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汪维辉教授专访:严谨治学,诚恳待人

汪维辉教授小传


汪维辉,男,19583月生,浙江宁波人。1986年在华中师范大学获得文学硕士学位,1997年在四川大学获得文学博士学位,同年9月进入南京大学中文系做博士后,19995月出站,留校任教。曾为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副系主任,系教学委员会主席,文学院副院长。入选教育部2004年度“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29月-20038月,任韩国延世大学中文系客座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汉语词汇史、中古近代汉语研究和训诂学。出版《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等多部著作,发表论文百余篇。曾获北京大学第九届王力语言学奖金二等奖、教育部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等多项荣誉。20096月受聘为我校求是特聘教授,担任人文学院中文系副主任。


进取求学


汪维辉老师19583月出生于浙江宁波。1975年高中毕业后,为了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到了当时的鄞县望春公社长乐大队插队落户,做了两年多农民。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他参加了宁波地区的统考,迫于条件限制,只能边干农活边复习,因此考完之后感觉并不如意。出人意料的是,他顺利地通过了这次考试,还可以参加省里的考试。由于深受著名数学家陈景润的影响,他极其渴望学习钻研数学,看了徐迟撰写的长篇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后,更是有感于“中国是数学的故乡,中国应该出大数学家”一语,顿时热血沸腾,希望日后也能成为一名数学家。他毅然填报了复旦大学的数学系和中国科技大学的应用数学系,由于缺乏系统的复习,对数理化知识掌握不全面,他的数学之梦戛然而止。很快又有了一个新的契机,宁波师专正在扩招,在家人的劝说下,阴差阳错地成了该校77级中文班的一名新生。校舍有限,学校只好借用宁波东胜路小学的一幢校舍,在那里开办了中文班和数学班各两个,和他一起进校的160名同学就在这简陋的校舍里如饥似渴地学习。现在,汪老师还开玩笑说,他的大学是在“小学”里度过的。


19808月从宁波师专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宁波奉化师范学校当老师,两年之后,又调入宁波地区教师进修学校,埋首在教研室里从事文字工作。然而,他热衷徜徉在书的世界里,深感整理材料、撰写报告,从事繁琐的文字工作,并不能完全实现自己的抱负。很快在一年之后,他又一次做出了抉择,继续深造,向专业的研究领域进发。1983年,他进入华中师范学院(现为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师从训诂学家杨潜斋先生。杨先生熟谙古籍,精研古文字和古声韵,学术造诣颇高。读研期间,先生耐心教导,同时进行传统小学扎实的训练,领着他进入汉语史研究的大门。这段宝贵的求学时光,为他以后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直到今天,他仍然记得杨先生的“治学三原则”——让语言本身说话、全面不矛盾、行文要经济,这也将是他终生践行的准则。


1986年硕士毕业后,汪老师重回母校宁波师范学院工作,这期间,他潜心学术,在科研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1992年被破格评为副教授。渴望不断向学术顶峰攀登的愿望一直激励着他。1995年他进入四川大学中文系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语言学界泰斗张永言先生。读博期间,他学习异常刻苦,甚至常常几个月不出校门。在张先生的悉心指导下,他仅用三年不到的时间就完成了博士论文——《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后来该论文成为专著出版,在学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19979月至19995月,汪老师来到南京大学中文系做博士后,联系导师为音韵学家鲁国尧先生。虽然鲁先生对他要求十分严格,但是在各方面给予了他支持和帮助,让他感受到前辈学者耿介无私的高尚情怀。在求学之路上,汪老师不轻言放弃,锐意进取,为我们后辈学子树立了最好的榜样。汪老师却谦虚地说,能得到诸位先生的悉心指导和无私帮助,才是他最宝贵的财富。


严谨治学


1992年,汪维辉老师被破格评为副教授;2001年,被评为教授;2002年成为博士生导师。他的主要研究领域为汉语词汇史、中古近代汉语研究和训诂学,目前已经出版专著四部,发表论文百余篇。在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汉语史语料建设和专书语言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是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方面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力作。曾先后获得北京大学第九届王力语言学奖金二等奖、教育部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引用率很高,已经成为许多高校汉语史专业方向硕博研究生的必读参考书。著名语言学家、中国社科院原副院长江蓝生教授为该书作序时,给予了高度评价;浙江大学教授王云路、方一新在《中国语文》2002年第2期上发表长篇书评《汉语史研究领域的新拓展——评汪维辉〈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对该书作了详细评介;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前所长刘坚教授、北京大学蒋绍愚教授等名家对该书给予了充分肯定。他在《中国语文》等核心刊物上陆续发表的《汉语“说类词”的历时演变与共时分布》、《〈老乞大〉诸版本所反映的基本词历时更替》等一批论文,对与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有关的若干理论问题和具体个案作了进一步的阐发,在学术研究中,他提倡把词汇史研究和现代汉语方言词汇的研究结合起来,准确地把握词汇的时代性和地域性。


他编辑整理的《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丛刊》一书,选取了有助于汉语研究的十种朝鲜时代汉语口语教科书,详加点校,由中华书局于2005年出版。著名语言学家、北京大学蒋绍愚教授为本丛刊作序,认为《丛刊》的出版“对汉语史的研究者来说是一个喜讯”,“将会使有关的研究更加深入”。同时,这批珍贵资料的刊布于对外汉语教学、中朝交通史以及经济史、民俗史、文献学、文学史等研究都具有重要的价值。除此之外,他还发表了一系列考订语料的论文,如《唐宋类书好改前代口语——以〈世说新语〉异文为例》、《从词汇史看八卷本〈搜神记〉语言的时代》、《〈齐民要术〉校释商补》等,对汉语史研究中的一批重要语料进行了详细考证,或校正其文字、疏证其文义,或论证其成书时代或作(译)者,或考辨其资料的可靠性,为进一步利用这些语料奠定了基础,具有举足轻重的参考价值。


在专书语言研究方面,《〈齐民要术〉词汇语法研究》一书是其呕心沥血之作。该书是同题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优秀成果。中古汉语研究专家方一新教授为该书撰写书评,认为“是目前国内从语言(汉语史)角度研究《齐民要术》的第一部专著和最新成果,为中古汉语研究增添了厚重的一笔,读后令人振奋”,“本书是近年来汉语史研究领域内难得一见的优秀著作”,“是一部有着很高学术价值的中古汉语研究力作,在断代专书语言研究方面,树立了典范”。该书2009年获得教育部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启发教学


在致力于学术研究的同时,汪维辉教授在人才培养上也倾注了大量心血,深受学生的爱戴。他对学生十分严格,严师出高徒,2004年以来,他所指导的研究生在《中国语文》上累计发表论文7篇,指导的多篇本科、硕士、博士毕业论文被评为江苏省优秀论文。


虽然已调入我校工作,却仍然坚持要义务把南大的十几位研究生带到毕业。他尽量克服地域不便,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定期赶回南大主持学术沙龙,和学生一起讨论交流。在教学过程中,汪老师循循善诱,让学生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他的学生都认为,汪老师有完美主义倾向,为人为学都非常认真,在修改学生的论文时,大到文章结构、布局,小到标点、错字都非常仔细,从头到尾,一字一句,仔细阅览,并能一针见血,指出其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身为博士生导师,汪老师却很喜欢给本科生上课,他曾说:“身为老师最重要的有两件事情:一、教好学生;二、做好学问。”关于课堂教学,他强调讲课要以传授知识和启发思维并重,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2010年春,他将给我校本科生开设“古代汉语”课程,带给学生最基本的训练——繁体字识写。这是为了针对本科生现在的古汉语学习状况,从小学到高中对古文的接触相对较少,基础不够扎实,大部分同学都不熟悉繁体字。他认为古代汉语课应该承担起继承弘扬国学这个任务,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繁体字练习是最好的“敲门砖”。


老师写得一手漂亮的行书,上课均用竖排繁体字,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自觉竪立掌握繁体字的意识,以达到方便阅读古代典籍的目的,还可以更好地显示其构字理据,打通古汉语与文字学沟通的桥梁。据一位同学回忆,在上课之前,汪老师总会用繁体字竖排抄写一段古文,让学生自告奋勇来标点,以培养学生识文断句的能力;课堂上更是循循善诱,让学生各抒己见,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每堂课都座无虚席,还吸引了大量学生旁听,用他们的话说,汪老师知识渊博,听他上课受益良多,不仅能学到很多知识,还能了解学术前沿的最新成果,不亦乐乎!


老师始终把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探究质疑的能力摆在古代汉语教学的首位。对于古书中一个词语的解释,可能流传着多种不同的看法,作为老师,不应该只是填鸭式地灌输结论,而应该引导学生学会自己判断、辨析和总结。他无私地把自己的研究成果与同学分享,以便教导他们更好地掌握研究过程和方法。如何发现疑问,在发现问题后要从哪个角度切入,怎么判断正误,如何用证据来证明自己的结论,在汪老师的课上都能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钥匙”。


在撰写博士论文时,张永言先生曾经嘱咐他,各组词的分析不宜采用同一个模式,这样会很乏味,很沉闷。因此无论是讲课、做事、做学问,他都讲究趣味性。但这种趣味要跟内容相结合,是一种长远、深厚的趣味,不是单纯的笑料。以论语“学而优则仕”一语为例,“优”字多被认为是优秀的意思,但“优”在先秦是有余裕之意,是说学习有了余力才会去当官,这种说法也有例可循。学生听到这种解释,自然会觉得饶有趣味。汪老师希望能通过这种“趣味性”的方式,传授知识,启发学生思维。


虽然研究生通过本科阶段的学习和训练,具备了初步的自学能力,但是汪老师给研究生上课也是极其认真的,没有丝毫的松懈,讲到忘情处,总是过了下课时间。他更注重培养研究生提出问题的意识,讲求最终自己解决问题,为此,他要求研究生具备阅读原典的能力。课堂上,他总是事先发给学生一人一份文献典籍,然后由学生轮流对原典进行解读,将自我解读、同学讨论、老师评点相结合,敦促学生研习原典,深入分析。通过上课,汪老师始终贯穿“严谨”的信条,不仅用于做学问,更是要学生秉承为人处事的正确态度。


热爱生活


老师学问做得很好,为人又是极其谦逊的,可以说是一位随和的长者,对于生活,他也有自己的坚持。


他回忆说,年轻时,酷爱运动,中学时期早晨四五点钟就会起床环城跑一圈。认识汪老师的人都知道,他有常年游泳的好习惯。2005年,一次冬天下雪的时候,汪老师偶然看到有几位老人在游泳,他就萌生了每天游泳的想法,并坚持至今。即使是在冬天最冷的时候,他也会游上一个来回。运动对于他来说是一种享受,能保证一天的好精神,是一种有效的投入。汪老师热爱运动,还常常带学生外出爬山游玩。


在学生眼中,汪老师严格而不失温和,对学生非常关心。一位同学曾担任汪老师的助教,他回忆说一次坐校车,碰到的是全封闭的大巴,从鼓楼到浦口不足一个小时的车程,感觉气闷不舒服,就跟汪老师说,坐不惯不通风的车。没想到,他的随口一说却被汪老师记在心上。从那以后,他们总是等能打开窗户的校车来了再坐。有一次,等了很久,来的还是闷罐子校车,为了不耽误时间,他催汪老师上车,老师却不紧不慢地说:“你不是坐这种车不舒服吗?再等等吧。”事情虽小,却让这位同学感动不已。有一年夏天,南京酷热,暑假一位同学留校撰写论文,汪老师特意打电话嘱咐他注意防暑,当心身体。作为学生,没有主动打电话问候日夜操劳的老师,却接到了老师的电话慰问关心,使得他既感动又惭愧。

老师对自己的学生关怀备至,对其他老师的学生也同样,高老师的学生马梅玉每次提到汪老师总是感激不尽,钦佩不已。她要直博,却遇到了一些问题,恰巧负责的老师又不在学校,不得已找到汪老师。虽不是汪老师份内的事,但是汪老师却非常重视,热情帮助她解决问题,使得她顺利直博。她给汪老师一个再朴实不过的评价:汪老师人太好了。

凡是接触了解汪老师的学生,无不发出这样的感慨:能成为汪老师的学生,是一种缘分,更是一种幸福。一位学者在学术上的严谨认真让人肃然起敬,在学术之外的热情真诚更令人动容。的确,我们的汪老师,就是这样一位受人敬仰又使人倍感亲切的好老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陈忠:一百次登门问学
我的两位恩师——李新魁与高华年教授(下)
历史学院
学述 | 汉语史研究中心教授“学述”系列:汪维辉教授
大学毕业论文致谢范文汇总
在师大听讲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