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溥仪查监守自盗 太监放火烧园毁灭证据

  紫禁城内建福宫大火后,有关人员清理火场

  建福宫火灾之谜

  1923年,清帝溥仪退位已经11年。根据南京临时政府和清政府议定的“清室优待条件”,溥仪和他的一些臣民仍旧居住在北京紫禁城中。这一年的6月27日(也有26日之说)深夜,紫禁城建福宫花园突然燃起了一场神秘的大火,藏有大批佛像、书画、古籍和珍玩的建福宫一夜之间化为乌有,无数珍宝葬身火海。半个多世纪后,意大利著名导演贝托鲁奇在电影《末代皇帝》中艺术地再现了当年这段史实,他用这场大火来隐喻中国末代皇朝的残阳夕照,颇具象征意味。

  面对这场大火,溥仪痛心道:“我刚想查太监偷盗珍宝的罪状,他们就烧毁了建福宫花园毁灭证据!”在大清王朝的末日,古老紫禁城的这场神秘大火很有故事。

  禁苑深处的建福宫花园

  建福宫花园位于紫禁城西北隅,坐北朝南,建于乾隆初年。园子以延春阁为中心,周围环绕有玉壶冰、凝晖堂、妙莲花室、碧琳馆、敬胜斋、吉云楼、慧曜楼和积翠亭等建筑,这些亭台楼阁皆以游廊相连,错落有致,曲径通幽,既有江南园林之精巧,亦有皇家禁苑之优雅,是一处令人流连忘返的好地方。

  建福宫花园是由旧时宫殿改建而成的,明代时称为乾西五所,与东路的乾东五所相对称,是皇子的住所,乾隆皇帝少时就曾在此居住。乾隆即位后,将这里改为建福宫花园,作为休闲游乐、吟诗作画的地方。乾隆非常喜欢建福宫花园的清秀典雅,经常陪太后和皇后来此休息赏景。众所周知,乾隆一生最喜写诗题字,据清代文献记载,建福宫花园里的许多匾额和楹联都出自乾隆亲笔,在其诗作中,至少也有十几篇与建福宫有关,其中有一首云:“腊雪犹然鸳鸯瓦,东风全不发绫花。愿将建福宫中福,赐与寰区万姓家。”

  乾隆皇帝喜欢收藏古玩珍宝,他把收藏到的异珍都放在建福宫里,不时把玩。乾隆当了60年太平皇帝,还做了好几年太上皇,他在这里藏了多少珍宝,谁也没有数,但宫里的后妃、女官、宫女和太监们却都知道建福宫是乾隆爷专门藏宝的地儿,知名度极高。1799年,88岁的乾隆皇帝驾鹤西去,他的儿子嘉庆皇帝命令将建福宫收藏的珍宝、玩物全部原样加锁封存,后来又经道光、咸丰、同治和光绪几朝,谁都没有启封,更没有查库。直到100多年后的1922年,16岁的清逊帝溥仪才打开了其中的一座库房。小皇帝被这些奇珍异宝惊呆了,他在《我的前半生》中这样写道:

  我十六岁那年,有一天由于好奇心的驱使,叫太监打开建福宫那边一座库房。库门封条很厚,至少有几十年没有开过了。我看见满屋都是堆到天花板的大箱子,箱皮上有嘉庆年的封条,里面是什么东西,谁也说不上来。我叫太监打开了一个,原来全是手卷字画和非常精巧的古玩玉器。后来弄清楚了,这是当年乾隆自己最喜爱的珍玩。乾隆去世之后,嘉庆下令把那些珍宝玩物全部封存,装满了建福宫一带许多殿堂库房,我所发现的不过是其中的一库。有的库尽是彝器、有的库尽是瓷器、有的库尽是名画,意大利人郎世宁给乾隆画的许多画也在内。在养心殿后面的库房里,我还发现了许多很有趣的“百宝匣”,据说这也是乾隆的玩物。这种百宝匣用紫檀木制成,外形好像一般的书箱,打开了像一道楼梯,每层梯上分成几十个小格子,每个格子里是一样玩物,例如一个宋瓷小瓶、一部名人手抄的寸半本四书、一个精刻的牙球、一个雕着古代故事的核桃、几个刻有题诗绘画的瓜子以及一枚埃及古币等。一个百宝匣中,举凡字画、金石、玉器、铜器、瓷器、牙雕等,无一不备,名为百宝,实则一个小型的匣子即有几百种,大型的更不止千种。还有一种特制的紫檀木炕几,上面无一处没有消息,每个消息里盛着一件珍品,这个东西我没看见,我当时只把亲自发现的百宝匣,大约有四五十匣,都拿到养心殿去了。

  溥仪也喜欢上了这个园子,他让人将其修葺一新,还建了玩球儿和看电影的地方,随后便搬了进去。

  溥仪决定清查宫内财产

  自从打开建福宫宝库以后,溥仪便经常考虑这样一些问题:我究竟有多少财宝?我能看到的,我拿来了,我看不到的又有多少?那些整库整院的珍宝怎么办?被人偷去的有多少?怎样才能制止偷盗?

  就在这时,溥仪的英文老师庄士敦又带回了一个让小皇帝揪心的消息。庄士敦告诉溥仪,他所居住的地安门街上,最近新开了许多家古玩铺,这些铺子的老板不是太监,就是内务府的官员,里面卖的大都是从宫里偷出来的东西。

  清宫里的财宝收藏全世界闻名,经过明清两代数百年几十代帝王的积累,各种古玩、字画、瓷器、皮具、珠宝以及名贵药材可以说是应有尽有,数量和价值极其可观。这些东西大都完好无损地放在宫里,但也从来没有人去统计、检查。有多少,丢没丢,丢了多少,都无人知道,这就给偷盗者开了方便之门。对于当时的情景,溥仪回忆说:“今天想起来,那简直是一场浩劫。参加打劫行径的,可以说是从上而下,人人在内。换言之,凡是一切有机会偷的人,是无一不偷,而且尽可放胆地偷。偷盗的方式也各不同,有拨门撬锁秘密地偷,有根据合法手续,明目张胆地偷。太监大都采用前一种方式,大臣和官员们则采用办理抵押、标卖或借出鉴赏以及请求赏赐等,即后一种方式。至于我和溥杰采用的一赏一受,则是最高级的方式。当然,那时我决不会有这样的想法,我想的只是,别人都在偷盗我的财物。”[!--empirenews.page--]

  后来,宫内的偷盗行为愈发猖狂,溥仪身边的师傅和亲信也建议他采取措施,杜绝后患。最后,溥仪接受了他们的建议,决定清点宫中的藏品。谁知这样一来麻烦更多了,毓庆宫的库房门锁不知什么时候给人砸了,乾清宫的后窗也被打开了,甚至连溥仪新买的大钻石也神秘失踪了。

  事情越来越不像话,为了追查盗案,太妃命令敬事房组织人员会审当事太监,有的甚至还动了刑,但收效甚微。不仅如此,建福宫的清点刚刚开始,6月27日夜里便突然起了大火,清点的和未清点的全部烧个精光。溥仪对太监监守自盗的鬼把戏看得很透彻,他愤怒地对身边人说:“我刚想查太监偷盗珍宝的罪状,他们就烧毁了建福宫花园毁灭证据!”

  紫禁城燃起了熊熊大火

  6月27日夜晚发生的火灾是一个名叫马来禄的太监首先发现的。据说当时大火是从建福宫的敬胜斋开始烧起的,马来禄起来打更时,发现火焰已涌出窗门,烧向相连的回廊。马来禄见状大吃一惊,连忙报告了敬事房,但内务府的官员和太监对消防知识一无所知,呆若木鸡,任凭火势蔓延。大火将宏伟高大的延寿阁烧塌,燃烧的椽梁倒在其他宫殿上,又将慧曜楼、吉云楼、碧琳馆等化为一片火海,就连那一棵棵的古松翠柏,也变成了燃烧的火树。附近老百姓都看见紫禁城西北角红光满天,火焰高达十丈余,听到内里夹杂着噼里啪啦的燃烧声,还有惊慌失措的哭叫声。

  位于东交民巷的意大利公使馆消防队首先发现了火情,消防员们马上开着救火车赶到紫禁城。此时虽然城外已经是民国,但城内仍旧在遵照清朝宗法的规定,没有皇帝的旨意,任何人都不能踏进皇宫内苑一步。内务府大臣绍英一边阻止消防队进宫,一边派人报告溥仪,等在紫禁城西侧的一座宫殿里找到溥仪时,大火已经燃烧了一个多小时,溥仪命令打开紫禁城侧门,让消防队员进宫救火。

  打开大门后,闻讯赶来的警察和消防队员急忙进宫救火,但紫禁城内没有自来水,消防水管无法使用。后来只好将所有的水管接在一起,取紫禁城外御河之水扑救,但也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最后无奈之下,训练有素的意大利消防队员指挥大家拆除房屋,隔断火道,这样才将大火扑灭。

  溥仪也来到救火现场,他被这场突如其来的大火吓呆了,庄士敦在《紫禁城的黄昏》中写道:“我看见皇上和皇后站在一堆焦木上,黯然凝视眼前的景象。几位亲王也抵达了现场。内务府的人员对灭火之事一窍不通,却煞有介事地对着秩序井然的消防员吆五喝六。”英国驻华使馆的一位目击者也在致家人的信中记录了溥仪当时的模样:“人们为小皇帝感到难过,他只是一直站着,被亲信包围住,呆呆地看着这一切。”

  人们眼里这位不谙世事的小皇帝其实并不傻,他甚至看出了某些人借救火之名趁机揩油,后来他在回忆录中写道:“在救火的时候,中国人、外国人、紫禁城里的人、城外的人,人来人往,沸腾一片,忙成一团。除了救火还忙什么,这是可以想象的。但紫禁城对这一切都表示了感谢。”确如溥仪所言,他对所有帮忙的人都表示了谢意,还专门为消防员提供了水果、茶水和糕点以维持体力,事后还派人为警察和消防队送去6万银元的酬劳费。

  这场大火究竟烧毁了多少东西,至今也没有一个准确的统计数字。有人说烧毁的珍品主要有敬胜斋所藏明景泰年间刻制的大藏经版数千块,广生楼所藏全部大藏经,古云楼、凝辉楼所藏钻石顶金亭四座、金佛及金质法器数千件,中正殿所藏大金塔一座、全藏真经一部。此外,还有清代9个皇帝的画像和行乐图,历代名人字画、古铜、古瓷以及溥仪结婚时所收的全部礼品。内务府后来发表的一本胡涂账里,说烧毁了金佛2665尊,字画1157件,古玩435件,古书几万册——这个数字究竟是怎么计算出来的,只有天晓得。

  但从大火后的废墟里可以看出此次火灾损失之巨,溥仪当时正想找一块空地修个网球场,这片火场正好派上了用场,于是他命令内务府马上清理出来。灰烬里固然找不出什么字画、古瓷之类的东西,但烧熔的金银铜锡却还不少,内务府便把北京各金店找来投标,一个金店以50万银元的价格买到了这片灰烬的处理权,其中熔化的金块、金片就拣出了17000多两。金店把值钱的东西拣走之后,内务府又把余下的灰烬装了许多麻袋,分给属下的官员。后来有个内务府的人说,他叔父后来施舍给北京雍和宫和柏林寺每庙各两座黄金“坛城”,直径和高度均有一尺上下,这些黄金就是用麻袋里的灰烬提炼出来的。

  关于火灾起因的几种说法

  关于这场火灾的起因众说纷纭,但总的来说不外乎以下几种。

  第一种说法是宫内太监监守自盗。这是当时人们的普遍看法,也是溥仪一直坚持的观点。进入民国后,内务府官员和太监内外勾结,经常将宫中贵重物品偷走变卖,京津一带的古玩铺就常常发现宫里的物件儿。这种情况非常猖獗,溥仪结婚时,婚礼刚刚结束,皇后凤冠上的珍珠玉翠镶嵌就被人换成了赝品,这种情况应该说只有皇后或皇帝身边的人才有机会下手。

[!--empirenews.page--]

  另外火灾发生时,溥仪正准备清查宫内的古玩财产,但刚刚准备付诸行动,建福宫就被一把火烧了个干干净净,这的确会给人留下纵火灭迹的印象。

  后来溥仪越想越害怕,这些太监今天图财,明天可能就会害命,他决定把太监们全部赶出宫去。这在当时可是个了不得的大事,遗老遗少们都极力反对,那些太监们更不用说。后来溥仪找父亲醇亲王载沣帮忙,在他的坚持下,醇亲王终于屈服了,决定除了太妃身边确实离不开的一些外,其他太监全部遣散。关于此事,《紫禁城的黄昏》中这样记载:“溥仪请京畿卫戍总司令王怀庆将军派他的部下一些亲信带军队来保护紫禁城。王怀庆一向和皇室的感情极好,他的军队驻北京城至颐和园这一带。同时又召见内务府总管大臣绍英,吩咐他负责处理这件事(指遣散太监一事),叫他召集全部太监在某一宫殿的院落上,宣读‘圣谕’,叫他们即日离开紫禁城。如果太监们表示什么不满意或者意图捣乱秩序,就叫王怀庆派来的军士将其赶出紫禁城外。”

  官方的说法是电线失火。当时负责保护清室安全的步军统领聂宪藩也亲自到现场指挥救火,事后他曾发布通电说:“本月26日夜12时,神武门电线走火,由德日新斋(‘敬胜斋’内悬挂匾额的题字为‘德日新’,所以‘敬胜斋’又称‘德日新斋’)内延烧。”当时紫禁城里经常放电影消遣,电影机、电灯房就设在德日新斋,负责管理的太监缺乏用电常识,漏电失火也有可能。另外当时宫里还有一座小型发电厂,专供宫内照明之用。由于电线质量差及线路铺设使用不得法等原因,宫内经常发生漏电走火现象,只是未酿成大的火灾而已。

  还有一种说法是油灯失火。紫禁城内虽已采用电灯照明,但许多房间和院落仍采用油灯照明老法,油灯挂在木柱上,天长日久,极易引发火灾。另外还有“天火说”,即由雷电引起的火灾,但建福宫大火发生时并非雷雨天气,故此说法很难成立。建福宫火灾仍旧是个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建福宫:百年内的消失与重生
故宫建福宫 最大宝藏库是如何焚毁的?
同好关于成化斗彩姹紫以及釉面文章的摘录
民国时期故宫建福宫失火案解读
紫禁城1000多名太监,为何一夜之间全部消失?缘于一场神秘大火!
一场疑云重重的故宫大火:被烧毁的建福宫究竟有多少皇家宝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