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的个天,幸好还有阅读

认真思考会带来奇妙的力量,产生无穷的乐趣。就像谢道韫看到大雪纷飞会想到飘扬的柳絮,而苏轼能留意生活中常见的古琴,发现琴弦发声所蕴含的哲理。你想成为和他们一样思维活跃的人吗?快来一起找寻秘籍吧!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1

——《增广贤文》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2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强学博览,足以通古今。3

——欧阳修《赐翰林学士吴奎乞知青州不允诏》

——————

1.真正用到知识的时候,才后悔自己读的书太少;一件事没有亲身经历过,就不知道它究竟有多难。

2.读过的书有万卷之后,再下笔写作,就会如有神助。

3.努力学习,饱览书籍,才可以通晓古今的道理。

——————

1.多情:这里指与书籍感情亲密,喜欢看书。2.故人:老朋友。3.相亲:与书籍相亲相伴。4.三行:虚指,意为很多行字。5.胸次:胸中,心中。6.尘:念头,这里指杂念。

译文

我看到这书卷,就像看到了多年的老朋友,感情好得不得了。无论是早是晚,无论是忧虑还是开心,我都跟它们相伴相亲。看着眼前掠过的这些字,我心里一点杂念都没有,完全沉浸在有趣的内容里,沉醉在读书的满足中。

赏析

能把读书写得柔情似水,认为自己跟书的关系亲密无间的,也就只有于谦了。这首诗展现了读书的极高境界,即把书当作自己获取知识、沟通情感、托付灵魂的精神伴侣,以读书为人生的纯真乐趣,这是常年读书的人才有可能达到的水平。

在诗的开篇,作者就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书籍比作自己感情深厚的老朋友。每次一看到要读的书籍,就开心得像遇到了知己,总想着快看看好朋友说了什么。紧接着写自己与书籍形影不离、互相陪伴的关系。这两句把书本写得真像一个有感情的人了,可见诗人对书的热爱已经到了沉醉痴迷的地步!后两句,作者具体描绘了自己看书时的状态,那就是沉浸其中、心无旁骛。

其实,正是因为作者非常喜欢读书,他才能如此认真地进入书本的世界;反过来,也正是作者全身心地投入书中,有所收获,他才会对读书这件事乐此不疲。

可见,读书是可以像跟好朋友聊天一样愉快轻松的,这就是博览群书的乐趣。

曾国藩是晚清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还是赫赫有名的湘军统帅,可谓文韬武略,样样在行。还不到十岁的时候,曾国藩就能熟练地诵读四书五经,看上去他是一个从小优秀到大的天才。但事实上,这么厉害的曾国藩也有为学习头疼的时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据说,曾国藩小时候读书并不是很有天分,记忆力也不好。有一次晚上家里来了贼,本想要趁他睡着之后偷点财物走,结果曾国藩整晚都在苦背一篇文章,念了无数遍最后还是背不会,急得贼只得放弃了计划。曾国藩很苦恼,认为自己不够聪明,所以就更加勤奋刻苦地练习,后来终于有了卓越的进步。

曾国藩三十一岁的时候,为了培养自己的心性和定力,给自己订立了著名的“日课十二条”,即每天要监督自己完成的十二条要求。其中关于读书要求的有四条,分别为:读完一本书后,才能读别的书;每天要读二十页“二十三史”,还要圈点批注;每天要记录读书心得;每月作几首诗词文篇,来检验自己积累学识和锻炼心性的收获。

曾国藩的日常工作十分忙碌,这样严格的阅读要求,对他来讲实属不易。但也正因为曾国藩多年坚持博览群书的习惯,他才能通识古今,在政治、军事、经学、文学、书法等各个领域均有建树,后来也成为了享誉海内外的人物。

原文赏析

读书不二1。一书未完,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23外为人。读史。丙申年4购廿三史5,大人6曰:“尔7借钱买书,吾不惜8极力为尔弥缝9,尔能圈点10一遍,则不负我矣。”嗣后11每日圈点十叶12,间断不孝。

——(《曾文正公家书》)

——————

1.不二:专一。这里指读书不要三心二意,看完一本再看另一本。

2.徒:只,仅仅。

3.徇:宣示,告诉。意为只是为了展示给外人看。

4.丙申年:即1836年,曾国藩二十五岁。

5.廿三史: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三部史书的总称。

6.大人:对父亲的尊称。

7.尔:你。

8.惜:吝lìn惜钱财。

9.弥缝:弥补缝合,这里指为曾国藩还买书的钱。

10.圈点:指古人读书时,在文中精彩的字句旁边,标上圆圈或点等符号。这里指认真读书。

11.嗣后:以后。

12.叶:古时一“叶”,指现在的两页。

许多古人都曾经“读书破万卷”,睿智的他们也总结出了很多实用的读书方法,比如下面这三种,你更偏好哪一种呢?

1

陶渊明“不求甚解”读书法

陶渊明曾在《五柳先生传》中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意思是他不在一字一句的意思上太钻牛角尖,而是重在感悟书中的道理和意蕴。

可见陶渊明在读书时是比较灵活的,并不是死读书。

2

苏轼“多次摄取”读书法

苏轼曾说:“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

每本书中的知识和智慧都很丰富,我们在读的时候,是很难一遍就吸取所有精华的。这时,一本书就要多读几遍,在每次阅读时,定立一个目标主题。比如这次注意书中的人物关系,下次注意书中的生活方式等,多读几遍后,会更为深入全面地把握书的内涵。

3

陈善“先入后出”读书法

陈善是南宋的学者,对读书方法也有自己的见解。他认为读书知行合一时,应“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即读者要先深入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内涵和用意,再跳出书本,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经验,形成个人见解,最终在实践中运用。

可见,其读书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

——本文选自《国学经典诵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太好了,真全‖看对联,猜古今40个名人
数字“三”·读书治学篇
“友、敌、师”读书法:与书交友、树书为敌、拜书为师 元谷元
苏轼“八面受敌”读书法 古今文人效仿
丧心病狂的书店陈列,我也是醉了!
陈培:古人读书注重什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