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冬至日想到祭祖、扫墓和落葬

今日冬至。

冬至大如年,不光是在吃的排场讲究上与旧年有得一比,还有许多维系家族的重要活动,也都放在冬至日举行。
比如祭祖,比如扫墓,还比如——落葬。

据考证,冬至祭祖似是南方人的习惯。
祭祖当然要回家,“春运”也早就有了。

这个冬至祭祖的规矩是个大规矩。
因此,过去有的南方人如果冬至那天在外乡,就要进行遥祭。

说祭祖是南方人的习惯,因为至少北京人冬至不祭祖。
有记载:“燕俗则不重冬祭,老北京人向无此举。”

后来有很长一段时期,很多南方省份好像也不大讲究这个规矩了。
只有东南沿海的一些地方长期保留着冬至祭祖的习俗。最讲究的是绍兴、泉州、惠安、潮汕及台湾各地。

国人“祭祖”之后,往往就是“食祖”,因为被祭的祖先并不动筷。
所以我说,国人再穷,也不怕一年里多几个“祭祖”的机会。

台湾至今还保留着冬至“祭祖”之俗。
甚至还保留着“食祖”这个说法。

大多数地方冬至只是祭祖,并不上山扫墓。
坚持那天一定要上山扫墓的是粤北闽南沿海乡民。

潮汕人讲究“前三年'过春纸’,三年后'过冬纸’。”
即春冬二祭,只取其一。

先人归山之后,前三年是春祭,即清明扫墓,以后都是冬祭。
祭了冬不再祭春。

潮汕人偏于冬祭还有个现实原因:即清明时节,经常下雨,山路难走。
冬至时节气候好,又不太冷,便于祭后在山上野餐。

而泉州有些地方则凡扫墓皆在冬至,清明不上山。
惠安习俗是冬至前后十天都可上山冬祭,并无定规。

另外,惠安人认为,冬至此日动土大吉。
坟头加泥、除草、修基甚或迁地,皆百无忌讳。

规矩最重的还是山阴会稽人。
他们不但与惠安人一样,认为冬至日动土大吉,坟头加泥、除草、修基甚或迁地亦皆百无忌讳而外,冬至上坟还有怕祖先冻着了的意思。

一般会于冬至之前剪纸作男女衣服,冬至送至先祖墓前焚化,俗称“送寒衣”。
而且他们冬至祭了清明还要祭,长期坚持“春冬二祭”并举不悖。

关于冬至祭祖扫墓之事,我曾专门讨教过家父。
家父以为,现在的人做事,“只做对的,不做好的。”凡百事情,大家习惯了先问一句,“做了哪恁?弗做又哪恁?”

新规矩也要,老规矩也要,是因为不去做,狠有可能被别人讲闲话;做了,自己反正并不吃力。
甚或还可以顺带郊游一番,再与亲友一起聚聚,咪咪小酒,又何乐而不为呢。

于是,我趁机又问落葬事。
家父说,中国人如此讲究孝道,向来都是随逝随葬的,春夏秋三季,哪天都行,越快越好。

只有一时没找(买)好坟地的,才先把亲人的灵柩厝起来。
所谓“厝”,即“停放待葬”的意思。

就是用两条长板凳把棺材架起来。那也只是一个防潮防棺木霉烂的意思而已。
而“厝”的原因,在过去,大多数是因为家里没钱,少部分是因为直系亲属如亲儿子异地做官做生意不及赶回家乡。

大户人家就厝在自家祠堂里;小户人家只好厝在自家客堂;
再穷一点的人,只好厝在村头土地庙,甚至田头地角,用张芦席盖一盖。

一般不“厝”过年去。
实在没法当年就落葬的,家人便在每年冬至那日去看看。兵荒马乱,风吹雨打,很难放心得下。

老叟努力查到了一条相关的记载。其文云:

贫苦人家无力筑墓,浮厝在郊野的棺材,只覆以稻草编制的草苫。
冬至日,或加盖草苫,或由家人趁冬至日下午,将剩下尸骨,纳入陶甏内,挖土掩埋。
同善堂把无主遗骨捡拾入甏,人称善举。

却原来,只有那样了的人家才不得不只在冬至日出动,将先人骨殖归置一番的啊。

也有一厝几十年的。
想当年,上海大亨杜月笙尚未发迹,其父的棺材就是厝在浦东高桥乡的某条田埂上几十年的。

另一个例子就是蒋介石和他的儿子蒋经国,蒋家父子的灵柩至今仍厝在台湾。
也几十年了,他们也许希望葬到故乡来。

但是老厝着也不行,中国人讲究“入土为安”,并认为否则会给家族带来不详。
在台湾,就有这样的传说,说蒋家的第三代男性后裔有不少都是英年早逝。
但杜月笙是照样名头响遍上海滩的。

事实上,落葬跟冬至扯上关系,仅仅因为冬至是一年中最后一个重要节气了。
接下来就是小寒、大寒。

小寒过后,一般已是“腊八”;而大寒过后,一般就已经要“廿三祭灶”了。
过年气氛里,再落葬不适宜;而再不落葬,等于就要拖到明年。

另一个原因也很实际。
据说,冬至前须落葬只是江南习俗。

冬至以后,江南也常常大雪封山,路也难走,土也难挖,且冻土不易压实,来年雪化了会塌陷。
所以最好早点落葬,不要拖过冬至去。

没想到,中国人还没吃几十年的饱饭,所谓“冬至落葬”一说便开始以讹传讹。
传到今天,“冬至前任何一天落葬”居然演变成了“必须冬至当日落葬”。

落葬人群再加上扫墓人群,直弄到冬至当天通往墓区的道路,继清明后再次拥堵,并荣幸地成为了媒体关注的焦点。
甚至当天新闻的头条。

好事者如老叟我,曾经不厌其烦地问所有可以问得到的施行冬至落葬及“春冬二祭”并举的亲戚朋友同事,哪里听来的规矩?
回答倒是千篇一律:“人家讲的呀。”
“啥人?”
“侪迭恁讲。”
至于具体谁谁,当然是永远也没有着落的了。

诚然,本来“孝即心安”。
只要举孝者觉得如此这般做了以后很心安即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盗墓界有一规矩,看到墓前有柳树就赶快溜走?原因很简单!
潮汕小品:衰家父败家仔
文化|惠安农村去世入祖厝习俗
农村老人说,“坟后西北凸,家父百岁余”,咋解释?老祖宗的讲究
闽南 • 歇后语
生死感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