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循环往复螺旋上升就是事物的运行规律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这是《道德经》的第40章。老子用极其简练的文字,讲述“道”的运动变化法则和“道”产生天下万物的作用。这是老子世界观的高度概括。他认为,“道”的运动规律是循环往复的,总是不断地从一个方面向着另一个方面转化,“道”的作用是柔弱微妙的。天下万物产生于看得见的有形物质,而有形物质产生于看不见的无形事物。老子的这个论述可以说是对以前有关“道”的阐述的概括与总结,直截了当地说明了事物的矛盾和对立转化规律,以及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

有关“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解释很多。有的人从哲学的角度解释,有的人从宗教的角度去解释,但无论怎么解释,都很难脱离辩证思想的精髓。从哲学的角度去解释一般有两种说法:一是认为“道”的运动是循环往复的,“道”的作用是循序渐进的。二是认为“道”的运动总是从一个方面向另一个方面转化。“道”的作用是柔弱微妙的,而不是急风暴雨式的。因为任何事物从一种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形态,几乎都是一点一点地发生变化,否则,剧烈地颠覆性变化,就充满了太多的不确定性,其变化往往是具有破坏性的。这种破坏性相较于局部的小事物而言,尚无关大局,如果宇宙天体发生如此的巨变,别的星球上的生物我们无法知道,但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将毫无疑问地被全部毁灭。所以大自然的变化是不断的,并且是柔弱渐进的。这个柔弱渐进才是自然变化的合理作用力。为此,老子旗帜鲜明地讲出了“弱者道之用”。可以说,无论什么事物,渐进的变化发展是破坏力最小、建设性最强、与他事物最和谐的一种改变,也是最符合自然规律、最文明的改变。自然物的改变是这样,社会的改变也是这样。一切通过武力手段推翻一个政权远比通过改革或改良手段改变一个政权造成的破坏力要大得多。这种破坏不仅是物质方面的,还有精神方面的,因为它摧毁的不仅是旧的体制,连同旧体制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也统统破坏掉了。这种改变后的重建,物质方面的重建是比较容易的,而精神文化方面的重建,要经过很多年的迷茫、颠沛与碰撞,最终还不得不重拾旧文化,并以旧文化为根基来构建新文化的大厦。对于以上两种观点,有人认为是基本一致的。循环往复也是从一个方面向另一个方面转化,再从另一个方面转化回来,完成一个循环。比如,地球的自转出现了白天与黑夜的来回转化,地球围绕太阳的转动,出现了一年的四季轮回等等,可以说任何事物都是如此。好事可以变成坏事,坏事可以变成好事。这和我们的唯物辩证法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作为2500多年前的老子,能看到这一层也是令人敬佩的。另外,因为《道德经》成为了道教的经典,所以有人从道教修行的角度来研究《道德经》,他们认为,“反者道之动”就如同打坐做工夫一样,坐到一定程度,反而感觉还不如从前,这种现象令人费解,其实这是一个必然过程。什么事情也是如此。我们知道经商往往是开始小干小赔,大干大赔,慢慢经验多了,就不再赔了,开始赚钱了。在发生这个转化之前,很多人是已经赔得灰心丧气,坚持下来的人开始赚钱了,而没有坚持下来的人只赔没赚。“弱者道之用”,也是如此,打坐做工夫,时间久了,人会变得柔弱无骨,自己也感觉没有力气,其实这个时候已经在体内蕴藏了巨大能量。总之,无论从什么角度去解释,还是离不开辩证法。

“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和前面曾讲过的有关《道》的内容是一脉相承。老子所说的“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从易经和辩证法的角度来考察,有与无是一对相互对立的概念,他们也是不断相互转化的。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产生、发展与灭亡。人也是如此。比如,原来世上本来没有“张三”这个人,后来“张三”出生了,就有了这个“张三”随着“张三”的成长,他慢慢老了,最后,“张三”死去了,这个世界上就又没有“张三”了。这不就是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吗?如果从字面上分析,也是有一定道理的。老子那个时代,由于科技的落后,还没有显微镜等现代化设备,许多肉眼看不到的东西人们是认为是不存在的。因此,人们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老子也是一样,他只能认知肉眼能观察到的事物,而肉眼观察不到的事物只能归结为无。我们知道,地球在诞生初期,是没有任何生命的,只有一些碳、氢、钙、镁等无机物,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阳光、雷电等各种自然因素作用下,这些简单的无机元素发生化合反应,慢慢产生了碳氢化合物,再以后有了简单的生命,又经过亿万年的进化,才有了高级动物。特别是随着科技的发展,杂交育种和基因工程等,人造新物种不断增加,就连基本化学元素都有了人工合成的。我们纵观这个过程,不就是万物生于有,这个“有”就是肉眼可见的那个物质,“有”生于“无”,这个“无”就是肉眼看不到的那些物质,如化学元素。因为古人看不到肉眼见不到的事物,干脆归结为“无”,其实这个“无”,并不是真正的没有,只是我们的肉眼看起来是没有的。因此,这个“无”给我们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为什么“无”能生“有”呢?其实“无”是生不了“有”的。所以,我们今天把这个“无”看作是可以无限分割的“有”。我们知道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由电子和中子与质子构成的,质子和中子是由夸克构成等等,目前人类就认知到了这个层面,是否还能再细分,不得而知。但从我们认知的规律来看,应该是还有可能再分的。在这里我们没有必要研究是否还能再分,仅到分子这个层面,对于老子那个时代来说,就足可以说是“无”了。也正是老子概括出了这个“无”字,才给万物找到了一个共同的源头。从今天的认知来看,宇宙万物是具有相似性的,其构成元素不外那么有数的几十、几百种,再进一步归结为夸克,也就只剩下上夸克、下夸克、反上夸克、反下夸克等,总之它们都是夸克,我们可以统称为夸克。到目前,我们可以说这个夸克就是老子所说的“道”生的那个“一”。

那么,老子的这个世界观和辩证思维对我们有什么意义呢?我们一般人对世界的认知是,看到世界是什么样就认为世界是什么样的,但不一定是真实、客观的世界。比如有的人认为太阳是围绕地球转的,有的人认为地球是围绕太阳转的;有的人认为事物是静止不变的,有的人认为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着的;没去过大海的人认为海水都是淡的,没去过高山的人认为高山是用土堆起来的等等。人对世界的的认识往往局限于自己的感知能力和自己的想象能力。其实就连老子也难免如此。只不过老子比我们强的是,他已经认识到了人的认知局限性,并非常智慧地以辩证思维合乎逻辑地推论出了他认为的世界,为我们后世认识世界提供了一个很有价值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一章第五节-天道变化
解密《道德经》: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其中玄妙,高深莫测
怎样理解老子的“反者道之动”
《老子》第四十章解读
此文透示根本:老子、王阳明与伟人通透天地解决问题之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