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白银是如何把明朝搞垮的

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执政17年的崇祯皇帝留下了一句怨气满满的“诸臣误我”后,就上吊自杀了。

崇祯临死之前的这句话倒也不是甩锅,作为最后一个汉族的王朝政权,明朝在党争这方面确实是有超水平的发挥,基本上是把读书人战斗力拉满的那种。

都是科举时代熬出来的精英,皇帝都能被搞到憋屈的,谁说八股文不能选出人才的,看看明朝文官的那些斗争艺术,那都是人精才能玩得出来的。

皇权和文官的内耗确实是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但就算张居正复活,再把袁崇焕和孙传庭一并还给崇祯,明朝一样也摆脱不了被改朝换代的命运。

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而且是明朝没有办法解决的原因,就是明朝太穷了,准确的讲是政府太穷了。

李自成进攻北京时,崇祯皇帝看着国库里面只剩下的十多万两白银,他就算竭力抵抗,但这点钱,他啥也做不了。

执政的这些年,崇祯算是被钱给逼疯了,创造性的把三饷给补齐了,即辽饷,剿饷,练饷,这钱是用来抵抗后金入侵和镇压农民起义的。

三饷都是正常赋税以外的加派,没有几个农民能顶得住这种征税的压力,后来都不需要李自成宣传,农民自己就喊出了歌谣,“闯王来了不纳粮”。

好了,闲话不说了,说正事,就是明朝政府到底是干啥穷成这样了,这和白银又有什么关系呢。

要说清楚这事,又得再讲一遍货币的常识,在之前的这篇文章《35美元霸权是如何做到的》里面我们讲的差不多了,这里就不展开了。

反正就是贸易要发展就需要货币,一般的货币就是贵重的金属,所以早期的时候,地球上的人们都是把金银等贵重金属当做货币。

但是偏偏中国又是个贫金少银的国家,一开始大家主要用的是铜来当做货币,但是缺点太多了。

第一,就是成本太高,铸造铜币的损耗不低,铜钱又容易生锈,长久下来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第二,铜钱价格不行,生意一做大,就得需要大量的铜钱,不适合长途和大宗的贸易。

第三,中国自古手工业比较发达,老百姓动手能力又强,经常私自偷铸铜钱,还经常缺德鬼往铜钱里面放入一些杂质,影响铜钱的成色。

等等问题都是铜钱的缺点。

种种缺点下,宋朝的时候被逼出来了使用纸币,也就是交子来代替铜钱,纸币到底有什么好处呢,就是把上述铜钱的缺点倒着来理解就是纸币的好处。

但是纸币毕竟还是纸嘛,没有太多的的价值,滥发会导致纸币贬值,通货膨胀的,为了解决这种问题,宋朝在一开始的时候还是很克制的,以铜铁钱作为准备金,有多少铜铁钱就印多少相应的纸币。

不过后期因为战争的原因,纸币也不可避免的超发,北宋后期,交子被放弃了。

从汉代到两宋,缺钱一直都是让政府脑壳疼的问题,政府只要找不到稳定的货币供给,商业上的发展就会一直受限,征税也是一个大问题。

唐代的时候因为缺钱,政府还把佛像给捣毁了来铸钱,没钱了还信啥佛呢,穷的时候神仙都救不了,也只能对不起佛祖了。

元朝当然也免不了这个问题。

在吸收了宋朝的教训后,元朝在发行纸币的时候是非常克制,为了提高纸币的信用,元朝政府还贮备了金,银,丝等作为准备金,纸币可以和它们自由兑换,有了这种承诺,元朝的纸币一度非常稳定。

纸币的信用来自于君主的权威,印钞票最大的获利者就是君主,再怎么样的君主也是人,是人就会有欲望,有欲望就会被诱惑。

没有几个人能顶得住只是印几张钞票就能换了巨额财富的诱惑,抗得住的都不是凡人,可惜的是元朝后来的皇帝是凡人,还是很普通的凡人。

随着元朝中后期政局的混乱,元政府把贵重金属运回了北京,民间的纸币在也不能自由兑换金银了,等于告诉了大家,政府要赖账了。

没有了金银丝的保障,元政府也开始了掠夺模式,大量印制纸币,最终物价暴涨,国家税收无法得到保障。

元朝政府为了鼓励,当然也是强制,让人们使用纸币,一直都是限制在市场交易中使用铜钱,但纸币滥发带来的贬值最终迫使元朝政府抛弃了纸币,并取消了对黄金和白银的禁令。

白银这时候开始崛起了。

元朝的覆灭和滥发纸币是有直接的关系的,作为亲手埋葬元朝的人,朱元璋心里当然清楚,他后来总结了一下这其中的教训。

得出来了经验就是印钞票太爽了。

天底下哪里还有比这更爽的事,大明宝钞很快就通行全国,并且不能兑换其他金属货币,包括铜钱。

已经在元朝的时候被虐过一次的老百姓当然不会那么心大的相信明朝政府会管住自己的手,不会滥发纸币。

政府的信用要建立起来是很难的,但崩塌起来是非常的容易,大明朝的老百姓显然不愿意再接受这种考验。

民众拒绝使用大明宝钞,铜钱和白银照样在民间流行,洪武皇帝的威名在金钱面前失效了,大家并不给朱元璋面子。

朱元璋怒了,真是总有刁民要害朕,重刑伺候。

凡是阻止大明宝钞流通一万贯者,全家发配到前线替祖国守卫边疆,然而重刑之下一点用都没有。

是老百姓不怕死吗,当然不是,问题是经历过元朝滥发纸币后的痛苦抵消了他们对朱元璋酷刑的恐惧。

到了朱元璋统治的后期,纸币已经大幅的贬值,官方一贯宝钞的购买力等于1000文钱,但在民间的实际交易中一贯宝钞只能换来160文钱,到了明宪宗时期,一贯宝钞连一文钱都不到,而这距离朱元璋发行宝钞也不过才一百年。

前半生所向无敌的朱元璋为什么就搞不定这件事。

朱元璋忘了一件事,当然也不会有人告诉他,就是政策的制定是一回事,但是政策的执行又是另外一回事。

所有政策的顺利执行本质上都是利益的交换。

谁在替朱元璋执行政策,当然大明朝的官员,作为明朝既得利益阶层的官员,在朱元璋时代俸禄可是低到出了名的。

低也就算了,关键是官员们的俸禄领取的还是大明宝钞,是纸币啊。

一个九品官员在朱元璋当皇帝的前期可以领取到的俸禄是每月8石大米,到明宪宗的时候是1石7斗,相当于收入缩水了4倍多。

一个正一品官员的工资收入从朱元璋时期开始,到了明宪宗时期就贬值成七品官的收入,相当于现在中央部委的正部级一把手变成了县长,你说明朝的官员会怎么想。

更离谱的是,工资发纸币也就算了,但明朝政府能抠到什么程度呢,就是国库有什么就发什么。

像国库库存有胡椒和苏木等中药和香料时,没处使就拿来发给在京的官员,就当作是工资了。

这帮官员都憋屈得很,老子寒窗苦读一朝中举是来改善生活,结果领了工资下班后还得摆摊卖了药材换钱。

这是人干的事吗。

这还不算惨,有时候盐仓里面积存的食盐太多了,那就把盐当作工资发了,这官员的生活质量高不高就不知道了,反正就是很咸就对了,全家都很咸。

当然朱元璋并不关心官员的生活质量到底如何,他觉得没有任何问题,毕竟是当过和尚讨过饭的人,什么场面没有见过,嫌工资低,那是矫情。

老朱家后来的皇帝也是和朱元璋一样,希望大家保持简朴的生活,钱财啥的就不要想太多了。

纸币的快速贬值让官员们的收入进一步的缩水,这种环境下,大明朝的官员作为政策的执行者,你说他们会怎么办,还能怎么办,要么贪污,要么怠工呗。

皇帝可以说是纸币发行的唯一受益者,其他人从高居庙堂的官员到底层普通民众都是纸币的利益受损者,这种政策怎么可能执行得下去。

能把官员逼到官不聊生,也就是老朱家能干得出来,在文官集团的抵制下,到了嘉靖年间,最终还是用白银来支付了官员的俸禄。

纸币和白银的抉择也就变成了皇帝和文官集团的一场博弈,最后文官集团完胜,当然,他们后来的胜利还有很多。

文官集团胜利的背后是人民的选择,人民选择抛弃了令人不安的纸币。

但是问题来了,中国历史上一直都是贫金少银的国家,没有贵重金属的稳定的供给,就算大家再怎么喜欢白银来当货币,也一样是白扯。

如果不是后来发生的这件事,明朝的官员和百姓一样摆脱不了纸币的命运,因为没得选择,历史上的王朝一直都缺钱。

这件事就是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发现了美洲。

这事带来的影响是全球性的,有很多学者把它当作是东西方的分流,意思就是从这时候开始东方开始走向了没落,代之而起的是西方的崛起。

具体的原因就不说了,这里只说一件事,就是美洲被发现后,就成了西班牙的殖民地,后来西班牙在南美到墨西哥这一带发现了储量超级夸张的银矿。

本来欧洲那会和我们一样,也是缺钱的厉害,他们开辟新航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要来东方寻找黄金,哪里能想到东方更缺钱。

西班牙后来疯了一样逼迫印第安人去开采银矿,就这样,天量的银矿被运回了欧洲,结果钱一下子变得太多了,把欧洲搞出来了通货膨胀,物价暴涨,后来还引发了一件对欧洲影响很大的事。

就是价格革命,美洲运回的大量白银直接把欧洲的货币体系都给打乱了,活生生的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转型。

那时候他们也很痛苦,特别是西班牙,头大的不行,以他们的国力,根本承受不了这么多的贵金属,白银在欧洲开始贬值了,他们要为白银找到有价值的归宿。

放眼全球,只有手工业发达的中国才能吃得下这天量的白银,而那会正好西班牙在亚洲有一块殖民地,就是菲律宾,明朝那会也有很多中国人到那里去谋生,双方一见面,瞬间有点相见恨晚的感觉,都太需要对方了。

这里要多说一句,我们以前老说明清两朝是什么闭关自守,愚昧落后之类的,那可没有,明朝虽然禁止下海,但根本就禁不住民间的贸易。

那时候农业也养不了那么多的人口,活人当然不会傻着被憋死,出海贸易也就成了新的选择,那会福建就有“闽人以海为田”的说法,不止福建,整个东南沿海后来都深度的卷入了海外贸易里面。

明朝生产的绫罗绸缎,瓷器茶叶通过和西班牙人的贸易,换回来了大量的白银,而占据澳门的葡萄牙人也不遑多让,他们把澳门,印度,地中海,马六甲和日本组成了一个海上的贸易网络,澳门在那个时候就已经成了东西方贸易的连接点。

葡萄牙人把欧洲的工业运到澳门,再换取中国的丝织品,然后运到日本,换回来了白银,再返回澳门换成中国的手工业品运回欧洲,这样的贸易下,日本生产的白银就流入到了中国境内。

是的,没错,日本也是当时的产银大国。

通过发达的手工业,全球主要的白银都流入了中国,一般的说法就是光美洲生产的白银就有50%的总量进入了中国,加上日本的白银,总计在两亿两左右。

一般这么大体量的白银流入到同一个地方,必然会导致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就像欧洲那样,直接逼出来了价格革命。

但是明朝并没有,白银的到来对中国的商业产生了强烈的刺激,就像一个人被打通了任督二脉一样,江浙地区在白银的影响下,和世界市场产生了联系,明朝的手工业几乎就是面对一个无限的市场,无论生产多少的产品,都能被美洲开采出来的白银买走。

白银已经重新塑造了中国手工业的格局,它让明朝江南地区出现了大量的工业市镇,贵重的白银也盘活了长途贸易,国内市场被有效的连接在了一起,这对原有中国的社会生态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换句话说,明朝因为白银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

而政府的赋税因为白银的到来也只能被迫的进行调整,最有名的就是张居正搞出来的“一条鞭法”,这个改革是啥我们这里就不说了,反正就是以前明朝的赋税的实物税为主,像粮食,布帛啥的就是缴税的主要来源。

张居正改革后,赋税不缴纳实物了,而改成了征收白银,政府征收上来的银两当然是用来行政开支的,然后这些白银又流通回了市场,自然也刺激了经济的发展。

这里要说明一点的是,明朝政府这些改革完全是被逼无奈的,他们大概也知道,这样做迟早是要完蛋的,但不这样做,现在马上就要玩完。

这也就是后来有人评价张居正时说他强行的给明朝续命了一百年。

白银的到来也同样对明朝社会的价值观念冲击巨大,这一点对后来明朝的完蛋很重要。

曾经被纸币的滥发虐过后,大家都有点后怕,所以对白银出现了魔怔一样的渴望,那时候明朝就是患上了严重的“白银饥渴症”。

这导致了明朝出现了一股拜银的思潮,美洲和日本天量的白银冲击不但没有让明朝出现通货膨胀,反而非常的神奇的出现了通货紧缩,就是钱还是不够用,白银流入中国,但是它并没有在明朝时期大规模的商业中流通,一般的民间交易用的还是铜钱。

那问题来了,全球的白银都流入了中国,那中国的白银去哪里了呢。

哪都没有去,被老百姓藏起来了,在这种“白银饥渴症”下,白银已经了财富的象征,这一点在明朝形成了共识,白银不会贬值,所有人都把财富和白银捆绑在一起,有白银就是有财富,那还那白银去交易换取财富干啥,直接藏起来不就行了吗。

像嘉靖朝时的巨贪严嵩,就藏有“黄金三万余两”,他的儿子严世蕃最喜欢窖藏黄金白银,后来被抄家,发现他,“窖金于地,每百万为一窖,凡数十窖”。

而嘉靖朝初年的时候,一年的岁入在太仓库里面不过二百万两左右,当时国库银两的匮乏已经引起了重视,明朝政府已经把白银当做衡量国家财政能力的尺度了,明朝政府要保证赋税的收入,就必须依赖在商业活动中商品的流通。

这里面就有一个非常严重的后果,明朝要继续保持经济上的活力,就必须保证外界能有源源不断的白银流入,没有白银哪里来的商业。

这就非常麻烦了,欧洲人的白银也不是无限的,他们不可能一直把白银带到中国来,正常的贸易应该是中国人要把手中的白银拿出来和欧洲人贸易,才能有效的形成货币循环,贸易才能继续下去。

问题是欧洲人的产品那会中国也不需要啊,他们没有东西和中国人交换,你让明朝的白银怎么流通出去,这种情况后来一直延续到了清朝,英国人不是恼羞成怒干了缺德的事,拿鸦片来换回了白银,这跟抢都快没区别了。

这种问题让欧洲人头痛,但是对明朝就是致命的。

就像是在明朝的脖子上悬挂着一把利刃,上面就是靠着一跟细丝在系着,随时都是掉下来把明朝给剁了。

一旦白银真的断流了,明朝就完蛋了。

果然,1618年到1648年,欧洲发生了惨烈的三十年战争,这场战争德国(那时候还没有统一)被消灭了将近30%的人口,作为德国对手,西班牙也好不到哪里去,直接给打衰落了,本来西班牙是世界上第一个日不落帝国,这场战争后西班牙在也爬不起来了。

没落的西班牙决定在1634年后开始减少美洲的白银流入亚洲,1639年,西班牙人在菲律宾和中国人出现了严重的冲突,这些事后,美洲的白银就基本出现断流了。

而日本那边,同一个时间段,也禁止了澳门和长崎的贸易往来,他们自己也缺钱了。

这样大家为啥就知道崇祯皇帝最后的那十年是究竟有多缺钱了吧,白银断流后,自然就会导致对白银的需求更加的旺盛,短缺会进一步加剧,因为老百姓会把更多的白银藏起来。

这就引发进一步的后果,要知道平时的民间交易是使用铜钱的,白银和铜钱是有固定的比例,白银的短缺必然导致铜钱价格的下跌,铜钱购买力下降就会引发物价上涨。

加上崇祯朝时,明朝正好赶上小冰期,气候恶劣,农作物歉收,粮食价格已经暴涨到控制不住了。

这场白银危机下,明朝的货币出现了非常奇葩的现象,白银短缺,这是通货紧缩,而铜钱下跌,物价上涨,这是通货膨胀,这两把大锤同时出现,把明朝脑袋敲的嗡嗡的。

这些问题的根源,要找到其实也不难,就是明朝政府过度的依赖白银,整个社会的经济和白银绑在了一块,没有办法解开,而白银又是依靠外部的流入。

中国那会也没有找到太多的银矿,本土开采不了足够多的白银,这就意味着明朝政府没有办法提供稳定的货币。

简单来说就是明朝丧失了铸币权,丧失了生产货币的能力。

当政府缺钱的时候,不能像现在一样通过像发行货币等金融手段来调节货币,留给明朝政府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加税,加派,崇祯皇帝最后就是在一边是缺钱,一边是加税后的民怨四起中走向煤山的那一颗歪脖子树的。

如果这么说大家不好理解的话,那就是相当于今天的中国把美元当作是流通的货币一样,全市场的贸易都得依靠美元,这种情况下,你说美国要是把中国的美元收回去会怎样。

这也是现在美元能够收割全球的原因,因为它是国际贸易的结算货币。

好了,不扯了,收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精读明史系列·明朝灭亡背后的财政崩盘
明朝不亡于军事,实则亡于金融,白银大量涌入导致纸币贬值
白银杀死的大明帝国
明清钱币:以银为本以铜为辅
中国纸币一千年 帝国的无限提款机
货币中的明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