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都是如何进行一种传承

如涉及版权争议,请著作权人告知小编删除,谢谢。

古代中医的传承之路

中华医药学历经两千多年发展,至今仍能屹立于世界医学之林,其间大师名医辈出,医学流派林立,学术思想流传甚广。其经典的医学理论、独特的诊疗手段、完整的中医药学体系延续至今,然随着经济全球化、科技现代化的迅猛发展,中医药传承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那么,在最开始的中医的都是如何进行一种传承的呢?

1、师徒授受,流派争鸣

师承即师徒之间进行传授学习的方法,又称“亲炙”,它是我国古代传授医学知识的主要形式,对中医学的延续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正如韩愈所说“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承的基本过程为师父要求弟子在临床之前或临床之同时,诵记大量中医经典,培养深厚的中医理论根基。同时由师父言传身教,教授心得,把自己积累的临证经验传授给弟子,弟子就能够在无需花费大量时间摸索经验的情况下,很快便继承师父的诊疗特点。

师父独特的学术经验经过几代甚至十几代的弟子不断继承与创新,这是中医众多学派形成的重要方式。此外中医学徒也是师承的一种常见形式,徒弟自幼年跟随师父学习,历史上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名医数不胜数,大多数名医的成长均经由此途径。

这种师徒授受的传承模式,对众多医学流派的产生有深远影响,如易水学派、河间学派等,正因此模式中医学出现了学术争鸣、百花齐放的盛景,有力促进了中医药的发展。

代表医家

李东垣

李东垣,又名李杲,字明之,补土派代表人物,金元四大家之一,晚年自号东垣老人。其生逢乱世,母亲为庸医所害,立志习医,求学心切,不惜离乡四百余里,挟千金以拜燕赵名医张元素为师。

经过源年的刻苦学习,东垣“尽得其法”,遂辞别元素返回故里。创立并完善了“补土派”理论,发展了中医历史上著名的易水学派。著有《脾胃论》《兰室秘藏》《医学发明》等。

朱丹溪

朱丹溪,元代著名医家,字彦修,名震亨,人称丹溪翁。

因其母之患顽疾而学医,昼夜研习经典,后拜见名医罗知悌,数次往返登门拜谒均遭闭门拒客,趑趄三月有余。但其心诚意真,每日拱手立于门前,置风雨于不顾。罗先生“爱其诚”,始获相见,岂知一见如故,收其为徒,朱震亨尽得其妙旨,终成一代大师,著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金匮钩玄》《本草衍义补遗》等,朱丹溪效仿“程门立雪”之举在医界亦传为美谈。

《金匮钩玄》卷之三

叶天士

叶天士,清代杰出医学家,名桂,号香岩,别号南阳先生。少承家学,日习儒经,夜习岐黄。十四岁其父亡故,他继续拜父亲的门生朱某为师。

他所创立的温病卫气营血辨证论治纲领,为温病学说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著有《温热论》《临证指南医案》。叶天士还培养了不少济世救人的名医。史称“大江南北,言医者辙以桂为宗,百余年来,私淑者众”。

2、私淑名医,学术承继

私淑是一种自学与师承相结合的方法,是指对某一名医的学术思想特别钦佩,因各种原因而又不能受其亲炙,于是将其学术思想、临床经验著作作为自己刻苦钻研的内容,对该名医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进行继承并不断发扬。

代表医家

张从正

张从正,宋金时期医家,攻下派的代表人物,金元四大家之一,字子和,号戴人。

他非常钦佩寒凉派刘完素的医术,故私淑刘完素,用刘完素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医疗实践,充实自己的学术思想,创攻邪一派,促进了中医学的发展。

罗知悌

罗知悌,宋末元初医家,字子敬。为寒凉派代表人物刘完素的再传弟子。

罗知悌

同时罗知悌还私淑攻下派张从正、补土派李东垣的学说。临床上不恪守一家之言,善于吸收各家之长,勇于实践创新,不断丰富完善,形成具独具特色的学术思想。

3、家学渊源,一脉相传

家传是中医教育的又一主要形式。传统中医以在家族之内传授为主,即所谓世医之家,古语有云“医不三世,不服其药”,即世代相传的医家,更易赢得患者的信任。

究其原因:

一则:世医之家的子弟从小耳濡目染,容易入门,培养兴趣,积累知识;

二则:医学作为一门职业,在同一家族中传授可更为稳定,更有甚者,将家传医学秘而不宣,甚则传内不传外。

家传之方式使医学主要在家族内得以流传,在客观上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古代有大量名医出自此模式,如南北朝时期徐氏家族的八世家传。

一般而言,家族医学链的传承方式容易造成中医学术的“失传”。但新安地区宗族社会伦理观念维系了家族传承医链的长期稳定性,有效防止中医学术的失传。同时新安地区重视学术交流与访师问道,弥补了家族传承链的一家之言和门户之见之不足,兼具家族传承和师徒传授共同优点。

新安医学宗族链式的传承模式为祖国医学培养名医无数,为医学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代表医家

薛己

薛己,明代医学家,字新甫,号立斋。

其父薛铠(著《保婴摄要》)曾为太医院医士,薛己自幼继承家训,得其家传,精研医术,兼通内、外、妇、儿各科,名著一时。著有《外科枢要》《内科摘要》等。

李时珍

李时珍,明代伟大医药学家,字东璧,号濒湖,晚年自号濒湖山人。

李时珍

其祖父、父亲均为当地名医,李时珍继承家学,尤其重视本草,并富实践,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家传秘方及调查研究,历时二十七年编成中草药巨著《本草纲目》,此外还著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等。

《奇经八脉考》
 

4、囊萤映雪,自学成才

古代通过自学成医者也为数不少,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因自身有疾或家属患病而钻研医术。

二:由于科举仕途不利或某种原因厌于仕途转而学医。

三:受社会伦理观念的影响,继以留心医学。

自学中医者大多具备一定文化素养,他们主要通过阅读钻研历代医学名著,进而融汇实践。

代表医家

皇甫谧

皇甫谧,魏晋医家,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其园苑岁时突然患风痹病,屡治不效。遂皇甫谧决定自学医学,由攻读四书五经转为研习医学。

他重点研究针灸学,经多年努力,写出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针灸学专著《针灸甲乙经》。 

 

《针灸甲乙经》

徐灵胎

徐灵胎,清代医家,名大椿,晚号洄溪老人。

徐灵胎

圆苑岁开始研习中医经典《难经》《黄帝内经》,阅读大量中医典籍,边学习边著书,集各家之长,各个流派的思想和方剂均有运用。同时在水利学、音律学、天文学等多方面均颇有建树,医学著作有《难经经释》《神农本草经百种录》 《医学源流论》《兰台轨范》《慎疾刍言》等。

《医学源流论》
 

5、学府传授,人才培育

学府传授是由朝廷建立医学校,招收学生,培养医生。学府传授在南北朝时已见端倪,至唐代设立了我国具有相当规模及影响的医学校太医署。

太医署由行政、教学、医疗、药工等部门组成,除负责王室与朝廷大臣的医疗保健外,同时主管医学教育,宋、金、元、明、清几个朝代的医学校都与唐“太医署”相类似。自唐至清,医学教育经历了发展、兴盛、衰落至再兴起、重振的曲折过程。

从历史上看,唐代太医署、宋代太医局均属于正规的医学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有具体的行政设置、学科设置、课程设置、学制和考试、升级、毕业、奖罚等严格的管理制度。这些虽还不能与当代的医学校相提并论,但在当时已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培养了相当数量的中医药人才。 

 

传承模式除以上五种常见外,还有其他模式,例如讲学论辩模式。

讲学论辩模式是中国古代独具特色的医学教育模式,在中医界是独领学术争鸣和充满科研探讨风气的模式,如清代张志聪创办的侣山堂书院。

张隐庵

张隐庵,清代医家,名志聪。出身医学世家,少年丧父,遂弃儒习医,师事名医张卿子,学医行医数十年,穷研医理,医术高明,构侣山堂于杭州胥山,招同道、弟子数十人,讲论医学,极一时之盛,主张集体创作,为中医学传承民间授徒形式之一大发展。著有《素问集注》《灵枢经集注》《侣山堂类辨》等。

《侣山堂类辨》

以上几种模式在祖国医学的传承中并非单一进行,往往是以一种为主兼有其他模式,甚则是多者并行,取各家之所长。

如清代名医叶天士为家传医学,此外在从医生涯中先后拜数十名名医为师,宗各家学说,创立温病卫气营血辨证纲领,为温病学说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又如名医罗知悌为寒凉派代表人物刘完素的再传弟子,同时还私淑攻下派张子和、补土派李东垣之学说;温补派医家张介宾幼时即从父学医研习《内经》,员猿岁时随父至京,拜京都名医金梦石为师,深研医理,终成一代大家。

各具特色的教育方式培养了众多的中医药人才,正因为各种不同的教育模式,使古人在中医教育上积累了宝贵经验。今天我们认真探索,汲取其精华,为现代中医药人才培养服务,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孟河医派的形成
当代十七位针灸名家学术传承及流派探讨
中医流派 | 重五运六气的龙砂医学流派
孟河医派
从中医的“悟性”浅谈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
中医也有门派之分!看看你属于哪一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