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阴阳在脾胃属性上的探讨



      一、脾阴胃阳学说的提出

      脾胃在阴阳属性中被定为脾阴胃阳。在阴阳属性的划分中,凡是流动的外泻的属阳,静止的内藏的属阴;在脏腑条件的规定中,凡藏而不泻的为脏,泻而不藏的为腑。脾符合藏的条件,故为脏,符合阴的归类,故为阴;胃则反是,故腑为阳。经络是三阴从足走腹(由下上行),胃既属阳,故配阳经(足阳明)。后人误把古人从结构认识上提岀的脾阴(藏精气而不泻)胃阳(传化物而不藏)理论,广泛类推到生理病理的各个方面。如李东垣《脾胃论》称“脾为死阴,受胃之阳才能上升水谷之气于肺(大肠小肠五脏皆属于胃,胃虚则俱病论)”和“夫脾者阴土也,至阴之气,至静而不动;胃者阳土也,主动而不息(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但他却忘了自己在实践中提出的湿化生胃和湿能滋养胃等的事实。所有这些,都是误被推广到生理等其他方面的缘故。而且不仅脾胃如此,其他心肺肝等脏,亦同样有这种情况存在。

      二、脾胃阴阳在临床上的反映

      脾胃阴阳的属性,反映在生理病理方面的,主要是脾阳胃阴,而不是什么脾阴胃阳。为什么这样说呢?现谈谈本人不成熟的看法:

      1.在生理方面:脾主升、胃主降,升属阳、降属阴;脾主运,胃主纳,运(动)属阳,纳(静)属阴;脾喜燥,胃喜润,燥属阳,润属阴。叶天士说: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太阴阴土(指结构),得阳始运(指生理病理);阳明阳土(指结构),得阴则安(指生理病理)。《难经四十二难》亦说:“脾主里血,温五脏。”所谓“温五脏”,就是说明脾在生理上属阳,有能力温煦其他五脏的意思。此外,李东垣在《脾胃论》中亦提出:“人禀天之湿化而生胃也;胃之与湿,其名虽二,其实一也;湿能滋养胃,胃有余亦当泻湿之太过也;胃之不足,惟湿能滋养。”在这里,李氏又明确指出胃是以阴为主的,所以“不足”要用湿性物质去滋养,而且还认为胃本身就是阴湿所化生的。

      有人说胃主腐熟水谷,腐熟不是阳的作用吗?怎么能说胃在生理上不属阳呢?考腐熟水谷这一提法,见于难经(三十一难),内经中只说“脾胃者仓禀之官,五味出焉。”和“胃者水谷之海”等等。就是难经提出的“腐熟水谷”,也並不单指胃的作用,甚至可以说它是指脾而不是指胃的。因为难经原文只说“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脾主运化,才与腐熟作用一致。至于《素问太阴阳明论》提出“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的“气”,乃是指营养物质而言,也不能认为“气”就是阳。所以它下面接着就说:“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以生,故不用焉。”这一段经文的意思是说:四肢接受从胃方面来的营养(阴),全靠脾的运化输送(阳);胃是存津液的,胃津(阴)必仗脾(阳)来运行布化。如脾病(阳衰)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就将脾病及胃,所谓“脾既病,则其胃不能独行津液,故亦从而病焉(脾胃论)了。”综上以观,所以从生理角度来体会脾胃的阴阳属性,应该是脾阳而胃阴。

      2.在病理治疗方面:在临床上,脾病的病理机制:实证大多由湿困脾运(阳)所引起,所谓“脾恶湿”者,恶湿之伤其阳也。因为湿是阴邪,最易困扰阻遏脾阳,从而损害了它的运化功能,进而导致疾病,即湿温湿热等急性热病,存在着湿困脾阳(湿重于热)机制的。我常主用附子取效,可能也出于这一道理。至于脾的虚证,绝大部分更是明显地属于脾阳虚衰的结果,如慢性腹泻及消化不良等所谓火不生土之证,实际就是脾阳虛的缘故。《素问藏器法时论》早已有过脾病虚证实证的病机及临床表现总结了,它说:“脾病身重(湿困脾阳),善饥肉萎,足不收(脾阳过元);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脾阳虚衰)。”不过“善饥”一症,由于后人受胃腑属阳认识的影响,往往偏执“胃中热,令人悬心善饥”一言而完全归罪于胃热,而不承认有脾阳过亢的疾病;实际脾脏属阳,既有不足之病,自然也就有有余之变;从本节经文中,亦隐约反映了古人早有“脾阳”认识的证据。至于“胃中热令人悬心善饥”问题,我认为这个热,主要是由胃阴不足而来的,如是真热实热.应该不能食而不是善饥。在临床上胃病(痛)之发,日久都易郁热伤阴,伤阴以后,有些便出现泛酸酢心(北方人亦叫烧心)的胃热症象。这种胃热,就应该用滋阴养胃的方药来进行治疗。对此,我曾有过不少教训和体会,并曾写过专文向外作了报导。考胃阴学说,并不自今日始,更不是自本人始。赵养葵治木郁伤胃之病,先用逍遥散,继用六味丸加味以滋阴;高鼓峰据之立清水滋肝饮(实际养胃)以治肝胃气痛。此外,魏玉璜的一贯煎,叶天士的养胃汤,也都用养胃阴的方法来治疗胃痛病。叶氏不但认为不少的慢性胃病来源于胃阴的受伤,治急性热病,亦很重视胃阴的存亡而提出“救阴必扶胃汁”的精确论断。我地区昆山县人民医院张勤安同志亦认为“在临床实践中,一般的讲,脾的病理表现,大多属阳气不足;胃的病理表现,大多属阴液不足。”这是临床实践中的事实,因而就很自然的把认识汇集到一起来了。

      总之,根据本人的认识和不成熟意见:脾阴胃阳学说,仅是古人在特定的脏腑标准中,对人体结构在阴阳属性中的归类,并不包括生理病理,治疗是根据病理机制的分析而制定的,当然也同样被包括于这一理论之中。有人提出“脾体阴而用阳”,所谓“体”,就是指组织结构;“用”就是指生理病理作用,所以这一提法的实质,也是上述观点的一种反映,不过没有明言罢了。而且我还认为其他心肝等各脏的情况,亦同样有这种问题存在。医学是不断发展的,特别是我们中医,在这形势要求我们迅猛发展的时代,更应实事求是的加以整理提高,不能、也不应该以误传误地抱残守缺地沿袭下去。

      语多偏颇,尚请高明正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脾胃同论”与“脾胃分论”辨异
脾病辨治
脾病针灸
名老中医经验集江育仁(3)
脾病的病理及用药
脾胃病辨治体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