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类为什么会出现科学?——科学的起源、现代科学的终极任务

前文回顾:

在前一篇《破除“科学”的迷信》中,我们与大家一起分享了对科学的认识:只要符合「发现真实、为人服务」这一实质的所有的人类社会实践活动都是科学。所以,“科学”这一概念虽然只出现了3、4百年,但是,符合科学这种实质的人类社会实践,却在“科学”出现之前就早已存在了。

西方的宗教就是一种古代科学,TA属于发现「神迹真实」的科学。而西方现代科学与其古代科学从认知的角度来看,也都属于「感觉真实」的科学,「感觉真实」的科学不是科学的全部,从人类认知能力的角度来看,「感觉真实」的科学还属于比较浅层次的科学。还有更高层次的,超越人类感觉的「感知真实」的科学。中国的古代科学就是「感知真实」科学。自从相对论、量子论出现,现代科学正从「感觉真实」科学向「感知真实」科学的发展。

为了对科学的发展轨迹有个更为清晰的认识,我们将在这一篇中,与大家分享关于「科学的起源」以及「“科学”的终极任务」的思考。

====================

====================

1、西方古代科学的起源

既然我们说,只要符合「发现真实、为人服务」这一实质的所有的人类社会实践活动都是科学。那么,就会产生了一个问题:人类最早为什么要去「发现真实」?也就是说人类去「发现真实」的源动力是什么?

在前一篇中,我们给大家介绍过两种人的认识能力:感觉能力与感知能力。只要人的感觉器官不出问题,每个人的感觉能力大家都是一样的,这个人能感觉到的,其他人也能感觉到。而感知能力却不这样,这个人能感知到的,其他人未必能感知到。

这种人与人之间感知能力的差异,就是西方科学起源的源动力。

对于一些感知能力超强的人来说,TA们能够明显地感受到:在大家都能感觉到的「现实世界」之外,还存在着另外一个「真实世界」。也就是说,在这些感知能力超强的“牛人”的感受中,世界,并不是单一的「现实世界」,而是有两个不同的世界共同组成的,而且那个看不到、摸不到的世界更像是「真实世界」。

我们现在看古希腊的哲学史,一般都把这个时代的哲学家看作是特别有思辨能力的人,都没有注意到TA们其实都是拥有超强感知能力的“牛人”。

西方哲学的老祖宗毕达哥拉斯直接就感知到了自己有好几个前世,其中有一世还是一条鱼,他曾经在鱼市上对一个卖鱼的说,有条鱼是他曾经的朋友,让卖鱼的放生。

柏拉图在《理性国》中以苏格拉底的名义讲了一个“山洞隐喻”的故事,不管是这个隐喻故事是苏格拉底告诉柏拉图的,还是柏拉图自己感受到的,这个隐喻故事都是超强感知能力感知的结果。在当时的知识背景条件下,这个隐喻故事在想尽办法给人描绘这样一个「世界模型」:人们能感觉到的世界,仅仅是山洞壁上被身后火炬照亮的光影。真正的人都被束缚在了山洞中,身体不能动,只能晃动握在手中的木偶。时间久了,人就把木偶在山洞壁上的阴影当作了自己。后来有人跑到了山洞外,回来告诉山洞里的人,山洞外的世界才是真正的世界,可是山洞里的人都不信这个人说的,都认为山洞壁上光影才是真正的世界,那上面的木偶的阴影才是自己。

苏格拉底或者柏拉图就是那个去过山洞外的“那个人”,现在他回到山洞里,想把山洞以及山洞外的真实告诉同伴。可是谁都以为他在讲故事。放到今天的知识背景来看,这个故事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是对「人类同时存在于两个不同世界」这一感知,最完美、最极致的描述。但是,即使是如此完美极致的描述,依然没有人能理解他讲的究竟是什么意思,仅仅被当作一个隐喻故事来看。

古希腊的哲学家中有一大批感知能力超强的人,被我们称为'形而上学'的哲学,并不是胡思乱想产生的,而是研究世界的本质存在的。在那些感知能力超强的哲学家的感受中,能很明显的感受到「真实世界」存在于人的感觉之外,为了让人们理解这个「超越人的感觉」的认识,古希腊哲学家们希望通过对「语言概念的逻辑分析」以及对「大自然的观察」来让人们理解「真实世界」的存在。科学,在西方就是这样起步了。

=================

=================

2、华夏古代科学起源

如果说西方古代科学的起源也是一种「感知真实」的科学,那么,这种科学一直处在「科学研究」的阶段,始终没有研究出什么成果,更没有相应的应用开发,后来就发展成了被称之为「哲学」的学科。

而华夏古代科学则不同,华夏古代的「感知真实」科学的研究,很早就有了结果。既有非常详细的基础理论,也有相应的应用的开发。

在甲骨文造字的那个时代,华夏祖先就已经认识到到了,世界,包括存在于这个世界中的人,都同时存在于两个相关联的世界里的。而且那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世界,才是真正的「真实世界」。人类眼睛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世界」只是「真实世界」的表象。在「现实世界」中的所有一切都要遵从于「真实世界」的规则。

华夏祖先的感知能力在今天看来是非常惊人的,他们不仅认识到了两个世界的同时存在,还认识到「现实世界」与「真实世界」之间的关系,并开发出了相应的应用方法,这就是我们现在都熟悉的八卦术数。八卦流传下来的只有周易八卦,在古代还有好几种,只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失传了。

同样,华夏也认识到了人在「现实世界中的肉体」与「真实世界中的身体」之间的关系,开发出了相应的应用方法,这就是中华传统医学。我们今天用现代科学的思维去看《黄帝内经》,基本上是看不懂的,因为《黄帝内经》是「感知真实」科学的产物,TA所描述的更多的是「真实世界」里的身体,而不是「现实世界」里的肉体。所以,当我们没有那种强大的感知能力的时候,自然没法直接感受到《黄帝内经》所描绘的内容。

华夏先贤认识到了感知能力的重要性,还开发出了系统的强化感知能力的训练方式。与甲骨文、八卦同时代的「感知能力训练方法」好像已经失传了。不过在后世,被一个了不起的人重新又发掘了出来,这个了不起的人就是孔子。《大学》、《中庸》、《论语》就是一套非常完整的关于提升、强化感知能力的训练方法。只是我们现在谁也没有把这三本书当作是「强化感知能力的训练方法」来看的。

=================================

=================================

3、西方、华夏的古代科学遇到的共同难题

从表面上来看,华夏古代科学领先于西方古代科学。西方古代科学一直没有突破「感知真实」的基础理论研究,而华夏古代科学却早已完成了基础理论的研究,并开发出了完整的应用体系。但是,华夏古代科学与西方古代科学面临了一个共同问题:如何向「感知能力普通的人」传授由「感知能力超强的人」感受到的真实。如果「感知能力普通的人」不能理解「感知能力超大的人」所感受到的真实,西方古代科学就将面临科学无法推进的局面,而华夏古代科学也将面临科学应用难以传承乃至失传的困境。

西方古代的解决方案是:通过语言逻辑以及借助对大自然的观察来找到一种能让普通人也能理解的方法。

华夏古代的解决方案是:所有人都来训练感知能力。这就是《大学》中说的「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的原因。

但是,这两种方案都面临一个共同挑战:对于「感知能力普通的人」来说,缺乏有效的知识背景。没有一定知识背景的积累,也就是没有感觉经验的积累,很难理解抽象的「超越感觉」的认识。这就好比两个人一个在高处,一个在低处,你要让低处的人到高处去,必须要有一把梯子,否则在低处的人是很难到达高处的。所以,这两种方案实施起来都非常困难。

由于,缺乏有效的知识背景,西方古代科学的发展道路偏离了原有科学发展的轨迹,没有像华夏古代科学那样继续去认识「真实世界」,而是走上了一条寻找、搭建知识背景的道路——能让所有的人都能认识到「真实世界」。

而华夏古代科学并没有走上寻找、搭建知识背景的道路,而是坚持用原有的方法进行感知能力的训练,结果与西方科学走了一条相反的路。西方科学的起点虽然没有华夏科学的的起点高,但是,TA随着不断地搭建知识背景,越来越接近认识「真实世界」。而华夏科学由于缺乏知识背景的搭建,反而离认识「真实世界」越来越远。

华夏古代科学拥有提升感知能力的训练方法,但是,这种方法由于缺乏知识背景的支持,传授起来非常的困难。到孔子的时代基本上已经失传了,孔子费了好大的劲,从他那个时代的古代典籍中重新又恢复了。但是,即使是重新恢复了,孔子想要把这套方法再传授给别人也是非常困难的。他的弟子有3,000多人,学成的也只有72人,合格率只有2.4%,这样的合格率放到今天任何一所学校都是不合格的。孔子一去世,他的后世弟子对孔子的理解马上就偏离了孔子的本意,我们现在对孔子典籍的理解谁也没有把TA们当作是提升感知能力的训练手段,而是当作治国平天下的治国学说来看,这与孔子的本意已经相差十万八千里了。

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人都是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来认识前人文字的。即使后世中出现了陆象山、王阳明这样能顿悟孔子本意的天才,他们的后人也不把他们的感悟当作是孔子的本意,而是当作孔子学问的一种新分支。而这种“新的分支”同样面临着传承偏向的问题。

==============================

==============================

4、西方科学的「知识背景」搭建之路

在西方古代的认知水平下,人类不可能运用当时的哲学方法去搭建「认识真实世界的知识背景」,即使现在也不可能用哲学方法去建构「认识真实世界的知识背景」,这中间会有一个漫长的过程。于是,西方科学进入到了「发现神迹真实」的阶段。

先知摩西与耶稣基督所展现的神迹让西方人认识到了一个道理:在「人用感觉器官所能感觉到」的「现实世界」以外,还有一个「人用感觉器官所感觉不到」的上帝所在的天国,上帝在天国里掌管、控制着人类的「现象世界」。而且人也不仅仅是肉体的人,还有一个看不见、摸不着却是非常真实存在的灵魂,灵魂才是真正的人。人只要相信上帝,死了之后,灵魂就能去上帝所在的天国。

从这个角度来看,当时的西方人虽然还不能直接认识到「真实世界」的存在,但是通过这种「神迹真实」的展现,让人们相信在「现实世界」以外还有一个「真实世界」的存在。

但是,仅仅相信是远远不够的。站在人类的存在意义以及人类的过去、现在、将来的大尺度上去认识「科学的终极使命」,「科学的终极使命」也许是要让每个人都能够明明白白地自己感受到「真实世界」的存在,而不是由于外在因素而相信「真实世界」的存在。就像荣格有次接受采访时回答的那样,记者问荣格,你是否相信神?荣格说,我不相信神,因为我见过祂们。「科学的终极使命」是要人能与荣格那样,不是因为外在因素的相信,而是由自己的能力感知到「真实世界」的存在。

不管宗教这种形式能让人对神的信仰有多么的虔诚、相信。最终,宗教这种形式本身并不能让人自己明明白白地感受到「真实世界」的存在。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神迹真实」的可信度也在逐渐的衰减,在历史的长河中,神迹逐渐失去了真实性变成一种神话。「发现神迹真实」的科学完成了其历史使命,西方科学进入了「发现实证真实」的阶段。

西方的「实证真实」科学与古代的「神迹真实」科学在本质上相同的,都是「感觉真实」的科学,也就是说,西方人对于世界的认识都被局限在了人的感觉能力(Sensation)中。「实证真实」科学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对古代发现「神迹真实」科学的彻底否定,在这个阶段,人们通过科学研究发现,上帝只是一种不存在的神话,人感觉到的世界是唯一的、绝对的世界,人是这个世界中最有智慧的生命,人对于这个世界也是可知的、可控的,牛顿经典力学就是这个阶段科学的代表。现代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思潮基本上还处在这个阶段。但是,科学的进步已经进入到了第二个阶段。

第二个阶段是对第一阶段的否定,量子力学与相对论的出现,发现真实的世界与我们用感觉器官感觉到的世界是截然不同的。我们通过感觉所感觉到的客观,本身是不存在的,而是因为人的观察才出现,而且,观察的方法是决定了客观出现的形式。客观的世界再也不是绝对的不变的,在不同的速度下,时间与空间都是会变化的。在更大的尺度下,时空本身是弯曲的。更深入的研究发现越来越超出人们的感觉经验,我们所感觉到三维空间,可能只是一种二维时空的错觉,而时间本身也是不存在的……

「实证真实」科学第二阶段的发展,对于依然停留在感觉经验中的人们来说,“科学”已经不再科学,而更像是一种玄学。像玄学一样的量子论,在2015年,也就是今年,得到了实验的验证。

实际上,在我们都没有意识到的时候,现代“科学”即将完成TA的使命:为了人类认识「真实世界」搭建知识背景。换言之,人类已经具备了让每一个人都能明明白白地认识「真实世界」的条件。

============================

============================

5、“科学”的终极任务:让所有人感受「真实世界」

1899年,在中国河南的安阳,甲骨文出土。同年,在欧洲,奥地利精神病医生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出版。

1900年,在欧洲,德国理论物理学家马克斯·普朗克发现了「能量量子化」,之后,经过爱因斯坦、玻尔、狄拉克、海森堡、薛定谔等一大批天才物理学家的努力开创了「量子力学」。在此基础上,后续的理论物理学家又提出了「平行宇宙」的理论。

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了「狭义相对论」。

1915年,爱因斯坦发表了「广义相对论」。

1994年,在日本,索尼公司的PS电子游戏机出现了。

2015年,在澳大利亚,量子论得到了科学实验的验证。

……

现代科学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发展出了一套非常庞大的科学体系。但是,抛开那些非常众多的学科以及琳琅满目的应用技术,现代科学已经为人类创造出了「让普通人都能感受真实世界」的知识背景与体验技术,也就是说,对于感知能力一般的人来说,已经可以通过现有的科学研究成果以及科技手段,去体验毕达哥拉斯、柏拉图以及华夏先贤所感知到的,超越感觉存在的「真实世界」。

甲骨文出现的意义,以及弗洛伊德潜意识理论的意义,我们放到后面再说,先来说量子论的意义。

量子论告诉我们,被观察者所观察到的「客观」,在被观察到之前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说「客观」并没有与观察者“躲猫猫”,看到观察者来观察了就出现,见观察者不观察了就躲起来。而是「客观」本身在这个时空中并不存在,是因由观察者的观察而出现。而且,观察者的观察方式决定了「客观」出现的形式。在2014年之前,这段听起来像玄学的量子论还只是一种科学理论,但是,2015年这种科学理论得到了实验的验证,也就是说量子论描述的是一种谁都可以认识到的「实证真实」。

那么,怎么来理解这种超越我们感觉经验的「实证真实」呢?

其实很简单,我们之前受牛顿经典物理学的认识限制,习惯上把我们感觉到的世界当作是唯一的世界,实际上,就如西方古代先贤、华夏古代先贤感知到的那样,「完整的世界」并不是单一的世界,而是有两个截然不同世界重叠而成的。我们通过感官感觉到的世界,只是苏格拉底在“山洞隐喻”中描绘的山洞壁上的光影,山洞以及山洞以外的世界还有另外一个「真实世界」。

如果我们用「重叠世界」的模型去认识量子论,量子论就没有那么不可思议了。我们观察到的「客观」,就是山洞壁上的光影,这种光影受到山洞中某个「意识」的控制,这个「意识」会根据观察者的观察控制「客观」的出现与否,并且根据观察者的观察方式控制「客观」出现的形式。

神奇的「量子纠缠」现象也能用「重叠世界」模型来解释。两个粒子一旦进入「量子纠缠」状态,不管这两个粒子相距多远的距离,都能处在一种同步的状态。用我们通常的观点来认识,两个粒子要同步,两者之间必须要有信息的传递,也就是说;两者距离远到使用光速传递信息也需要一定时间的时候,这种同步就不可能实现。因为光速是这个世界中最快的,而且是恒定不变的。用以往的观念来看,在「量子纠缠」状态中的两个粒子,有了比光速更快的信息传递媒介,否则,怎么可能同步呢。但这就与爱因斯坦的理论相矛盾了。

但这用「重叠世界」原理来解释,就很容易理解。处于「量子纠缠」状态中的两个粒子本身都受到「真实世界」中意识的控制,两个粒子的同步,并不是两个粒子相互之间有信息的传递,而是同时受到了「真实世界」中意识的控制,「真实世界」中的意识“看”到两个粒子进入到「量子纠缠」状态,就让它们同步了。

这几天看到一条消息,「量子芝诺效应」也被实验证实了。「量子芝诺效应」通俗的说,就是原子在被你盯着的时候是不动的。这种神奇的现象,用「重叠世界」原理来看也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在量子的世界里,所有一切都受到「真实世界」中意识的控制。意识知道原子被盯住了,就控制住原子,原子自然就不动了。

量子力学出现的最大意义就在于,人类科学发展了几千年,终于找到了一种实证的方法,可以让所有的人都能认识到,在人类感官所能感觉到的「感觉世界」以外,同时同地还存在着另外一个「真实世界」。

我们人类今天生活的科技环境基本上都是由量子力学所带来的,没有量子力学就不可能有电脑、网络、手机等等现代科技,但是,量子力学给我们最大的意义并不在此,而在于,用「实证真实」手段让人类能感受到古代先贤所描绘的「重叠世界」的存在。

但是,对于自信而又固执的现代人类来说,仅仅有量子力学还远远不够,之后,量子物理学家运用量子力学的理论又认识到了「平行宇宙」的存在,也就是说,在我们所感觉到的宇宙以外,同时存在着另外一个与我们这个宇宙一模一样的宇宙。这个发现,其实是在量子论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告诉我们「重叠世界」的存在。

但是,这对于唤醒人类来说依然是远远不够的。于是,日本的SONY公司的PS电子游戏机出现了,它对于让人亲身感受「重叠世界」将会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PS电子游戏最有意义的技术是「虚拟现实」技术。早期的PS电子游戏机带给我们的还只是很初级的「虚拟现实」体验——画面被渲染得很逼真,音效也很好听,再加上操控手柄上与游戏画面同步的震动。这只是「虚拟现实」技术的开始,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突飞猛进,最近出现的「虚拟现实」头盔,基本上已经可以在视觉、听觉上做到以假乱真了。戴上这样的头盔进入电子游戏中,马上就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虚拟现实」的技术还会继续发展,它是现代科技的潮流,不用多久,虚拟人类所有感觉的「虚拟现实」技术就会出现。穿戴上那样的「虚拟现实」的装备进入电子游戏场景一段时候以后,你根本就分不清哪儿是虚拟的现实、哪儿是真实的现实。如果再借助一些医学手段,屏蔽一下你进入电子游戏场景之前的记忆,你不就会把身临其境的「虚拟现实」当作是真实的现实了吗?柏拉图试图用苏格拉底的名义说的那个“山洞隐喻”,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用「虚拟现实」技术都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

当然,现代”科学”的使命,不仅仅是要让每个人都感受到「真实世界」的存在,更要让人通过自己的感知能力能够感知到「真实世界」的存在,这就是甲骨文出土以及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同时出版的意义。

甲骨文出土的意义首先在于,让我们从甲骨文认识到华夏祖先对世界、对人的认识:完整的世界是有「现实世界」与「真实世界」重叠而成的。包括存在于这个世界中的人,也是由存在于两个不同世界里的「人」重叠而成。甲骨文的造字原理是运用「重叠世界」原理来造字的,TA们所造的字,同时兼顾了两个世界。

其次在于,对甲骨文的解读,对我们重新认识《大学》、《中庸》、《论语》有着极大的帮助。我们在甲骨文造字时代与现代之间画出一根时间轴。《大学》、《中庸》、《论语》就处在这根时间轴内偏向甲骨文造字时代的位置上。我们需要问自己一个问题,《大学》、《中庸》、《论语》中的字意是偏向于今天的字意?还是偏向于甲骨文的字意?

答案一定是偏向于甲骨文的字意。而甲骨文在中国历史上已经失传了很多年,在孔子那个时代可能就已经消失了。这就造成了孔子以后的后人对孔子的解读都是用“现代”的字意去解释孔子的文字。这种解读方法实际上是在远离孔子文字的本意。

孔子那个时代所用的字更接近甲骨文的字意,所以,甲骨文的出现对于彻底解读《大学》、《中庸》、《论语》有着决定性的意义,借助甲骨文让我们认识到,《大学》就是一本系统训练感知能力的教科书,《中庸》则是一本训练感知能力的教辅材料,而《论语》就是总教官孔子老师的对训练感知能力的点评。

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又起到了什么作用呢?他为我们解读《大学》、《中庸》、《论语》提供了一个很必须的知识背景,没有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我们可能都不知道怎么去解释“正心诚意”的“心”,有了弗洛伊德我们知道了“心”就是无意识,而无意识中又包括了前意识与潜意识。“心”字原来不是指心脏,而是无意识的结构图。

有了弗洛伊德提供的这个知识背景,我们对《大学》的认识豁然开朗。从某种角度来说,我们现在比孔子更容易说清楚“心”是怎么回事,孔子的2.4%低教学合格率的障碍也在于此,作为老师他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也很难把自己的感知传授给学生,学生也很难通过语言理解老师在说什么。而我们今天有了弗洛伊德,这种困难就已经不存在了。

甲骨文出现的最终意义就在于,当人类的科学从「感觉真实」科学迈入「感知真实」科学的时候,甲骨文为我们重新认识了《大学》、《中庸》、《论语》,为人类提供了一套系统、完整的训练、提升感知能力的方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奇妙世界系列》诡异,真实,科学!
合集·《奇妙世界系列》诡异,真实,科学!(1/18)
中华民族的天命(上)——几千年的大统一,为何只在中国存在?
远古而又超前的中华源头文明:「感知真实」科学体系与社会思潮
湖南一山洞发现“真龙”,当地人不敢接近,专家:存在上亿年之久
东、西方文明的终极目标:还原中华源头文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