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越人讲堂」伤寒论序言讲稿(四)

三分阴阳,在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几乎看不到,我们能看到的或许就是在《内经》当中。比如,《阴阳离合论》里面说:“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讲的是三阴三阳是不符合原始的二分法的。岐伯怎么回答呢?岐伯说:“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岐伯有没有回答这个问题?答非所问。为什么岐伯答非所问呢?因为这个时候我们从《内经》当中的三阴三阳的命名发现,同样一个名词在《内经》当中都没有实现名词化,不同的篇节,命名不一样,说明三阴三阳在《内经》编书的那个年代,在当时属于“前沿科技”。当时刚刚把《易经》的三阴三阳弄到《内经》里面来,大家也没有什么应用,但是这个理论很时髦,要把它借鉴进来,这个理论它弄起来又跟医学没什么共同之处,所以岐伯只能用这种含糊其词左右言它的形式混过去了。

现在说到这里,我们考证《内经》三阴三阳的解说成果,也就是说这个理论到《内经》里面来,这么多的作者,通过这么多年的研究,三阴三阳在《内经》当中都用出什么成果来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用于阴阳的定量,比如说各以阴阳之气多少、异同,来排解这个多少那个多少,这是阴阳定量。你的阳气多,我阴气少,或者说白了,是虚,是寒,阳多少阴多少,把它排定了。

第二个命名经脉,我们前面的第六篇《离合论》,用于命名经脉,仅适用于命名经脉,做一个冠名权。

第三点进行标本从化。标本从化问题就是天人相应的观念作为依据。原先三阴三阳它已经成熟地应用解释天气的变化,作为一种历法的根据存在。但是现在把这三阴三阳的原始理论又重新作用在人体身上,这个时候很显然它进行的这种理念,适用于解释自然,也适用解释人体。《素问》里面说:“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把阴阳学说解释于自然界的六气变化。“风化厥阴,热化少阴,湿化太阴,火化少阳,燥化阳明,寒化太阳”,又云“阳明之上,燥气主之,太阳之上,寒气主之……”,最后“少阳太阴从本,少阴太阳从本从标”。后世的人就根据这段条文,延伸了标本从化问题,也就是现在的气化学说,从这里找到了这种依据。

第四点就是说明了深浅层次,三阳主外,三阴主内,开阖枢的学说在这里,接着第六篇的开阖枢,就认为这个理论是什么?把经络的循行部分就是太阳主表、阳明主里、少阳居于之间,它其实原理很简单,就是说明这种经络的深浅层次。

第五点,三阴三阳还用于体质学说,最早的体质学说就是在这里面,我们现在做的几种体质都是后面的人搞的,最早出现的,已经知道是四象,老阴老阳少阴少阳这里有,太阴和少阴体质,太阳和少阳体质还有一个和平体质在这里面,阳明、厥阴没有,这个时候体质学说当中没有包括这两个东西。

我们粗略地勾勒了整个三阴三阳在《内经》当中的应用,用这种原理来解释的话,仅仅是对于解说经脉的深浅的问题,解说经络的命名问题。但是到这个时候三阴三阳不是经脉,也不是六经,和经脉、六经没关系。我们讲三阴三阳跟六经的问题,下面我们就用到形式逻辑学了。

在《内经》当中,六经的本意是经脉,同时期的《难经》没有讲六经这个词,《难经》讲的是十二经脉。《难经》的十二经,我们研究过的人都知道,众所周知,可以把它拨一边,因为《难经》的十二经是《灵枢经》沿用过来的,它是拾的《灵枢经》的牙慧,不必理它。

所以从实际讲的话还是以《内经》的为主来讲这个话题。正因为《内经》的六经很浅显,大体等同于经络,而现在多数观点认为伤寒里面的六经,它不但是经络,它更多是论述了非常多的脏腑气血的问题,这个时候我们就得出,《内经》的六经概念范围小于《伤寒论》。因为《内经》的六经概念只是讲经脉,没有其他,《伤寒论》六经的概念,除了经脉还有脏腑气血。所以从概念等值来说,《内经》的六经的概念,范围小于《伤寒论》。

皇甫谧就是用六经来解释寒热的。恶寒发热,用六经解释发热的人是谁?有史记载的不是张仲景。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里面,他专门写一篇文章叫《六经受病发伤寒热病》,第一次提出寒热之病是三阴三阳的经脉以及脏腑受邪所产生的。第一次提出来用这个理论来解释,第一次提出“六经受邪发寒热”,这个时候很奇怪,皇甫谧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全部引用的是《内经》的理论,没有只言片语引用《伤寒论》。皇甫谧为什么不引用仲景之文?更奇怪的是,他所写的内容,观点和口调,跟《伤寒论》又出奇的一致。这是什么问题?甲引用乙,又跟丙长的像,这个就是意识问题。

设想皇甫谧根本就没看到,或者他看到了《伤寒论》里面根本就没有六经受病受邪这种概念,也就是我们前面38条、39条把它去掉的(“太阳中风,脉浮紧”、“伤寒,脉浮缓”),可能在皇甫谧写出来六经受邪时候之后。因为《针灸甲乙经》这是一个国家级的东西,它写出来东西影响面也很广,然后他这套理论被周围的人或者一些学者看到了,看到以后又把这套理论以附益的形式写到《伤寒论》里面,也就是最早期的注家。因此,我们考虑现在的注家,极其有可能是先拿到了《伤寒论》的版本,有可能是最早期的那一个注解。

第二个,到了隋代的巢元方写出《诸病源候论》。《诸病源候论》这里它还是大量地引述《内经》和《难经》的,也是跟皇甫谧一样,引用大量的《内经》和《难经》理论解说伤寒。但是巢氏的这种观点,它有个奇怪的现象,就是皇甫谧解释经络受邪,六经受邪,但是巢元方直接就用三阴三阳的名称说了,所以在巢元方这个时候,他只讲经络受邪,经络也用了三阴三阳,巢氏的这个六经不涵盖脏腑和气血,这是第二点。

第三个,宋代的朱肱,这个人也要注意,他认为六经有足这样的,朱肱第一次把六经规范给足经六经。我们现在说《伤寒论》的手足,如今手经足经,这属于彻底规范的。原来还说手足六经都没有确定是手和足,但是到了朱肱把它确定为足经的时候,六经的概念范围缩小了。

第四个,到了成无己的时候,他在《注解伤寒论》里有一条文叫“三日六经俱病”,在解这句话的时候,他做了一个注解,就是“三阴三阳六经六腑皆受病”,那这个时候他就很明确了,把六经作为经络脏腑的总称,这六经彻彻底底就是经络和脏腑,这样到了成无己的时候,彻底的完成了六经为经络脏腑之总称。

我再总结一下,在《内经》的时候只有六经,是不是三阴三阳?有时候是,有时候不是,这六经指的就是经络;到《伤寒论》的时候,这里面的六经概念大于《内经》;到了皇甫谧的时候,它六经的涵盖跟《伤寒论》是一样的,也就是大于《内经》;到巢元方的时候,这个概念范围缩小了,小于《内经》;到了巢元方的时候,在他的书里面就是三阴三阳等同于六经,那这样子,到了这个时候,三阴三阳已经有取代,可以跟六经的概念互换;到朱肱的时候把它缩小为足六经;到成无己的时候确定六经就是脏腑气血和经络的总称。三阴三阳和六经原来是两个概念,后来相互使用,因为你用我的名字来命名,所以我有可能会用你的内容来解释。

这样子,整个概念,在历史发展的过程当中,随着每一个医家对于这种阴阳学说和六经概念的范围扩大,由于词义改变,形成了整个六经在历史上它概念没有固定,连整个逻辑概念都不固定,这样就变成后世六经实质到底是什么有争议?如果有人以后来讨论说你这个六经的实质是什么东西,我就要问他,你这个六经是按照《内经》的概念值来,还是按照皇甫谧的概念值来,还是按照巢元方的,还是按照宋人的,你这个范围在哪里?你先把范围给确定了以后,那就好谈事了。因为他们每个人对于六经的概念范畴不一样,明白吗?这样子就形成以六经指代三阴三阳的过程。由于六经的范畴不一样,就形成我们现在鸡跟鸭讲的过程。从逻辑学的角度来说,你要讨论这个六经到底是什么个东西,您先把六经的概念值给我确定,你这个逻辑范围是在哪里?说好了我们再来讨论。

刚才我们已经说了,《伤寒论》当中疾病谱没有变,方药没有变,变的是什么?里面整个《伤寒论》千年历史的变化是什么?不断的赋予,而且所赋予的内容是什么?就是在理论核心的这一块。这一块有没有意义?我们从目前来看没有什么大意义。我所讲的《伤寒论》其实跟这块没什么意义,我只是把它挑出来给大家说一说,以后我不讲这方面内容,因为这些属于不同的概念提出来,你会感觉特别累。这样子我也讲了这个问题,但是之后不讲三阴三阳,不讲阴阳五行这些东西,不是我不会讲,不是我不懂,我是通过很系统的研究一步一步过来的,所以我知道不要把时间用在这些方面上。

我们刚才把概说跟大家说完了,下面我们会讲《伤寒论》的经方来源,它的考古来源是怎么样的,还有药物、剂量、剂型、疾病谱的问题,把这些讲完以后,我们再来开讲《伤寒论》,你们就发现很简单。今天的课讲完了,谢谢大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伤寒论》六经实质研究
习殷师之六经辨证体系心得(二)
《内经》乾坤大《伤寒》六经小 《伤寒杂病论》与《内经》辨证体系的比较
先说说经络辨证与六经辨证
《单玉堂针灸配穴通俗讲话》出版发行
治疗肢厥的方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