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辨证论治”的医方学之祖张仲景

“辨证论治”的医方学之祖张仲景

稍有医学常识的人,都知道我国古代有两部著名的医著:《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这两部书传世一千多年至今仍为我国中医学的重要教材,并流传到许多邻国。这两部书的作者,就是历史上被称为“医圣”和“医方学之祖”的汉代医学家张仲景。

张仲景(公元150-219),单名机,东汉南阳郡涅阳(今河南省南阳县)人,和另一位名医华佗是同时代人。他自幼好学,博览群书。他从史书上看到扁鹊给人治病的故事,很受感动。张仲景生活的时代,正当东汉末期,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战乱频仍,瘟疫到处流行。张仲景立志钻研医学,解除人们的疾病和痛苦。他拜了本乡名医张伯祖为师,孜孜不倦地刻苦学习,掌握了基本的医学知识。当时的医术还对付不了“瘟疫”这种可怕的传染病,所以,瘟疫流行时,死亡率很高。张仲景决心下苦功夫,攻克这一“死症”。他翻遍了古代医书,认真学习古人的宝贵经验,他把这叫做“勤求古训”。同时,他又到社会上广泛搜集民间验方,他把这叫做“博采众方”。

通过长期钻研,他在收集了大量病例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对比,终于摸索出了“辨证论治”的规律。就是说治病要根据病情、患者、气候、地理环境的不同情况,具体分析,因人而异,对症施治,即使患的同一种病,也要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他曾碰到这样一个病三例。有一次,个小商在路上挨了雨淋,其中两个病倒了,来找张仲景看病。他们的症状一样,都说头痛、发烧、咳嗽、鼻塞。张仲景给他们诊脉,只见一个脉缓,手腕上有汗;个脉急,手上无汗。他根据这两人发病原因、病情症状都一样的现象,开了一样的药。第二天一早,那个脉急的已经好了一大半,而那个脉缓的反而加重了病情。张仲景仔细琢磨,反复比较,终于恍然大悟:没汗的吃了药发一发汗,大有好转;而那个原来已出了汗的病人再吃发汗药,当然要虚脱。于时,他马上改用不同的药,果然很快都好了。

通过大量的实践,张仲景从正反两个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加之他善于进行总结,最后把伤寒症分辨成六类八型,写成了著名的《伤寒杂病论》,一共记载了各类验方三十个,治疗原则三百九十七条。经后人整理,分别写成了前面所说的那两部书。

张仲景不仅善于学习,还勇于创新。他发明了许多独到的医疗技术,比如,是他第一个采用了现在所说的人工呼吸法,把停止呼吸的病人从死亡线上抢救过来。是他第一个发明了灌肠法,用蜂蜜水和猪胆汁解决大便秘结。此外,他还采用了用药物外搽、用药水灌洗耳道、舌下含药等特殊的治疗方法。

特别可贵的是,由于他来自民间,深知劳动人民的疾苦。在长期的学习研究中,他既把劳动人民当作自己医治的对象,又当作是自己的老师。他曾在长沙当过地方官,常在衙门公堂上给百姓看病。不久,为了集中精力钻研医学,干脆辞官回家,专门行医。张仲景这种矢志医学,解除人们病痛的精神,受到后人的景仰,千百年来,药铺一般都取名“某某堂”,就是沿用其事,含有纪念他的意思。可见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影响的深远了。

张仲景一生自强不息,继承了前人的医学遗产,发展了祖国的医学,对我国的医学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医学论著是我国中医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奇方妙剂——金匮肾气丸
《伤寒论》六经辨证理论体系
【特色专栏】 | 第七期《武威汉代医简》与《伤寒杂病论》的相关性讨论——张延昌
辩证论治奠基者、方剂之祖、医圣张仲景
张仲景:医圣的传奇一生
使用经方的关键在于抓住主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