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解读经典--中国人民大学罗安宪教授讲《道德经》(七)

中国人民大学

罗安宪教授讲《道德经》(七)

此次讲解《道德经》第七章,罗安宪教授一方面逐字逐句讲解了本章之文字,一方面以“无为而无不为”作为核心观念疏解本章之义理

1

 “天长地久。罗安宪教授指出,天地是长久的存在,而且还将永远继续存在下去。天地对于人类而言,是最为真切的存在,人们可以通过直观的感受就确定天地的存在。何以天地能够长久地存在呢?老子在下文给出了答案。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天地为何不自生?罗安宪教授指出,所谓不自生,即不自私其生。老子此言,旨在破除人们的私有观念。人们常常会认为这是我的、那是我的,妄图将很多东西据为己有。但是,天地并没有这样的私有观念。正因为没有私有的观念,没有自私其生的观念,所以天地才能长久地存在。《吕氏春秋·贵公》记载:“荆人有遗弓者,而不肯索,曰:'荆人遗之,荆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闻之曰:'去其荆而可矣。’老聃闻之曰:'去其人而可矣。’故老聃则至公矣。”与楚人相比,孔子已经不执着于是否为荆人,而是从人的角度着眼。与孔子相比,老子已经不执着于人的观念,而是从天地万物的角度着眼。罗安宪教授认为,人之所以不能长久,正是因为人有私有意识。《道德经·二十五章》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希望人能够效法天地、效法道,破除人类自身的私有意识。本章与第五章类似,第五章讲天地不仁故圣人也应当不仁,本章则讲天长地久故圣人也应当效法天地之不自生而达到长治久安的效果。作

2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圣人”,即最高统治者之义。罗安宪教授指出,“圣人”二字在《道德经》一书出现31次,如果圣人和万物、百姓同时出现,则圣人代表最高的统治者。“圣人后其身”,是说圣人将个人利益放置于百姓之后。《道德经·六十七章》云:“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本章所说“后其身”即“不敢为天下先”。正因为圣人将个人利益置之度外,圣人才能够长久的作为统治者。“外其身”,即《道德经·第十九章》所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外其身”、“后其身”,即代表圣人之无私,故而后文言“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罗安宪教授认为,“故能成其私”一语被广泛且严重地误解。无私,重在表明圣人去除了私心、私欲。成其私,并不是成就自己之私心,而是圣人之自身。古今往来,英雄辈出,能够产生广泛影响力的伟大人物必然有一番作为而后才能为后人所称道,如秦始皇、汉武帝、华盛顿、毛泽东、邓小平等。罗安宪教授指出,毛泽东之所以为毛泽东,是因为毛泽东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最终让中国人民得到解放,并建立了新中国。如果没有毛泽东的事迹,我们就不会对毛泽东有任何的观念印象。因此,最高的统治者之所以能够成就自己,是因为统治者能够无私地对待百姓。

3


 罗安宪教授认为,本章之核心观念是“无为而无不为”。“后其身”、“外其身”,皆代表无为。罗安宪教授反复强调,老子哲学有七大观念,分别是道、德、自然、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虚静、柔顺。本章所讲,即老子之第五个重要观念“无为而无不为”,此一观念在《道德经》一书中共出现两次,分别为第三十七章、第四十八章。虽然“无为而无不为”的说法仅仅出现两次,但本章所讲之内容,仍然是“无为而无不为”。正因为后其身、外其身的无为,故而成就了身先、身存的无不为。《道德经·六十六章》云:“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圣人虽在老百姓之上,身先于老百姓,但老百姓并不因为圣人处上而感到沉重。第六十六章和第七章之义,可以完全地衔接在一起。罗安宪教授指出,无为和无不为的关系,并不能理解为阴谋诡计。老子之无为,并不是手段,无不为也不是目的。《道德经·三十八章》云:“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无为而无以为、无为而有以为、无为而无不为,三种句式当中,无为而无以为才是最为核心的句式。无为不是手段,无为本身即是目的。上德之无为,没有原因。下德之无为,是有原因的。无不为,不能理解为目的、用心、计量。如果无不为成为一种计量,则不符合“上德无为而无以为”的说法。无为,就是圣人作为圣人的根本性要求,并不是要通过无为达到任何刻意的效果。老子并不是阴谋家,并不是讲权谋之术的。老子讲道德,所以是老子。孙子讲计谋,所以是孙子。老子告诉我们,要做应该做的事情,而不要刻意地想要追求什么结果。罗安宪教授认为,人并非一定要将其他人当做自己的对手,而应该有老子之胸襟,“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人应当努力,但不可将对手当敌人来防备。刻意地防备他人、怀疑他人,事态必然朝向坏的方向发展,这并不符合老子之思想。老子所说外其身、后其身、不积、无常心,只是要让我们做应该做的事情,这样一来,做事的后果很有可能超过原来之预期。否则,事倍功半而已!故无为本身即具备目的性,无不为之结果只是自然而然之结果。







中华传统经典诵读


       我们提倡诵读经典。诵读经典,是要大声地“读”,而不是无声地“看”。古人强调读书,不是看书。在读书过程中,眼睛、嘴巴、耳朵、心灵,全部投入其中,是全身心地投入,是与古代先贤精神上的沟通与交流。诵读经典,不仅可以增长智慧,开拓视野,还可以涵养气质,陶冶情操。特别是在身体与思想的养成阶段,诵读经典、熟悉经典,对于人格的养成,具有重要的、无可限量的意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精彩回顾!中国人民大学罗安宪教授讲《道德经》(七十一章)
专家如何应对《姬氏道德经》的面世
罗安宪教授对“道、德、仁、义、礼”的深刻剖析
《姬氏道德经》见世周年感恩文
《老子》智慧,让企业大鳄马云深受其益
《道德经》第七章《天长地久》悟读述杂【7】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