学看,社会学真的有局限性吗?——主体消失的社会学

下午喝个咖啡,和友人聊天,有感而发,写!可看可不看,如果我否定了你的本体论,让你觉得有那么点难受。

在国外有个现象很有意思,大部分学哲学的总是会小瞧其他人文社科,特别是社会学,即使有少部分学社会学的,也会强调,是“社会科技哲学”背景的,“因为我懂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Actor-Netowrk theory)”。自己对于社会学是辩证看待的,但是我会很反感有人说Martin,你是搞社会学研究的。我认为社会学有意义,特是在研究社会范式形成和展开的时候,但是在讨论当代哲学“主体”时,它很有限。它甚至忘却了主体存在的位置。没有办法在一个未知的领域展开对主体的想象。

大家也会去探讨,福柯到底该归为社会学还是哲学呢特别是海德格尔之后的哲学发展,有一种回归人类社会和政治学的语境之中,如意识形态理论,圆形监狱,权力知识,赤裸生命等等。不再像古典哲学那么抽象。那么社会学和哲学之间还有学科边界吗,还是哲学也如社会学一样,也进入了一个形而上学的死循环之中?

其实,我认为,社会学的诞生,就已经决定了这门学科的局限性。

从维基百科:“社会学(Sociology)起源于19世纪末期,是一门研究社会的学科。社会学使用各种研究方法进行实证调查和批判分析,以发展及完善一套有关人类社会结构、社会行动或社会关系的知识体系“。

可以这么理解,社会学的可行性是建立在作为”社会“存在论的学科,并通过实证调研和判断去展现社会 。那么,这个学科是建立在形而上学的研究之上的,也意味着这里已经预设了一个已经存在的实体范式,或者是本体论。并在这个已知范式基础上,总结出知识体系,含社会结构、权力分析、组织架构以及个体和agnecy的行为行动等。

因此,可以得出一点,社会学主要采用的是一种主客对立的二分方法作为研究的起始点,且已经预设了一个本体,虽然这个本体可能暂时我们无法观察(但其实它已经作为整体性而存在于我们即将认知的世界之中),但是随着范式辩证法的展开,我们总能找到这个“实体”或那个“实体”。并且这也属于融入范式内部的研究,研究范式本身。随着研究的进行,他们也会去思考范式之外的“神圣空缺”领域是如何构建并影响范式的,但是整个社会学的起点仍然开启于范式之内的思考,非范式之外。这样很容易陷入范式的意识形态幻象之中,无法逃脱,永无循环的反复辩证。

并且社会学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没有重视个体意识的独立和觉醒,因为这个觉醒大部分需要进入一个空缺的“事件”之中,是以逃离社会范式作为目标的,这与大部分的社会学家的初衷相反,这有悖他们的社会本体论。另外,社会学,大部分是以一种problem-solving的思维模式处理对象,只有少部分是一个problem-forming以及promblem-networks的范式去探究问题和社会范式之间的关系,这也导致他们没有办法去涉及到最根本的那个“问题“,并且可能这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一个开端。同时,很多社会学家都意识到了问题,但是给不出更好的方案,或者给出了更糟的方案,最后还得求助哲学。最后,社会学研究的越是细致,社会控制就越是强烈。

那我们来简单对社会学进行一个福柯式的考古学,在18世纪末,启蒙理性运动以后,法国社会学家孔德认为以理性、科学、工业将成为主导而非宗教神学,社会动荡来源于理性科学范式和预设神学范式之间的冲突。社会面临激进的演化,进入一个新的不在认知的范畴之中。因此,社会学家想去探寻这个社会转变规律。这个出发点是非常好的。孔德这里采取的是实证主义辩证法,去探析社会范式的演绎和规律。但是他遇到的问题是,社会的转变不是通过范式内部辩证法能得到一个范式转变的普遍规律,源于他认为社会的演变遵循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而并没有注意到社会的转变是断裂的。之前的社会范式发展规律并不适合之后的社会范式。但是他只能通过辩证法,探知到社会范式内部的边界和针对该范式的普遍规律,他并不能给出社会范式应该如何转向下一个完全不同的社会范式,否则很容易又被拉扯回之前的范式研究。他无法突破,也给不出更好的建议。

涂尔干在孔德的基础上,将社会学扩大到社会问题、心理学、生理学、个人等,组建了完整的社会学架构体系。他认为,一切社会范式中的观念(意识形态)具有强制塑造人们的意识。个体的诞生是首先收到外界的引导和刺激塑造的,因此对个体的研究,需要回归到社会整体上来探讨。他的社会分工、集体意识、社会事实论,仍然是延续孔德的实证主义范式内研究,更加全面的通过分层分工解释了社会结构,并且也从动态社会科技机器发展,社会分工会更加趋于细致。但是仍然是一种形而上学的研究,他的内心是仍然坚守这个实体的“社会”本体论。他自己也总是担心社会“失范”走向无序,并且他还强调持续社会分工和人的幸福团结成倍增长,他可能自己也没意识到这种幸福和痛苦紧密相连,处于快感和享乐的死循环之中(齐泽克)。

西方之后的社会学发展都仅仅围绕着涂尔干的社会分工理论继续朝着辩证法的方向持续发展。

20世纪之后的社会学家,意识到了涂尔干等人不足之处,对于整体集体范式的重视,而对个体和其他组织以及他们之间关系的忽视。诞生了结构功能主义,冲突论,交换论,建构论,社会符号论等等。但他们仍然延续了孔德和涂尔干的分析方法,即实证主义的辩证法。这其中也演绎出了之后的社会意识形态论,社会控制论等等,但仍然是建立在社会和组织“实体”理论上进行思考。认为社会个体完全服务于社会范式,个体的能动性被大大削弱。就像福柯说的,他在整个人类考古学的研究中,看不到”人”的存在;也如阿尔杜塞所说,主体都是被质询呼唤的,主体也消失在意识形态之中。

当时的整个西方社会学都是”处于“主体消失的社会学,并且为了坚守社会本体论的存在,无法深刻认识到社会作为想象的存在基础,以及它想极力包裹的“空缺“以及其政治生命和赤裸生命之间的转换。就像马克思看到了社会的阶级对立,但是把社会对立仅仅放到了资本社会对生产关系的塑造和剩余价值,并没有在意资本价值创造和无意识的意识形态幻象的建构,即对缺失个体的回应。同时,也没有将重心放在,不管是什么意义上的社会存在,都是存在内在二分法的分裂和对立统一,即使他所谓的“communism”。这仍然是在一个范式内做激烈的翻滚,因为总会有新的主体占据工人阶级的这个缺席,新的主体占据资产阶级的位置。这种二分的辩证法,很难让个体看到逃离范式的希望,牢牢的被历史的范式捆绑主体。

直到当代社会学吉迪恩的出现对社会学中的个体进行了很大的改善,并且将传统社会学从宏观拉回到微观的个体和组织层面,从agency and social strucutre出发,研究个体的能动力agent对于社会结构施加的影响。已经转变成了一个主动积极的社会学,但是他并没有更多的从精神分析和考古学范式的角度去解析社会结构的产生和内涵,以及agency和social strucutre的伦理关系,agency和social strucutre之间互相建构的关系,以及多重agencies和social strucutre的复合关系,还是以一种简单的二分法去看待agency and social strucutre等等,产生了一种很简单粗暴的视觉“美感”,为了解决问题而去解决问题,最后产生了更多的问题。

之后的拉图尔,通过行动者网络(Actor-Network-theory)整个重新整合了actors之间非常复杂的关系,并通过controversies争论进行一个整合,拉图尔自己还很自豪的宣称解决了社会学本体论问题,导向了一个网络架构和权力包裹的系统之中。但是他忘了,他所塑造的controveries仍然是具体的本体实体,只是被虚化了,如同后期Deleuze,Delanda的assembalge一样,网络取代了实体,实质上仍然存在一个“神圣”的本体论中心。

社会学家仍然有一个中心论的古典情怀,总是希望通过自己的框架包裹任何的行动者,不管是人类的还是非人类的(human and non-human)。当代哲学家讨论的“主体”仍然消失在他们讨论之中。可能他们心中想表达,社会学是个很科学的学科,以至于我们务必设计出一个框架,需要重新设计一个“社会”来应对当下的“社会”。但是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仍然被困在二分法的范式之中,在不停地演绎和归纳。

总结:首先这篇文章并不是否定社会学,我认为社会学有非常大的价值,因为社会学的实证主义方法论可以让我们更清楚的看清社会的构成,社会的动态变化,社会的知识生产过程,社会和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背后的网络和关系架构。这对我们后续的研究社会范式都具有启示性和指导性的价值。

但是,我相信未来社会的发展一定不是回到社会的本理论实体的研究,因为每一个个体都是一个singularity的“社会”。如果社会学想走的更远,它最终将和哲学紧密的绑定在一起,一起去寻找主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社会如何因其自身分裂而统一?竞争如何产生秩序而不滑向绝对冲突?
洛克丨个体人格铸成了人这个谜
本体论的主体间性与美学建构
“对话”韩炳哲:当“废物”很正确 | 你身边的政治学Siri
体育哲学的历史发生、学科贡献与时代使命——全球思想史的探究视角//张震
现代知识社会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