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角度着手,一窥大宋农村生活

导读

国之兴也,视民如赤子;其亡也,视民为草芥。若想国家变得繁荣昌盛,就得把百姓摆在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若是将百姓视为草芥,那么该国家最后的结果注定是走向灭亡。而宋朝作为一个经济空前繁荣的朝代,其对民生的重视程度并不亚于任何封建时期,在这方面,最让人称赞的还是其逐渐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

一般而言,社会保障体系可分为城市社会保障体系以及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过笔者在这里主要来介绍宋朝针对农村方面的社会保障体系,以此管一窥大宋真实的农村生活。故本文将从宋朝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之前的农村社会背景着手,介绍大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主体,进而分别介绍养老慈幼、社会福利以及赈济灾荒三大保障体系,然后阐述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产生的意义,最后加以总结。

大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之前的农村社会背景:土地兼并严重、自然灾害频发,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刻不容缓。

赵匡胤画像

公元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起一个崭新的王朝——大宋王朝。大宋建立以后,赵匡胤为了巩固皇权,来了一出'杯酒释兵权'的好戏,这一做法相比于刘邦和朱元璋大杀功臣的行为来说就显得更为人性和明智。在这之后,赵匡胤又为了巩固和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从而达到更好地统治的目的,创造出了'祖宗家法'。这一措施有效地收回了藩镇的兵权和地方的财政权,同时也调整了官员与君王的关系,最终形成了'天下之权悉归朝廷'、'四万里之遥,奉尊京师'的君臣权力关系。

宋朝官员

然而,这样的做法难免会鞭长莫及,因为由宋朝中央直接任命的官员只能到县级为止,县级以下不设治,专制统治阶级与乡间百姓之间就出现了权力的空白。

因此,里正、户长、保长、家族族长等精英群体就出来充当连接统治阶级和乡间百姓的枢纽。这一群体不管在农村社会管理上,还是在下文谈论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上,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宋朝采取的是'不抑土地兼并'的政策,也就是说,宋朝政府针对土地兼并问题,处于一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状态。

南宋诗人刘灼曾言:'至于吞噬千家之膏腴,连亘数路之阡陌,岁入号百万斛,则自开辟以来,未之有也。'

由此我们可以得知,宋朝土地兼并的严重性已经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土地兼并的严重,导致百姓失去大量的耕田,逐渐失去生活的保障,这也是推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的最大推手 。同时,土地不断兼并也在一定程度上壮大了农村精英群体。而农村精英群体的壮大,反过来又推动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发展。

宋朝农村图画

农村百姓不仅要面对土地兼并造成的影响,同时还要承担自然灾害的打击。而自然灾害的冲击对于以农业为主的农村来说,更是噩梦一般的存在。可不幸的是,宋朝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之高、影响之大,在整个历史洪流之中也能排得上号。

据《中国救荒史》上的记载数据显示,南北两宋发生的自然灾害高达874次,其中旱灾183次(《中国灾害通史·宋代卷》中统计旱灾为259次),洪涝灾害193次,冰雹灾害101次,风害93次,蝗灾90次。

所以说,农村百姓的生活更得不到保障。若百姓的生活得不到应有的保障,那么农村社会的稳定也就无从说起。

就如《孔子家语》中记载的那样:'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农村的百姓就像是载舟的水,如果不得平静,那么掀翻的必然是那艘统治阶级的大船。

此时此刻,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已经迫在眉睫。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主体:政府保障与民间保障齐行,民间保障成为农村社会保障的主体。

基于上述背景,农村的各种社会保障制度开始逐渐出现和发展。

若具体来看,给农村百姓提供社会保障的主体可分为政府保障以及民间保障。政府保障指的是政府为了满足农村百姓生活的最基本要求,而施行的保障措施。而民间保障指的是家族、邻里、乡间富豪、精英群体等自发地为部分困难群体提供的保障措施。

随着大量百姓涌入城市,城市人口增长迅猛,宋朝城乡差距也不断拉开。就数据而言,大宋人口超过20万的州府就高达60个,甚至还有些城市的人口数量已经超越了100万之多。若从城市和全国人口的比例上来说,在北宋中期,城市人口比例已经高达20%,这在整个封建历史上,都是一个难以企及的高峰。(数据参考《宋代商业史研究》、《中国封建时代的城市人口》)

宋朝繁华街道

然而,城市这么多人口中既包含了城市常住人口,又包含了从农村涌入的流动人口,所以可以把城市社会看成是一个'生人'社会。换句话说,他们的之间的联系并不是很大,就像是一个庞大的'陌生人'群体。想要这些城市人口能够互帮互助,自发形成民间保障,其效果不言而喻。再加上城市人口的生活多依靠商品粮,一旦发生自然灾害,他们的生活保障还不如农村。就如《宋会要辑稿》中对城市贫民描述的那样:'一日失业,则一日不食。'

因此,宋朝政府对城市百姓提供社会保障就显得尤为重要,于是出台了一系列的城市社会保障制度。故城市百姓在缺乏民间保障的情况下,其社会保障主要依靠政府提供。

相对于城市而言,农村社会就属于'熟人'社会。也就是说,农村有宗族为纽带将百姓连接起来,农村百姓之间的联系也就更为紧密。

民间保障自古有之,政府保障却相对薄弱,很多政府保障措施都贯彻不到农村,《宋会要辑稿》中记载的'自来官中赈济,多止在城郭,而不及乡村'便是最有力的证明。

宋朝贫民

当农村百姓生活得不到保障时,首先依靠的便是家族,再者就是邻里,最后才是依靠政府。故农村社会保障虽是政府保障与民间保障齐行,但主体还是民间保障。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按照主体可以分成民间保障和政府保障,但是按照具体情况又可分为养老慈幼、社会福利、赈济灾荒三大保障体系,下面会一一作出介绍。

养老慈幼保障体系

自古以来,尊老爱幼的思想就已深深烙在人们心中,宋朝更不例外。针对老幼问题,其政府和民间都出现了各种相应的保障措施,最终形成了'幼有所养,老有所依'的安定局面,这也为大宋长时间以来能够繁荣稳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民间保障的具体措施:

①对于部分无依无靠的老幼群体进行收养。承担这一责任的主体一般都是宗族内的亲人,如庐陵的文仪就曾收养过宗族内的孤亲,这在《先君子革斋先生事务》中可以找到相关记载:'季父(最小的叔叔)殁,不幸子病废,经纪其家,抚幼侄等己子,疏从遗孤振翼之,俾蒙于成。'当然,承担这一责任的还可以是近邻,亦可是乡间富豪,不过并没有明文规定其必须要做,只不过是人们出于善意而为之。

②宗族及邻里帮忙安葬的逝者。

③帮助孤独幼子接受教育。宋朝自开国以来便重文轻武,其对教育自然十分重视,因此族人们或者一些富豪一般会给他们提供接受教育的条件。

政府保障的具体措施:

①减免含幼子之家的劳役和赋税。为避免一些穷苦人家把孩子丢弃,政府曾于规定:'生男女不能养赡者,每人支免役宽钱四千……乡村之人,凡孕妇五月,……其夫免杂色差役一年,……县丞月给食钱十千。'也就是说,贫民生下孩子前后,其丈夫能够免除一年差役,还能获得一定金额的食钱。

②政府给孤寡老人提供安养之所。如《宋刑统》中记载:'诸鳏寡孤独贫穷老疾不能自存者,令近亲收养,若无近亲,付乡里安恤。'老人如果没有近亲接济的话,则可以到乡里特定的地方安养。

社会福利保障体系

民间保障的具体措施:

①家族内部给予困难族人各种生活上的帮助。在农村,家族的力量不可小觑,就拿宋朝最典型的江州德安义门陈氏来说,其家族从唐代末期到北宋长达三宝多年间,义聚不分家、不分财,到了政府下令分家时,其人口数量已经高达三千七百多。这样的一个大家族,设置共同财产,平日里互帮互助,因此整个家族也得以长久安稳兴盛。

②邻里之间相互帮助,相互救济保障。有些人可能离开家族,安家他处,这时的邻里之间也会互相帮衬,从而使得生活有最基础的保障。

③民间精英群体出资救济困难群众。民间的精英群体一般都是有着较强的经济能力的群体,他们会自发性地出资设置一些福利保障机构来帮助族人或乡间百姓(如'义田'、'义庄'、'义仓')。

范氏义庄

其中,最为人知的便是范仲淹于姑苏近郊买良田数千亩,为义庄,以养群从之贫者。除此之外,范氏义庄还直接在金钱或物质上给予人们资助,如:'择族人长而贤者一人,主其出纳。人日食米一升,岁衣缣一匹,嫁娶丧葬,皆有赡给。'

政府保障的具体措施:

由于城市的扩张,政府的主要精力转向以政府保障为主体的城市,故对农村的施行的保障措施力度远远不及民间保障,主要具体措施如下。

①设立专门的福利机构,如安济坊。政府规定:'凡境内病卧无依之人,都可送入安济坊医治。'

②给予贫穷百姓减免赋税和劳役的福利。

③收葬无亲之人。

赈济灾荒保障体系

自然灾害的破坏是大面积的,在这种情况下,百姓自顾不暇。因此,赈灾救荒这一保障的主体就属政府了,其主要具体措施如下。

①建立较完善的仓储制度,施行赈贷措施。《淮南子·说林训》中曾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故在农村施行赈贷相比于赈粟而言更为适合,因为赈贷可以快速恢复生产。

农业生产

②设置义仓,施行赈济措施。如《宋会要辑稿》中曾记载:'一遇凶歉,直当以还民。'正所谓'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平日里大家交的税一部分会进入义仓,等到灾荒时期便充当为救命的粮食。

③每逢灾荒时期,减免税收。

社会保障体系产生的意义

①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出现,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了最基础的生活保障,使得老有所养,幼有所教,贫有所依,难有所助,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也充分体现了贯穿整个大宋的'以人为本'的思想。

②其养老慈幼制度的出现,也为宋朝推崇的'冠冕百行莫大于孝'的思想添薪加火。

③换一个角度来讲,其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出现,给予农村百姓服下了一颗'定心丸',如此一来,百姓生活得以保障,最终的'获益者'还是整个大宋王朝。或问此话怎讲?因为归根结底还是如上文所说的那样'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农民的安定必然会使国家变得安定,农村的繁华也注定了国家的昌盛。

就如《南齐书》中所记载的:'不务先富民,而唯言益国,岂有民贫于天下,而国富于上邪?'

若用事实来证明,宋朝的农民起义次数并不比其他王朝要少。据相关学者统计,宋朝农民大大小小的起义足足四百多次,但是基于大部分百姓的生活都有保障,其规模远远不及前朝,故全部被平定。这也为大宋能够在整个历史长河中长存三百多年提供了条件。

宋朝繁荣的商品经济

④站在经济角度来看,农村的安定生活给了商品经济抬头的机会,同时商品经济的发展反过来又给农民的生活提供了保障,从而达到了一个良性的循环。

结语

在大宋建立起的那一刻,土地兼并以及自然灾害对农村百姓来说是最为致命的一击,因此,构建一个健全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也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之下,各种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悄然而生。

它的出现解决了农村百姓的日常生活问题,也为帮助农民度过灾荒以及在灾后快速恢复生产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宋朝整个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也是在'以人为本'、'以孝治天下'的传统思想之上,这又为宋朝的经济繁荣、文化的百家齐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在他军进犯之际,农民生活有保障,故没有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也给了宋朝喘息的机会。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创作不易,请多支持,文中如有不妥之处,还望各位斧正。

文/泽放史;图源于网络,侵删。

参考资料:《宋会要辑稿》、《宋刑统》、《中国救荒史》、《宋代商业史研究》、《中国封建时代的城市人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宋朝社会保障的成就与历史地位
没有民生保障就没有梦
“十一五”社会保障建设回眸:为百姓解除后顾之忧
99(MLZN)社保机构倾听百姓的心声
二十六史精选故事671、朱元璋是对百姓最好的皇帝
保障法规、储备救荒体系、福利设施,谈一谈宋代的社会福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