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如何“干一杯酒”?


点击“礼乐微言”
关注我们



 俗语说,“无酒不成席”。亲朋相聚,逢年过节,社交应酬,免不了吃饭喝酒,喝酒免不了要“干杯”。怎样才算干杯?今天的办法是,把自己和对方的酒杯都斟满,然后拿自己酒杯去与对方的酒杯碰一碰(如对方是尊者长者,据说最好让自己的杯口低于对方的杯沿),然后“先干为敬”,用期待的眼神邀约对方也随之喝尽。




 这种喝法与中国传统的喝酒礼仪是否一脉相承?还是先从“干杯”说起。所谓干杯的干,是空和尽的意思,而不是干活的干。干杯就是要把杯中之酒喝空喝尽,而不是使蛮力,拿着酒杯干一通。前者念作平声,后者念作去声;繁体字干杯写作“乾盃”,而不能写作“幹盃”或者“干盃”。不过,乾、幹、干等字常常通假互作,那当别论。如果用英文表达,我最喜欢的翻译是Bottom Up,直译过来就是“杯底朝天”,喝完痛快;如果翻译成Cheers,反倒不够尽兴,那只是碰碰杯,大多意思意思而已。所以,今天大家常说的“干掉这杯酒”,多少有些语病。



上古酒器·


 这种一杯喝尽的办法,古代叫作“釂”。许慎《说文解字》:“釂,饮酒尽也。”按照清人段玉裁的注解,这是一个形声包会意的字,“饮酒尽”应当作“饮爵尽”(爵是夏商就有的古老酒器,下文再说)。近人杨树达先生指出,这就是今天的“干杯”。《礼记·曲礼》:“长者举未釂,少者不敢饮。”经学家郑玄解释说,釂就是“尽爵”,长者还没喝光,年轻人不要先喝酒。郑玄(127200)与许慎(58~约147)都是东汉的大学问家,二人打过不少笔墨官司,可是在解释喝酒的动作时,却毫无分歧。


 中国自有文明以来,就离不开喝酒,据说商人沉湎于酒。虽然那时酒度数很低,类似于今天的“醪糟”,但商人竟然因此而亡国。《尚书》中专门有《酒诰》一篇,便是周人灭商后的戒酒训辞,算是中国第一禁酒令。现在发掘出土的上古饮酒器相当丰富,觚、爵、角、斝、、觥之类,大都是青铜铸造,个头也不小,动辄二三十多厘米高。如果按照现代礼仪,拿这么大这么沉的青铜家什去碰杯,还真要点力气才行。而且,上古实行分餐制,各人跪坐在自己的席子上,要去跟其他席位上的人碰杯,还要上席下席,颇费一番周折。



上古酒器·


 上古之所以不碰杯,并非怕周折。根据上古的礼仪手册《仪礼》,那时贵族之间敬酒自有一套仪式,其繁复程序远远超过今人想像。主人向宾客敬酒,首先斟满一爵,走到对方席前请他喝下,称为“献”;然后,宾客又斟满一爵,回敬主人,称为“酢”;主人饮过之后,再斟满一觯,准备献给宾客,但宾客并不真喝,而是放在一个土台(“坫”)上,称为“酬”。这样的献、酢、酬一套程序做下来,叫作“一献之礼”。贵族等级越高,献的次数越多,有三献、五献,甚至七献、九献。如果九献做完,那便是三九二十七遍!想想就觉得复杂。更麻烦的是,这些过程中用的可能就是同一个青铜酒器,每次献酒和回敬,都要下堂去“洗爵”。古人居住的正堂要高于中庭几个台阶,在庭中专门设有一个洗礼器的地方。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即便换了一个酒器,在敬酒之前也都要亲自去洗净。当然,对方总要推辞一番,叫作“辞洗”。


 把酒一口喝下去,叫“卒爵”。然而,这卒爵也不简单。为了表示对前来敬酒者的尊重,你不仅要答拜,而且还要到你该站的位置上(比如西阶上)才能卒爵。喝酒之前,要到席的末端用嘴浅尝一下酒,叫“啐酒”。尝酒的目的,是为了“告旨”,即称赞主人美酒之香甜。反过来,主人也要客气一番。目送客人卒爵之后,主人还要予以答拜,表示自己不好意思以恶酒填满了宾客的肚子,这叫作“崇酒”。喝酒的过程中,还有多次跪拜,酌满酒送给对方请其饮酒,主人必须“拜送”。对方卒爵,主人必须“拜既”。当然,这些都是高规格的饮酒礼仪,随着身份高低、礼仪轻重,有些环节可以省略,可以变化。比如,礼节隆重的要跪着喝,礼节简易的就直接站着喝了。



上古酒器·觚


秦汉以后,各代流行的酒器名称不同,有卮、杯、盌、樽、盏等,一般还是各喝各的酒,似乎也没有碰杯这一说。古人常说“奉酒为寿”、“举酒称寿”,是指端着酒器走到对方跟前,向其敬酒,说些祝颂之语。鸿门宴上,范增让项庄去杀刘邦,就是先向刘邦“为寿”,唐代颜师古的注释是:“凡言为寿,谓进爵于尊者,而献无疆之寿。”向长者、尊者敬酒,祝其长寿自然是应有之义。《朱子家礼》中记载了官宦人家平常“上寿于家长”的仪节。先由子弟们盛装拜见家长,然后长子站到家长面前,他的左右两边各站着一位年幼者,分别拿着酒壶和洒盏,由长子跪着斟酒献给家长,献酒时还有祝辞:“伏愿某官,备膺五福,保族宜家。”家长饮过之后,把酒盞还给少年,大家各自回到己位。家长让大家坐下,命仆人给全家人都斟上酒,大家喝完后出门,换上便服,各行其事。



鸿门宴,项庄“入为寿”后欲借舞剑杀沛公,项伯“以身翼蔽沛公”

 到宋元时期,上古那一套敬酒礼仪仍然得以保存。元代《事林广记》载有宾主献酢之礼,十分详细。它将一场宴饮分作三个层次,一是宾客为长者贵者,二宾客与主人身份相匹,三是宾客为比自己年轻的少者。这三种情况,宾主之间的答拜自然会有繁简之别。大致与上古的《仪礼》相去不远。虽然此时酒器已由爵、觯之类演变为杯,而且人各一杯,不再是同一个酒器的传递,然而,主人向贵客敬酒时,仍然要亲自盥洗酒杯,也必须亲自斟酒、献酒,以示尊重。客人当然也保留着“辞洗”的环节,并且也会回酢主人。亲洗酒器,到中古时代除了表示尊重,还有防毒这一层意思,看过《水浒传》《天龙八部》等小说,便知酒中下毒的厉害。据说杨家将中长子杨延平就是在辽国天庆王的鸿门宴上,误饮毒酒而亡。


《事林广记》书影


 上古礼仪,繁琐至极,唐代已经吃不消,宋代人做了大量简化工作,迨至明清,更是朝简便易行的方向发展。饮酒仪式也是如此。清代乾隆年间编辑的一本民间日用礼书中,设有“晋接常仪”,其中的“奉酒”一节大致如下:


 奉酒(凡斟酒只可大半杯,若满杯恐有泼洒,岂不失仪)。主人命介斟酒,双手恭身自捧至席上(如席多者,命倍主代奉)。客恭身领杯在手,向本席客必先逊让过,然后安放席上。主人候众客酒各齐备,方举杯云“请饮”(或云“请酒”)。客云“请”。主人将酒已奉众客,则众客将酒奉主人(或系尊客,便云“不敢回敬”)。凡初斟酒一杯,主人先举杯,向客端拱云“请”,客亦举杯向主端拱云“请”,然后同饮。每酒一杯,主人必先饮干,然后以空杯劝客(主如量小者,只斟半杯酒)。


此种文字是清代的乡间普及读物,故而通俗易懂,不需多作解释。总的看来,400年前的酒局套路,已与今天相差不多。所谓“以空杯劝客”,就是喝干了一杯洒。“凡斟酒只可大半杯”,就是老辈常说的“茶七酒八”。至于“回敬”一节,清代的尊贵客人“不敢回敬”,实即不必回敬,今天饭局上大致也是如此,不过有时也可看到老人回敬小辈、上级回敬下级的场景,想必是平等观念深入人心的结果。


 最值得注意的是“主人先举杯”,自古有所不同。上文所言,“一献之礼”中有“酬”这个环节:“主人实觯酬宾。”汉代郑玄的注释说,酬就是“劝酒”。唐代贾公彦进一步解释说,“酬酒先饮乃酬宾”。清代礼学家凌廷堪也说,“凡主人先饮以劝宾之酒,谓之酬”。简单而言,上古在初献宾客这一环节(“献”),是不必自己先喝而直接请客人先喝;至于客人回敬了自己(“酢”),自己之所以答应喝一杯,只是为了让客人再多喝几杯而已(“酬”)。然而,到了晚近时期,则凡要请对方喝酒,必然自己先喝。“酬”扩展为一种广义的待宾之道。朱熹把这个喝法叫作“导饮”。按照这个喝法,主人必然要比客人吃得多、喝得多。所以朱熹认为,宋代流行的谚语“主人倍食于宾”,就是指这种情况。今天酒局上,也有“主不引,客不请”的说法,大概类似于此。


 如此说来,“先干为敬”,原来只是上古喝酒仪式的一部分,经过历代简化传承,现在演变成了所有举杯的开始。然而,谦己敬人、和合同乐的酒宴礼义,则一以贯之。

微刊主编:穆绽坡
文字编辑:番薯
美术编辑:青琐


版权声明
本文为原创内容
如需转载,请在后台联系礼乐微言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最打动人心的酒桌礼仪和说话技巧
中餐喝酒礼仪最新知识
老祖宗留下的俗语“茶满欺人,酒满敬人”,蕴含着哪些深意?
一文在手 天下我有!超完整的葡萄酒饮用礼仪
餐厅服务员斟酒的方法。
布依族丰富多样的布依族酒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