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形式主义V.S.实质主义:重思社会科学方法论之争丨Modern China

摘要:

20世纪60年代,社会科学方法论领域发生了形式主义与实质主义的论战,本文以此为出发点,认为自那时以来,经济学中形式主义引人注目的新发展主要在于利用“完整模型”(complete model)来构建和表达理论,所谓“完整模型”是指一种可操作及可操纵的,且完全明确的数学对象。利用完整模型不是为了建立普遍法则,而是形成认知辅助工具,以促进对经验世界中的对象的解释;不是创造理想主义的或意识形态的话语,而是推导出受经验限定的效用(empirically delimited utility)的含义,而要做出这些推论,显然不能仅靠纯粹的定性方法。这一方法论倾向在某种程度上是实现形式主义经济学的实质化。探讨方法论的性质,有助于辨明当代形式主义的独特认知价值,并回答为什么即使在形式主义主导的时代,实质主义仍是社会科学研究中不可替代的方法。

关键词:形式主义,实质主义,完整模型,受经验限定的效用,经济学方法论

作者简介:

高原,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

编译来源:

Yuan Gao. (2021). Rethinking the Formalism-Substantivism Debate in Social Science: A Perspective from Recent Developments in Economic Methodology. Modern China. Vol. 47(1), 3–25.

本文作者:高原

20世纪60年代发生的关于经济学方法论争论,在以卡尔·波兰尼为首的一批经济人类学家和经济史学家和以新古典经济学家之间展开。前者主张实质主义方法论,而后者主张一种形式主义的方法论。实质主义方法论者强调物质生产和非市场机构的经验现实,而反对将人类行为的一般模式进行抽象和形式化。在他们看来,新古典经济学抛弃了经济的实质内容,转向抽象的理论建构,并将经济仅仅归结为一般概念化活动的集合,如在资源短缺的限制下做出 '理性选择',是错误的。

今天的经济学方法论出现了两个趋势,一是实质主义方法论息声而形式主义方法论推陈出新,尤其表现为数学公式在经济学文章中大行其道,二是经济学家对使用完整模型的局限性有了越来越清晰的认识,而唯有将理论模型与现实经验两相对照,才能加深我们对案例背后机制的理解。从现实来看,人类社会自1960年代以来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大数据和正式算法等在人类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理论的发展需要我们重新理解方法论的内涵,两种方法论此消彼长的背景要求人们重新审视实质主义方法论的重要性,而在新的理论和实践范式主导下,我们也有必要重思当年方法论之争的意义。

形式主义新趋势:完整模型的使用

新形式主义V.S.老形式主义

经济学中形式主义方法论的最大特点是使用数学符号和公式等,这一趋势始自对自然科学的模仿,而早在古典政治经济学中就已经初现端倪。尔后,无论是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还是卡尔·马克思(Karl Marx),更不必说为宏观经济学奠基的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经济学文章已经形成了一种混合文字说明和数学分析的风格。

1960年代的老形式主义继承了数学化浪潮,与当代新形式主义有三方面不同。首先,老形式主义的主要分析工具是不完全指定的模型,这些模型只大略指出了模型的设置,并容忍了灵活性和模糊性。其次,老形式主义的论证主要是文字性的,虽然嵌入了数学表达,但只有少数纯理论家采用了“定义-命题-证明”的格式。最后,他们仍然认为与实质主义者争论哪种方法最能把握经济的本质是有价值的。

新形式主义的潜流就暗含在当年这场辩论的大潮之下,肯尼思·阿罗(Kenneth Arrow)和杰拉德·德布勒(Gerard Debreu)在1950年代中期发表的现代一般均衡理论(Arrow and Debreu, 1954)就是其典型代表。到1980年代,基本已经形成今天制定经济理论的实践遵循的方法论范式,本文称之为使用“完整模型的形式主义”。

新形式主义范式也呈现出三方面特征。首先,不完全规定的模型已经被完全规定的模型所取代,模型设置中的所有灵活性和模糊性都被排除了。其次,经济学文章的论证风格也发生了变化,“定义-命题-证明”的格式已经开始主导理论分析的论述:这种更加公理化的论述,往往从阐述基本定义开始,然后结合这些定义和逻辑谓词提出命题,最后以严格的数学方式证明这些命题。最后,经济学中所使用的数学工具也在推陈出新,大量采用数学系核心课程才会学到的微积分、线性代数和实分析等。

正因为新形式主义使用“完整模型”和严格的“定义-命题-证明”式论证,因而它主要是理想主义的,代表的是理论世界的案例。此外,由于模型细节完全确定,而且事无巨细都包含了定义、命题及其证明过程,所以由完整模型建立的理论世界是高度结构化的,并因而是可预测的。只是以上所有的特征,并不属于经验世界。

完整模型为何有用

需要再次强调的是,一些经济学家将完整模型的含义等同于关于经验事实的陈述,或者把通过完整模型在理论上建立的假设世界等同于现实世界,当然是有问题的。Gilboa等人(2014)的一项研究指出,建立模型并根据这些模型进行推理,并不是“基于法则的推理(law-based reasoning)”,而是“基于情境的推理(case based reasoning)”。因此,一个完整模型所提供的不是普遍法则,而是特殊情境下的类比。
既然如此,为何仍要关注完整模型?相较于实质主义方法对经验世界的观察和概括,完整模型究竟有何长处?作者认为,完整模型的认知价值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它的数学“可操作性”和“可操纵性”,这些属性来自模型设置以及高度简化和结构化的理论建构。
可操作性(tractability)是主流经济学文献中常用的一个概念,用于评价纯经济学或应用经济学中的拟议模型的性能。将一个模型描述为可操作的是说该模型有明确的解,或者说如果明确的解很难找到,那么关于该模型解的关键属性的命题可以被证明,以便借助这些属性进行有意义的推论。实际上,将模型的含义与经验事实相比较,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比单纯观察经验事实本身,能更好地理解经验世界的演变。
可操纵性(manipulability)与科学哲学背景下的因果关系概念以及当代社会科学研究的实践密切相关。例如,人们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操纵C并观察E是否会改变,来确认原因C和结果E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否有效。如果对C的干预确实带来了E的变化,那么因果关系将被认为是有效的。然而在经济学中,从经验上建立因果关系比在自然科学中要困难得多。这是由于经济学和其他社会科学没有实验室可以进行大规模的可用于对照的实验。因此,一个完整的模型可以发挥实验室的作用,在一个假设的模型中也可以探索因果关系和机制。经济学家可以操纵模型的参数,并查看通过干预如何带来不同的后果。不过,通过操纵模型建立的因果关系和机制不能直接用于解释或预测现实世界,而必须意识到模型的适用边界。
完整模型创造了一个高度理想化和结构化的世界,为经济学家们识别因果机制提供了比现实世界中大得多的便利。正因如此,形式主义在完整模型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认识论优势:它提供了不现实但容易识别的、清晰的机制和因果关系。

完整模型的方法论特征

经济学史上的第一个完整模型是一般均衡理论。20世纪50年代,经济理论家肯尼斯·阿罗和杰拉德·德布勒受数学家约翰·纳什(John Nash)研究成果的启发,他们使用代数拓扑学中的角谷定理(Kakutani’s fixed point theorem in algebraic topology),首次建立了严格的竞争性市场的一般均衡理论(Arrow and Debreu, 1954)。本文将以一个双面匹配(Two-Sided Matching)的微观经济学模型为例,评估完整模型的方法论价值。

完整模型范例

双面匹配模型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大卫·盖尔(David Gale)和劳埃德·沙普利(Lloyd Shapley)在他们的论文《大学录取和婚姻的稳定性》(Gale and Shapley, 1962)中首次提出的。该模型假设了只由两组个人组成的理论世界。一个是男人的集合M,另一个是女人的集合W。两个集合都有n个个体,即男人和女人的数量相等。M中的个体用m表示;W中的个体用w表示,这里我们简单地称他们为男人m和女人w。

我们假设每个男人对女人都有严格的偏好,而每个女人对男人也都有严格的偏好。这意味着任何男人(女人)都可以对另一集合中的个体进行顺序排列,确定自己最喜欢的、第二喜欢的、第三喜欢的对象。我们分别用符号Հ和
来表示任何m和w的偏好关系,并将所有男人和女人的偏好关系的集合简单地表示为Հ。在双面匹配问题的背景下构建的理论世界可以用三联体(M,W, Հ)简洁地表达并将这个三联体标记为一个数学符号T,即T = ( Հ, M ,W, ) 。双面匹配模型以及它所构建的假想世界可以简单地称为T,而且T 的所有参数都已被明确规定。这正是完整模型规范的含义,显然,一个完整模型必然是指一个简单和高度结构化的情况,而经验的复杂性则与完整模型规范不相容。

找到模型的解

在这个双面匹配问题中,找到模型的解意味着集合M中的男人和集合W中的女人之间如何形成夫妻,用数学语言表达就是,用一个函数μ来记录M和W这两个集合之间的映射,这个函数将M中的一个元素映射到W中的一个元素。函数工具虽然可以揭示μ集合的众多可能性,但它无助于揭示现实世界中的最有用的匹配模式。

Gale和Shapley(1962)的第一个贡献是,他们将µ的可能性限制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称其为“稳定匹配”的µ,即没有“阻塞对”的匹配。所谓“阻塞对”,是说如果确实存在一个男人m和一个女人w,两人都有一个他们更喜欢的选择,那么m和w将形成一个阻断的配对,并使当前的匹配崩溃。显然,稳定匹配的含义接近于“稳定配偶”,在这种情况下,男女双方都没有足够的动机离婚。因此,稳定匹配结合了形式和经验的成分,是双面匹配模型的一项有意义的解。

Gale和Shapley(1962)的第二个贡献是,他们证明了在一些相当弱的条件下稳定匹配的存在。更重要的,他们提出了“延迟接受算法(deferred-acceptance algorithm)”,以明确地产生一大类匹配模型的解决方案。通过使用该算法,人们可以为任何具有固定参数的双面匹配问题构建至少两个稳定的匹配解决方案:一个通常对女性最有利,另一个对男性最有利。

其实早在1953年,美国医疗系统为医院与实习生和住院医师进行匹配的计划(NIMP)就是一种延迟接受的算法,并产生了稳定的匹配。只不过,现实世界的NIMP 是经过几十年的试验和错误而逐渐形成的,而没有任何经济理论的明确指导。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盖尔和沙普利的算法是纯理论性的,只涉及一个数学推导。

操纵模型设定 
经济学家可以操纵模型设置,来观察解的变化,从而做出近似的因果推断。这既是当代社会科学探究的难点,也是完整模型方法的优势。
双面匹配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而匹配理论的力量在于它能够证明,在相当普遍的条件下,人数没有增加的一方会处于有利地位,而人数增加的一方通常会输掉。基于此,阿尔文·罗斯(Alvin Roth)通过数学推理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农村医院定理”,是说在双面匹配问题中,如果一方的所有行为者对另一方的一些行为者有较低的偏好,那么在任何稳定的匹配中,这些行为者不会被匹配(Alvin Roth,1986)。这进一步说明了,稳定的匹配可能不会改善弱势群体中行为者的状况。如果人们想让他们的情况变得更好,就需要外部的干预,而市场匹配对此无能为力。
变换或修正数学推导,从而在已有模型基础上进行“理论实验”,也是经济学研究不断推陈出新、开枝散叶的可靠方式。
改变内容而保存形式
完整模型建立之后,其所指向的意义就可以改变,而数学形式和该形式所产生的所有推论则被保留下来。通过改变模型的内容,一个完整的模型有助于快速找到经验世界中众多异质事实的共性,从一个特定问题得出的结论可以转移到其他领域,并得出有用的推论。本文作者认为,这体现了完整模型方法的另一个特点,而这对于实质主义方法的学者来说是相当陌生的。
以纯模型来预测经验案例
一般来说,完整模型与经验世界之间存在“鸿沟”,但并非完全不可跨越。如果一个特定的案例本身是高度结构化的,那就可以建立合适的完整模型来进行预测性推论。
自然科学研究毫无疑问符合上述要求。自文艺复兴以来,科学家们一直依靠实验室实验来研究自然现象。实验室环境的优势在于,它可以大大降低现象的复杂性,并通过观察来捕捉对象。但社会科学中很少有什么对象可以在实验室环境中被重建。正因如此,社会科学家必须转向性质简单且符合结构化的一类对象。只有在简单和结构化的经验案例中,经济学家才能够运用他们的形式主义技术来建立模型,并对事物的运作进行大致的预测。
双边匹配理论虽然被广泛应用于经济学的各种子学科,但在实证方面,它只在极少数主题上具有预测效用,而在诸如婚姻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上,匹配模型只能产生启发式见解。这是因为这些情况太复杂,可能性太多,不能简化为几个易于处理的维度。
重思形式主义与实质主义之分

实质主义新义

在作者看来,实质主义方法论和形式主义方法论的此消彼长,原因在于实质主义经济学过分关注经济活动的本质。传统的实质主义观点以卡尔·波兰尼为代表,在波兰尼看来,经济活动必须被视为嵌入整个社会系统的统一实体,因此要受到文化、传统和习俗的关键性影响。这一立场与理性选择观点截然相反。这种实质主义的概念长期以来一直局限于人类学和经济史领域,而不能扩展为一般的方法论概念。这在过去虽然带来重大研究成果,却忽略了当代市场经济的具体问题,与当下经济学研究的主流格格不入。形式主义经济学则放弃了对经济行为“本体论”概念的坚持,而将自身打造为专门使用完整模型研究现实经验的理论工具,从而大大扩展了自己的研究领域。因此作者建议实质主义的关注重点要从“本体论”转向“认识论”,并将其作为沟通形式模型与经验现实的中介,统摄于形式主义的研究之中。
要扩展实质主义方法论内涵,需要从概念化入手,建立一个相互关联的概念库。这一方面要求实质主义方法论需要使用具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概念来提出理论,而非通过直觉来理解经验世界。只不过,由于实质主义更多使用自然语言,因而允许更多的歧义和偶然性,这就比形式主义的理论更能接近经验世界。另一方面,实质主义需要从不同的理论阵营中汲取营养,以更具包容性的姿态对待异质性理论框架,从而增强理论效力。因此,这种扩展了的新实质主义概念比卡尔·波兰尼的实质主义更具包容性。
形式主义经济学的实质化?
形式主义和完整模型的认识论功能基本上局限于研究的第一步,只有实质主义才能完成第二步的方法论任务。因为形式主义理论所描述的并非经验世界,而是理想中的案例,由此构建的理论案例只能作为研究的第一步,第二步是从完整模型的含义中得到启发,并利用这种模型进行类比、比较和推论,从而解释经验世界的现象。
以罗斯对美国实习生和住院医生劳动力市场的研究为例,如果他没有对美国实习生和住院医生劳动力市场的历史进行仔细的案例研究,没有对二战前到1980年代实习生和住院医生与医院如何匹配进行详细的考察,他的双面匹配模型就不可能对现实经济活动做出解释。所以说,这是形式主义和实质主义的结合,而非单独使用任何一种的成功。
此外,罗斯的双面匹配模型的解释效力是基于这样一个事实:模型所针对的现象在经验上被限定了。换句话说,形式主义传统中的完整模型,虽然是用数学语言写成的,但并不寻求把自己定位为描述经济系统运行的一般规律的集合。相反,它们反映了对应用边界的限制性理解,因而其效用从经验上被限定了(empirically delimited)。双面模型的高度数学化和建模细节的完整规范,目的不是为了提出一个独立于经验世界的意识形态或真理般的隐喻,而是为了得到一个对具体匹配问题的解决方案。
1980年代以来的主流经济学研究重心的变化正是两种方法的结合:从当前或历史上的真实案例中得出初步的经验判断,在实质主义方法无法进行下去时转向形式化的模型以获得新的见解,最后将理论模型的推论结果应用于经验,并将模型所得知识与现实进行比较。本文将这一趋势概括为“形式主义经济学的实质化(substantivization of formalist economics)”。
结论
1960年代的大辩论以来,形式主义已经成为经济学中最重要的方法论。虽然形式主义使用的完整模型高度数学化,但并不陷入“科学主义”泥淖,而是将自身定位为有限经验效用的认知辅助工具。完整模型的独特认识论优点在于其数学上的可操作性和可操纵性,这有助于推导出假设的因果机制,从而与对经验世界的观察结果进行比较。
在形式主义主导社会科学的时代,还应该认识实质主义的重要性。一方面,完整模型本身不能将意义与经验联系起来,不能从理论与经验的互动中提供洞察力,也不能(更不应该)将复杂社会系统轻易还原为简单结构。实质主义可以作为正式模型和经验世界之间的中介,填补这些方法论上的空白。可喜的是,自1980年代以来,“形式主义经济学的实质化”趋势已经蔚然成风,正是方兴未艾。

编译|曾恺之
审核|查皓
终审 | 何升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理解理性选择理论:历史、发展与论争
女性主义经济学是什么?(上)/ 翻译
为什么奥地利学派不是新自由主义
经济学好实用——为什么经济学家要用模型
刘志伟 | 作为经济史方法的“食货”
后果主义审判:源流、思维特征与理论定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