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学生“慢就业”,是不是人人“慢的起”

大学生“慢就业”,是不是人人“慢的起”

骆沙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5-11-26 08:35   点击:411次 

【破土编者按】年底,大学生找工作逐渐走向高潮,这时候出现一个词“慢就业”,既然就业压力那么大,为何不去世界各处走走看看,吃美食看美景。但浅层次的问题在于,衣食住行的经济来源在哪里?不免“啃老”,张口向父母要钱。更重要的问题在于,面对一个“坏世界”,我们没有反抗,而是以所谓的多元选择,纵容了这个“坏世界”种种不合理的游戏规则。那么,世界只会越来越坏。

什么是“慢就业”

首先,“慢就业”背后是残酷的社会现实。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749万,比去年增加22万人,大学生就业面临新的挑战。如果加上出国留学归国人员以及处于待业的往届毕业生,预估届时将有1000万人竞争有限的工作岗位。

2015年6月,一项名为《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透露,2014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2.1%,除去部分毕业生还要继续深造外,其中许多就属于“慢就业”的范畴。而“慢就业”最主要的原因是“找不到满意的工作”。

就业形势的惨烈不用多言。也因此,毕业生为自己添加了更多选项,旅行、游学、创业、放空一段时间等等都在其中。

不过,此前的媒体报道中也多次提到,“慢就业”其实是少数人的选择,因为不是所有家庭都能够承受大学毕业生闲在家里,或者四处游历,然后再不慌不忙的找工作。

绝大多数人在综合考虑了自身前途、生活现状、家庭情况等各方因素后,还是会先找一份工作,进入职场,实现自力更生。即使这份工作并不满意。之后,再寻找更好的机会。

的确,对于“慢就业”的争议一直存在。因为无论用哪一个选项替代就业,哪怕只是宅在家休整,吃穿住行的“经济来源”都是首要问题。

“慢就业”,是否人人慢的起?

来自《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调查数据显示:有60.7%的受访者承认,实现“慢就业”,必须要有良好的经济基础,没有经济压力;其次,是要有充分理解支持的家长,或是相应的家庭环境;有44.9%的受访者表示,还需要有能够承受导致“懒就业”、“怕就业”后果的压力。

首先来看看生活成本。虽然目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在读书期间通过兼职、打工来锻炼自己,但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读书期间的学费、生活费基本还是靠父母支出。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毕业后,你仍没有在第一时间就业,生活费将从哪里来?还是张口问家里要吗?

即使只是维持最基本的日常生活,你的开销也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住宿、吃饭、交通、水电费、通讯费。而仅仅是住宿,根据赶集网的近期调查数据显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单人租房的月均成本分别为1338元、1370元、1323元及1450元。

而这只是个开始。不论你是否选择就业,如果你想真正独立,成为一个能够在社会生存、承担家庭责任的个体,你将面临的基本开销还包括:子女教育、家庭医疗、个人发展需要等等。

其次,正如调查中所言,“慢就业”虽然暂时避免了求职和工作压力,但会引来新的压力。比如,来自亲朋好友和社会舆论的压力。媒体报道中,不少受访者都将“慢就业”约等于“啃老或逃避现实”。对于这样一个负面标签,你真的做好准备接受了吗?

是追求自我还是“啃老”?

对于“慢就业”,据《解放日报》报道,上海市统计局的一份报告显示,有55.6%的受访家长表示,若“慢就业”的理由充分会给予支持。注意,这里有一个重要前提是:若理由充分。

那么,你选择“慢就业”的理由是什么呢?是为了考虑清楚下一步、逃避压力、多一种选择……?

一直以来,对于“慢就业”,各方观点交锋是比较激烈的。虽然有人认为,应当对初出茅庐的求职者更多宽容,但对“慢就业”者啃老、逃避现实等质疑同样不绝于耳。

下面这些情况,你认为哪些是可以接受的“慢就业”?哪些是在为啃老和逃避现实找借口呢?

观点1:读了那么多年的书,受了那么多年的束缚,毕业了,就想学学国外青年人的方式,四处走走看看,随心所欲的生活一段时间。当然,前提是不能再用家里的钱了。我的选择是一边穷游,一边打工,等到自己觉得准备好了,再开始工作。

观点2:“慢就业”对于社会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它增加了社会维度。一个文明社会,不就应该兼容各种生活方式嘛?如果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就没有必要委屈自己。我宁可准备一段时间,自己创业,也不想找一份连自己都养活不了的工作。

观点3:所谓“慢就业”就是逃避眼前的就业压力。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如果现在无法适应激烈的精神,凭什么休整半年后、依然毫无工作经验的你,突然适应竞争了?比如我身边的一个同学,所谓要思考下一步的去向,结果就是天天宅在屋子里打游戏、订外卖、上网。请问,这样能做出什么精彩的决定?

观点4:留学生中不急着找工作的人也不在少数。在英国,大部分硕士专业只需一年即可获得文凭。但据说,中国留学生开创了一种新的“双学位”——读完一个硕士,第二年再申请另一个专业的硕士,以获取更长的留英时间。除去一些人是真的适合做研究,他们中的不少人,其实是拿着家里的钱环游世界、四处购物,看看他们朋友圈晒的美食、美景就知道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慢就业”也不宜太慢 八成受访者认为不应超一年
一人公司就能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吗
为何高校毕业生不爱回丹东就业而外出闯荡
大学生“慢就业”现象调查
2017年春学期就业工作计划条目式
近半数被调查大学生想去二线城市工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