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互联网不为人知的6宗“罪”

互联网不为人知的6宗“罪”

2013-09-18|作者:综合|编辑:胡磊|
互联网对社会进步、个人发展的贡献不可估量,自然无需赘言。网络又如一把双刃剑。譬如在秦火火等事件中,互联网似乎又成了“公害”,成了产“大谣”的温床。然而,互联网的负面作用远非如此。文中所罗列的数字或事实会让你看到互联网背后的“暗流”。
 
一、网络暴民
 
 
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网民参与网络事件程度得加深,2006年几个著名的网络事件生发了网络暴民这一概念。当年的“虐猫事件”和“铜须事件”后,当事人遭到肆无忌惮的“追杀”,正常生活无法继续、精神崩溃,就连其家人朋友都受到莫名的牵连。最终结果令人惊讶,一句纯属杜撰,令道德审判被釜底抽薪。
 
今年以来英国连续发生多起网络暴行。施暴者多是通过社交网络出言谩骂、侮辱或威胁,使受害人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甚至自杀。一名叫汉娜·史密斯的14岁女孩本想在网站上就湿疹寻求帮助,结果却遭网友谩骂,终因不堪压力而上吊自杀。无独有偶,女权活动人士卡罗琳·克里亚多-佩雷斯因说服英国央行将10英镑纸币上的达尔文肖像换成简·奥斯汀的肖像,在社交网络推特上遭到恶意网民的侮辱和攻击,甚至受到强奸威胁。
 
 
二、“1%法则”

 
 
说得直白些,就是如果在网上有100个人,只有1一个人会创造内容,10个人会与其互动(评论或者提供改进意见),而其他89个人仅仅是浏览。根据Church的消费者博客显示,维基百科中50%的内容是由0.7%的用户提供的,而超过70%的文章是哟偶1.8%的用户撰写的。又比如,一个十分依赖客户提供内容和互动的网站会发现10个人里有9个都是打酱油的。网络原创从何谈起?
 
三、多是帮倒忙
 

热门社交网站Reddit聚合了各个网站的新闻和评论。然而在波士顿马拉松炸弹惨案中却暴露出了它的弊端。例如,爆炸的余波中,许多网站的用户很快就试图以任何方式帮助找出真凶。在理论上这是个好主意,成千上万的眼睛去发现线索总比单枪匹马更好一些,但搜索很快成为一个游戏,而搜索的方向更是个严重的误导(当时误导的搜索凶手是个年轻黑人背包男子,而这在无证据的现实中不得不造成种族歧视的嫌疑),最后它导致了两个无辜受害者和大量的虚假信息报告。
 

 
四、上网时80%的时间被浪费
 
 
当你坐在电脑前打开浏览器,第一件事做什么?上谷歌,还是打开MSN或者Facebook?打开电脑好几个小时过后,发现还是一事无成?据统计,80%时间就这样在网络上被浪费掉了。暂且不论这样做会对己对公会造成多大损失,至少是有悖于互联网的本质的。
 
五、网络犯罪

 
 
在今年8月份召开的《趋势科技2013年高端CIO峰会》上,打击国际网络犯罪成了主旋律。国际刑警组织数字犯罪调查部副部长James Pang提到:每秒钟就有14个人受到网络攻击。由此可见,如今世界网络犯罪有多猖獗。
 
安全软件开发商诺顿曾有研究报告显示网络犯罪的流行状况令人堪忧。该报告称,全球2/3的互联网用户(65%)都遭受过计算机病毒、在线信用卡诈骗、身份信息窃取等网络犯罪的侵害,中国有超过四分之三的成人(83%)遭受过网络犯罪的侵害。
 
六、随时骂战

网络上经常发生口水战,可能“祸”起严肃的政治话题,甚至可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总之,只要你愿意、有精力,随时奉陪。很多时候,这种无意义的骂架会不眠不休几个小时甚至到几年。但这是在互联网,从来没有人举起双手说,“事实上你完全正确。让我们停止争吵。”在这里没有对或错,也不会改变事实或结论。那我们就消停会儿吧。(综合速途网、译言、PCWorld中国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5000万条个人信息被非法贩卖 保护隐私从自己做起
网络社交信息安全事件何时了?
“极客”提醒:智能手机别随便连陌生电脑、WIFI
再谈互联网隐私
3D社交将成Web2.0时代下一个热点?
解析印度成“网络犯罪天堂”的三个原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