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经方中桂枝配伍甘草的量效关系探讨(赖海标)

桂枝辛温通阳,甘草甘缓益中,二药是仲景用药频次最高的两味药。有人统计,《伤寒论》中用桂枝41次,甘草70次;《金匮要略》中用桂枝48次,甘草76次。二药共用的则有57方。

清代著名医家王子接在《绛雪园古方选注》认为:“桂枝轻扬走表,佐以甘草留恋中宫,载还阳气”。桂枝辛温,甘草甘平,桂枝甘草相配有《内经》“辛甘发散为阳”之义。桂枝甘草既可以温通阳气,又可以振奋阳气。桂枝气薄升浮,能温经通脉,配伍甘草后,以甘草内守之功,使桂枝不致于太过走散;又以甘草益气之效,可以振奋阳气。桂枝甘草相配温通阳气、振奋阳气的功效是多方面的,为中药配伍中的常用对药。

临床常用的甘草有生、炙两种,生甘草甘凉,有清热解毒之效;炙甘草甘温,有补中益气之功。《伤寒论》中的甘草,除甘草汤桔梗汤用生甘草外,其余方剂中的甘草均用炙甘草,但与现代所用的炙甘草略有不同。据刘桂荣老师考证,《伤寒论》方中大部分用的是水炙甘草,并不是现代所用的蜜炙甘草,蜜炙甘草是在北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后才逐步被采用的一种炮制方法。通过“蜜炙”,能提高甘草的润性,增强其补中益气的功效。《伤寒论》成书于东汉末年,据专家考证,书中所用的炙甘草,可能有两种炮制方法:一是将新鲜甘草在火上烤,烤了之后,甘草的润性、温性就大大提高了;第二种情况,如果所用甘草不是鲜品,采集以后时间长了,质地干燥,就用水泡后上火烘烤,这即是“水炙甘草”。

中药不传之秘在于量”,中药的剂量为历代医家所重视,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病有新久,方有大小”之训,清代著名医家王清任更是认为“药味要紧,份量更要紧”,辨证准确选对方剂之后,剂量就决定了方剂的疗效。因此,探讨桂枝配伍甘草的量效关系很有必要。

一、桂枝用量多于甘草

桂枝甘草同用的经方中,桂枝用量一般大于甘草,此类情况最多见。从二者的剂量来看,桂枝大多用三两,甘草大多用二两。说明仲景用桂枝甘草甘缓补中的同时,十分重视温通助运。如桂枝甘草汤,方中桂枝四两,炙甘草二两,桂枝用量是炙甘草的两倍。桂枝辛温,温通心阳;炙甘草甘温,益气健中。二者配伍,辛甘化阳,补益心阳。桂枝甘草汤心悸胸闷、汗出、或胃中悸动、舌质淡、舌苔薄白、脉虚无力为辨证要点,是温通心阳的基础方,药味专捷,又取“顿服”,意在急复心阳。

如有湿邪滞留时,甘草用量宜轻,或加大桂枝用量,以免甘草性缓留湿,妨碍湿邪的去除。如治寒湿表实麻黄加术汤和治寒湿阳虚的白术附子汤,两方中的甘草都只用一两;又治风湿表虚防己黄芪汤,方中的甘草则仅用半两。

二、桂枝甘草用量相同

如果太阴脾虚明显时,炙甘草用量往往加大,可与桂枝等量,使方剂的重心往中焦脾胃偏移,补中之力得以加强。治疗虚劳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以及治疗脾气虚寒而表证未解的桂枝人参汤,两方中桂枝甘草的用量均相同。

如出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篇的小建中汤:“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本证多由中焦虚寒,肝脾失和,化源不足所致,治疗以温中补虚,和里缓急为主。方中桂枝甘草,辛甘化阳,温中焦而益脾阳;芍药配甘草,酸甘化阴,缓肝急而止腹痛。本方阴中求阳,以温脾阳为主。

三、桂枝用量少于甘草

通阳复脉的炙甘草汤、健脾补虚的薯蓣丸、安中益气的竹皮大丸、温阳潜镇的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等方,其方中的甘草用量均超过桂枝。这种剂量搭配,以炙甘草益气和中(心脾)为主,以桂枝辛温助阳为辅。桂枝辛散走表,甘草甘缓内守,一外一内,一散一敛,相得而益彰。

炙甘草汤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清代伤寒名家钱天来在《伤寒溯源集》认为:“本方以炙甘草为君,故名炙甘草汤。又能使断脉复续,故又名复脉汤。方中甘草生能泻心下之痞,熟能补中气之虚,故以为君。……桂枝辛温以畅达卫阳。”

从以上探讨可略知,仲景通过调节桂枝甘草的用量比例,以达到辛甘化阳的不同侧重效果。桂枝用量多于甘草时,多侧重于温通助运;桂枝甘草用量相同时,多侧重于补中益气;甘草用量多于桂枝时,多侧重于温补心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经方配伍之秘(连载一)
甘草配伍1. 甘草加桂枝——辛甘化阳——...
微头条
给心脏“充阳气”的小方子!两味药,一温一补,治心动过缓
桂枝、甘草
桂枝甘草配伍治疗心律失常浅析(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