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认识论困境之一:“实践”概念的分析

认识论的困境

花间挹香

     最近看科学哲学和科学史,已经放手20年之久的哲学问题又重新浮现了出来。感觉一些常识性的问题并不像所呈现的那样明白,疑点很多。比如认识论,它在我们的哲学体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有着看似坚实的立足点和严密的论证。但是经过仔细的分析,就能发现很多漏洞和经不起推敲的地方。下面就说说我粗浅的看法:

一、“实践”概念的分析

在我们的认识论体系中,有很多成对的概念,物质与意识、客观与主观、感性与理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等等,但基本的概念是“实践”与“认识”这一对,在坚持实践物质性的基础上构建能动反映论和一元论的真理观。问题恰恰就在“实践”概念上,在“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上。为在认识论中坚持走唯物主义路线,我们必须把“实践”看成是“客观物质”的;为避免机械反映论,我们又不得不把“实践”搞成本身具有“主观能动性”。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实践”概念的组成要素,看看它是不是“客观物质的”吗?

我们承认,“实践”有三种基本形式: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和科学实验,同时也认为实践的主体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暂时撇开实践的目的性不谈,似乎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的物质客观性好理解一些(其实也不然),但对于变革社会的实践活动的物质客观性,就没那么好理解了。我们曾始终强调,在阶级社会中,社会活动的主体是不同的阶级,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贯穿阶级社会历史整个进程。根据这一基本点,我们必然会得出“实践的阶级性”这一结论。实践的社会性,来源于实践主体的社会性;而实践主体的阶级性,则决定了实践的阶级性。承认实践主体的阶级性,显然不能不承认实践的阶级性。这一论点在我们的认识论中是始终没有给予应有重视的,但又是它内含的一个必然结论。这一观点表面上似乎不影响“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因为社会主体的阶级性源自于社会生产关系的客观性。其实不然,“实践”的阶级性,定然会使它在认识论中的首要地位产生动摇,并必将扰乱整个认识论体系的“安宁与祥和”。这是一个不祥的发现,具有阶级性的“实践”怎么能够充当认识论的基础?怎么能够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当不同阶级的实践主体对真理出现不同的评价时,谁说的才是正确的?是无产阶级的“实践”还是资产阶级的“实践”更靠谱?难道是因为无产阶级比资产阶级更优越,它的“实践”才更接近于真理吗?总之,“实践”的阶级性是个极不安定的因素,它虽然能够说明认识的社会历史性,它的“客观物质性”大概也没有问题,但是要把它作为决定认识真理性的“价值中立”的客观基础,显然是由问题的。这一点我们将会在认识论命题的深入分析具体考察。这是其一。

其二,观察渗透理论、实践渗透认识,也必然影响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当代科学哲学证明,作为认识起点的观察不是从“白板”开始的,观察渗透理论,任何观察都有理论负载。“对X的观察是由关于X的先行知识规定的”;原因和结果的联接是理论使然的,只有依赖理论模式,隐藏在“原因X”和”结果Y“之后的概念才是可理解的。外行必须先学物理学家之所学,而后才能见物理学家之所见。“婴儿和外行能够看——他们并不是瞎子,但他们都不能见物理学家之所见。对于物理学家之所见而言,他们就是瞎子”(汉森《发现的模式》)。理论渗透是针对中性观察语言学说而提出的,就我们认识论的“实践”而言,这个道理是一样的。人类的所有实践活动,都渗透着理论,理论不仅规定着实践活动的方向,而且也影响着对实践活动效果的评价。没有“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可能就不会有文化大革命的实践;没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不会有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理论渗透实践,对古代社会也一样。皇帝君临天下的实践,渗透着君权神授的观念;中世纪对异端的镇压活动,渗透着基督教神学思想。连古代中国的农民起义,也有自己的思想和旗号。从这些明显的事例中,我们能看到“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吗?我能把“实践”作为价值中立的首要基础吗?把“社会实践”想的太好,必定会忽略残害社会的活动。以此为立足点的认识论,必然会产生很大的偏颇。

第三、我们的认识论由于强调“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并将“实践”置于“首要的优先地位”,这样就不能在它下面再搞基础了,必然的结果就是——把“社会实践”的评价及合理性等等重大问题,在我们的认识论中被遮蔽了。从古至今的重大社会历史活动,我们该如何去进行评价?我们当代正在进行的各项改革举措和政策,其近前效果和长远影响如何评价?这些问题显然在我们的认识论体系中没有丝毫帮助。这也涉及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社会“实践”活动的价值及合理性问题都没有解决,“实践”真理标准问题根本就不可能解决。认识的合理性,始终与实践的合理性密切相关。社会实践有多重多样的形式,有正当的社会实践,也有非正当的社会实践。我们不能因为要把“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就把社会活动的所有优点赋予“实践”,而把非正当甚至邪恶的实践活动在抽象之中剥离和忽略掉。这样建立起来的认识论,即使能够解释和论证很多认识活动,也必然存在着致命的弱点,经不住深刻的分析和人类认识史的考验。


本文版权属于花间挹香个人所有

2015年3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生活与哲学》导学案7-8: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认识论专题(一)——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生活与哲学》疑难问题解析:“实践”和“实际”
《宇宙中的哲学原理》-【批判......从我自己开始】
必须坚持认识论和历史观的统一
淺談客觀性概念的歷程 WORD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