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别再干这事了,它会偷走你的听力

作者: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主管中药师 梁剑华


刚过去的爱耳日引起不少人注意到耳朵以及听力方面的问题。你知道吗?有些坏习惯,正在偷走你的听力!临床上,以往60岁左右的老年人才出现的听力衰退症状,现在连十几岁的孩子也开始出现。

在公交、地铁等嘈杂处戴耳机

在环境嘈杂的地方,如公交、地铁上戴耳机,大家会不自觉地把音量调大。这种近距离、高分贝的噪声,会造成内耳的毛细胞损坏甚至死亡,这种损伤往往是不可逆的。久而久之,可能引起噪声性耳聋。

管不住坏脾气

近年来,突发性耳聋(突聋)病例越来越多,这与压力大、脾气差等有一定关系。研究发现,生气、忧郁、悲伤等负面情绪,都可能诱发突发性耳聋。另外,突发性耳聋患者的情绪波动往往较大,有一部分人会比较急躁,还有些人性格十分内向,容易钻牛角尖。

乱掏耳朵

随着“采耳”的盛行,越来越多人热衷掏耳朵。一掏一扫一弹,酥酥麻麻,欲罢不能,尤其当掏出大块耳屎的时候,掏耳朵的和被掏的心里都有种说不出的舒爽。怎一个爽字可以形容。太上头了。但你知道吗?经常掏耳朵对耳朵来说也并不是一件“爽”事。轻则出血感染,重则耳聋失聪。

耳屎有个好听的学名是耵聍,为外耳道耵聍腺分泌的一种油脂,其主要成分是蛋白质、黄色素,还含有少量水分和钾、钠等元素。

耵聍产生后一段时间,会随着水分挥发变成干片状,也可能是黏稠状,即“油状耵聍”,均属正常。它作为外耳道(耳朵眼和鼓膜之间的通道)分泌物,和耳毛一起构成了一道保护屏障,默默守护我们的健康。

耳屎虽然可能会影响美观,但对人体是有用的。

1、抗菌

耵聍含有丰富的脂肪酸,能在耳道皮肤表面筑起一层酸性膜,使外耳道处于酸性环境下,可起到轻度抗菌作用,保护外耳道免受感染。

2、保温、保湿

耵聍可帮助耳道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不让耳道内的皮肤过于干燥;

3、防异物入侵

耳道皮肤的细毛被耵聍中的油脂滋润,可阻挡外界灰尘、防止异物和小昆虫侵犯鼓膜;

4、防噪

耵聍的存在客观上缓冲了传入耳中的声波,避免耳膜被噪音或剧烈的声响所震伤。

耳屎不是废物,能不掏就不掏

生活中,我们似乎默认耳朵痒=需要掏耳朵了,很多人也习惯在沐浴后用棉签清理耳朵。

真的需要这样吗?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绝大部分情况下,不需要刻意去清理耳屎。

耳朵有自我清洁功能,因为正常情况下,耳道内的耵聍可以缓慢向耳道口移动,在人咀嚼或张嘴时自行排出。

也就是说,如果你的耳朵不是特别脏,也没有影响到日常生活,那就不用掏。

在耳屎这件事上“小掏怡情,大掏伤身”

耳道内的菌群有自己的生态平衡,如果人为地去干扰、去掏耳朵,反复过度掏耳朵可能会造成外耳道疼痛、瘙痒甚至皮肤破损感染等。

若尖锐挖耳勺掏的过深可能损伤鼓膜,导致耳朵被感染。

另外挖耳朵时常会引起或造成外耳道皮肤的机械性损伤,使细菌乘虚而入,这些都可能会引起感染,尤其是霉菌感染。

清理不当很可能将耵聍推入耳道更深处。引发耵聍栓塞,以及眩晕、耳鸣、听力减退、反射性咳嗽等不适感,甚至对耳道造成永久损伤。

因此,经常用挖耳勺、棉签,甚至自己的小手指掏耳朵的行为,并不科学。尤其是孩子,家长千万不能强行按住他们,完成掏耳朵的过程。儿童的外耳道发育不完全,比成年人更短、更窄,更容易受到伤害,如无必要不用经常掏。

当然,我们也可能遇到无法自行排出的耵聍,比如,位置较深或者比较坚硬。又或者感觉听不清声音、有蒙胀感、耳朵进水后疼痛等。此时,最好的办法是到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就诊,医生会用专业办法将栓塞的耵聍取出。


审稿专家: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药学部 主任药师 王若伦

以上为“药品安全合作联盟”志愿者的原创作品,如若转载请注明作者和来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耳屎不要随便掏
你的耳朵可能50岁了!这几个习惯是听力“杀手”,马上自查→
注意!掏耳一时爽 掏耳不当危害多
耳屎究竟需不需要掏?很多人都可能做错了
常挖耳朵很可怕!
育儿知识:需要帮宝宝清理耳屎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