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原来古人也系“皮带”的,还系得这么高大上!-今日头条

汉服束腰除了用布制的系带、绳状的宫绦,还有革带(腰带)。事实上,自周代开始,皇帝、贵族、官员、士大夫、武将对革带的使用相当普遍。玉犀金银之类名贵的腰带是官阶的明显标志,铜铁材质的腰带在民间也很流行。今天,我们就来讲讲历史上的革带!

先秦两汉--以带钩为代表的钩带系统

1、带钩

带钩,是古代贵族和文人武士所系腰带的挂钩,又称“犀比”,一般形状呈扁方长条状,一端弯曲,用于钩带。带钩的使用,最早可上溯到春秋时期,在山东、陕西、河南等地出土的春秋墓葬中屡有实物发现,史料也有记载。由于带钩结扎起来比绅带更便利,逐渐被普遍使用,取代了丝绦的地位。至战国以后,王公贵族、社会名流都以带钩为装饰,形成一种风气。带钩的制作也日趋精巧。它的作用,除装在革带的顶端用以束腰外,还可以装在腰侧用以佩刀、佩剑、佩削、佩镜、佩印或佩其它装饰物品。

《左传》齐桓公“置射钩而使管仲相”,讲的就是公子小白就是因为带钩挡住了管仲的那一箭而保住了性命,才成就了后来的齐恒公;成语“窃玉盗钩”,以现代词替换,则是小偷小摸之谓也,说明了带钩在古代使用的普遍性。

带钩中以金属带钩最为普遍,玉带钩只占少数。而带钩的价值则取决于其所用的材质、制作精细程度、造型纹饰以及大小。

铜带钩

春秋金带钩(陕西宝鸡益门村)

战国曾侯乙玉钩(湖北随州)

战国鎏金嵌玉钩(山东曲阜鲁故城)

2、带钩的佩带方法

从战国时代的一些雕塑艺术品上,我们发现了可以了解带钩使用方式的一些细节。当时普遍的做法应当是将钩纽嵌入革带一端,多数都是在右手端,钩弦向外,与腰腹弧度贴合,钩首勾挂在革带另一端的穿孔中。

秦始皇兵马俑坑的出土的秦俑,则有佩钩证据的更集中的发现,对了解秦时带钩的用法,提供了大量直观的材料。秦俑以军士俑为主,军士俑都束革带,一般有革带必有带钩。秦俑腰际都塑出腰带,带头和带尾在前腹位置用带钩勾挂。带钩置于带头,带尾上有带孔,带孔一般为三个,也有的为两个或四个。带钩勾挂的方向是带头居右,带尾居左,钩首从左侧带尾孔中由内向外穿出。

战国艺术品中见到的带钩束带造像

秦俑佩钩示意

秦俑佩钩细部

3、另类带钩使用方法—钩环配

古代带钩的使用方法,一般是将钩纽嵌入革带固定,束带时将钩首勾入带孔,这是最简便也是最流行的做法,不过并不是带钩唯一的使用方法。

在有的时候古人用带钩束带,带钩需与带环组合使用,这是一种比较特别的束带方法,与一般流行的方法不同。不同之处在于,在腰带本来应当设计钩孔的位置,安装上一个圆环,束带时带钩并不直接穿钩在革带上,而是将钩首勾挂在圆环上。我将这方法称之为“钩环配”,以为配套的圆环也算作是一种带具。

汉代钩环配玉钩

传世钩环配玉带钩

魏晋隋唐--蹀躞带的盛行

蹀躞(dié xiè)带本为胡制。带间有带环,用作佩挂各种随身应用的物件,如带弓、剑、帉帨、算囊、刀、砺石之类。其制本采自马上的秋根,为适应马上需要。蹀躞带自魏晋时传入中原,到唐代, 曾一度被定为文武官员必佩之物,以悬挂算袋、刀子、砺石、契苾真、哕厥、针筒、火石袋等七件物品,俗称“蹀躞七事”。开元以后,朝廷有新的规定, 一般官吏不再佩挂杂物,带板改为装饰品。但在民间,特别在妇女中间,却更为流行, 只是省去了原来的“七事”,改成了狭窄的皮条,仅存装饰意义。

隋代虽已普遍使用“蹀躞带”,但还没有具体详细的带制度。当时带制简易,天子朝服亦如“百官常服”, 仅以十三环金带为最尊贵的“天子服”。

唐高祖最早对带制作了明文规定:“三品以上饰用玉革带,四、五品用金革带,六、七品饰银革带,八、九品及庶人饰石、铜、铁革带。”

唐高宗对带质地和数量作了更具体规定:“文武官三品以上,金玉带,十二;四品,金带,十一;五品,金带,十;六品、七品,并银带,九……庶人服黄铜铁带,六。”

唐睿宗对带制作了调整:“一品至五品并用金,六品、七品并用银,八品、九品并用石。”唐代服带制度对宋朝带制有一定的影响

宋元明--銙带逐渐发展定性

唐代以后,中国经理了长达数百年的分裂时期,此时各地区各民族服饰都有异同,也出现了很多类型的腰带。汉人着銙带,契丹人着蹀躞,蒙古人着绦带。蒙古族入主中原之后,上层社会腰佩玉带的风尚得到进一步的发扬。辽金时期的玉带已接近明制,带板数约20块左右,图案大多为春水秋山、猎狗、天鹅、海东青之类,雕工考究。只不过桃形带板的朝向比较乱,有朝上的也有朝下的。实际上,至少到了元朝,革带的带銙形状和数量就已经程式化了。但是,直到明朝早期,带銙数量还允许在16 - 25块之间不等。明代腰佩玉带的风尚随着治玉业的发达而继续兴盛。这个时期对于佩玉带的制度有所放宽,但对不同级别官员使用玉带的质地、形状、数量、纹饰,仍然有明文规定。洪武十五年明政府对于玉带的佩带制订了硬性规定。明张自烈《正字通》戌集上·銙字条:“明制,革带前合口处曰三台,左右排3圆桃。排方左右曰鱼尾(铊尾),有辅弼2小方。后7枚,前大小13枚。”

明朝銙带(共20块玉)

应当注意的是,圆桃尖端的朝向甚为重要。按明朝的制式,左右两排圆桃,其尖端都朝向后腰。从正面观看,3个尖朝左,3个尖朝右。明朝开国之初便已规定为革带,带上缀有带銙,即按官员品级的不同分别用玉、金、银、铜、乌角等不同材料制作的装饰板。这样的革带也就分别称之为玉带、金带、银带等等,其中以玉带最为尊贵,一品以上官员才能使用。

腰带装上这许多装饰品之后就变得相当长,而官员们腰腹一般没有那么粗,故明朝的革带是束而不系的,只用细绳系于腋下衣肋之际。于是,明朝的革带不象唐宋时代那样起束腰作用,而变成纯粹装饰的用具了。只有着军装或穿甲胄者,其革带才真正系在腰上。然而革带与衣服相衬之下,确实起着显著的装饰作用,使着衣人显得十分华贵,气度大方。由于革带束而不系,仅悬于腰际,有时会向上仰至胸部,有时会向下垂至腹部,为了保持平衡,必须用手扶着。另外,两只铊尾也就失去原来的意义,干脆也贴在革带上,作为装饰之用。

虚束的明朝官员革带

注意衣服下面的细纽带,能够是起到系住和调整革带位置用

朝鲜王的装束也是学的明制,革带也是虚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代八款“时尚”配饰,男人也爱美!
玉带钩:古人的腰带扣,低调的奢华!
打开眼界丨玉带 布带 革带 便是一条腰带古人也是有讲究的不可乱系
【观往知来】九环白玉蹀躞带
从辽陈国公主墓出土玉銙银带看宋代帝王像束带的扣系(旧文重发)
玉器入门知识大汇总2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