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日本战国简明史23

 

海禁政策 和 后期倭寇

应仁之乱 后, 日本的局势动荡不安, 这给倭寇的再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但是, 这批新倭寇成员的背景极为复杂。 因为他们之中的大多数, 甚至领导者, 乃是受害国 朝鲜 和 大明 自己的人民! 这些盗匪凑在一块的原因也不仅仅是日本的战乱, 而更多是为了 朝鲜 和 大明 的海禁政策。 他们狼狈为奸, 为祸更久, 更烈, 造成生命和财产的损失馨竹难书。
而海禁政策的始作俑者, 是自认英明神武的 大明 开国皇帝, 朱元璋。 当年天下初定, 但是遁逃入海的 张士诚 方国珍 势力勾结倭寇, 仍然从海上对这个新生的帝国产生威胁。 已经疲于应付 北元 的 太祖皇帝 干脆下令“闭海”, 眼不见为净。 之后的诸代皇帝萧规曹随, 不敢动祖宗法度于分毫。 虽然有 郑和 七下西洋的壮举, 但也不过是皇家向诸国彰显摆阔的仪仗队罢了。 老百姓们还是被困在内陆死死的, “片板不得下海”。
为了满足皇家对外国物品的需求, 海外贸易以“朝贡”的形势续存了下来。 外夷的使者被允许在特定的时候带着一定数量的商品, 持着“勘合”为凭, 向 大明朝廷 进贡。 作为报酬, 朝廷以赏赐的形式付给使者大大高于其进贡商品价值的价格。 虽然这种贸易是不平等的, 而是高高在上的 大明朝廷 恩赐的, 但是因为丰厚的利润, 各国朝贡的使臣还是络绎不绝。 慑于天朝恩危难测, 使臣们大多是必恭必敬。 但骄横跋扈, 最爱惹事生非的, 就是从日本来的使臣。 这大概是这个民族经历了几百年战乱洗礼而形成的性格吧。 几次日本使臣引发的骚乱令朝廷头痛不已, 干脆于1496年下令从今往后日本使臣团只能有50人上京, 其他人等只能在港口驻留, 由当地官员看管。 但是, 日本使臣没有丝毫收敛, 终于闹出了“宁波争贡”的大乱。
1523年, 日本战国时期, 天下大乱。 操纵傀儡 室町幕府, 号令天下的 细川氏 和称霸 北九州岛 的 大内氏 同时决定向 大明 派遣贡使, 大概是想捞一笔赏钱作为争雄天下的资本吧。 大内氏 怀有出使凭证的“正德 勘合符”, 并比仅持作废了的“弘治 勘合符”的 细川氏 船队早一步抵达 宁波。 (此时 大明 嘉靖皇帝 已继位两年。 由于还未给日本发出过 勘合符, 先皇 正德 御赐的“正德勘合符”还算有效。 细川氏 拿“先先皇” 弘治 的勘合符 来忽悠人, 也实在太过分了点。) 不料, 由于 细川氏 使臣向 市舶司(管理海上贸易的政府机构) 的官员行贿, 宁波 的官员非常高兴地接纳了 细川氏 的贡品, 给予种种优惠。 大内氏 的使臣反被冷落在一旁。
遭到不公正待遇的 大内氏 使臣 谦道宗设 勃然大怒, 领着下属开始闹事。 5月1日, 谦道宗设 带人烧毁 细川氏 的贡船, 杀害了 细川氏 正使 鸾冈端佐。 细川氏 副使 宋素卿(原名 朱缟, 大明子民) 仓惶逃向 绍兴。 谦道宗设 一不做二不休, 追赶 宋素卿 至 绍兴城 下, 并沿途烧杀劫掠。 前来平乱的 明军 与日本人交战, 反被杀得大败, 死伤惨重。 备倭警备使 刘锦 战死, 指挥使 袁琎 也被挟持了去。 随后 谦道宗设 抢了船只出海, 逃匿无踪。
天下粮仓, 鱼米之乡, 竟被日本人如此横行! 朝廷闻讯大怒, 首先处死了私通蕃邦的 宋素卿, 关闭对日开放的所有港口和 市舶司, 惩罚了受贿的官吏。 大明 并向 大内氏 交涉, 要求交出主凶 谦道宗设, 归还人质 袁琎。 直到日本人满足了 大明 的条件, 大明 才勉强重开日本的朝贡, 只是规模比以前更小了。 之后, 大内氏 独占了对 大明 的“勘合贸易”, 派遣过两次 遣明使, 直至1551年 陶晴贤 谋反, 大内氏 灭亡。 
阴阳相生。 官方的出海之路虽然越来越少, 但民间的走私活动却日益猖獗起来。 毕竟, 只要市场有需求, 就总会有逐利的商人冒险供应的。 (今天已经为普世所接受的常理, 当年那些高居庙堂的决策者们却懵然不知, 以致酿成为祸百余年的倭寇之患。 “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区胜 不禁为之一叹!) 走私的商人们为了自保和对抗缉私队, 往往雇佣海上武装力量, 就是海盗, 为其护航, 形成了亦商亦盗的近代奇观。 这些盗商之中, 大明 的百姓占了多数, 而真正的日本人几乎都是陪衬的龙套角色, 受 大明 走私商和海盗的雇佣。 史书记载, “大抵真倭十之二三”(明史·日本传), “倭人不过一二, 而本国之民假着倭服成党作乱”(朝鲜世宗实录)。 因此, 后人把这批新兴的“假”倭寇称为“后期倭寇”, 而“宁波争贡”事件, 往往被当作“后期倭寇”兴起的分水岭。 (右图为倭寇来袭路线图, 及分别受 前期倭寇 和 后期倭寇 之害的地区。)
不管后世对这些伪装成日本人的 大明 海贼有何评价, 他们毕竟是一批为了暴利铤而走险的暴民。 虽然他们为自己捞了钵满盆满, 但伤害了大多守法良民的利益, 却是没有错的。 他们以日本 九州岛 及附近岛屿为基地, 为祸江浙, 福建沿海。 史载, 1523年至1588年, 倭寇共来犯66次, 平均每年一次, 造成生命和财产损失不可胜计! 后期倭寇当中, 以 王直 和他的海贼集团最为有名。 据称 王直 势力最盛的时候, 自称“徽王”, 属下听命的海盗多达2万余人, 战船数百艘! 俨然是支称霸亚洲的“无敌舰队”。 往来日本和 大明 之间的走私船如不挂 王直 的“五峰旗”, 根本甭想出海。
江南的动乱终于使得 大明政府 以对付 蒙古 的态度来认真对付倭寇。 1559年, 王直 被 浙江总督 胡宗宪 诱杀。 继而在 大明 名将如 戚继光, 余大猷 等的努力下, 江浙沿海的倭寇几乎被扫荡殆尽, 余党不是窜到南洋, 就是逃回日本。 之后 大明 实施了比较宽松的海禁政策, 允许一定量的民间商贸, 也渐渐断绝了走头无路的商人出海为寇的念头。 1580年, 丰臣秀吉 重新稳定了日本的局势, 并颁布“刀狩令”和“海贼禁止令”。 日本海盗也在 丰臣家 的围剿下渐渐消声匿迹。
松了一口气的 大明 和 朝鲜 做梦也没想到, 掀起史上最大“倭寇来袭”的, 竟然正是这个 丰臣家!
  大战前夜的日本
虽然 丰臣秀吉 镇压了从日本出海的倭寇, 但 大明 几十年来在倭寇之乱中暴露出来的腐败无能, 全被其看在眼里。 自从“宁波争贡”事件后, 日本人便开始轻视起对岸那虚有其表的大国。 想发财的浪人和流寇, 都喜欢到 大明 去捞一票。 如果 大明 的军队不能从倭寇手里保护自己的国家, 就更别提面对 丰臣秀吉 的虎狼之师了。 更使 丰臣秀吉 认为 大明 懦弱可欺, 能一战而定的原因是, 自 大内氏 最后一次进贡后, 日本已经30多年没向 大明 派出过贡使, 而 大明 好像对日本的“不敬”束手无策。 因此, 丰臣秀吉 认定 大明 的军事实力根本不能对日本产生任何威胁。
丰臣秀吉 以已之心度他人之腹了。 在日本, 若有那个大名敢对 关白 表示不服, 不向 丰臣家 进贡, 自然会遭到灭顶之灾。 可是在 大明 君臣的眼里, 东海这个“矮人国”派不派人进贡, 于天朝威仪何碍? 难道地大物博的帝国还稀罕日本的那些小玩意? 日本的贡使30余年不来捣乱, 已经是阿弥陀佛, 菩萨保佑了。 更何况, 太祖 朱元璋 早就明训, 日本 和 朝鲜 一样, 是“永不征伐之国”。
不管怎样, 在天下未定之时, 关白殿下 已经有了入侵 大明 的野心。 1587年, 丰臣秀吉 发动 九州岛 攻势。 就在行军途中, 丰臣秀吉 就暗地嘱咐 毛利辉元 在 九州岛 西部开始屯兵屯粮, 并修筑宏伟的巨城 名护屋城, 作为对明作战的指挥中心。 这是 丰臣秀吉 化野心为行动的第一步!
小田原征伐 之后, 丰臣秀吉 向全国发布对明用兵的动员令, 要求各路大名依自己领地 石高 的多寡, 出人出力, 会师 名护屋城! 虽然历经百年战乱, 但日本的恢复早在 小田原城 陷落之前很多年已经开始。 综前所述, 丰臣秀吉 的统一大业可说是以非常和平的手段实现的。 各路诸侯在强大的 丰臣军 面前纷纷望风归顺, 较有势力的如 德川氏, 毛利氏, 岛津氏, 长宗我部氏, 上杉氏, 伊达氏 等等, 都未与 丰臣氏 发生过你死我活的战斗。 即便是被灭亡的 北条氏, 伤亡的代价也不过几千人。 所以, 当 丰臣秀吉 欲纠合各路诸侯出征 大明 的时候, 各地联合军的军容之盛, 可说是旷古未有。 据史料记载, 已经聚集在 名护屋城, 和可以随时从各国领地征调的大军, 共计30余万。
鉴于地理位置远近不同,丰臣秀吉 要求 九州岛 和 四国岛 上的大名每拥有1000石高, 就须出兵6人。 中国地区每1000石高出兵5人。 更遥远的东部每1000石高则仅需出兵2人。 Stephen Turnbull 在他的《samurai invasion》一书中提到 长崎岛 的领主 五岛纯玄, 并详细列举了拥有14万石领地的 五岛家 的出兵规模。 其中, 侍大将以下, 骑马武士11人, 步战武士40人, 武士侍从38人, 足轻120人, 加上通信兵, 武器奉行等等, 直接参与作战人数共220人。 另外, 五岛家 还动员了5名军医, 教士和文官, 280名劳役和200名船工, 共485名非战斗人员。 虽然 五岛家 参战总人数705人, 比按14万石高的要求须出动的840人为少, 但其动员规模和兵种配置已可见一斑。 萨摩藩国 的 岛津家 也有相似的出兵记录。 在 岛津家 动员的1万人当中, 有600名武士, 1500铁炮兵, 1500弓兵, 300长枪兵和300旗手。 其余都是后勤人员。 如果其他大名的兵员比例与 五岛家 和 岛津家 相似, 那么在号称30万的日军中, 真正有战斗力的仅有10万多一点, 最后投入朝鲜战场的, 7~8万。
日本的军事技术和经营也在百余年的战乱中得到千锤百炼, 成为一个不容小觑的军事强国。 自从 太田道灌 改革兵制, 将原先仅供后勤驱策的所谓“足轻”改造成能配合骑马武士作战的步兵后, 日本的步兵战术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后来 织田信长 在此基础上发展了 长枪步兵 和 铁炮步兵, 竟然渐渐将原来的战斗主力:骑兵, 放倒了最后方, 几乎淘汰出战阵编制。 (左图为日军的标准阵法里的基本作战单位:“备”。)
令日军自豪的不仅是久经考验的战阵和操作熟练的指挥系统, 还有更犀利的兵器: 战刀和铁炮。 日本锻造的钢刀因其独特的粹火工艺闻名于世, 其坚硬度仅次于 大马士革 钢刀, 但价钱却是 大马士革 钢刀的十分之一, 以至于再穷的日本人也能买一把防身。 日本刀也是在 大明 和 朝鲜 最畅销的走私货之一, 据说 戚继光 的爱刀也是日本战刀。
大明 的火枪, 亦称“佛郎机”, 100多年前也是由 葡萄牙 传入 大明, (Farangi, 波斯语“外国人, 西方白人”之意。) 并早就经 朝鲜 传入 日本, 但并没有引起日本人的重视。 因为这100多年前火枪技术的致命的弱点是射程近, 精确度差, 且粗大笨重。 虽然喷火时很壮观, 但其杀伤力还不如弓箭。 更可怕的是, 由于铸造技术差, 大明 传来的火枪极易炸膛。 往往火枪还没击中敌人, 就已经把射手的脑袋炸去一半。 因此闹得火枪射手们每次射击之前都战战兢兢, 暗自祷告。 但自从“铁炮传来”, 葡萄牙 的最新火枪技术令日本人耳目一新, 不但比 大明 的火枪轻便易携, 而且其射程和精确度也大大超出。 在中文里我们都称他们火枪, 好像区别不大, 但是在英语中却有专业名词上的不同: 旧式的只能称 early firearms, 新式的是 arquebus, 下一代是 musket, 而更先进的则要算近代的来复枪 rifle。 传到日本的, 就是 arquebus 或是早期的 musket。 日本人得到铁炮技术后, 加以改进, 在某些性能方面, 日本铁炮竟然超过了从欧洲传来的原版。 比如说, 相对于五花八门的欧洲火枪, 日式铁炮有明确的制式标准, 甚至从敌人手里抢来的子弹自己也用得上。
相对弓箭, 新式铁炮有如下几种好处: 1) 铁炮子弹就是简单的小铅丸, 而弓箭用的箭头箭羽则需精雕细琢, 费时耗资。 2) 铁炮射程可轻易达到500米, 并在近距离射击中能洞穿铁甲, 相对弓箭的射程只有380米, 穿透力也远远不如。 3) 新式铁炮容易上手, 瞄准简单, 三点一线的道理浅显易懂。 相对于弓箭手, 培养一名铁炮手就容易得多。 4) 虽然铁炮有射击间隔长的缺陷, 但很快被“三段击”, “钓瓶击”等战法弥补。 自此, 日军开始大规模装配铁炮。 丰臣秀吉 大概还清楚地记得那使无敌“赤备”骑兵全军覆没的 长篠之战, 和那令人心悸的铁炮枪声吧。 以至于在朝鲜战场, 日军根本没有配置较大规模的骑兵部队, 反而新式的铁炮部队成为耀眼的新星。

(上左, 拆除枪托后的朝鲜“胜军铳”, 上右, 日军铁炮。 朝军火器多传自 大明, 所以也可以此当作明军火器的参照。 比较上图可清晰看出两种火器质上的区别。 朝军火枪粗大笨重, 也没有日式铁炮上比较先进的准星和燧发火绳等装置。 )
在士气方面, 虽然东路各大名, 如 德川家康, 伊达政宗, 蒲生氏乡 等对出征缺乏热情。 但西路的大名们, 尤其是 九州岛 上 萨摩藩国 的 岛津氏, 肥前 的 锅岛直茂, 筑前 的 立花宗茂 等等, 还有统治 中国地区 的 毛利氏, 小早川氏, 却是信心爆棚, 跃跃欲试。 因为, 最可能从 大明 和 朝鲜 分得好处的, 正是这些西路诸侯们。 根据文献记载分析, 当时全日本共有101位封建大名, 以京都为中心分东西两方, 53位西部大名和48位东部大名。 其中, 有份攻入朝鲜的60位大名, 西部占46位, 东部才13位。 出兵最积极的 九州岛 上, 22位大名中只有1名没有在朝鲜战场的明确记录。 因此说, 文禄·庆长之役 是 丰臣秀吉 一意孤行, 没有群众基础, 也是不确切的。
如果说太顺利的天下统一使得 丰臣秀吉 头脑发热, 利令智昏, 继而生出吞并 朝鲜 甚至 大明 的野心, 那就太小看这位 关白殿下 了。 以上种种迹象表明, 日本的入侵是做过精密计算和策划的。 按照 丰臣秀吉 得到的关于 大明 的军事情报, 如果假以天时, 日军 攻入 北京城 也并非天方夜谭! 君不见, 日后同样对 大明 野心勃勃的 女真人 努尔哈赤, 仅13副铠甲起兵, 在1619年的 萨尔浒之战 中竟以6万人大破 明军 11万, 迫使 大明 从此转入战略防守。 其子孙更于20多年后成功占领了 北京城。 而 丰臣秀吉 能动员的人力物力, 数倍于后来的 努尔哈赤!
只可惜, 人算不如天算。 丰臣秀吉 得到关于 大明 的情报稍嫌过时。 明军 的战斗力在日本入侵前夕忽然得到长足进步, 使得日本人原来算好一边倒的战局, 变得扑簌迷离, 不可逆料。
  大战前夜的朝鲜
如同她的邻居一样, 朝鲜民族也拥有令其自豪的悠久历史。 自传说中的 檀君 于公元前2000年立国以来, 朝鲜这片土地上先后历经 箕子朝鲜, 卫满朝鲜。 卫满朝鲜 被 汉武帝 所灭, 但 马韩, 辰韩, 弁韩 三部落随即崛起。 然后是 百济 新罗 高句丽 三国鼎立。 668年 新罗 统一三国, 又在935年为 高丽 所灭。 1259年, 高丽王 迫于压力向 蒙古 投降。 元朝 灭亡后, 高丽 于1356年赢回久违的独立。 1392年, 朝鲜国内亲 蒙元 与亲 大明 的两股势力火并, 最后亲 大明 的 李成桂 取得胜利, 建立了享500多年国祚的 李氏朝鲜王朝。 (下图为朝鲜全国地图和八个“道”的位置。)
到了日本战国结束的时候, 李氏朝鲜 已经立国200年了。 此时是第14代皇帝 宣祖 李昖(yán)在位。 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 朝鲜与 中华 一脉相承, 无论是政府架构, 经济模式, 还是思想潮流, 行为准则, 特别是儒家学说, 朝鲜都一股脑地照搬中华文化。 甚至在朝鲜人的教科书里曾这样写道:“我们的风俗习惯照搬自鲜花盛开的土地啊, 使得 大明 来的人们都盛赞‘朝鲜就是小中华!’” (《栎翁稗说》?)当时的朝鲜人以身为“小中华”而非常自豪, 以为除了 大明, 就属自己是大中华圈里的第一。 这一点, 和越南相似, 但与实行“拿来主义”的日本有很大区别。 因此, 朝鲜人非常看不起日本人, 认为他们只是半开化的野蛮人, 并学着 大明, 蔑称日本为“矮人国”。
和 大明 一样, 朝鲜也实行的是君主集权专制, 文武百官的名称和职能也极为相似。 由于朝中大臣们分文武两班, “两班”一词也就成为了朝鲜精英阶层的代名词。 但是, 与 大明 不同, 朝鲜的平民百姓被严格分为两级: 自由民和奴隶。 作为宣示身份高低的私人“物品”, 所谓的“两班”们都大量拥有奴隶。 1592年, 日本入侵前不久, 全国的奴隶人口达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而 汉城 地区竟有三分之二的人为奴隶身份! 邪恶丑陋, 但又历史悠久的奴隶制度深深地被植入朝鲜社会的经济体系, 以至于以仁爱教导世人的儒教思想也莫之奈何。 虽然有识之士曾呼吁废除奴隶制, 但作为社会精英的“两班”们却因为怕影响自己的财产和收入, 应者寥寥。 不但社会精英们大量纂养奴隶, 连平民和寺院也学着跟风。 后来, 朝鲜镇压佛教思想, 一次从各寺院中解救出来的奴隶就高达8万人。 但随即, 这8万人都被政府没入官籍。 奴隶们只是被换了主子, 悲惨的命运并没有丝毫改变。
历经200年的和平生活后, 朝鲜朝野上下的各种流弊也渐渐都显露出来。 当时朝廷上文武大臣们分为“东人党”和“西人党”两派, 内斗不断, 大有 唐朝 末期“牛李党争”的派头。 朝政的决策往往不问对错, 只问“东,西”。 两派相互倾轧, 不死不休, 弄得庙堂之上是乌烟瘴气。
非常不幸地, 在这风雨欲来的前夕, 军备也沦为党争的牺牲品。 朝鲜此时面对两大强敌, 北方的 女真 和沿海的 倭寇, 已经是左支右绌。 可是高居庙堂, 食君之禄的文武大臣们不但不为国分忧, 反而把国防政策当成了攻击政敌的武器。 早在1582年, 鉴于朝鲜国防空虚, 有大臣建议招募奴隶和“两班”们的庶子们入伍, 抵挡 女真 和 倭寇 入侵。 当时的打算是征召10万新兵, 八道各驻1万, 京师驻2万。 可惜的是, 由于该建言大臣属“西人党”, 提案便遭到以“东人党”主政的朝议否决。 1588年, 丰臣秀吉 出兵朝鲜之心已路人皆知。 “东人党”有人建议征调民伕修筑堡垒和防线, 却遭到“西人党”挖苦:“如果广阔的朝鲜海峡都不能阻挡侵略军, 那劳民伤财的工事又有什么意义呢?” 看看, 国家的危亡在这些大臣眼里竟如同儿戏!
奇怪的是, 朝鲜虽然边境不宁, 但镇边将领们却仿佛完全没有从边境的骚乱中得到锻炼, 素质仍旧低得可怕。 大概, 这与从 大明 学来的“重文轻武”政策有莫大关系吧。 朝鲜的军制是由中央临时任命武将, 到地方接管军队。 但是, 文官体系培养出来的武将熟悉“四书五经”往往多于《孙子兵法》, 而且初来乍到, 将不知兵, 兵士们也无可适从。 各阶层将领亦欠缺对世局形势的紧迫感, 和对敌人的认知。 战争爆发前两个星期, 平安兵使 (高级军官官职) 申砬 被问到如何看待日军铁炮时回答:“就算他们真的有这种武器, 也不可能打中任何人。” (柳成龙·《惩毖录》)
重文轻武政策下的朝鲜士兵就更可怜了。 在 高丽帝国 时期, 士兵们还可拥有铁盔铁甲。 可是到了 朝鲜王朝, 政府为了省钱竟然只给士兵们配置一件比较厚的马甲了事。 这种简陋的装备别说日军的铁炮子弹了, 就连最起码的刀剑都抵挡不住。 (韩剧《大长今》中朝鲜军士卒的装扮, 真实地再现了他们盔甲质量的低劣。) 朝鲜军稍可以称道的是弓箭, 其射程可达500米, 比日军弓箭远100多米, 和日军铁炮相似, 且可使用火矢技术。 朝鲜人本来也有机会拥有和日军一样的铁炮。 早年两国使节往来, 日本人就把铁炮作为赠品送给过朝鲜人。 可惜朝鲜人有眼不识泰山, 恭敬地接过礼物后, 就把这世界上最先进的兵器丢到库房吃灰去了。 
但朝鲜并不是处在石器时代。 朝鲜人也有自己的火器, 其中火炮算一绝, 得自 大明 真传。 火炮按规格大小分为“天 地 玄 黄”四种, 大多被配置在海军舰船上, 加上自己发明的连发式火箭车, 神机箭 等等(大概是“喀秋莎”的前身, 如右图), 在后来的对日海战中立下赫赫战功。 朝鲜人还发明了几种靠火药助推的碗状发石器, 称“大将军”和“中将军”等等。
总的来说, 朝鲜这几年虽然风调雨顺, 生活安定, 但来自东方的威胁使得朝鲜朝野上下隐隐不安。 而且, 上天也仿佛努力地在向朝鲜警示着什么。 1589年, 一只狐狸不知怎么溜进了皇宫, 竟然大摇大摆地坐到了皇帝的龙椅之上! 满朝文武大惊失色, 难道这是说 朝鲜王朝 将社稷不保? 而就在前不久, 汹涌澎湃的 清川江 突然断流数月之久。 天象也有异, 火星突然转呈血红之色, 并有大量流星划过 蔚山 上空。 更令人吃惊的是, 有报告说朝鲜南部的 智异山 上, 一群麻雀突然分成两股, 相互啄杀, 直到全部战死!
这一切, 都是大灾将至的不祥之兆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倭寇犯朝鲜失败后,向明朝议和,让大明公主嫁天皇,合分一个国家
明朝攻打日本本土的计划,因广西瑶民叛乱而夭折
日本国歌只有28字,翻译成中文后,才真正明白日本人的野心有多大
万历援朝抗日战争(一)平壤大捷
丰臣秀吉怎么死的?是第一个通过武力统一日本的人物
|五千年|抗倭援朝,保家卫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