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济南南部山区那些奇怪的村名,你知道它的来历吗?

by 蔚蓝天空

驴友们在济南的南部山区徒步穿越时,经常路过一些名字奇怪的村庄,像凹凸村、坔窝、积米峪、外石 ...

这些稀奇古怪的村名是什么意思?为啥叫这样的名字呢?一直以来是困扰驴友们的一大问题,为此小编专门查阅了历城县志等资料,终于弄明白了~~

约在西汉时期,名为终翁聚,亦名终军村。以终军故里而得名。曾名中公集、中宫、终宫,后沿称仲宫。
(终军:济南人,西汉著名的政治、外交人物。少年时因博学多才,十八岁即被选为博士弟子,后入京师长安,受到汉武帝的赏识,开始参与朝政。曾为出使匈奴出谋划策,后自请出使南越国,成功说服南越王举国附属汉朝,取消防范汉朝的边关。“请缨”一词即来源于此。《汉书》:军自请曰:“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后来因越相反叛,与南越王一起被害,年仅二十余岁。)

上店子

清顺治年间(1644-1661),称花椒店,亦名店子庄。林、王二氏早居于此。因地处古驿道,林家开设一店铺,且山坡多植花椒树,遂建村而得名。后分为上店子村和下店子村。位于仲宫以北3.5公里,东北候家庄,南邻下店子。1946年8月28日,历城县独立营,在店子岭伏击战中,痛击日伪军140多人。

二仙

约在元代,曾名两仙沟。相传,村里两小孩结伴上山打柴,在山上看到两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下棋,他俩就凑到跟前看了起来。等看完棋,下山回到村里时,发现大家都不认识他们了,村里的人已经传了八代了。人们认为他们成“仙”了,村子以此得名。建国后沿称二仙。
位于仲宫以北2.5公里,南为南庄,北邻下店子,济新公路(103国道)西侧。

左而庄

因左氏早居建村,以姓氏而得名。明代中期,曾名左家庄,亦称左儿庄、左二庄,建国后沿称左而庄。位于仲宫以西3.25公里,南对卧虎山,西邻朱家庄,北为土屋。

黄路线

明朝中期,刘氏由直隶(河北省)枣强迁此建村。因此处有一道南北自然形成的黄土层呈线状,故沿称黄路线。位于仲宫以北7公里,东依九女山和北井,南邻傅家庄。

河圈

约在明代,曾名河圈庄。因地处一条河道,其三面皆为沟崖头,形似圈状而得名。后沿称河圈。位于仲宫东北7公里,东依丁字寨,南邻东泉泸,北为北井。

泉泸

相传,此处因有山泉和黑色硬土而得名泉垆(垆:黑色硬土和土台子之意)。因垆、泸字音相同,而沿称泉泸,分东、西两村。位于仲宫以北6.5公里,南为凤凰村,北为上坡。

先锋店

约在西汉时期即有村落,曾名旋风店。传说,张良住张家庄,尹宗住尹家店,二人为至友。张良到韩国做了官,尹宗因生活贫穷前去找他,当走到此地时,忽然刮起了旋风,将尹宗刮到了韩国。等尹宗回来时,路遇一朱氏用筐担着女儿找住处,二在交谈中,尹将刮旋风之事讲给朱听,朱听罢欣然在此定居,得名旋风店。建国后沿称先锋店。位于仲宫西南4.5公里,东为冯家庄,南邻王府庄,北邻西平坊。

营而庄

明万历年间(1573-1620),相传,因有位武将官率大军在此安营扎寨建营盘,屯兵打仗,得名营儿庄,后沿称营而庄。位于仲宫以南2.5公里,锦阳川西岸,东为大并渡口,南为北道沟,西北邻卧虎山水库。

大并渡口

明代曾称为“布渡口”。后因锦阳川、锦云川汇流于此,其河床较宽,沿称大并渡口。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锦云川路:迸肚口”,清乾隆《历城县志》“正南乡仙台七:布度口”,民国《续修历城县志》“终宫乡仙台七:大埠渡口”。位于仲宫以南2.75公里,锦阳川东岸,北依康王顶,南邻西罗园,西北为小并渡口。村东北康王顶山脚下有元代重修醴泉寺遗址。

大门牙庄

约在唐代,称衙门庄。因黄巢起义军曾在此设立过衙门而因名,后沿称为大门牙庄。另一说法,在村南、村北两座山上各有一块巨石相对,形似两扇大门,状如门牙而得名。位于仲宫东南4.5公里,锦阳川北岸,东邻小门牙庄,西为东罗园,北依油篓寨。村北有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代古墓葬宁海王墓。

北道沟

明洪武年间(1368-1398),曾名道沟。相传,有一禅师在村西南山峪石棚中,修道成仙而得名。后为区分同名村,加方位沿称北道沟。位于仲宫以南5公里,东为尹家店,南邻贾家庄,西为东老泉。有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石窟造像普门寺遗址和古名泉圣水泉。1973年出土春秋前期青铜器。

南道沟

约在清代中期,曾名倒沟。相传,当时兵荒马乱,曾有一队兵马到此,因山高陡峭,再向南已无路可行,又倒回去了,故名。后来为区分同名村,加方位沿称南道沟。位于仲宫以南7公里,东邻马家庄,北为贾家庄。

柳氏早居于此,以开店铺为业,而得名。明代,曾名柳蒲、柳埠店。俗称柳埠街、柳埠庄。因住户增多,遂形成为商贸集散地,以后沿称为柳埠。

南康泉

民国初期,曾称南诳泉。由南园迁此建村,因地处一山泉,其泉水时有时无,故得名南诳泉,村以泉得名。后沿称南康泉。位于柳埠以南1.5公里,东邻软枣峪,南为秦家庄,北为南台。

岳阳村

唐代天佑年间(904-907),称岳家山。因岳氏早居建村于山峪处而得名。1964年“四清”时,改称岳阳村。位于柳埠西北5公里,锦阳川北岸,东邻松家山,南为突泉。

鹿宝泉

明洪武年间(1368-1398),称鹿跑泉。相传,因常有鹿跑到村西北山峪一山泉处饮水,此泉故名“鹿跑泉”,村则以泉得名,后沿称鹿宝泉。位于柳埠西北3.25公里,东为后庄,南邻东坡,西为松家山。

凸凹村

明代中期,原为神通寺之佃户在此居住,遂建其村,因地处山峪高低不平,故以地势沿称凸凹村。该村位于柳埠东北2.25公里,南为东南,西邻朝阳地,北为下海螺峪。

朝阳地

因地处南山脚的朝阳地段,故沿称朝阳地。该村位于柳埠东北2.25公里,东为凸凹村,南邻西南山,北为上海螺峪。村西北有神通寺遗址:四门塔、龙虎塔、千佛崖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上/下海螺峪

元至正年间(1341-1368),称海螺峪。相传,当时曾在山峪多处发现海螺壳,其井底水源与“海眼”(海水)相通也流出过海螺壳而得名。后分为两村,北为上海螺峪,南为下海螺峪。两村位于柳埠东北3公里,东为大会,西为泉子峪。

大会

明洪武年间(1368-1398),称大会里庄,因地处四角嘴山之南麓,有五条土岭都伸向这里,传说谓之“五龙聚会”而得名。该村位于柳埠东北3.5公里,东邻小会,南为望仙庄,北为大会北涝洼。建有千禧乐园,山青世界。

小会

明洪武年间(1368-1398),称小会里庄,因地处四角嘴山之南,有三道山岭向北延伸,传说谓之“三龙聚会”而得名。该村位于柳埠东北3.75公里,东为李家塘西邻大会。

葫芦套

约在唐代建村,因地处东南西三面皆为高山环抱,其地势形似葫芦状,故沿称葫芦套。该村位于柳埠以南9.5公里,东为上裁缝峪,南邻泰安市岱岳区,西为长峪,北为黄巢。

上裁缝峪

曾称裁逢峪。相传,原为黄巢起义军驻扎时做军服之地而得名。后来,住户增多建村。因地处山坡上端,故沿称上裁缝峪。位于柳埠以南9.5公里,东依长城岭,南邻泰安市岱岳区,西为葫芦套。

牛把

清宣统年间(1909-1911),称扭把村,因其地势弯曲扭把不平坦,故名,后因扭、牛字音不分,沿称牛把。该村位于柳埠东北5.5公里,西为李家窝坡,西北邻小王家峪。

拐把湾

明崇祯年间(1628-1644),庞氏在此早居建村,因此处河道弯曲,故沿称拐把湾。该村位于柳埠东北3公里,东邻大会,西为朝阳地,北为下海螺峪。

外石

明嘉靖元年(1522),称外石栏,因此处地势山高陡峭,形似石栏,又处山口之外而得名。该村位于柳埠以西3.5公里,东北为垚庄,西邻石匣。

里石

明代,曾名里石栏,因地处外石栏以里而得名,后沿称里石。该村位于柳埠西南4.5公里,东为水泉,南依耙头山,西依攥头山,北邻外石。

垚庄

明正德元年(1506),赵氏已居于此,称窑庄,因村民建窑烧火炭而得名。该村位于柳埠以西2.25公里,锦阳川南岸,东为田家庄,西邻外石,北为南崖头。

百而崖

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称柏树崖,因建村在石崖之上又柏树多而得名。该村位于柳埠以西2.25公里,锦阳川北岸,东为红旗,南邻南崖头,西为东坡。

三角地

民国初期,李士芳,陈长温原在此给财主家种地,遂之定居建村,因其地形呈三角状,故沿称三角地。该村位于柳埠东南1公里,南为南园。

石匣

明隆庆年间(1567-1572),张氏早居于此,因建村在形似石匣之处,故沿称石匣。该村位于柳埠以西4.5公里,东为外石,东南邻里石,南依攥头山。

槲疃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崔氏早居建村,因此处山坡长满槲树,故称槲疃,(疃[tuǎn]:村庄) 。该村位于柳埠以东3公里,东南为小周家峪,北邻北由角。

北由角

清乾隆年间(1736-1795),称北牛角,肖氏由枣庄迁此建村,因地处槲疃以北,金牛山之东而得名,后沿称北由角。该村位于柳埠以东2.75公里,东北为龙门庄,南邻槲疃。

大绰沟

明洪武年间(1368-1398),称绰沟村,张氏早居建村,因地处宽绰,土地肥沃,而得名。该村位于柳埠以东6公里,东邻黄家庄,西为涝峪庄。

小绰沟

清宣统年间(1909-1911),因村南有大绰沟,又建村晚于大绰沟,故沿称小绰沟。该村位于柳埠以东6.25公里,东依跑马岭林场,南为大绰沟。

月阳

民国二十六年(1937)时,还与黄家庄为一个村,据说后来因村民闹不和,在一个月光皎洁的夜里,部分住户迁出,建村于此,故改称月阳。该村位于柳埠以东6.75公里,东为北涝洼,东南邻桃科庄,西为黄家庄。

簸箕掌

明嘉靖二年(1523),杨氏早居建村,因视其地形似簸箕掌状,故沿称簸箕掌。该村位于柳埠以东9公里,东依梯子山,南依天马顶邻泰安市岱岳区,西南为川道村,西北邻桃科庄。建有水帘峡风景区。

香附崖

清顺治年间(1644-1661),李氏早居建村,相传因西山下曾有位“秋仙”,经常攀登山崖采集草药香附子,故沿称香附崖。该村位于柳埠以南8.75公里,西南邻卧龙池,北为安子峪,东北为核桃园。

清水圈

清代,马氏早居建村,因地处两山之间,风景优美,山溪流水潺潺,故沿称清水圈。该村位于柳埠东南8公里,东南依长城岭,西南为龙王崖,北邻窝铺。

冬冻台

清光绪六年(1880),胡氏由村北柴家庄迁此建村,因地处海拔600多米,常年气温偏低,结冰时间较长,故沿称冬冻台。该村位于柳埠以南10公里,东为里卧龙池,北邻柴家庄,南依清阳台。

车子峪

曾称陈家庄。相传,在唐代,黄巢起义军曾在此山峪存放过战车,故改称车子峪。位于柳埠以南8公里,东南为黄巢,北为东土门。

东土门

在唐代,原为车子峪住户。后住户增多遂建村。因此处土质多黄土层,系去车子峪必经之门户,又位于车子峪西,故沿称东土门。位于柳埠以南8公里,东邻下黄瓜峪,南为车子峪,西为井家沟。

大蔡峪

曾称大菜峪。相传,因黄巢起义军曾在此山峪种过菜而得名。后因菜,蔡字音不分,沿称大蔡峪。位于柳埠东南7.75公里,东为龙王崖,南邻小蔡峪,北为黄路泉。

黄瓜峪

原称“黄姑峪”,相传,黄巢起义军曾在此安营扎寨,在山峪种植蔬菜,黄瓜尤佳,为了纪念那段悲壮的历史,改称黄瓜峪,分上、下两村。位于柳埠以南8公里,北为罗泉崖。

金牛山

曾称金驴山,因此处山形似驴状而得名。1945年间,嫌“驴”字不雅,改山名为金牛山,村以山得名,沿称金牛山。位于柳埠以东2公里,东南为槲疃,西邻西庄,北依金牛山

凤凰庄

明洪武年间(1368-1398),称老鸹窝,在村处一棵大楸树上曾筑有风个老鸹窝而得名。传说,后来楸树上也落过凤凰,人们嫌“老鸹窝”不雅,故改称凤凰庄。位于柳埠以南3.5公里,东为岱密西坡,西南为亓城,北邻孟家庄。

川道村

相传,黄巢起义大军曾由此路过。因建村在深山老峪之处,是通向东山后的一条必经之道。故沿称川道村。位于柳埠东南7.25公里,西为范家庄,北邻川道北峪。

辛宅

清道光年间(1820-1850),称新宅。张氏早居于此。因此处土质好,树木茂盛,以建村盖新房之意而得名。建国后沿称辛宅。位于柳埠东南6.75公里,东邻范家庄,南为唐家沟,西为小刘家峪。属川道村村委会。

安子峪

清光绪年间(1875-1908),称鞍子峪。李氏由香附崖迁此建村。因此处北有小老崖顶,南有大老崖顶,形似马鞍子而得名。后沿称安子峪。位于柳埠以地8公里,西南为东升,北邻柏树崖。属柏树崖村委会。

相传,唐太宗李世民东征到此,视为军事要地,进能攻,退能守,便在此安营扎寨两处,一营驻西,一营驻南。因此处位西,故称西营。位于锦绣川北岸,东为营东峪,南为营南坡,西邻汪家场,锦绣川北岸,327公路北侧。

龙湾

曾名老龙湾。明洪武二年(1369),范氏由直隶(河北省)枣强迁此建村。因村边有一个大湾,湾中有块形似龙状的石头而得名。后沿称龙湾。位于西营以北6.5公里,石岭河上游,东邻花家峪,南为黄鹿泉。

花金筲

明洪武二年(1369),湛、王二氏由直隶(河北省)枣强迁此建村。因此处山石崖下有一山泉清澈见底,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现出五颜六色的光环,故沿称花金筲。位于西营以北6.75公里,东依大顶山,北邻后岭子。

积米峪

相传,唐太宗李世民东征时,因在此积存过粮草而得名。曾改称渍米峪,后改回积米峪。位于西营东北5公里,东为灰泉子,南为鸭子泉。

遛马岭

相传,唐太宗李世民东征时曾在此住扎兵营,因此处山顶平坦,将士们常在此遛马而得村名。清道光年间(1821-1850),张氏从彩石以北小龙堂又迁入,仍称遛马岭。位于西营东北6.75公里,南为火窝子,西为弯弯地,西北邻花金筲。

火窝子

清宣统年间(1909-1911),称高家峪,此处原系章丘县高大亭的一处山庄。后由积米峪范,袁、刘、朱、李诸户合伙买下高家的地,改称伙窝子,后沿称火窝子。位于西营东北6.25公里,东南为拔槊泉,西南为东积米峪,北邻遛马岭。

孔老峪

清康熙年间(1662-1722),称哄老峪。相传,村西山上有个通天洞叫天窑。村里有个不孝之子,将其父母哄骗至洞内致死而得名。后来取孝敬老人之意,改称孔老峪。位于西营东北4公里,东北邻西积米峪,南为红岭。

灰泉子

唐代,称灰泉子。相传,唐太宗李世民东征路过,见一泉水质不清,细看,乃泉在背阴处水似灰色而得名,村以泉名。位于西营东北6公里,东为拔槊泉,西邻东积米峪。村有古名泉灰泉。

拔槊泉

相传,村名来源于唐太宗李世民东征到此插“槊”,拔槊而成泉的故事,故村因泉而得名拔槊泉。位于西营东北6.75公里,东邻宝山,南为石门沟,西为灰泉子。村有古名泉拔槊泉。

天晴峪

相传,唐太宗李世民东征,沿途阴雨连绵,行军艰难。当路过此地时,忽然风起云散,雨过天晴,故而得名天晴峪。位于西营以东5公里,东为佛峪,南邻坔窝,东北为石门沟。

[此处读为zhua]

唐代,曾在此修建朝阳寺一座。民间有“先有坔窝村,后建朝阳寺”之说。俗称水土窝。在村东北处有一山崖高丈余,雨季到来山水从崖上直流而下,将崖根冲出一个大窝。由此水在上,土在下为坔,故沿称村名为坔[zhua] 窝。位于西营以东4.25公里,锦绣川上游北岸,东为枣林,北邻天晴峪。

白炭窑

明代,胡、李二氏由吴桥迁此建村。因村民多以建窑烧木炭为业,有白、黑两种,尤以白色木炭为好,故沿称白炭窑。位于西营以东7公里,锦绣川上游,东为林枝,西邻枣林,北为佛峪。

秦口峪

曾名禽口峪。明洪武二年(1369),王氏由隶(河北省)枣强迁此建村。因其山峪地势宽大,而峪口处狭小,形似禽鸟之口而得名。后以谐音沿称秦口峪。位于西营以西4公里,东为苗峪口,南邻东大峪,北为李家庄。

东大峪

清宣统元年(1909),称洞大峪。住户由秦口峪迁此。因建村于山峪处,村东山上又有一大山洞,故得村名。后沿称东大峪。位于西营西南3.75公里,东为苗家峪,南邻围泉子峪,西南石佛峪。属秦口峪村村委会。

算盘

清同治五年(1866),马氏由韩仓,李氏由花园岭先后迁此。因建村在算盘岭附近,故沿称算盘。位于西营东南4.5公里,东依大高尖山,南邻上藕池,西北为东峪。属藕池村村委会。村有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算盘村革命遗址。

阁老村

相传,唐太宗李世民东征时,因战事失利兵困于此。群臣分兵屯守,由阁员在此操练兵马,以待时机。后为纪念阁老之功德,故得名阁老村。后来随着户数的增加,该村形成三个相邻的自然村,分别命名上、中、下阁老。位于西营以南3.5公里,西为上罗伽。

下降甘

唐代,曾称箭杆村。相传,唐太宗李世民东征在大南营驻军时,曾在此处拉弓射箭操练兵马,故名。因谐音逐渐叫成降甘村,村分为上、下两个村,此处位下,故沿称下降甘。位于西营以南5.25公里,东为八十崖,南邻上降甘,西为后降甘。

上罗伽

相传,唐开元年间(714-741),俗称罗伽村。据村中碑文记载:清光绪年间曾重修过观音庙。因“观音”原居南海罗伽山,故名。后因其庙居村中,将村分为上、下两个村,此处位上,故沿称上罗伽。位于西营以南3.5公里,南为西水峪,西为智公泉,北邻下罗伽。

智公泉

相传,唐代即称智公泉。因有位智公和尚曾在此居住而得名,村以泉名。位于西营西南4公里,东邻上罗伽,南为石灰沟,西北依黑牛寨。属上罗伽村村委会,村有古名泉智公泉。

藏主庵

唐代,称唐主庵。相传,唐太宗李世民东征时,因战事失利兵困于此。后经养精蓄税,演练兵马,再战而胜之。为此曾修建“唐主庵”以示纪念,遂得村名。位于西营以南5.75公里,东为杜家坡,南依跑马岭,东北邻叶家坡。属叶家坡村村委会。

黑牛窝

曾称牛蹄窝村。清道光六年(1826),赵氏由章丘县迁此建村。因地处呈黑色的山石梁上,有形似牛蹄窝的石坑窝,故名。后沿称黑牛窝。位于西营以南4.5公里,南为下降甘,西北为上阁老,北邻山东头庄。属下降甘村村委会。

八十崖

清道光七年(1827),隗氏由济南以北隗家庄迁此建村。因地处多山石崖,故沿称八十崖。位于西营西南5.5公里,东邻泰安市境,南为王家庄,西邻下降甘。属下降甘村村委会。

明洪武年间(1368-1398),住户由直隶(河北省)枣强迁此建村。因村附近山上石头多呈彩色而得名,按方位分东,西彩石。位于济王公路以南,南为两岔河和狼猫山水库,北为西小龙堂。 

东/西小龙堂

明洪武年间(1368-1398),称小龙潭,俗称小龙堂。因村东有龙王崖而得名小龙潭。建国后,以村中一条南北大道为界,分成东、西两个村。位于东彩石以北2公里,巨野河西岸,西南为西彩石。

塔窝

明万历年间(1573-1620),刘、楚二氏迁居于此。在村西北有座塔,因建村于塔下边的低洼处,故沿称塔窝。位于东彩石东南3公里,狼猫山水库东岸,东南邻大龙堂,西南为三泉峪。

宅科

相传在汉代,名为“贼窝”。唐李世民东征路过时在此将聚贼剿灭。元末明初,戴、王二氏又迁居于此。以后嫌此名不雅,改称宅科。位于东彩石以南3.5公里。巨野河上游西岸,东为三泉峪,南邻南泉。

东泉

唐代,称饮马东泉。相传,唐太宗李世民东征时,曾在此饮过马而得名。明成化年间(1465-1487),又有高氏从直隶(河北省)枣强迁入,以后沿称东泉。位于东彩石以南4.5公里,巨野河上游东岸,东为风落峪,西南邻南泉。村西有古名泉东泉和双峰庵佛塔。

玉龙

约在清代,曾名石旮旯,因建村在山峪石旮旯里而得名。当地有“东石匣,西石匣,中间旮旯”之说。因有石旮旯变御龙的故事改称御龙村,以后沿称玉龙。位于东彩石以东7公里,南依仙堂山,西南为葫芦套,北为黄路泉。

下黄歇

约在唐代,村名黄歇。相传,因唐太宗李世民东征路过,曾在此歇息过而得名。因地势位北,沿称下黄歇。位于东彩石西南5.25公里,东为南泉,南邻上黄歇,东北为宅科。

捎近

清代,称捎近。据村内清同治年间碑文记载:石泉山的谷口外,此谷系登泰山稍近之路,谷内山庄(俗称高家庄园)故名捎近。后来形成3个自然村,分别称为外捎近,西捎近,东捎近。位于东彩石以南6公里,西依围子山,西北为东泉。

潘河崖

明万历年间(1573-1620),原名盼姑来村。相传,以“盼姑来”的故事而得名。清咸丰年间(1851-1861),薛、齐二氏从直隶(河北省)枣强又迁入。以后沿称潘河崖。位于东彩石东南7.5公里,巨野河上游西岸,东依岱固山,西为柳泉,北邻王家庄。

路相

明代,称卢乡。因卢氏最早在此定居而得名。以后叫论了音,沿称路相。位于东彩石东南8公里,东邻章丘市境,西为潘河崖,西北邻平房。村南有古建筑灵官庙遗址和白云洞。

老树峪

清乾隆年间(1736-1795),称老鼠峪。张氏由直隶(河北省)枣强迁此建村。因村东有一老鼠峪山洞,而得名。后因鼠、树同音,沿称老树峪。位于东彩石以南6.75公里,东为西捎近,西邻白腊滩。

中泉

约在唐代,称忠泉。村以泉而得名。相传,唐太宗李世民东征至此,一时口渴难忍,忽见地面涌出一清水泉,便封其为忠泉。以后沿称中泉。位于东彩石以南8公里,巨野河上游西岸,南为虎门,西北邻柳泉。村中有古名泉中泉,锶的含量较高。

讲书院

约在元代,曾名福圣寺。村以寺而得名,亦名讲书院。传说有二。一为唐太宗李世民东征至下,曾在此讲过学而改称讲书院。二是,明万历年间(1573-1620),福圣寺为全盛时期,僧人70多,成为远近僧侣讲习经卷、传教的中心,因之改名为讲书院。位于东彩石以南9公里,东依荆子山,南为岭后,北邻马驹子。村有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讲书院(福圣寺)。

虎门

清乾隆年间(1736-1795),王、方二氏先后由莱芜县王庄,孙村方家庄迁居于此。因建村山涧处有一老虎洞,故沿称虎门。位于东彩石以南9.25公里,巨野河上游北岸,东南为青龙峪,西邻徐家场。村南有空心山自然风景区。1943年农历9月,泰山军分区司令员廖容亲自指挥虎门大捷,打死打伤日军30多人。

万粮峪

唐代,称望粮峪。相传,唐太宗李世民率大军东征至此,粮饷不及,以盼望运来军饷万担粮。后沿称万粮峪。位于东彩石以南10公里,巨野河上游,东邻玉河泉,西依劈山,东北为徐家场。

--------------

说明:
1、根据历城县志等官方资料整理,有删减,以姓氏或山脉命名,容易理解的村名未收录。
2、利用业余时间收集整理,时间较仓促,如有错误,欢迎留言指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济南市历城区西营镇各自然村历史演变及管辖归属
【揭秘】承德市区佟山上,竟藏着一个难以破解之谜!
【法库地名】法库县大孤家子镇村屯名字由来
荣成村镇历史
《朝歌古城·古镇·古村落·古民居》之朝歌古村落(十三)驼 泉—— 驼峰山前古泉涌
【瓮岭三记之三】温健康:瓮岭古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