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古代的“目录”

中国古代的“目录”

rainbow

2016-10-09 20:09:06   编辑: 初澜   信息来源:产业人网原创首发
字号:A+AA-

“目录”二字连用,开始于汉代。汉书叙传中提到:“刘向司籍,九流以别;爰著目录,略序洪烈。”这个名词一开始便和刘向的校书工作联系在了一起。《汉书.艺文志》中记载刘向校书时候的情况云:”每一书已,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由此可知,刘向当时每校一书完毕后,就写成一篇介绍该书内容的总结性文章,这就是”目录“,简称”录“。原来没书叙录都载在本书,随书而行,后来又汇集所有叙录成为一书,一边别行于世,就名为别录。清代修《四库全书》时候,每书之首,写有提要一篇,后又汇集所有提要,写成《四库总目提要》,就是典型的例子。

”录“的内容包括”目“和”叙“两部分。后人将这两部分分割,也称为”录“。例如《论衡.案书篇》中说:“六略之录,万三千篇。”这便是称“目”为“录”;《文选.任彦升文王宪集叙》中说:“集录如左”,也是指叙后的篇目说的。又如《世说新语篇》引用邱渊之《文章录》,而《文学篇》又引用邱渊之《文章叙》,这便是称“叙”为“录”的例子。

刘向作书录,目在叙的前面,所以称为“目录”。后来效仿他写作的,体式稍有变更,叙在目前,所以改称“叙录”。古人称“目录”的时候,兼有“目”与“叙”二者而言,从没有单户篇目为目录的。直到晋代以后才出现了只记书名的目录,同时也只单用“目”字或者“录”字做书名了,比如阮孝绪的《七录》、元行冲的《群书四部录》,都是上法刘向遗例的。

继刘向、刘歆之后,部次群书写成目录的,出现了几种不同的体例,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三大类:

(1)每部类有小序,书名下游解题的,比如《文献通考》、《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

(2)只有小序,而没有题解的,比如《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等;

(3)既没有小序,也没有题解的,只等急了书名。比如《通志.艺文略》及其他私家书目之类。

这三大类目录书,体例虽然不同,宗旨却是相同,都是”辨章学术,考镜流源“。这和藏书家用来鉴赏之用是根本不同的。

我们每读一本书,讨论一个问题,必然要从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来进行分析研究。一部书的出现和一个学说的产生,都有它的时代背景和授受流源。同性质的书籍,为什么内容不同?不同性质的学说,又有哪些派别?这些都要弄清楚。这就是古人强调的“辨章学术,考镜流源。”。

我们今天所说的”目录学“,最早是宋朝人提出的,宋人笔记《苏魏公谭训》中有一条记载说:“祖父谒原叔,因论政事。仲至京侧,原叔令检书史。指之曰:此儿有目录之学。”由此可知,在北宋时期就已经有“目录学”这一专门名词了,当时已经将能翻检书史的人看成是懂目录之人了。 此后,在 清代乾嘉学派中也有人大力提倡,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卷一中说:“目录之学,学中第一要紧事,必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

中国是文明古国,也是图书的王国。“目录”和“目录学”这些名字古已有之,并不是什么西洋外来词汇。每一个中华儿女都要为祖国拥有如此灿烂的文化而骄傲,而不是靠什么否定自己来混日子。毛主席说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很多人至今也没有理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目录学的类型、体制、价值与功用
李翔翥:余嘉锡与《目录学发微》
目录学笔记.doc
刘向著中国最早的书目:《别录》
读姚明达《中国目录学史》
中国古代的图书目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