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源远流长,石屋与人文共写里箬百年风采

源远流长,石屋与人文共写里箬百年风采

三百年前,福建渔民已迁徙至此

地理档案

  里箬村地处石松半岛,位于石塘镇西南部,三面悬海,是一个半山腰村落。因地处箬山内侧,故而得名,又名内箬。村中古石屋群保存较好,大奏鼓、七月七小人节等已被列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和隆旧宅也已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全村总人口1200多人。

  源远流长,石屋与人文共写里箬百年风采

  三百年前,福建渔民已迁徙至此

  本报记者 潘国志 文/图

  2013年,里箬村首次入选中国传统村落。而要入选中国传统村落,需要符合两大条件,一是现存建筑有一定的年代,文物保护单位的等级达到标准,传统建筑的占地规模、现存传统建筑(群)和周边环境保存有一定的完整性,建筑的造型、结构、材料及装饰有一定的美学价值,并有对传统技艺的传承;二是传统村落在选址、规划等方面,代表了所在地域、民族及特定历史时期的典型特征,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历史以及考古的价值,并与周边的自然环境相协调,承载了一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我市的百年古村落之一,里箬村的历史跨度与韵味,已经饱含在其中。

建于清末的陈和隆旧宅,是里箬村的名片

  在里箬村村部前,有一张能人榜,除了已经声名在外的清末渔业资本家陈和隆外,1955年出生的张永彬也在其列。他是中国工艺美术师,也曾荣获雕刻美术家的称号。

  作为土生土长的里箬村人,张永彬对故土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工艺、雕刻作品基本都围绕家乡展开。而要将里箬村的美尽数展现,必须得了解里箬村深层次的美。

  “箬山的得名,源于箬竹,所谓箬竹即小竹子。”张永彬介绍,“以前,箬山周边的山上都长满了箬竹,箬山也因此得名。”里箬村所处的位置,两侧山体向海中突出,将海湾拥入怀中,且处在箬山内侧,与地处箬山外侧的外箬遥相呼应,故得名里箬村。

  张永彬家的墙上,挂着一幅画,上面描绘的是里箬村早前的风貌。村中石屋林立,海湾中渔船扬帆。画的正中间是陈和隆旧宅。“现存的陈和隆旧宅只是其中一部分,在旧宅的一侧,其实原来还有一个小花园,里面有一株参天大树。”张永彬指着画中的位置说,“不过,现在小花园只剩下一角了。”

  张永彬口中所说的陈和隆旧宅,是里箬村最为著名的建筑。2011年1月,旧宅已经以“石塘陈宅”之名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旧宅位于金涯尾路39号西侧,坐北朝南,木石结构,包括台门在内,占地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蔚然成群。其大门位于旧宅东侧,两侧有一副石刻楹联,上书“旧德溯东湖俭勤世守,新支衍箬屿义礼家传”,道出了里箬村陈氏从福建东湖迁徙至此的历史。

  陈和隆旧宅花园东墙,有一块石碑,是为《陈氏小园记》。这块石碑上的文字是民国十九年六月,顾歧(1864~1944,清光绪二十八年壬寅科乡试副榜举人)所撰,由瑞安许苞所书,记载了陈氏小园建造的始末。陈氏旧宅的前楼分为两幢,有六开间,西幢三间四层,东幢三间三层,取名“海滨庐”,于民国十七年建成。西幢中厅悬挂着当年太平县欧阳忠浩所授的“急公好义”匾额。建筑群后面部分,共有楼房七间,东边三间三层,中间一间是楼梯廊道,西边三间小四合院。这座旧宅前后楼房之间有夹室、隐门、隧道、暗室相通,结构精巧,是沿海渔区独具风格的石建筑豪宅。

  石屋屋檐墙壁上,石刻的飞鹤麒麟栩栩如生,中间混杂了各式石雕,不过,年岁渐久,有些已经颇为斑驳,门框式结构的雕刻和纹路倒还清晰可见。

  石板路旁,立有陈和隆旧宅介绍,“始建于清末,依山作屋,架海为庐,建筑面积600平方米。”

  如今,建筑群的前楼已成为“温岭市海洋民俗博物馆”,用以展览极具石塘特色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渔业生产等图片及实物。

92岁老人仍居于此,17岁便嫁至村中

  从陈和隆旧宅台门出来,沿着石阶往上,一处渔家小院映入眼帘,二层单间,却很是精致。木式窗户上,一块雕花分外惹人注目,纵横交错的窗栏中,每一连接处都镶有一枚木花,窗栏则组成几个大字,其中“囍”字尤为明显。

  92岁的章子倩老人坐在院落中,头发斑白,见到有人来分外高兴。她是石塘桂岙人,17岁时嫁到了里岙村。老人家说,她还没嫁到里箬村的时候,这座房子就已经在了。

  “不知道这房子有多长的历史了,肯定有上百年了。”老人算了一下,她的丈夫从小就住在这间房子里,按照年头算来,已经有96年了,而早在她丈夫出生之前,这座房子就已经修建好了。

  老人领着记者,打开一间过道门,进到了一处大院落中。大院落正中有一处厅堂,中间摆了些木具,木具中雕花无数,显然已有好些年头。过道门上沿,由几块木板组成,其中三块木板上有墨汁画出的花纹,只是这木板的来历她已经没有印象,保存年月更是记不住了。

  “中间的厅堂,原先有两三户人家居住,但随着许多人外迁,房子已经基本无人居住了,现在只有两名外地渔民住在两边的房子里。”老人说。

  不过,旁边的居民说,这房子虽然久无人居住,但房子的主人却还住在近旁。在他的指点下,记者见到了陈祥堂老先生。

陈氏一族,300年前已迁徙至里箬村

  陈祥堂今年89岁,从小时候起,就一直居住在老房子中。后来因为遭逢变故,陈祥堂无奈之下搬出了旧居,在附近一间石屋里落了脚,“房子里的很多老物件都已遭破坏,其中台门和雕刻被破坏得最为严重。”

  “在我之前,已经有两代人住在老房子里面了,我算是老房子的第三代居民。”陈祥堂说,早在他出生前,原有的老房子就已经在了,“现在看到的,是1923年在原址基础上重新修建后的房子。”

  陈祥堂说,村中的村民大多姓陈,原先都是一大家子人,他的爷爷就和陈和隆是兄弟。而至于里箬村更早的居住历史,他已经记不清了,“陈氏有一本族谱,上面有很清楚的记载。”

  在陈祥堂儿子陈青汉家中,记者见到了这本族谱。红色封面,上有金色字体“琅玕陈氏族谱”,编撰者为陈其寅,现居台湾。

  族谱中,详细介绍了琅玕陈氏一族的迁徙历程,其中“琅玕陈氏”之名,源自“为纪念祖居海滨琅玕头,磐石粼粼,气势磅礴,乃取琅玕为堂号”。

  陈氏一族,“自是七房衍派,散布庐落,因聚居安头、东湖、大墌者众,世称三乡陈氏”。所谓安头、东湖、大墌,都是福建地名。

  清朝顺治辛丑年间,朝廷颁布禁海令,陈氏举族移居至三十里外之内陆。村中陈氏“多投资于乡土建设”,先建立后港街,又造下田街。

  然而经营日久,下田街存在六十年后,却又碰上海禁解除,陈氏一族不得不举族回迁。在外多年,有些族人返乡后发现已没有房屋可以居住,于是“相率往台州石塘镇,从事海捞生产,至今约三百年之生殖蕃息”。

  这些迁至石塘、箬山等地的陈氏族人,基本都居住在“里箬、外箬、董班岙、粟仓岙、贵岙等地”,世代操闽南乡音。

族谱中20代人

是里箬村历史的见证

  如今,在石塘、箬山等地居住的陈氏族人,基本上都谨遵族谱上的顺序,按照辈分起名。陈青汉说,以他为例,“青”字在族谱中位列第19世,也就是说,他是陈氏有史可考以来的第19代族人,“我们这一支都是福建东湖迁徙过来的。”

  族谱中,第一代人的辈分为安,此后是政、瑞、宗、从等,目前在石塘、箬山等地常见的其、祥、青、云等,已经是第17到20世了。

  在《琅玕陈氏昭穆志》中,对于各世各代的族人姓名,都有明确的“辈分”要求。“辈分”也称“世号”、“字匀”,看到一个陈姓人物姓名,便能从中推算出属于陈氏第几代人。

  陈青汉家中,也都遵照族谱中的顺序给晚辈起名,诸如陈青汉的两个儿子,中间都是云字,而陈青汉的孙子,都有一个得字。

  “现在里箬村辈分最小的,都已经起到际字了。”陈青汉说,“而际字,还在得字之后。”

  陈青汉说,按20年一代计算,算到际字辈,少说也有300年的历史了。

大奏鼓、小人节

传统民俗留存至今

  从福建东湖迁徙过来,自然保留了独有的闽南文化,大奏鼓、小人节等传统民俗便是其中的代表性项目,且特点鲜明。

  大奏鼓最基本的特征便是“男扮女装”。陈青汉说,他们的祖先还在福建惠安居住时,大奏鼓是由女人们表演的。原来,由于古时渔船简陋单薄,出海捕鱼可谓九死一生,为了迎接男人们的平安归来,妇女们便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敲锣打鼓宛若盛会。

  后来,为了突出打鼓者,于是将打鼓者改为男装。伴随数百年的发展,目前的大奏鼓舞者已经全为男性。大奏鼓舞蹈动作粗犷而诙谐,极具特色,2008年已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而小人节,则更有一番风味。所谓小人节,其实相当于渔家小孩子的成人礼。在小人节前,里箬村的村民都要为自家未满16岁的孩子准备彩亭、彩轿,男孩用彩亭,女孩用彩轿。而彩亭与彩轿均为当地民间艺人制作。

  七月七当天早上,长辈将供桌摆放好后,在桌上摆上彩亭、彩轿。一壶老酒、七只酒盅必不可少,托盘上各式瓜果,另有石塘当地特色小吃糖龟、鱼鲞等。上完三炷香,由小孩许愿或由长辈代小孩许愿后,再将彩亭、彩轿放到铁锅里焚烧,焚烧后的灰拾掇好倒在海中,以示渔民子弟代代相传的延续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过五代另起坟,屋住三代必走人”,古人为啥这么说?
梁德新‖我的祖屋“财储堂”
女儿名字首进家谱(图)
威海荣成的蔡氏家族,先祖来自江苏扬州
饶阳王岗惊现300年前的艾姓布质家谱
全国各地陈姓字辈汇总(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