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用数据说话:秀才录取率只有1%

在传统时代,平头百姓要想爬上士绅阶层,并不比骆驼穿过针眼容易。明清两代士绅占全社会人口的比例,在最多的时候也不过百分之一左右。

平民百姓想要改换门庭,最主要的途径当然就是科举。然而传统时代科举的录取

率极低,最低一级功名秀才(生员)的录取率不过1%左右,至于举人、进士功名,

当然更是难上加难。何炳棣说,以明代1393年为例,“进士只占总人口的0000055.而在清代1844年,则占0000048”。也就是说,进士占全国人口的比例,平均不过十万分之五左右。

因此,由布衣而入仕,通常不是一代人能完成的事业,往往需要好几代人进行接力。宗韵在《阶层与流动:明初农户入仕案例分析》一文中,对明代二十个家族的奋斗史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是明初普通农民家庭攀升为官宦之家,平均需要四代到五代人,花130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完成。

在这个漫长的奋斗过程中,通常有两个必须通过的关口。第一,奋斗的起点往往是这个家族从中农以下变成富农或者地主,也就是经济地位要有一次上升。第二,有一代人获得秀才这个低级功名,后代才有可能中进士。

为什么要经过这两个关口呢?首先,只有具备一定的经济条件,才能供孩子读书。虽然中国科举制度最令人称道之处就是它的公平性,然而这种公平性是受到经济条件的极大制约的。潘光旦、费孝通分析了清朝从康熙到宣统年间的915 份朱墨卷得出的结论是,科举制看似公平,但是实际上对城镇居民、有产之家庭更为有利。张仲礼也认为科举制实际上更有利于有财富权势者。因为供孩子读书、参加考试,特别是乡试以上级别的考试,是要花很多钱的。参加乡试,需要在省城住店或者租房“而此时房租又颇昂贵,非一般贫寒子弟所堪承受。而参加会试,更是所费不货。有些离京城较远的省份,第二年三月的会试,在前一年十二月初就准备上京。旅途劳顿之苦,旅费之巨,不难想见”。一个具体的例子是光绪二十四年(1898),河南拔王锡彤由汲县赴北京参加朝考。河南离北京并不算远,然而往返路费还是花掉了约50两白银;到了北京之后,他经历了到礼部投文、报到、买卷、团拜等必需的程序,又花掉50两左右。这样大的支出是中农以下的人家通常难以负担的,所以大部分科举的成功者都出自小康以上的家庭。

而要由前代人获得一个低级功名给后代人做垫脚石,是因为获得举人、进士等高级功名的难度远远大于秀才。艾尔曼说:“在3万名生员中,只有1500名(5%)从乡试中胜出成为举人,而在举人中最后只有300名(20%)可以通过殿试。”也就是说,按所有参加科举的人数与最终的进士名额计算,录取率是0.000136。

由平民家庭白手起家中了秀才的第一代科举成功者,由于教育质量的限制,往往只能止步于第一阶。但是他们却可以给自己的孩子提供更为优越的教育环境,做孩子的启蒙老师,成为孩子们向上攀登的阶梯。王先明研究证明,晚清考中举人的那些人,查他们的祖、父两代,大部分都取得过秀才等基础功名。“其祖、父有功名身份的举人所占比例占绝对的多数。”何炳棣也说,明清两代近百分之七十的进士不是出身于普通平民之家。具体到清代,百分之八十以上进士的三代祖先中至少出现过一个秀才。

曾国藩的同时代人李鸿章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安徽李氏最初“清贫无田”,到李鸿章高祖时,才“勤俭成家,有田二顷”,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李鸿章的祖父李殿华立志要光大门户,发奋苦读,无奈时运不济,两次乡试均告失败,止步于生员。李殿华从此退居乡间,率子孙耕读,“足不入城市几近五十年”。他承担起所有家事,让自己的子孙们专心于学业。命运终于对李氏家族的顽强努力加以回报,李文安父子后来双双金榜题名,“以科甲奋起,遂为庐郡望族”。

曾国藩家族的科举史与此十分相似。湘乡曾氏接力式奋斗的起点,也就是经济地位的上升是在曾国藩的祖父曾玉屏这一代完成的。曾玉屏出生之时,家境属于中农他“少游惰,往还湘潭市肆,与裘马少年相逐,或日高酣寝”。一度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以至人们担心曾家在他手里破落。好在从三十五岁起他痛改旧习,勤苦犁田,“入而饲豕,出而养鱼”,多种经营,一年到头,无稍空闲。高嵋山“垄峻如梯,田小如瓦”,曾玉屏“凿石决壤”,将十几块小田土连接成一片大田地。几十年艰苦创业,终于使曾家经济状况逐渐改善。

公元 1811 年(嘉庆十六年)曾国藩出生时,家里有田地百余亩(4,家中有祖父母、父母、叔婶、大姐加上他共八口人,人均至少十二亩半。晚清中国人均田地学者的乐观估计是三亩,悲观估计仅为一点四亩,具体到嘉庆十七年,吴慧提供的数字是一点七一亩。也就是说,曾家人均土地是全国水平的七点三倍。

毛泽东的出生地与曾国藩家相距不远,出生时间较曾国藩晚八十二年。毛泽东在与斯诺谈话中说,“我家有十五亩田地,成了中农”,后来又买了七亩,“就有富农地位了”。人均五亩多地就算富农,这一几十年后的标准亦可略资参考。据此我们大致可以判断曾家的成分为小地主。曾国藩为曾玉屏作的《大界墓表》中说曾玉屏中年以后成为地方上的头面人物,经常修桥补路,救助孤贫[7]。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他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实力。这是曾家向绅士阶层进发的第一层基础。

曾玉屏对湘乡曾氏家族更大的贡献,是高瞻远瞩地供自己的儿子读书。

曾玉屏深知功名对光大家业的重要性。据族谱记载,曾玉屏并不是湘乡曾氏的第一个地主。事实上,在五六百年的历史中,曾氏一族也数度上升到小地主阶层,比如曾国藩的太高祖曾元吉就生财有道,在康熙、乾隆年间积聚了数千两的产业,置买了数百亩田地。然而由于没有功名做保障,这一短暂的地主地位很快被中国社会“诸子均分”习俗所打破:曾元吉晚年将家产均分给了六个儿子,自己只留下衡阳的四十亩田作为养老送终之用。六个儿子每人可以分到五十亩左右的田地,再次回落到中农阶层。

为防止曾家的富裕如曾元吉时代一样昙花一现,曾玉屏下定决心,一定要让自己的孩子博取功名。他一力负担起所有家业,供长子曾麟书从小读书,并且不惜代价“令子孙出就名师”,摆出一副破釜沉舟的架势。

在曾玉屏的严厉督责下,曾麟书“穷年磨砺,期于有成”。无奈他的天赋实在太差了,前后应考了十六次秀才,都失败了。直到四十二岁头发已经花白的时候,才“得补县学生员”。

虽然来得有点儿晚,然而这毕竟是曾氏家族史上破天荒的重大突破,值得大书特书。曾国藩回忆父亲生平至此,不觉叹道:“五六百载,曾无人与于科目秀才之列,至是乃若创获,何其难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范进中举后为何喜极而疯?如果你知道了举人的特权,你也会疯的!
曾国藩和洪秀全都是农民出身,都多次落榜,为何人生差异那么大?
秀才、举人、贡士、进士分别能当什么官,考中难度有多大?
古代举人和秀才的地位和待遇有什么区别?
屡试不第吕秀才,子曾经曰过:你真的了解科举吗?
清代官场的“大挑制度”:范进中举后能当什么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