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温州夹缬的发现与研究

(作者:郑巨欣、刘剑)

 

浙南的地理概念,指金衢盆地南缘和灵江一线(浙东丘陵)以南的大致范围,包括温州地区以及丽水地区、台州地区的部分市县。浙南山地集中,由仙霞岭、洞宫山、雁荡山、括苍山等主要山岭组成,是全省海拔最高的区域。据有关资料佐证,传统夹缬在浙南地区曾经一度流行于民间,其产品及相应生产工具在今天温州市下属的永嘉、瑞安、平阳、乐清、苍南等地仍有较多的存留,由于商业流通的缘故,浙南以外的地区也间或偶见一些夹缬产品。在近代起至文革前后的一段时间里,苍南县宜山镇的八岱村及仙居乡湖家店成为了传统夹缬的生产中心,但是在近代以前的浙南传统夹缬源头及流传入浙南的途径尚未有确切说法。因此,50年代开始的浙南夹缬调查也基本上是围绕着上述温州市下属的几个县镇乡,特别是苍南县以及在八岱村重新恢复传统夹缬生产的薛家展开的。 

   传统夹缬在浙南的流传大约是从19世纪中叶开始的。根据1985年印发的苍南文史资料第一辑中的陈承中、陈永平的署名文章宜山纺织业的发展记述:宜山素有土纺土织之乡的称号,所产土布谓之这宜山布。相传在清代以前,宜山几乎家家户户置有手摇纺车或布机,生产苎布。19世纪中叶开始生产一种阔七寸、长八丈为一匹的白色棉布,包装时十匹卷成一筒,俗称筒布儿。筒布儿染色后可用来制作衣裤,本色的畅销闽、赣部分山区(作为缠裹死尸用)。后来随着棉布产品品种的增多,在筒布儿的基础上又出现了九寸宽的筒布,称九寸,一尺八寸阔幅的白色土布,称为白坯,将白坯染成靛蓝色,称为被单布。这种用一尺八寸白坯土棉布制作的被单,可能就是传统夹缬被单。现存浙南传统夹缬被单就是由近约60厘米阔,长约1000厘米的白坯土棉布经印染后裁缝完成的,成品常规尺寸长220厘米,宽200厘米。20世纪50年代末,浙江省文化厅曾组织各市地有关部门分头对民间手工艺进行普查,以响应中央政府提出的关于保护、发展、提高的工艺美术发展方针。浙南夹缬作为一种民间工艺美术品种被列入普查名单。 

  浙南传统夹缬作为一种历史上的纺织工艺遗存被公诸于众,着实得益于1987年,《中国民间美术》第4期发表的由赵丰、胡平撰写的浙南民间夹缬一文,这篇文章如同一束清澈的阳光照亮了失落乡野的沉寂千余年的工艺传统,从而引发了业内人士对浙南夹缬的关注。浙南民间夹缬一文着重从夹缬的工艺特点、夹缬的装饰特征、夹缬工艺的历史回顾三个方面进行介绍,对于我们从专业的角度了解浙南夹缬工艺的概况颇有裨益。该文由赵丰根据温岭县新河镇民间艺人吴慎因提供的线索,经实地调查后与胡平合作完成的,调查的中心地域像是在平阳、瑞安、苍南一带。继之又一次的调查是在1990年,调查者郑巨欣将调查的重点放在夹缬印版的雕刻技术和夹缬工艺流程方面,主要工作是采访雕刻夹缬印版的老艺人和夹缬印染艺人,调查的区域增加至乐清县柳市镇。最后撰写成浙南民间夹缬工艺调研一文发表于《浙江工艺美术》1991年第1期。

2 喜欢 喜欢

回应 推荐 喜欢只看楼主

·        

Ms Chen@乐创益 2010-06-2722:39:05

1997年,台湾汉声杂志与东南大学的张道一、刘道广等人合作,从久保玛萨的收藏品出处开始顺藤摸瓜找到温州苍南宜山八岱村夹缬染坊展开一系列的相关调查。调查主要包括在对夹缬印染手艺人(湖家店戴氏一家,江山乡月星村陈康算以及宜山镇八岱村薛勋郞)和雕花版手工艺人(瑞安高楼乡苏氏一家)、制靛青人(乐清县白石镇钱胜华)的追踪寻访,图录式地记述夹缬工艺全过程等方面,工作做得非常出色。台湾汉声杂志社于中华民国86年出版的一本《夹缬——中国土布系列》集中地公布了这次调查的成果。

  以上的发现和调研工作收获基本上已经能够反映浙南传统夹缬工艺的全貌,并且通过调查和成果的发表也弘扬了传统印染工艺文化。作为上述工作的拓展和总结,2001年第1期《文艺研究》发表了郑巨欣署名文章浙南传统印染手工艺调研。文章对50年多年来浙南夹缬调研工作作了全面系统的总结,并且对夹缬被面的图案进行了单独的分类和分析,补充前人论述之不足。2002年,中央电视台又以电视录制形式,全方位地记录了浙南传统夹缬的生产过程,宜山镇的风土人情以及对在整个发现和调研过程参与并作出过贡献的赵丰、郑巨欣等人的采访。

  20019月至20057月,张琴遍访温州、丽水、台州及闽北地区的夹缬雕版艺人、染坊师傅,对浙南夹缬的原料、印染、版刻设计等一整套流程作了详尽地记录。于20065月出版了《中国蓝夹缬》一书。此后三年间,张琴又在制作工艺研究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对蓝夹缬的戏曲纹样进行严密细致的剖析,公之于众,于2008年出版了《蓝花布上的昆曲》,使蓝夹缬工艺与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昆曲艺术相结合,深化了蓝夹缬的文化内涵。

  20065月,中国丝绸博物馆的研究人员协同中国美术学院的郑巨欣、中国民俗学会的张琴、浙江温州乐清的南向北等相关人士,对浙南夹缬进行了又一次的系统调查。并于当年6月,在中国丝绸博物馆举办了《千年夹缬传浙南》展览,汇报了整个调研的成果。在2006年-2008年,中国丝绸博物馆的研究人员在数次调研期间,意外地在乐清白石镇发现了另外一位夹缬艺人陈松尧,现场观摩了老法蓝夹缬的制作工艺,并且了解传统靛蓝的生物发酵方法,记录了流传百年的蓝夹缬最传统的制作工艺。至此,蓝夹缬的调研已告一段落,但是,关于多彩夹缬如何转变为单色夹缬的问题依然困扰着研究人员,是否在浙南地区曾经出现过五彩夹缬?这依然需要我们找到确凿可信的证据,才能使夹缬的千年流传有一个相对完整的脉络。

 回应

·        

Ms Chen@乐创益 2010-06-2722:41:07

浙南夹缬调查与古代夹缬研究编年

作者:赵 丰


  19566月,浙江省文化局在《浙江省文化艺术分布情况资料》中提到温州的夹板花。 
  19833月,吴慎因在《中国纺织科技史资料》第十二辑中发表《染经》一文,其中提到温州平阳的真夹板花,应该就是我们所说的夹缬。但吴慎因只是听说过,并未真正见过,而且其记载有误。 
  198311月,时为浙江丝绸工学院硕士研究生的赵丰在赴温州考察冻绿途中前往温岭新河拜访吴慎因先生,找到了温岭的刷印花版。此后赴温州作夹板花的实地调查,在戴国福的帮助下,在温州印染厂的老艺人家里找到了夹板花作品和工具。这是第一次对浙南夹缬的实地调查,是浙南夹缬的第一次发现。 
  19879月,胡平在赵丰处看到了收集的夹缬板和照片,赵丰和胡平一起写成了第一篇关于浙南夹缬的调查报告《浙南民间夹缬工艺》,发表于《中国民间工艺》。在此,赵丰正式提出了浙南夹缬的名称。 
  1988年,温州苍南薛勋郎收集了温州一带的蓝印花布,日本友人久保麻萨发现了其中的夹缬布。 
  1989年,赵丰建议时为浙江美术学院的硕士研究生郑巨欣在浙南夹缬发现的基础上进行唐代多彩夹缬的研究;薛勋郎向苏尚贴订购4套夹缬花板,在久保麻纱的支持下开始恢复夹缬生产。 
  19902月,郑巨欣赴温州乐清、瑞安、永嘉调查浙南夹缬生产工艺,并未调查到薛勋郎的夹缬生产工艺,说明此时薛勋郎的夹缬生产尚未正式投产。 
  19906月,郑巨欣第二次赴温州调查浙南夹缬生产工艺。 
  19909月,日本友人久保麻纱在上海开设中国蓝印花布馆,其中陈列浙南夹缬,同时陈列了赵丰和胡平的第一篇调查报告。 
  199012月,郑巨欣《中国古代雕版印花艺术的研究》硕士论文答辩,论文中附录《浙南民间夹缬工艺调研》报告。 
  1991年,赵丰在《丝绸》杂志4-5期上发表《夹缬》一文;郑巨欣在《浙江工艺美术》第46期发表了《浙南民间夹缬工艺调研》一文。 
  19922月,浙南夹缬工具被陈列于中国丝绸博物馆印染厅;赵丰鉴定了辽代庆州白塔出土的4件夹缬罗作品。 
  199710月,东南大学刘道广与台湾《汉声》杂志合作赴浙南调研夹缬生产工艺。此后,《汉声》杂志编辑出版了《夹缬》专号,完整地记录了浙南夹缬的制作流程,其中称赵丰和胡平的调查报告为第一份浙南夹缬的调查报告。 
  2001年,时任《温州日报》记者的张琴开始进行温州夹缬的调查,并在以后的日子里发表了若干关于温州夹缬的连续报道。 
  2002年,郑巨欣在《文艺研究》第1期发表《浙江传统印染手工艺调研》,其中包括浙南夹缬。
  2003年,郑巨欣在日本《染織α》第7期上发表《中国浙江省南部地域に伝承されゐ藍板締の技法と文樣》。 
  2003年,张琴出版《乡土温州》,其中包括浙南夹缬的内容。 
  2003-2004年,赵丰、郑巨欣完成浙江省文化厅课题《中国古代夹缬工艺的研究和开发》,其中包括浙南夹缬的调查和辽宋时期夹缬作品的复原。 
  2004年,东华大学博士郑巨欣论文《中国传统纺织品印花研究》(东华大学,导师赵丰)中对夹缬的印染工艺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并复制了多件唐代和辽代夹缬。 
  2005年,浙江省苍南县文化局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夹缬,被批准列入省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06年,张琴出版《中国蓝夹缬》,将浙南夹缬升格为中国蓝夹缬 
  20065月,赵丰赴英国研究敦煌织物时分析了20余件唐代夹缬作品,后收于《敦煌丝绸艺术全集·英藏卷》第六部分。 
  20065-20079月,中国丝绸博物馆主持进行了浙南夹缬的再一次调研,同时在中国丝绸博物馆内举办了《千年夹缬传浙南》专题展览,展览获浙江省文物局评选的最佳内容设计奖。

 回应

·        

Ms Chen@乐创益 2010-06-2722:46:24

城北制靛人(一)作者:刘 剑
  
  靛蓝是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染料,无论是中国还是其它国家,其应用的历史都是非常久远的。在中国历史上,靛蓝的记载有非常清晰连续的脉络: 

记载 出处 年代 备注 靛蓝品种

五月,启灌蓼蓝 《夏小正》 夏代 现存使用夏时的最早历书 蓼蓝 

终朝采蓝,不盈一詹 《诗经· 小雅· 采蓝》 西周——春秋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葴,马蓝。 

《尔雅》释草第十三 战国——西汉 我国第一部解释词义的著作 马蓝

蓝,染青草也 《说文解字》 东汉 我国第一部据六书理论编制的字典,许慎著 
余就医偃师,道经陈留。此境人皆以种蓝染绀为业…… 《全后汉文》卷六十二 东汉 赵歧《蓝赋· 序》 马蓝 

刈蓝倒竖于坑中,下水……热时一宿,冷时二宿…… 《齐民要术》卷五种蓝第五十三 北魏 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农书 贾思勰 大叶冬蓝、茭赭蓝 

唐韩文公愈之侄有种花之异闻……染工曰:我家有公世治靛瓮,尝以莲子浸于瓮俟…… 《太平广记》卷四百九 野史杂说集 宋人 李昉编 

蓝,染草也…… 《农书》 元代 王祯 木蓝、菘蓝、蓼蓝 

凡蓝五种皆可为靛。茶蓝即菘蓝,插根活。蓼蓝、马蓝、吴蓝等皆撒子生…… 《天工开物》彰施第七 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
宋应星 菘蓝、蓼蓝、马蓝、吴蓝 

撞水必力士,一气三百余杵则成。缓歇一杵,捅水无声,则靛不佳 《物理小识》 清初 自然科学总论 方以志  

即产地如乐清之赤水垟、临海北岸之桐峙山,连种蓝之人…… 《染经》 民国——现代 温岭老染师吴慎因著 茶蓝 

  作为品质优良的天然染料,靛蓝的耐热耐光性能好,色彩鲜艳。从周朝到近代一直是某些地区种植的主要经济作物,不仅可以用来染色,靛蓝(主要是根)还是一味清热解毒的良药。但是随着合成染料的出现(德国化学家拜尔于1880注册了合成靛蓝的专利),用于染色的靛蓝的种植面积逐年减少,许多制靛的手艺人也纷纷缩小了生产规模。乐清城北乡里章村的黄宣法老师傅就是其中一个,他说在他爷爷那时候一年要打靛45缸,而到今年他只准备打8缸了。也许,明年我就不打了……”黄师傅说得有些惆怅。 

  乐清位于浙江省东南部沿海,东临乐清湾,南临瓯江,距离杭州三个半小时的车程。我们调研的白石镇、城北乡里章村就位于乐清市北部山区的中雁荡山脉。 

  111日(农历九月十一日)上午八点半从酒店出发,沿着蜿蜒盘曲的上山公路行驶了一个小时,我们到达了中雁荡的上坭村征集夹缬被。在村边上种着一畦畦长阔叶的植物,南向北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不知道。这是姜黄。姜黄!姜黄不是染料植物吗?我赶忙下车,在南向北的指引下询问了当地的村民。 

  请问你们种植姜黄用来做什么? 

  榨油。 

  还有其它的用处吗? 

  没有了。应该是中药吧。 

  姜黄何时种何时收呢? 

  姜黄一年生,清明前下种,春节前收割。(叶子枯萎后) 

  上坭村的姜黄已经不是用来染色了。村民们说,姜黄的根用来榨油,可以卖好价钱。成熟的根可达三斤重,一畦姜黄值上千元。因此,堂前屋后都是这长阔叶的经济作物。但是,在吴慎因的《染经》中依然记载着可以用姜黄染黄色,只是合成染料的出现使绝大部分的植物染料销声匿迹了,唯有靛蓝还时常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回应

·        

Ms Chen@乐创益 2010-06-2722:48:15

城北制靛人(二)  


我们又在赤水垟村、山峰垟村征集了几条夹缬被。于下午两点到达里章村,开始靛蓝制作过程的调研。 

  在今年五月初,我们为了了解浙南地区的民间染织,已经来过城北乡,当时选择的是章山村,向村长杨宣钱和书记张银青初步了解了靛蓝的种植、制取和销售: 

  章山村(包括里章村)都是从黄璮峒村分支而出的,当时村民每户都种靛青,但是不能连年种,一年种靛青,三年种水稻;在过去,村里的主要经济收入就是种靛。过去打靛一年两次,一次白露,一次立冬,如今销路不好,只打一次了。在30年前,靛青可以卖到20元每百斤(相当贵了),销路也不错,温州台州玉环福建等地的人都来收购,都是通过中介(当地人称之为牙郎)出售的。 

  我们采访的是老师傅黄宣法,68岁,开了家杂货店。早在半个月前,李益伦就帮我们联系了他,黄师傅爽快地答应了。 

  这是今年打的第二缸,靛青叶放到水里已经五天了,根据黄师傅的观察,是该打靛了。 

  制作靛蓝的第一步是发酵,首先将割下来的新鲜叶子浸泡到水里,一般需要三到四天视气温而定。在发酵过程中时常需要观察,当叶子浮起来时,要用靛耙压下去,使之发酵充分。同时,要判断发酵的程度,确定打靛的时间。所以,有时半夜都要起来看看、搅搅。 

  《齐民要术》种蓝第五十三中刈蓝倒竖于坑中,下水以木石镇压,令没,热时一宿冷时再宿中用木石镇压,使蓝草浸没于水中是为了发酵充分,这与黄师傅说的当叶子浮起来时,用靛耙压下去是同个道理,但是《要术》上热时一宿冷时再宿与里章村的普遍做法不一致,,时间似乎短了些。《要术》又言七月作坑,令坑受百许束,作麦秆泥泥之,令深五寸,以苫蔽四壁,从百许束”“五寸可见当时每缸的靛青植株的数量远不如现在,里章村中的靛缸(图1)深1米,直径3米,需要用靛青植株300多斤,那么发酵的时间确实应该长一些。而《天工开物》中水浸七日,其汁自来的时间则更长,难道是它的规模更大?黄师傅后来又提到第一缸的靛青发酵时间要更长些,因为是自然发酵,这与其汁自来是相符的。而随后几缸时间就缩短了,因为第一缸发酵产生的微生物可以应用到后来的几缸,那么热时一宿冷时再宿也未尝不可能。 

  在助手的协助下,黄师傅将已经变成深色的靛青植株用靛竂撩去,放到靛缸边的立方体的小坑内,里面已经有不少残渣了。这些残渣有两个用处:其一是使之继续发酵,从而产生更多的微生物,用于下一次打靛时发酵用,既节省了时间又能发酵充分;其二,最后的残渣是非常好的肥料,特别用于番薯。黄师傅一边撩残渣一边观察缸中汁水的颜色,只见水是绿的,偏褐色。 

  一般打靛选在早上九点之前,下午四点之后,张琴在《中国蓝夹缬》中写到熟练的靛农边打花边观察靛水颜色,称为看水门,日照之下坑水反光,水门很难目测准确。因为太阳升起或落山时光线的色温最稳定并且又有足够的亮

 回应

·        

Ms Chen@乐创益 2010-06-2722:52:31

城北制靛人(三) 

  下午两点,黄师傅拿出一桶准备好的蛎灰。舀一勺蛎灰放入靛桶,舀起靛缸里的水淋入靛桶,使蛎灰溶解,然后把靛桶放入靛缸,直至水位离靛桶口一拃,用木棒搅匀。接着向右倾斜靛桶,将三分之一的蛎灰水倒入靛缸中,此时靛桶里的水迅速变成天蓝色,黄师傅还是不停地搅拌,并且向左倾斜靛桶,缓缓地使汁水流入靛桶,同时晃动靛桶,在混合的过程中,天蓝色消失,靛缸中的水变成褐色,仿佛是泥浆一般。如此反复几次稀释,把三十多斤的蛎灰均匀地放入了靛缸。水面上已有一大半天蓝色的浮沫了。这时,黄师傅的助手拿着一把靛耙将汁水往下蛎灰的地方推搅。 

  乐清一带打靛用的几乎都是蛎灰。南伟然的《乐清传统民俗》中介绍了烧蛎灰:所谓蛎灰,指取自海底沉积的蛎壳……同时加水发热,使之成为氢氧化钙……在水泥未传入之前,蛎灰是建筑不可缺少的材料。我们在第二天傍晚走访了白石镇街口的烧蛎灰的钱师平,他告诉我们现在用蛎灰的越来越少,建筑用的都是石灰,因为石灰便宜便捷。 

  其实,蛎灰和石灰的主要成份是一样的,打靛用蛎灰应该是因地制宜的缘故(乐清临海,贝壳类资源丰富),蛎灰作为当地传统原料而被延续下来。关于石灰的用量,《齐民要术》中记载率十石瓮著石灰一斗五升,《天工开物》里写道每水浆一石下石灰五升,两者的料比都不相同,这应该是靛蓝因为品种和产地不同的缘故。 

  两点二十,精彩的打靛开始了。黄师傅和助手各拿一把靛耙,在两坑边站成犄角之势,用力推搅靛水,只见他们将靛耙斜插入汁水中,顺势斜向上推动,此时顺时针旋转的水面泛起蓝色的泡沫,在阳光的照射下蓝色中透着紫。打靛是不能停顿的,据说需要推搅上千次。泡沫越积越多,逐渐向圆周边移动,黄师傅也沿着靛缸不停地一推一搅,美丽的靛花仿佛似一床蓬松的蓝色棉絮,在清冷的深秋给我们带来了暖意。绕了靛缸一周推搅,靛花经不住要满出靛缸了。这时,黄师傅从容地拿出一瓶菜油,加了些许,又继续搅,观察一下颜色,继续加,一共倒了三次,约摸半两菜油。靛花变老了,呈深蓝色,并且渐渐地矮了下去,仿佛似蓝色的雪融化一般,最后消失了。靛缸中的汁水有点稠,并且浮着一层油花,在缸中央还有一小片蓝色的浮沫。此时,黄师傅停下靛耙,抹了抹汗,将近半小时连续不断地打靛使他的额角渗出不少细密的汗珠。 
  
打靛前后,蛎灰(石灰)和菜油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在古代文献中,都写到了石灰的使用,但是找不到关于滴加菜油的记载。曾经有人对靛蓝制备中石灰的应用做过研究,许润春等人认为石灰为靛蓝的生成提供碱性环境,使两分子游离的吲哚酚缩合氧化成靛蓝;另外,通过搅拌发泡,使石灰与溶于水中的CO2CO32-)形成碳酸钙,令不溶于水的靛蓝附着在碳酸钙分子上。这说明至少在1400年前,古代的劳动人民就发现了这个科学的方法。发泡完成后,当然需要消泡剂使靛蓝沉淀下去,聪明的古人经过不断地尝试就想到了菜油。菜油比水轻,且表面张力小,可以使气泡破裂,不溶于水的靛蓝碳酸钙分子沉淀。也许,菜油没有在文献中出现可能是作为一种打靛的秘诀,不肯轻易示人,正如黄宣法老师傅所说的,打靛本身就是传男不传女的一门发财致富的手艺(在过去)。打靛的过程,《齐民要术》和《天工开物》中都有记载,不过只是寥寥数语。 
  
今天的活干完了!黄师傅说,明天六点过筛。在汉声108期中《夹缬中国土布系列》中记叙靛青在大坑里沉淀三到六个小时后,过筛出靛,而黄师傅需要十多个小时。汉声又提到小坑里的靛青至少要沉淀七天的说法,因此可以推断沉淀时间长短不同,所获得的靛青的浓度也不同。

 回应

·        

Ms Chen@乐创益 2010-06-2722:54:39

城北制靛人(四)  

由于山上没有旅馆,第二天我们早上五点不到就出发了。天很黑,人很困,向导李益伦叫了他的朋友开车送我们上山。半小时后,蜿蜒盘曲的山路就被甩在身后。时间还早,我们在黄宣法师傅家稍作歇息,只听四处都是狗吠。天蒙蒙亮了,黄师傅穿着雨靴带着我们来到打靛处,开始放水。只见他捅开靛缸底部的小孔,刹那间绿色的汁水喷泻出来,冲入下面的稻田,稻田中的水逐渐变深,最后成为铁锈色。据李益伦说,放出的水能使泥鳅跳出来。在放水的同时,黄师傅又舀了一桶汁水,他说,洗缸的时候不能用清水,要用原来的汁水,否则会影响靛青的饱和度(浓度)。水需要放一个小时,正好我们吃早点。(用汁水洗缸,正如化学合成中的多次过滤,仍然用母液清洗沉淀物。) 

  太阳已经从山那头露出来,令冷清的空气有了暖意。当靛缸露出小孔,黄师傅抓起一把黄泥揉成团,跳到缸里,堵上缸底的洞,接着用脚搅动汁水,用长柄勺舀起一勺靛水倒到缸沿边的盾形凹槽处上,靛水顺着水管流到竹筛上,竹筛架在靛缸边的水泥小坑上,他的老伴前后来回推动竹筛,并不时把残留的枝叶团成团,用力地挤出汁水。大约过了四十分钟,过筛完毕。接着开始洗缸,黄师傅用勺子从靛桶中舀了汁水,洒到靛缸里,将靛缸边上附着的靛蓝冲洗下来,然后再倒到靛筛上过滤。靛缸是有坡度的,便于汁水集中一处处理。最后黄师傅用手在剩下一滩汁水里捞残渣,结果都是腐败的枝干。 

  九点半,阳光照在田边的稻草垛上金黄一片。我们跟着黄师傅沿着田埂走到田对面的小坡上割蓝草,准备下一缸的发酵。黄师傅给我们讲述了蓝草的种植,与《中国蓝夹缬》和《夹缬中国土布系列》上的描述是一致的。此外他还提到,蓝草种植的环境很重要,曾经有人向他要了些种到乐清东塔山上,结果种出来的蓝草叶子薄而小,无法制靛。我们在五月份的时候曾经带了几棵蓝草回杭州,种在博物馆,结果全都死了。可见海拔、气温、水土都对蓝草的生长有影响。 

  在《天工开物》中写道凡蓝五种,皆可为淀。茶蓝即菘蓝,插根活。蓼蓝、马蓝、吴蓝等皆撒子生凡种茶蓝法冬月割获,将叶片片削下,入窖造淀。其身斩去上下,近根留数寸,熏干,埋藏土内……闽人种山皆茶蓝,其数倍于诸蓝。关于蓝草种植描写的非常详尽,并且同乐清当地的方法很相似。但是关于蓝草的品种似乎有些偏颇。乐清隶属温州,温州与福建接壤,那么闽人种的茶蓝似乎应该和乐清的蓝草同一品种。《夹缬中国土布系列》中认为乐清的蓝草即钱胜华的蓝靛应该为菘蓝,而根据徐国钧的《中草药彩色图谱》,菘蓝的图片与我们所见的蓝草截然不同。可见汉声也犯了个小小的错误。 

  制靛基本完成,只剩下最后的干燥。黄宣法师傅制取的靛蓝只是半成品,。他把半成品卖给乐清白象镇的一位老师,那位老师还需要进一步加工,销售到美国。由于前几年靛蓝生意好,有些人不法之徒掺了许多杂质,结果失去了信誉,如今美国人就不大愿意买。一般靛蓝的产率为150kg(原料):60kg(半成品):5kg(成品)。在黄师傅家里,我们还看到六大桶靛蓝,据说是台湾人定购的,我曾听说过台湾某个博物馆在做靛蓝染色的DIY,不知是不是他们要的。

 回应

·        

Ms Chen@乐创益 2010-06-2722:58:07

夹缬雕版
作者:郑巨欣

  浙南夹缬的存在,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山多林多,因为有资源丰富的林木业,所以使用木料的情况非常普遍,浙南木料的使用见之于衣、食、住、行、用、赏、玩等方方面面。与此同时,喜欢美观和装饰的浙南人并不限于简单地就地取材使用木料,而是根据功能的需要创造了不同形式的器物形式,并且在器物的表面甚至整体造型都采用了雕镂画刻的技艺,使原本质朴无纹的器物变得美仑美换。这就是民间艺术,也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的环境造就的。 

  浙南的夹缬发展离不开雕刻花版,由于浙南地区人杰地灵,木材资源丰富,所以夹缬工艺得以在这片土地上延续历史,代代传承。但是,夹缬版所用的木料并非一般的木料,传统雕版料选用栎树类木材。属树种较多,国内外一般分为白栎和红栎两大类,我国根据其材性分为麻栎、槲栎类、高山栎类等。栎树,壳斗科,落叶乔木,又名柞树、柞栎、橡、枥、橡栎、橡子树、青棡,因下部干枝有刺,也俗称葫芦刺。多见生长于山坡、山背处,喜荫,出产率低。木材重硬,耐磨、耐冲击,木质细密,较耐水湿富弹性,不易开裂。过去,我们不清楚雕版的木料性质,有榆木、野糖梨木、红茶木之说,后经笔者多次与夹缬印版的雕刻艺人交流、实地考察树木生长形态并核对树种科目,知原说皆值得商榷。推测原因是口承所误,因为据笔者所寻访的,不少曾有过雕刻花版经验的艺人或间接了解的人,关于此木材的书面文字竞无一人能写得出,听到最多的发音便是“Li mu”“zùo mu”“hong zùo mu”。温州方言复杂,市区乡镇也有差别,所以将混淆也是不足为奇的。 

  浙南夹缬印版全套共17块(图2),每块版长宽尺寸相同,通常长43厘米,宽17.5 厘米左右,不同时期的刻版尺寸还会稍有差别。缬版的厚度除首尾两块明显增厚,其余15块相同,一般为2.6厘米左右,首尾两块约为5.5厘米。雕版的雕刻形式,中间15块为双面阴刻,首尾两块为单面阴刻。阴刻形成的凹槽,槽槽相通,以流畅染液。染色时,染液通过雕版侧壁凿孔灌入,凹槽与凹槽之间在槽底凿暗孔相互沟通,版与版对拼的雕版平面图案完全吻合。17块雕版一次性印制完成16幅图。除了用17块雕版印16幅图的夹缬被面,民间还有雕刻两块版印制单幅对称图案的。 

  由于夹缬印制采用浸染法,即将印版浸入染料中进行染色,所以对于夹缬相合的严密度要求特别地高。夹缬工艺中对于印版雕刻的要求非常地高,某种程度上说对于表面平整的要求更高,因为一旦印版不平合,染料即会渗透到非印花部位,直接造成废次品。所以,民间艺人要求雕刻印版前要磨平版面,面整的版面制作要求面面相合的时候能产生吸附的感觉,因为中间不能有一丝毫的缝隙让空气流入。可以想像,如果17块印版都必须达到这样的工艺要求,势必雕刻艺人的手艺要非常高而且还要有丰富的经验。据现存资料的调研结果,夹缬印版的雕刻艺人,以瑞安高楼苏姓一家最为有名。现在能够雕版的艺人是陈花和她的儿子苏立洲,苏立洲是雕版世家,其父苏士光,祖父苏尚贴一生以雕刻花版为生,技艺高超,远近闻名。温州除苏家以外,还有不少雕刻艺人均能这门手艺,只是不像苏姓一家专门以雕花版为业而已。由于夹缬印制采用浸染法,即将印版浸入染料中进行染色,所以对于夹缬相合的严密度要求特别地高。夹缬工艺中对于印版雕刻的要求非常地高,某种程度上说对于表面平整的要求更高,因为一旦印版不平合,染料即会渗透到非印花部位,直接造成废次品。所以,民间艺人要求雕刻印版前要磨平版面,面整的版面制作要求面面相合的时候能产生吸附的感觉,因为中间不能有一丝毫的缝隙让空气流入。可以想像,如果17块印版都必须达到这样的工艺要求,势必雕刻艺人的手艺要非常高而且还要有丰富的经验。据现存资料的调研结果,夹缬印版的雕刻艺人,以瑞安高楼苏姓一家最为有名。现在能够雕版的艺人是陈花和她的儿子苏立洲,苏立洲是雕版世家,其父苏士光,祖父苏尚贴一生以雕刻花版为生,技艺高超,远近闻名。温州除苏家以外,还有不少雕刻艺人均能这门手艺,只是不像苏姓一家专门以雕花版为业而已。

 回应

·        

Ms Chen@乐创益 2010-06-2813:55:54

附:雕版艺人黄其良及其家人

自述黄其良: 

  男,汉族,19581月出生。浙江省瑞安市高楼乡大京村人,住大京村京桥路126号。 

  1972年,15岁刚上初中一年级,我父亲认为农村人读书没有用,还是学做手艺好,将来不要种田。我就听父亲的话。初中一年级没读完,随岳父苏尚贴学雕夹缬花版。刚学很苦很累,一年后能掌握基本功,成为岳父得力助手,并随岳父到温州、乐清、永嘉、瑞安、平阳、文成、苍南等地染坊雕夹缬花版。四年后,熟练掌握十几道工序全部技术。 

  1972年底应征入伍,服役四年83年退伍,又随岳父从事雕刻,但生意不再起色。两年后放下手艺出去,大大小小的生意都做过,在2000年办皮鞋里皮加工场至今。从放下手艺至今为苍南薛勋郎雕6副夹缬花版,为苍南肖江何子绍雕3副,为乐清白石陈松尧雕2副。今年为中国丝绸博物馆雕过10粒,为中国美术学院雕过10粒。使蓝夹缬印染延生至今。这十年来接受过有关媒体和专家多次采访,主要单位有:中国中央电视台,浙江电视台,瑞安电视台,瑞安文广局,瑞安日报社,苍南文化局,南京美术学院,今年六月份又接受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采访。特别是中国民间美术遗产保护与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张琴六年跟踪采访,结果无数次电话,详细了解雕版全过程,并撰写了《中国蓝夹缬》一书,为她提供了不少史证、物证。 

  由于现代轻纺业和印染的飞速发展,蓝夹缬已成为历史遗忘的角落,现在农村再没有人把蓝夹缬被单作为青年男女结婚必备品,没有了市场,就不能生存,为了生活只得寻找其他谋生之道。但偶尔接一点活来做,也是有关专家作为研究之用。 

  夹缬印染技艺流传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花版制作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如果得不到国家保护,政府支持,将毁于这一代人手中。近年来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很重视,夹缬花版雕刻技艺今年已被瑞安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希望有关专家加以重视。 

苏仕琴: 

  女,汉族,195910月出生。浙江省瑞安市高楼乡大京村人,住大京村京桥路126号。1971年与黄其良订婚,197214岁父亲就不让我读书,要随他学雕夹缬花版技术,当时我很想读书,后来还是照父亲的意思开始学艺和其良一起学。那时候我父亲生意很好,还叫了几个帮工。刚学雕版时很辛苦,后来熟练了也就习惯了,雕夹缬花版生意最好是1979年。1980年后就没有生意了。在业余时间,我19岁跟父亲学唱戏,21岁又学唱温州鼓词,我父亲他是唱班里正吹,即是拉京胡,吹唢呐。雕版没有生意就随父亲在唱戏班唱戏,有时去唱温州鼓词。83年结婚后就很少去唱戏和唱鼓词,后来都在家干家务事。近几年接几副花版,我都有帮助做好的。 

  夹缬雕版是我的祖传,现在没有其他人会做,只有我夫妻能做,如果失传是很可惜的,但没有生意是不能支持的。我儿子黄祥钊很想学这门技术,把它传下去,今年在我们雕版时,他也学了一个月多。 

黄祥钊: 

  男,汉族,19842月出生,浙江省瑞安市高楼大京人,家住大京村京桥路126号。2000年初中毕业后,学过理发、缝纫,后来开服装店,现在在瑞安金百利钻石店上班。小时候,看过父母在雕花版,但看不懂,近几年父母多次接受媒体及专家采访,才知道夹缬雕版是中国民间艺术流传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现在已面临失传,我感到十分惋惜,也很想学父母的手艺,把它传承下去,今年六月份为乐清陈松尧雕版时,我随父母学做一段时间。因没有生意只得放弃学艺,为了生活又去上班。

 回应

·        

Ms Chen@乐创益 2010-06-2814:45:34

薛老板的夹缬作坊

作者:刘 剑

  中国自古以来对手艺人是不大尊敬的。孔子在成年后回忆年少时的经历曾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根据先秦的多种文献记载,孔子确实多有谋生的手艺。这原本是大圣人讲述自己的励志过程,但同时也反映了古代对手艺人的轻视。虽然手艺人的地位低卑,但是手艺人的收入却是诱人的,特别是开染坊。山东民间就有这么一句俗语:开了染坊,干了药铺,忘了短路,也就是说如果开染坊、开药铺,即使短路(打劫)这一生财捷径也不会有人去干了。浙南夹缬简单地说就是染色,制作夹缬被也就是开染坊。在古代,染色自然是被读书人看不起的手艺活,在明代刘基编著的《多能鄙事》中,就有关于染色章节。然而,夹缬制作的利润却是可观的。在张琴的《中国蓝夹缬》一书中就记述了温州当地村民70年代卖蓝花布月赚1500元的惊人秘密

不过,如今的夹缬却面临着失传的难堪境地。20064月,我第一次听说了夹缬——这一列中国古代四种印花之首的工艺;5月初第一次见到了蓝白色彩,明快图案的夹缬被,同时在温州苍南见到了仅存一家的薛氏夹缬作坊,欣赏了流传千年的夹缬工艺,不禁为之惊叹!染坊的主人——薛勋郎起初着手夹缬也是因为这一行当的丰厚利润,但是随着现代工业的高速发展,机器和化学染料的入侵,使传统的染色工艺——夹缬日渐示微。真正的手艺人陈康算老先生仙逝后,薛勋郎不得不从薛老板的角色转换成薛师傅。如今,薛勋郎不仅没赚一分钱,还赔上了近30万元。 

  59日下午,我们浙南夹缬调研组一行八人协同中央电视台10套的拍摄组来到了温州苍南县宜山镇八岱村,见到了夹缬的唯一继承人薛勋郎,见到了他简陋的染坊,见到了上百条精美大气的夹缬被。 

  出生于普通农家的薛勋郎与夹缬结缘纯属偶然。从部队退伍后,依据苍南沿海优势,薛勋郎经营起了水产,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温州特色经济大潮也使薛勋郎怦然心动。一次偶然的机会,薛勋郎结识了热爱中国蓝印花布的日本老太久保玛萨。无意之中,久保在薛勋郎随身携带的旧土布中发现传说中的夹缬,欣喜之余她问薛勋郎能否恢复这一工艺,并且提供启动资金。于是,薛勋郎回到苍南,找到了染坊老师傅、找到了雕版老匠人、找到了织布老婆婆……足足一年多,才理清头绪,备齐材料。此后的艰辛与曲折在张琴《中国蓝夹缬》中一笔笔记录了下来。

 回应

·        

Ms Chen@乐创益 2010-06-2814:48:15

薛老板的夹缬作坊(续)  

走进薛师傅的家,只见两面墙上已经挂满了夹缬被,有灯笼图、龙凤图,还有十六幅画面的百子图。拍照的拍照,摄像的摄像,而薛师傅进了里屋捧出一堆蓝色的被面,拍照的,摄像的赶忙也拥了过来。只见薛师傅拿出一条古朴的被面,其上印着牡丹、凤凰、花瓶和琴棋书画,色彩已经变浅,但是非常得均匀。此类图案在丝绸和瓷器上非常多见,寓意吉祥富贵,然而以十六幅画面四排印在被面上却是第一次看到,似乎也正是浙南夹缬的特色。初次见夹缬的人往往会禁不住叫出来:这不是蓝印花布嘛!但稍稍一欣赏,便发觉根本就是两回事。夹缬被的图案仿佛是用印章盖上去的,十六组图案蓝白分明,落落大方。而浙南夹缬的另外一个特色则是许多图案中藏着一个个戏剧故事,《龙凤阁》、《牧羊记》、《四郎拜母》、《西厢记》等。薛师傅指着一条印有对马、对鸟、对瓶的夹缬被说道,这件东西有上百年的历史了。我不禁寻思盛行唐代的夹缬何时从宫廷传入了民间,何时从五彩的丝绸转变为蓝白的棉布呢?前一个问题在《唐语林》中有记载:婕妤妹适赵氏,性巧慧,因使工镂版为杂花之象而为夹缬。因婕妤生日,献王皇后一匹。上见而赏之,因敕宫中依样制之。当时甚秘,后渐出,遍于天下。而后一个问题却无从考证,也许是因为彩色制作过于复杂,老百姓只能享用蓝白两色的棉质被面了。 

  夹缬被的制作工艺流程在台湾《汉声》杂志108期《夹缬——中国土布系列》上有详细地记录。其中制作一条夹缬被的关键在于两个方面,其一为夹版,其二为染色。 

  夹版共十七块,一号版和十七号版为单面雕花,其余十五块为双面雕花。每一面雕花可以夹印出半幅图案。薛师傅在儿子的帮助下为我们演示了夹花版。首先取出铁制的夹缬框架,将一层土布平铺在铁框上,放第一号版,雕花面向上,回铺土布盖在版上。接着放二号版,回铺土布,直至第十六号版。最后十七号版雕花面向下叠放,装花版完成。随后,薛师傅立起框架的铁杆,套上螺帽,旋紧。这是一个力气活,只见薛师傅的儿子脱掉外衣,用脚抵住框架,一边的薛师傅用手顶住,旋完四颗螺帽已经是满头大汗。 

夹缬,作为防染的一种,能否夹印出清晰的纹样,版与布之间的紧密程度是非常关键的。后来薛师傅提到了堆积在里屋的五百条次品,其中一部分就是夹坏的,而另一部分是染坏的。 

  染色是一门大学问,古代用的是天然染料,大部分来自于某些含有色素的植物。如今,几乎所有的纺织品上的染料都是化学合成的。而传统的浙南夹缬用的仍然是天然染料——靛青。染料的染色原理一般有三类:直接染、媒染和还原染。靛青属于第三类,是还原染料。古代靛青染用的是酒糟发酵,微生物反应产生H,比较费时。现在使用保险粉还原,立即能够使不溶水的靛蓝素变为水溶性的隐色体。在夹花版之前,薛师傅就已经准备了染料,染色时,将装有花版的铁框吊起,平衡,缓缓地浸没染液中。大约过了20来分钟,起缸,在空气中氧化5分钟,使隐色体又变回不溶水的靛蓝素。接着再下缸,浸染。具体的时间和浸染的次数根据个人对颜色深浅的喜好而定。 

  大约忙活了一上午,卸版水洗后,一条八幅图案的夹缬制作完成,将两条夹缬裁减拼合,便能制得十六幅的夹缬被了。 

  看了整个制作过程,我们似乎觉得夹缬的制作并非传说中的那么神秘与繁复,然而仔细回想,薛师傅展示的工艺可是千百年来多少能工巧匠的智慧结晶呀。所谓大巧若拙大象无形,正是此番道理。单单是雕版就暗藏玄机。 

  夹缬在染色时,雕花版必须具备防染和着色的功能。图案上的阳纹可以防染,雕刻成的明渠暗沟则是花版的奥秘所在(见汉声《夹缬》第16页)。阴纹的明渠要连绵不断,染液可以从容流入。横洞和直洞的设计更能使染液顺利的流经雕版的边缘和末梢。暗沟能使图案断绝的部分也能上色,典型的就是百子图中童子的脸部。如图:童子脸部的眉眼口鼻的图案是独立的,和明渠不相连,只以两个与花版底部相连的横洞和暗沟相接。第一个横洞由耳下直通眉眼的暗沟,第二个横洞由另一侧脸颊部位,经口鼻的暗沟连接第一个暗沟。如此在小巧的童子脸部可以接受来自横洞的染液,保证色彩的饱满。我们可以在花版下缸染色的时候发现,液面在瞬间形成几个小的漩涡,这就是明渠暗沟造成的现象。此外,关于花版的材质是有讲究的,据说选用的是一种红木,产于苍南和福建山区。叶子较小,木质坚硬,雕刻前需要先浸水若干天才能行刀。我们发现薛师傅在夹缬制作前,花版也是从浸泡的水中取出,问其缘由,他笑而不答。我询问了相关人士,他们回答两种浸泡的原因是不一样的。第一种浸泡是将新鲜木材的汁液浸泡出,类似于家具制作的前加工;第二种是通过浸泡使木板平直,因为许多人都知道木板长期放在空气中会变形,从而避免夹花时染色不匀,这种同古代丝织物修复时回潮平整应该是同一道理。

 回应

·        

Ms Chen@乐创益 2010-06-2815:20:58

乐清市蓝夹缬技艺调查报告(一)

作者:南向北

  夹缬本指古代朝廷中染制出图案花样的丝织品,后流传民间,在棉织品上染制,也称夹缬。我国浙南地区以蓝草汁为染料,在丝或棉织品上染制出图案花样的,我们就称为蓝夹缬 

  自古以来,蓝夹缬一直流行在浙南地区,有着浓厚的地域性和鲜明的独特性,时代的发展使蓝夹缬技艺濒临消失。 

  据悉,乐清市北部山区还有人种植蓝草,还有蓝夹缬作坊存在。我们怀着探密的心情,本着抢救的旨意,于2006年至2008年间,对乐清市进行一系列的实地调查。 

  乐清市位于浙江省东南沿海,北距省会杭州市248公里,介于北纬27°58′—28°32′,东经120°47′—121°-15′之间。东临东海之乐清湾,南临瓯江,西与永嘉县毗邻,北与黄岩交界,东北与温岭县接壤。背山面海,海岸线长达129.6公里,北部为雁荡山脉。气候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和湿润,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均气温17.7℃。就是这样优越的环境,使得乐清的靛青品质上优,声名远扬。 

  一、靛青 

  乐清的靛青业到底始于什么时候?从史料记载来看,《乐清明·永乐县志》土产章中提到蓝靛,说明在明代永乐年间,乐清的蓝靛已成为当地的主要土特产,可见其历史之久,产量之多。至于上溯到什么时候,暂无考。访问了许多老靛农,他们都说:我们祖祖辈辈、家家户户都种靛青 

  当地群众把统称为靛青。其实,用蓝草汁制成的染料叫靛青。而蓝草有好几种:木蓝、山蓝、蓼蓝、菘蓝等。乐清种的是山蓝,主要集中在城北乡和白石镇山区,并延伸到周边的四都乡、西联乡。这些地方都属雁荡山脉,称中雁荡山,这里重峦叠峰,连绵逶迤,平均海拔500余米,终年云雾缭绕,很适合山蓝生长。每年清明插种,霜降收获,叶子可提前采摘先行制靛。土地得三年轮种一次。 

  制靛需要十几道工序:
1
、采摘。割蓝草的顶部,摘下部的叶子,剩下端一尺许的茎留作蓝种藏于地窖。
2
、下缸。将蓝草切成短段放在直径约2.5米,深约1.5米的靛缸里,每缸约容350斤。
3
、浸酿。往靛缸里放上九分缸的清水,让其浸酿,视气温高低定时间长短,一般浸酿3-7天,每天搅拌几次,视腐烂即可。
4
、撩靛渣。用靛撩将靛缸里的蓝草渣撩起放在旁边的小坑中,加水再浸酿,其汁并入下一缸,起到酵母作用。
5
、加蛎灰。按100斤蓝草11斤蛎灰的比例往靛缸里加蛎灰。
6
、打靛(即搅拌)。用靛耙使劲在靛缸里推打,打到起靛花,花色变老为止。
7
、加菜油。在靛缸里加少许菜油,趋散靛花。
8
、卷靛渣。用靛耙在缸中打圈,形成漩涡,将靛渣旋成一堆,便于清除。
9
、沉淀、放水。沉淀4-6小时,放掉靛缸上部的清水。
10
、去渣、过筛。捞去缸底漩涡里的杂渣,将靛缸里糊状的靛青过筛到旁边的储存坑里,再沉淀。
11
、储藏。放掉储存坑里上部的清水,就是稠糊状的靛青,运回家中存放于缸中。这才大功告成。 

  蓝草全身是宝,叶和顶部制靛青,下端茎部作种,根部是药材板蓝根,打出来的靛花取之晒干便是中药青黛,制靛后剩下的残渣还是上好的肥料。 

  上世纪70年代以前,这里的人们世世代代、家家户户以种、制蓝靛为主业,近水处布满了靛缸,就拿小小的黄檀硐村来说,共有靛缸80多口。当时靛青价格高于其他农产品,大多数山民靠靛青发家。查这一带山村,那些古老的大宅院都是靛青业发家所建,其建筑风格和豪华程度不亚于城里的,有的甚至超过。真让山下人眼红,许多地方也曾学种蓝草,但都以失败告终,要么烂根不成活,要么叶薄制不出好色,打不出产量,反而亏本。乐清山区的靛农们靠这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凭着祖先传下来的精湛技艺,生意做得很大,靛青运往四面八方。每年农历11月份,县城的金、银溪河畔车水马龙,靛农们将一担担靛青挑到河埠头,由牙郎(中介人)收购下船,运往各地卖给染布坊。销路有温州地区各市县、台州地区各市县及福建省部分地区。 

  从20世纪初开始,德国的硫化蓝进入我国,靛青业受到影响,产量逐渐减少,到70年代后期,许多靛农被迫停业。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现代化的商品充足,古老的蓝染织品不用了,靛青也就无用武之地了。靛农们纷纷下山改行。不过,零零星星地还有那么几个人在种。因为,偶尔还有人来买靛,买家来自台湾、南通(江苏省)桐乡、义乌、苍南(浙江省)、青岛、北京、上海。每百斤靛青130元左右,比起其他农产品,这样的价格太低了,最后几家靛农也准备不种了。 

  2007年下半年,乐清市人民政府将蓝夹缬技艺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中雁村陈松尧师傅的蓝夹缬作坊重新开炉。一时间买不到靛青,物以稀为贵,那最后一抹靛蓝价格突然猛涨,每百斤600元。靛农们纷纷又重新开始种蓝草。

 回应

·        

Ms Chen@乐创益 2010-06-2921:56:56

 二、蓝夹缬 

  乐清的蓝夹缬技艺从何时开始,暂且无考,从遗留下来的实物看,约150年。 

  20世纪70年代以前,乐清全县除雁荡以北,靠台州一带地方流行蓝印花布,没有蓝夹缬外,其他地方基本上每个村庄都有家庭染坊,每个集镇和县城都有好几家染布店。染料都用靛青,有染单色布和纱,染得最多,最赚钱的是蓝夹缬 

  蓝夹缬技术含量高,用刻着精美图案的木雕版夹紧坯布印染,染出来的棉布蓝地白图案,清清爽爽,非常漂亮,专用作被面。乐清人称之夹花被夹版被。一般人结婚至少有两床夹花被,因是婚嫁必备之物,故图案内容吉祥、喜庆。如:百子图、状元得中、五子登科、凤凰牡丹、双喜临门等。时代的变化,图案内容也跟着变化,如:大办农业、大炼钢铁、卫星上天、工农联盟等。 

  蓝夹缬家家有,人人用,染布坊里生意火。白石镇中雁村的蓝夹缬制作老艺人陈松尧师傅与老伴回忆当年的情景说:以前我们生意很忙,每天不分昼夜,全家大小齐上阵,8只染缸,三副雕版,每天能染6条被面,每条收加工费6元钱,当时国家工作人员月工资才20多元。 

  20071029日,陈松尧那停了30来年的染坊,在乐清市政府和有关人士的帮助下重新开炉。陈松尧师傅用的是传统印染法。染房里,发酵好靛青,调节好温度,温度高了开窗、门,低了在缸边灶里煴砻糠,酒糟和蛎灰是调和剂。 

  蓝夹缬制作过程:
1
、去浆。将坯布放在锅里煮熟,泡洗去浆。
2
、理布。按雕版尺寸要求,把半湿坯布折理。
3
、上版。将折叠好的坯布夹在雕版中。
4
、上箍。用铁箍套住整组夹版(一副雕版17块,正好夹印一条被面)。
5
、敲花版。将一块块榫头用棒槌敲进夹版组上端,越敲越紧,一直敲到敲不进去为止。
6
、挑布边。用竹条挑开露在夹版组外的坯布边,不让粘拢,重要部位用小竹条撑着,为的是着色均匀。
7
、下缸。将沉重的布版组放进染缸。
8
、印染。布版组在染缸里每隔10分钟被提上来一次,反复几次,视色而止,期间还要翻面染。
9
、出缸。将染好的布版组提出来。
10
、冲洗。将布版组放在离地面的架上,用清水冲洗表面浮色。
11
、吸水。用布将布版组包裹,撒草木灰其上吸干水份。
12
、卸架。卸下布版组上的铁箍,将布取出。
13
、晾布。染好的蓝夹缬在高高的竹架上晾干,完成。 

  制靛蓝夹缬制作工艺都无法量化,全凭经验传承。 

  在上世纪40年代后,山外的染坊纷纷改用硫化蓝,可中雁荡山一带的染坊一直都用靛青,从未用过硫化蓝。陈松尧说:我们山里到处都是靛青,干吗要用硫化蓝?再说,这里的老百姓喜欢靛蓝,夏天盖着不怕长痱子,孩子不怕上呼吸道感染。从工艺上讲,硫化蓝不如靛蓝好看,不清爽。 

  在乐清,久违了的蓝夹缬技艺又被人们所关注。20081113日,城北乡黄檀硐村委带着自村的蓝夹缬制作老艺人卢发桂去陈松尧家参观,并带回靛青脚,要把黄檀硐的老染坊恢复起来,把这个中国景观古村落的文化内涵挖掘出来,让蓝夹缬技艺带动旅游业。

 回应

·        

Ms Chen@乐创益 2010-06-2921:59:29

乐清农村的家庭纺织

作者:罗 群

  根据对乐清附近农村(西乡镇和虹桥镇玛瑙村)农户保留下来的纺织机具考察和走访具有传统手工纺织技艺的农妇发现。过去农村家庭一直自己纺纱织布,所用方法与古代文献记载非常相似,织布原料有棉和苎麻两类。 

  以棉为原料所织的品种较多,有平纹布斜纹布双纱布绕纱布方胜布椒眼布三纱罗等,除三纱罗外,都可用做染蓝的坯布。三纱罗不染色用做面巾、脚布。 

  以苎麻为原料织成的布,称为夏布或苎布,供制夏衣或床帐。苎麻制成的苎线,用于缝衣、缝鞋底、接网。 

  1.棉织的工艺与机具 
  经线的制作工序 
  纺纱——返籰——拨纱——上浆——调纱——整经——织造 
  纬线的制作工序 
  纺纱——返籰——卷纬——织造 


  1.1.1 纺纱 
  工具:纺车 
  操作:先将棉花弹松,摊在桌或板上,用一根比箸粗而长的圆竹棍,放在上面用手助之滚成条形,抽去竹棍,成为所谓花支。将花支绕在笋壳上,笋壳紧裹在筳(纺锭)上,然后纺妇左手执花支,右手拇食中三指配合使纱的粗细达到均匀,双脚一前一后踏动踏板,最后将细纱绕在笋壳上。《天工开物》中关于纺纱的记载(棉花)弹后以木版檫长条,以登纺车,引绪纠成纱缕。然后绕籰牵经就织。凡纺工能者一手握三管纺于铤上。 
  
1.1.2
返籰 
  工具:籰车(当地人称为摇太头)、籰(图2 
  操作:将籰插在摇太头的轴上,右手握住籰的一角旋转,左手调纱,将笋壳上的纱线返绕到籰上。 
  
1.1.3
拨纱 
  工具:籰、籰车、拨斧头(活动绷架)(图3 
  操作:拨斧头的双臂可以旋转,将它转至最大角度,其心插在籰车轴上,拨斧头一臂上有孔可以插入手柄,右手握手柄旋转,左手调引从籰上退卷的纱线,将纱线绕在拨斧头上。由于双臂转角大于90°,纱线对活动臂的压力使其正转自锁,绕完后反转合拢双臂,退下纱线成绞。 

  1.1.4上浆 
  操作:将绞纱放在水中煮沸(炠纱),炠后用番薯糊浆洗,晒燥。 
  《农政全书》中棉纱绞纱上浆的记载:南中用糊有二法:其一将棉繀作绞,糊盆度过,复于拨车转轮作繀;次用经车萦回成纴。吴语谓之浆纱。” ① 

  1.1.5调纱 
  工具:籰、籰车、四爿弓花 
  操作:晒燥后的绞纱套在四爿弓花上返绕于籰上 

  1.1.6整经 
  工具:籰、经耙 
  操作:将经纱籰排列起来,其纱各自穿过经藤(竹条)上的孔(孔与孔之间的宽度大于籰的宽度),并在一起握在操作者手中。操作者忽左忽右,把纱挂在梯子两端所置的经耙齿上,俗称经布。经好后,将纱头逐一用掭筘刀穿过筘,俗称掭筘,然后将经纱连筘移置经轴上。 

  《天工开物》中关于经具(溜眼、掌扇、经耙)的记载凡丝即籰之后,牵经就织。以直竹竿穿眼三十余,透过篾圈,名曰溜眼。杆横架柱上,丝从圈透过掌扇,然后绕缠经耙之上。度数既定,将印架捆卷。既捆,中以绞竹二度,一上一下间丝,然后扱于筘内。扱筘之后,以的杠与印架相望,登开五、七丈。或过糊者,就此过糊。或不过糊,就此卷于的杠,穿综就织。” ② 

注释 
:陈维稷.中国纺织科学技术史.科学出版社.北京.1984241 
:潘吉星.天工开物校注及研究.巴蜀出版社.成都.1989316

 回应

·        

Ms Chen@乐创益 2010-06-2922:01:10

1.1.7织造 
  工具:绢机、带织、凳头机 

  绢机属于双综互动踏板织机,用于织布,其原理与江南农村绢织机大致相同。两片踏板分别控制两片综,一上一下形成开口。 

  带织与凳头机用于织带。带织的机架长度可以伸缩,经线绕成环状套在机架上后,伸长机架可以绷紧经线,经线有色经和白经两种颜色并按一定的规律排列,它们又被分成上下两层,上层经线穿入带筘中,下层经线穿入单片综内,带筘的一个作用是按规律排列色经与白经,另一个作用是形成一个自然平纹开口,还有一个平纹开口由综片提升而成。每一个提花开口都以平纹开口为基础再用打纬刀取舍几根经线形成,织成的图案是经锦组织。织妇根据已有的纹带成品图案上每一纬经线的组织规律决定取舍经线,纹样可以很长没有循环,对于简单的几何图案,织妇默记规律,无须参考成品。凳头机织的带很窄,经线分别穿入凳头竹条的孔和缝中,上下移动形成平纹开口,默记口诀用手取舍经线,可以织出简单图案。 

  2. 苎布的制作工艺与机具 

  2.1经线的制作工艺: 
  沤麻——绩麻——加捻——卷纬——织造 
  纬线的制作工艺: 
  沤麻——绩麻——加捻——整经——织造 

  2.2沤麻 
  将纤维用水浸涨,脱去苎麻韧皮纤维所含的胶质,将纤维呈束状显露和分离出来 
  2.3绩麻 
  将较短的苎麻纤维续成长条,具体方法为在麻缕的接头处用指甲劈细,分成两绺,把准备与之绩接的纤维,与其中一绺并合捻转,连成一根,最后把两绺并列,按上述合股之法,先向原方向捻动,再向反方向回捻,即可接续成纱。 

  2.4加捻 
  加捻用的工具就是纺纱用的纺车,先将苎丝的一端系在一支筳后端钩上,由另一人拉苎丝至七八丈远之处,俗称牵丝,然后纺妇割断苎丝,把末端系在另一支筳后端钩上,脚踏踏板转动纺车,等苎丝缩短到一定距离时,停止转轮,将两股苎丝合并起来成为线,饶在籰上。 

  凡苎皮剥取后,喜日燥干,见水即烂。破析时则以水浸之,然只耐二十刻,久而不析则亦烂。苎质本淡黄,漂工化成至白色。先用稻灰。石灰水煮过,入长流水再漂,再漂,再晒,以成至白。纺苎纱能者用脚车,一女工并敌三工。维破析时穷日之力只得三、五铢重。织苎机具与织棉者同。凡布衣缝线,革履穿绳,其质必用苎纠合。”① 

注释 
:潘吉星.天工开物校注及研究.巴蜀出版社.成都.1989333~334

 回应

·        

Ms Chen@乐创益 2010-06-2922:02:55

浙南蓝夹缬的题材分类

作者:张 琴

  根据田野寻访及整理,我认为蓝夹缬的题材可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戏文纹样。蓝夹缬十六堂纹样各自成章,共叙或分叙一至数本戏文,大部分是昆戏,也有高腔、乱弹、京剧等,如《绣襦记》、《义侠记》、《白兔记》、《西厢记》等。 

  第二类是花鸟走兽的吉祥纹样。蓝夹缬中,此类纹样仅作为陪衬出现。 

  蓝夹缬的流行时段只有从蓝夹缬的戏文纹样的统计和分析中取得资讯而加以分析,因为蓝夹缬戏文和爱好戏文的刻版艺师有直接关系,而不同时期唱不同的戏,是戏剧史上的惯例,因此,我从戏文纹样入手,以型版艺人的活动时间为重要依据,分析整理纹样题材的演变,划出蓝夹缬在发展史上的七个时期:

纹样发展更迭 
阶段 特征 年代 例作 
萌芽 打八仙 至迟1853年出现 麻姑、仙翁等 
形成 拜团圆 18631873 状元、夫人等 
发展 尊像会 18731883 苏武、疯僧等 
高潮 叙事施 18831950 折子:端阳、出猎、北诈、双下山等 全本:绣襦记、西厢记、回龙阁等 
转型 亮相苏 19451978 八蜡庙、宏碧缘等 
突围 工农兵 19661970 林海雪原、红色娘子军等 
衰落 染坊秀 1989年至今 高潮末期及转型后期纹样 

  被版艺人对戏文的喜好与熟谙创造了150年的蓝夹缬传奇。他们的价值取向决定着蓝夹缬的纹样发展。 

  蓝夹缬第一代开山大匠的个人信息,现无从考证。他和第二代施姓艺人之间的传承关系,究竟是父子?还是师徒?也无从考证。上表年代栏的所谓至迟1853年出现,是以施姓型版家族有确切认定的第一人的活动时间(约于1863年独立门户)为基点,在保守前推10年估算的。另据打八仙典型的混沌初开特征,可确定其为萌芽期。 

  这个特征是和工艺表现的粗疏与娴熟相关的,为使染液顺利通过两块紧闭型版的明沟暗渠,传统的蓝夹缬纹样力避细线条。打八仙中的人物虽已栩栩如生,但尚未脱离传统纹样由块状、粗线条构图的基本原则;人物的背景部分更是塞满了各种各样的块面。明显区别于形成期作品的线条细腻、露白自如。 

  打八仙是正戏开演前的讨彩段子,分大、小八仙。民间戏班通常在每处台基连演3天。第一天首场开演时,按例先上大八仙,需全体演员登台,装扮各类神仙,喜赴王母蟠桃宴,以贺吉祥平安。班中如有小儿,也常打扮后携带上台,象征百子,可另得一份小红包。此后如无主家、观众特地点演,均以三星四喜等简单过场。 

  蓝夹缬的八仙被百子被叫法,即因此阶段而来。

 回应

·        

Ms Chen@乐创益 2010-06-2922:04:41

八仙了若干时间后,蓝夹缬纹样向拜团圆发展。 
  
旧时戏班多应各类喜庆场面献演,而戏文故事免不了有哀伤跌伏,为避主家忌讳,每场悲戏之后,戏班便由一生一旦身着婚庆彩装,扮演状元、夫人,圆台讨喜,名曰拜团圆 
  
此时,蓝夹缬纹样的人物走向已经确立,但身份未明,并不具体指向某一角色。此阶段作品的流传,是蓝夹缬别名状元被的由来。 

  状元被稳扎稳打地发展着。状元、夫人们被赋予姓名权”——持节的苏武、左锤右笏的徐延昭等,以其独特装扮,让人一目了然。但是苏武们既无配角衬托,也无情节展开,仅简简单单地一像而已——我按照传统术语,命名此阶段为尊像会 

  尊像会后,蓝夹缬顺理成章地解释起了戏文,迎来了自己最美丽地高峰期。施氏被版家族既入百宝山,岂能空手回?一时间,尺寸雕版,成为艺师们演绎戏文情结的舞台,红尘恩怨,情仇爱恨,霎时一一分明起来——我因之匠本阶段命名为叙事施 

  当然,由于各地染坊对型版纹样的偏爱不一,蓝夹缬的图案并不是硬性发展,如染坊指定要拜团圆纹样,型版技师若坚持推销叙事施,自然情理不通。所以当叙事施风行时,拜团圆百子等纹样也并不销声匿迹。 

  月盈而亏。巅峰后期,施家渐少创新,纹样日趋呆板。约至上世纪40年代,型版艺人的领军人物悄然替换为苏家。蓝夹缬转入亮相造型阶段。 

  苏家纹样取材于舞台人物的刹那间亮相,定格人物造型,注重身度、气势,虽源自武戏,其实与具体戏文内容已关系不大。此阶段的代表作品,纹样人物英姿飒爽,比之叙事后期,确实让人耳目一新。但翻来覆去的那么几个动作,撩袍、顿足、回首……也严重压缩了艺人的创造空间。不出10年,亮相便走下坡路——形象萎靡,刀功细碎,真正是英雄气概一扫而光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破旧立新以排山倒海之势,席卷而来。苏氏家族顺应大流,推出工农兵系列——以大办农业、大炼钢铁为主,间作时新京剧《红灯记》、《林海雪原》等。农村日常劳作场景在本阶段大量运用,生活气息浓厚。 

  同期,温州城区的婚用、日用被面,已基本换作绸缎包被。印花机织布,但广大农村、山村仍以蓝夹缬居多。苏氏型版作坊迎来最后一个利润高峰期,然后随着众家染坊的纷纷改行而迅速衰落,于1978年停业。 

  施家歇业更早,离此时已十多年。 

  两大蓝夹缬型版世家的沉寂,昭示了蓝夹缬传奇时代的终结 

  附:浙南蓝夹缬作品鉴赏。目前收藏有该类作品的主要有:中国丝绸博物馆、南通蓝印花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11条夹缬被,染料为天然靛青,化学靛青和其他化学染料,征集地苍南,苍南县文化馆馆长杨思好代征)、温州市博物馆、乐清市文化馆、苍南县文化馆;张琴、郑巨欣、薛勋郎等相关单位和个人。

 回应

·        

Ms Chen@乐创益 2010-06-2922:06:04

后记

作者:郑巨欣

  20065——20085月,中国丝绸博物馆协同中国美术学院和东华大学,以及众多民间艺术的研究者和爱好者,先后五次深入浙南山区调研夹缬工艺生产情况和制靛工艺生产情况。这项工作的成果已于2006年首个世界文化遗产日到来之季,在中国丝绸博物馆部分地展出过,但此后的调研又有更多新的收获。多次调研的收获表明,浙南山区的民间染织工艺蕴藏着大量的传统资源。 

  然而,收获的仅仅只是浙南民间染织工艺的文化碎片,更重要的是我们发现了民间工艺丰富内涵和久远历史的同时,却深深地感觉到了这些传统正在远离我们今天的生活和正在消失中的足音。虽然有些调研工作已经过去了近一年时间,可当我撰写着这篇后记的此时此刻,当时艺人访谈的情景又瞬间浮现在了我的脑海里: 

  我打了大半辈子的靛,但是明年我已经不再打算做了。像这样一年一次的蓝草收割,三百斤只能打50公斤的靛,还要加上蜊灰和人工等,却买不到二百元钱,而且还不一定能卖得出去,大伙儿都不愿做了,我是因为习惯这样的农活才维持下来的。但是,现在我年纪大了,干不动了,两个儿子都不愿意继续我的生活。大儿子去年打靛的时候来帮过一次忙,小儿子也已经满二十岁了,却一次也没在我忙打靛的时候来看过我,更说不上帮忙。所以,你们看到的可能是乐清白石最后一次的打靛了,…… 

  这位艺人平实但发自肺腑的思想流露,似乎已经在心里积压了很久很久,只是因为一直找不到可以表露的合适对象。可是遇上我们这次苍促的访谈,他却说了,也许他是怕连这样的机会也不再会有了。 

  事实上,传统文化原本就不应该是文化的碎片,传统文化是一种承载着历史文脉的人类创造系统。如果传统文化的维系者和创造者歇息了,传统文化就真的成了文化的碎片了。然而我们已经提出保护,可是流失依旧存在。 

  对于如何保护世界各国的文化财以及不断遭受破坏的自然遗产这一国际共同关心的话题,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就已经被提出来了,相关保护条例以及相关组织机构的准备和筹建工作,也同时从那个时候开始。1945年国际联合教育科学文化组织(简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标志着世界遗产这一概念的确认,即将具有世界性高价值的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视作人类共有的财产。194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法国的枫丹白露举行会议,又通过了成立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决议。195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海牙条约》,这是一份为避免因国际纷争和内战带来文化财遭到破坏而制定的条约。《海牙条约》中关于保护文化财和在IUCN中提出的保护地球自然遗产的规定,这两项世界遗产保护工作,现都归属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一领导。 

  195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组织了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世界遗产保护行动。是年,埃及的尼罗河集中了世界关注的目光。因为例入实施计划的阿斯旺水库大坝建设工程所积蓄的纳赛尔湖,将淹没古埃及的努比亚遗址,阿布辛拜勒神庙会沉入水库底下。对于埃及人民的生活来说,水库建设势在必行。但是,作为人类珍宝的努比亚遗址又必须保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此召开专门会议并起草了一份国际合作保护计划,要求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拯救努比亚遗址。在这次行动中,以成功移筑阿布辛拜勒神庙为标志,吹响了人类历史上首次联合起来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号角。坚持保护人类不可再生文化财这一行动说明,保护本身是世界遗产诞生的第一步。 

  有鉴于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以及对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意义,所以,我们的调研工作必将还会持续下去,但是我们工作的目的和意义又在哪里呢? 

  浙江传统的手工印染工艺,无论是蓝染夹缬、冻绿布染色、红花染、刷印花等都客观在在离我们远去。究其原因,是相对于工业产品而言,手工艺印染的产量有限、工效低下、品质粗拙、花色单一,性价比很高。这种现象及其结局虽然像人们所说的是社会发展的选择,但从另一方面看,如果从发展的眼光和从环境保护、从审美趣味的多样性以及文化生态学的角度看,浙江手工艺印染的前景却又不可限量。

 回应

·        

Ms Chen@乐创益 2010-06-2922:08:17

任何事物都有自身发展和演变的规律,工业文明的进步是以人类不断增强的征服自然的能力为衡量标准的,而手工艺文明则在工业文明到来时它就已经完成了现在由工业文明所要担负的历史使命,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手工艺都是作为现代工业生产的一种补充形式为人类社会和经济生活服务,然而它所具有的文化方面的特性却日益显出它的重要性和存在的价值。因此看待工业文明和手工艺文明,它的科学性应建立在可比性的基础之上。主要不是比长短、比好坏,而是找出各自的特点和规律。今天,科学的发展已经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与手工艺术的结合,人们对手工艺术的认识也不仅仅将其看成是把握世界的方式之一,而是从更加深刻的层面上承认它作用于表达人类情感和理想方面的意义,而在这方面所包含着的情和美正是今天城市化生活中极需挽回或需要得到的东西。为此,我们需要对现代手工艺印染的概念和范畴应当给予新的解释和定义。 

  与此同时,随着现代城市中空气、水、噪音和固体废弃物污染问题的迅速增加,迫使人们思考城乡结合的问题,并为之此创造一个人与自然、社会互动而共生的环境,以确保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发展传统手工艺印染还在促进人的体能增长,解决社会劳动力提高就业率、降低城市化过程中工业污染程度和在承延城市历史文化传统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这次传统染织工艺调研结果表明:过去城乡普遍存在着的传统手工艺印染所采用的植物染料,都是无污染环境的天然材料,并且绝大部分都是有益于身体健康并有相当疗效的药材。从这一方面看,发展传统手工艺印染不仅有利于环境保护和提高生活质量,而且必将成为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若是从开发利用和持续发展的角度看,我们还必须制定长远有效的战略目标。一是有必要部分地恢复传统手工艺印染生产,特别是那些濒临灭绝的手工艺,政府部门应予以安排和扶持;二是改变发展的质量和产品品质的质量。因为可持续发展包括比一般意义上的发展更多的内容,它要求改变发展的内涵,降低原料和能源的密集程度以及更公平地分配发展带来的影响。为了保持生态资源的储备而改进收入分配和减少对经济危机的脆弱性,僻如扶持植物染料的种植以及相应的普及措施;三是促进研发具有环保意义的传统印染品,像这次调研中的浙南蓝夹缬就具有可挖掘的市场经济潜力。满足人们需求和愿望无疑是手工艺生产活动的目的,所以务必在可持续发展概念中再强调它的中心作用。四是确保稳定的专业队伍和技术水平;五是保护和加强资源基地,如浙江乐清城北山区自产自制的靛青,已经成为浙江乃至全国现存靛青生产文化少数的几个遗留区之一。保护和加强自然资源基地,也是我们对其他生物和子孙后代在道义上的一部分。六是在手工艺发展规划中还必须建立相应的风险保障制度。七是在手工艺发展规划决策中要纳入环境和经济因素。贯穿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共同的主题是需要在决策中将经济和生态考虑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我们在试图建立传统手工艺生态保护区和制定保护法规的同时,还要考虑保护和开发之间的关系,即考虑建立保护和开发双重目的的传统手工艺印染生态保护区,这就要求有与手工艺印染相适应的新的贸易方式。 

  综上所述,写在这里的后记,与其说是对两次调研活动的总结,倒不如说是以非物质文化保护名义的一次深有感触的强烈呼吁的提议。最后,我想将自己的观点概括如下: 

  1、浙江的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体现着从物质到精神的集体文化意识,是区域文化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但是,由于它在现代化进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生存脆弱性,将影响到人类生态文化史的起源记忆以及生态安全等问题。因此,保护传统手工艺文化以防止区域文化特征的丧失,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2、作为一个区域案例的研究对象,浙江的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特别是吴越地区的传统手工艺文化在一个较为宽泛的时空范围内,表现为非单一性及其内在精神的统一延续性的历史文化特征。但是这一历史性特征明显和手工艺现象普遍的区域性传统手工艺集合体,在现代工业化文明和现代化进程中极易受到冲击流失,我们已经提出保护,然而流失依旧存在。为此,有必要借鉴经济发达国家手工艺保护和发展的成功经验。 

  3、浙江城市经济发达但传统文化生存环境恶劣和经济欠发达但传统文化生态敏感区,即与浙南传统纺织印染生存区之间的动态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相对独立的区域文化与整体一致的浙江现代化的协调发展。为此,并针对发展传统手工艺文化所面临的与经济互动关系等问题,区域手工艺文化的发展应具有持续敞开性、长久性、交汇性,有必要建立多样化发展弹性结构模式,同时呼唤自然与自由的普遍价值观,并督促链接有助于人类与大自然共存的产品循环体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非遗工匠——蓝夹缬
浙江夹缬。
中国“蓝” | 非遗·蓝夹缬
温州苍南千年印染工艺蓝夹缬入选“国遗”
重庆梁平蓝印花布
染色师傅都惊呆了!最全193个印染染色工艺曲线图,一看就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