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课堂教学慎防“迷路”

所属:工作动态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查看次数:40发布日期:2016-03-12

泰安市教育局 阚兆成

  课程改革以来,各种课例展示成了教师培训的主角,各种形式的赛课也花样迭出。但是,这样的课多带有娱乐功能,情节往往是假的,比的是投入多少、演技好坏。难道有些课堂教学真的“迷路”了?

  有些名师的课迷失在哲学、美学等学科丛林中

  不少名师自身素质较高,学术视野也很开阔,他们自觉地阅读哲学、美学、生命科学等领域的著作,具有一定的跨学科素养。这本是好事。但有些执教者把从文本中摘取的一句话甚至一个词,无限放大,作为自己观点的佐证,然后把自己的观点“精彩”地演绎一番,过度展示自己的研究,以此来博得“深刻”与“独到”的好评,以自我的标新立异“彰显”学问的“渊博”。有些名师的课常常让人困惑无比,课堂教学不是被当成“炫技”的舞台,就是被当成运送“道德”的工具。

  有些名师的课不仅迷失在哲学、美学等学科丛林中,而且迷失在“自我”的小天地里。

  有些教坛新秀的课迷失在多媒体教学的洪流中

  有些教坛新秀上一堂课要动用十八般武艺:动画导入、图片展示、视频介绍、音效烘托……形、声、色俱全,执教者恨不能把整节课都集中到课件上,把教学内容、例题、解答过程、练习题,甚至作业都通过屏幕显示出来,文本中的重点、难点在各种链接中都能迅速得到答案。整节课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由原先“人灌”的课变成了“机灌”的课。我们不禁要问:这是在上课还是在看电影?这么多的内容、这么快的速度,学生看得清、听得准、记得住吗?

  有些评优课迷失在追求完美的虚假怪圈中

  各种评优课为了追求完美,备课时要演练几次、十几次甚至几十次,校级公开课是教研组全体动员,县级以上公开课是全体教研人员全程参与。评优课已不代表个人的教学水平,而是代表一个学校或一个地区的教学水平。评优课越来越讲究形式、套路的精雕细刻,成了完美的、无懈可击的表演。

  这种评优课因刻意追求完美而失去了常态,失去了常态就失去了真实、可学性。评优课不应“优”在老师,而应“优”在学生。教师要在课堂教学方案的设计上多花心思,而不是在一次次的演练上下苦功夫。虽然我们高喊“要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才是课堂真正主人”的口号,但我们评课的着眼点还是放在教师自身的素养、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教师课堂教学环节的处理、师生关系上。我们常常站在教师的角度,强调“教”及“我”的作用,“我”眼前是一个个学习任务,而不是活生生的人。

  “同课异构”简直有点反教育的味道在里面

  为什么要异构?异构主要是看教师的设计、方法等方面的“异”,效果肯定是殊途同归。我们的教学目的是会学、学会,为什么要殊途同归呢?同途同归又有什么不好呢?大家要清楚,“求同存异”是处理国际、国内,社会、经济、教育等复杂关系要遵循的重要原则,为何课堂就例外,非要“求异”不可呢?有人说“同课异构”可以互相比较、博采众长、同伴互助、共同发展,那么不“同课异构”就没这些功能了吗?

  问题的关键在于“同课异构”的主体是谁?明显是教师。“同课异构”突出的是教材处理之异、教学方法之异,本质是“教”而不是“学”。课改十几年了,再过多地关注“教”,先进性何在?

  “同课异构”到底为哪般?其实这个问题很清楚,就是教育的形式主义在作怪,好像不整出个概念就不叫本事,不搞出个噱头就不叫工作,不弄出点动静就不叫能耐,是不是有点反教育的味道在里边?

  常态课是决定教师教学质量的关键

  赶时髦、走形式、摆架子的作秀课,费时费力不说,效果孬好不论,单问常态课谁能这样上?评优课不为常态课做示范到底有多大意义?评优课的最大弊端是违背了“课堂为了谁”这一宗旨,让教师越来越追逐个人名利,越来越不重视常态课。

  课堂教学说穿了就是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如果在一节课上,教师有意把这些问题遮掩起来,故意把一些毫无思考价值的东西搬出来炫技,这样的教师良知何在?课堂教学必须从技术回归科学,从形式回归内容,从虚假回归真实,让教学从普遍规律中找到集体突围的出口。各种评优课应该加大对优秀常态课的研究和推广,把评价的目光转向真正具有实效性的常态教学课上来。这样才会让学生真正受益。

  追求简单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

  化繁为简是一种大格局、大智慧、大能力。课堂教学其实很简单:教学目标要简要明确,一堂课彻底解决一两个重点问题足矣;教学内容要简约,把关乎学生终身受用的“核心知识”讲透足矣;教学环节要简化,启发学生思考一两个有价值的问题足矣;教学方法要简便,真正能为学生所用足矣;教学媒介要简单,把看不到摸不着的东西让学生观察到足矣。好课,应该是一个删繁就简、化难为易、突出特点、大气磅礴的课;好课,应该是留点时间,留点空间,留点暗示,让学生去思考、联想、探究的课;好课,应该是用文本的“核心知识”培养出一点“核心能力”的课。基础教育阶段一万多节课,一课一得就能让学生掌握一万多个核心知识。

  笔者当过几年教师,搞过几年科研,干过多年教研,回过头来思索一下:课堂教学确实没必要搞得很复杂。复杂的课都是脱离实际的课,复杂的课都不是什么好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们的课堂教学真的“迷路”了?
【名师频道】狄永兴 ┃真正的语文课要回归文
常态课和非名师
千帆竞发风头劲 百舸争流浪潮高
“国培计划(2014)”)”——黑龙江省农村中小学教师“送培下乡”培训项目实施方案
如何上好一堂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