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取法邓石如的杨沂孙,打破李斯李阳冰体势,开创与诸家异趣的书风

导语:杨沂孙是清代著名的书法家。他以篆书闻名于世,早年师法邓石如,却深知师法一家并不可取,所以在师承邓石如的基础上吸取金文、石鼓文、汉碑篆书等笔法,为篆书艺术的拓展另辟蹊径,开拓了篆书史上的新篇章。

书虽小道,也需全力以赴者方能得其堂奥。一个书家的成功绝非偶然,没有长年累月的心追手摹,则难以达到“技进乎道”之境地。古人的经典作品是后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需要我们挖掘汲取,发扬光大。

《淮南子》局部

但心追手摹也需讲究章法,追根溯源也是书家该有的态度,就如清代的邓石如吸收了秦汉以来,诸如碑额、瓦当、印玺等书体,加以融会变化,创造出一种流美、婉丽、遒劲的篆书新风格一样。

师法他的杨沂孙更是在他的基础上吸取金文、石鼓文、汉碑篆书等笔法,让二千年几成绝响的篆书,在他手中再次独具个性,在晚清重振而成为潮流。

《淮南子》局部

杨沂孙师承邓石如的基础是什么?

杨沂孙,字咏春,号子舆,晚署濠叟,江苏常熟人。是清代著名的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擅篆书,精研小学,喜爱金石考据,在古文字、诗词等领域也颇有盛名。

在常熟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翁庞杨季是豪门,归言屈蒋有名声。”说的是清代常熟最有名的八个家族,杨沂孙所在的杨氏家族便列其中。

《淮南子》局部

杨沂孙早年为了考取功名,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虽然文采出众,但仕途却并不顺利。从道光十四年开始,多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未能考中。直到道光二十三年,他才在顺天府国子监的科举中中第,拉开了他仕途的序幕。

后来,杨沂孙因在与太平天国战争中立有军功,升为凤阳知府。但在上任途中,杨沂孙父亲去世,他不得不为父丁忧。守制期满后,虽然短暂地到外地任职,但由于鼻疾加重,且年逾六旬,杨沂孙于同治十二年辞去官职,返里闲居。

《淮南子》局部

杨沂孙是个正能量爆表的人,若是常人在仕途中不得志,多会以诗歌抒发自己的郁闷之情,排解才华不得施展造成内心的苦闷之情,但是,杨沂孙并没有,离开官场,回归乡里闲居,他有了更多的时间去研究学问、书法,也正是这个原因,他才能在文字学、书法创作上取得如此之高的成就。

书风的师承很重要,得法才能更深入,杨沂孙也是如此。沂孙在年幼时曾拜李兆洛为师,李兆洛与邓石如的情谊颇深,再加上几位毗邻前辈的提点,好友邓守之、翁同龢、赵氏兄弟交流与探讨,他深知邓石如篆书纵横阖辟之妙,心向往之,确立了创新所要师承的对象。

《淮南子》局部

确立师承对象只是第一步,并且只师法邓石如也不可取,还要形成自己独有的艺术风格,才是自己的书风。

杨沂孙从小就受到父亲在教育上的亲力亲为,《五经》、《三礼》及各家古文皆熟记于心,加之本人对金石学、小学怀有浓厚的兴趣,在师承邓石如的基础上参以金文的韵味就是他创新的重点。

《淮南子》局部

收集邓氏书迹,开创异趣书风

杨沂孙擅篆书,初学邓石如,后吸取金文、石鼓文、汉碑篆书等笔法,久而有独到之处,大 、小二篆融会贯通,为篆书艺术的拓展另辟蹊径,开拓了篆书史上的新篇章。

在邓石如时代,大量汉碑被发现,“碑版”之学正盛,习汉魏碑成为书坛最流行的时尚书风。而较邓石如晚生了70年的杨沂孙,所见就与其大不相同了。

《淮南子》局部

杨沂孙初学邓石如,致力收集邓氏书迹,后勤学苦练,并在深入研习邓书的基础上学习石鼓 文和钟鼎文字,取其笔意,开创与诸家异趣的书风,形成了自己的篆书风貌。

杨祈孙能在“邓派”的影响下而自立面目,将出土碑版和古器物文字自然揉合而不露痕,创造出峻利端庄的篆书风格,另辟践径,一时为学者所好。

散氏盘

他在用笔上,取各家之长,融会贯通大、小二篆,直追钟鼎文、石鼓文、秦诏版、汉碑篆书等笔法特点,一 返当时流行的邓派篆书的流美婉丽,改变小篆的圆转用笔而以平直为主,转折处多方,使其用笔有一种稳健、雄浑之劲,用藏锋之笔法,寓巧于拙,借古于今,且每有独到之处,令人耳 目一新。

在文字结构和形态上,则跳出以前书家都遵循的秦代小篆“二李”模式,将小篆的长形结体变为近于方形,使字形更加端严、静穆。 点画则参差错落,结构呈左低右高之势,从而形成其个人风格中一个比较显著的特征。

《烈女传四条屏》局部

在其之后,写篆书者字形结构多舍长就方,体势变化也渐趋丰富,可谓是杨氏开领风气的结果,这一创造性的融合,得到许多书家及书论家的肯定与赞许。

打破二李体势,便上松下紧为方正规整

孙过庭《书谱》曾言: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习篆同样也是这个道理,先从平正、匀称、规矩入手,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临《峄山碑》局部

杨沂孙认为学习篆书必须从秦代小篆入手,早期对秦小篆研究非常深入,他临习的秦代刻石,几乎可一乱真。

如杨沂孙所临《峄山碑》,在用笔上,所有笔画皆以逆锋起笔,运笔时中锋行笔,保持笔锋始终在笔画的中心。收笔时回锋。在笔画的转折与交接处采用圆转,无停顿重按,不露锋芒,不见圭角。线条匀圆茂美、结体方正端庄,墨色呈现出飞白,整幅作品给人的感觉静穆端庄,古朴高雅。

《烈女传四条屏》局部

杨沂孙对传统的刻苦学习,无论从控笔能力,线条质感,结体控制、还是行气章法上都较为成熟。对于这种笔法的掌握,不仅难于隶、楷、行、草,而且在篆书中也是最严格的,因为它基本可以定性为一种匀速的书写,相比变速的书写方式,这种必须长期锻炼才能下笔自如,好比学武术要从蹲马步做起,扎实深厚的基本功才是创新与突破的筑基。

这种传统的小篆已经不能得到沂孙完整的认可,对篆书进行创新势在必行。那么杨沂孙是如何创新的?创新之后的风格特征是什么样的呢?看他的作品便知一二。

《六月诗六章》

正文用笔以圆笔为主,起笔处浑厚圆润,行笔干脆爽利,收笔处采用两种方式,圆笔回锋与尖笔出锋交替呈现。线条粗细对比明显,书写的节奏稍带律动感,流动感较强。

字形结构上发生了变化,整体以方正为主,小部分沿用了石鼓与金文倚侧的体势,局部不时有些小变化来打破传统匀称的排布,更见灵活生动,变化融于统一之中,加上楷书释文的随性自然,在审美上给人以独特的感受,整幅作品气息古雅又活泼。

又如这幅水墨纸本

杨沂孙风格最为成熟的一幅代表作。完全打破了二李以来纵向延伸、上紧下松的体势,演变成方正规整的体势,重心转移到中间部分。笔法以方折为主,藏锋起笔,中锋行笔,横画方中带圆,直画收笔处略似垂露,自然流利;线条细劲凝练,虽然削弱了流动飘逸的长线条,但线条走势的变化丰富灵活,对于不同字中相同的笔画,呈现出有内擫和外拓不同的效果。

转折处提笔暗过,以方为主,圆转较少,方正中内蕴圆意,布白匀齐,疏密参差,开阔适度, 以大篆的布局,小篆的笔法,严谨方折的神韵,温婉圆融的线条,取得醇和典雅的艺术效果。

水墨纸本局部

结语:

清朝书法家前有朱玉难超越,后有书写改良弃笔墨,此时书家处于矛盾的时代,无己心输出,或流于形式,或盲从跟随,只为书写记载本意,而无书风审美质感。

隔上一阵就出现的复古思潮是有哲理的,因为温故而知新这句至理名言,从根源中寻找,才能更好的突破,杨沂孙一方面学习邓石如,另一方面在小篆中融入古文字法,在结体上,不再是长形,变一部分篆字为正方形,将点画偏旁差参错落,丰富体势,这一变革让他闻名与篆,并对后期很多书家都产生了影响。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清代杨沂孙篆书欣赏
清代杨沂孙篆书七言联
书法|清代篆书大家 杨沂孙 篆书《乐志论》刚柔相济 醇和典雅
独特的篆书风格,成就了独特的美感!
清代篆书名家杨沂孙,书法遒婉俊逸、寓巧于拙!气韵尤胜邓石如
清代杨沂孙篆书《在昔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