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焊将”高凤林:超一流焊工,专为火箭焊接心脏

“3、2、1!点火!”

“吼——!!”

伴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长吟声,东风导弹发射成功,朝着设定好的坐标奔驰而去。大地因其而剧烈震动,悠远的长吟中,身穿军绿色军装的青年们挥动手中的衣帽欢呼着:“东风导弹成功发射了!”

图片源于网络

在距离不远的地方,有一个人面带微笑看着这一幕。他穿着一身蓝色的工作服,头上戴着黑色的焊接帽,一副刚刚从厂里出来的模样。旁边的人问他:“亲眼看着自己造的导弹飞上天是什么感觉?”

他却笑着回答:“感觉很好,非常自豪,非常幸福。还想再造出更多的导弹发动机,用汗水报效祖国!”

高凤林

这个穿着朴素笑容淳朴的男人,就是中国的一员“悍将”高凤林,北斗卫星、导弹、嫦娥月球探测器、载人航天火箭和长征新一代运载火箭的发动机上,都烙印着他的焊接轨迹。

这样一位大国顶级悍将,又是怎样炼成的呢?

误打误撞,邂逅一生“挚爱”

“他当时连续熬夜一个多月,有时候一天只睡一两个小时。就是为了攻克难关……”

高凤林

1990年,国家“七五”攻关项目中,为了突破一项熔焊难题,高凤林醉心于产品,为了精进机械半年未曾回家。被车间工人们戏称为“和产品结婚的人”,就连高凤林半年未见的妻子也调侃地说:“我哪敢比呀,产品才是他的一生挚爱!”

可谁能想到,这样一位赤子之心的工匠,是因为误打误撞,才进入焊接这一行的呢?

高凤林,1962年出生在河北东光一个贫困家庭,当时中国正处于三年自然灾害的末期,食物短缺,经常有人饿死街头。而高凤林的家中,有四个孩子,这使得一家人的生计都压在父亲的肩头。

高凤林

长期以来,一家人都靠着在菜市场捡来的菜叶存活。烂菜叶掺着糠面熬成“蔬菜粥”,就是孩子们难得的一顿美餐。是的,这样的美餐也不是日日都有的,大多数时候,高凤林和哥哥们要饿肚子。

高凤林五岁那年,父亲因为长期劳累撒手人寰,留下母亲艰难地带着四个孩子生活在世上。

高凤林

灾难已然过去,但一家人的日子却过得举步维艰。作为家中唯一劳动力的母亲不是知识分子,自然找不到什么正经工作,只能够靠着做针线活,省吃俭用养活着一家人

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高凤林从小就十分懂事,听话,时常帮助母亲做活,穿针引线。在日常中更是表现出了超出常人的聪慧。母亲眼见着他是块学习的料,便咬咬牙,抽出一部分钱供他上学。

高凤林

高凤林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他十分珍惜学习机会,在校期间,一直埋头书本之中。在此期间,培养了他对于祖国的热爱,他希望自己能够学习机械专业,将来操作大型设备,保卫祖国!

1978年,在读完高中后,高凤林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第七机械工业部一所技工学校。带着满腔热血,高凤林填报了机械专业作为第一志愿,希望能够操纵这大型设备大展拳脚。

但让高凤林没有想到的是,他被分配到的不是机械专业,而是电焊专业

高凤林

如此打击下,高凤林的高涨的热情一下子冷却了下来,那段时间,他对于未来的规划产生了些许迷茫,就连技能知识也落下了一大截。

老师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在经过和厂方的协调后,立刻安排了一次下厂参观。

见到真实的火箭焊机后,高凤林瞬间瞪大了眼睛。车间里一位师傅知道高凤林不乐意做焊接,还给他做起了心理工作:“后生仔,你别看不起焊接专业,焊接火箭的技术工人可是稀缺呢。”

高凤林

师傅说,焊接这个工作可谓是离钱最近的,使用的材料是德国进口的氩气,一瓶就要六万元,而且焊接工在导弹这一行可谓是相当重要,有的导弹90%以上的结构都要“仰仗”焊接工才能做到。师傅说得滔滔不绝,高凤林也彻底对焊接专业有了新的看法。

据师傅所说,因为氩气的珍贵,在焊接专业里最优秀的氩弧焊焊接人员,被叫做“金手银手”。

图片源于网络

得知自己进的专业是个“大热门”,高凤林的学习热情就来了。他回到学校后爆发出了远超之前的热情,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不仅很快追上了其他同学,还一跃成为了老师们眼中的尖子生。在一节专业课上,老师说:“想要成为火箭焊接师,除了用脑,还要有手上功夫。”

这句话彻底点燃了高凤林的练习热情,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学好焊接,成为火箭焊接工!

很快,第一次实习工作就展开了。

高凤林

第一次拿焊接枪,高凤林并没有比其他同学好多少。当他笨拙地拿起焊接枪夹住焊条,另一只手去拿防护面罩时。手中的焊接枪突然迸射出刺眼的火花,差点就焊到手,可把高凤林吓坏了,他后怕地关掉电源,坐在地上好一会才回过神。

高凤林没有放弃。

他回过神后,就从口袋里掏出了作业本和笔,暂时离开工位,开始了“偷师学艺”,一边记录着前辈们传授的经验,一边点头,好不容易掌握了要领,就回到自己的工位上继续操作。发动机焊接车间的工段长见到他态度认真,就夸赞道:“高凤林是颗好苗子!”

高凤林

这并非谬赞,高凤林确实花费了大心思。在记录了密密麻麻的好几页后,还将其总结为三字:“稳,准,匀。”

为了达成这个目标,高凤林改造了自己的生活,开始了长达几年的魔鬼训练:吃饭时拿着筷子练习送丝,喝水时就端着水缸练稳定,休息时就举着重物练习耐力,盯着一个物品眼也不眨地练习眼力,在手上绑沙袋,练习臂力和腕力。几乎所有的同学都觉得他是个怪人,但他们不知道,高凤林的心中只有那凌驾云霄的火箭。

高凤林

心有鸿鹄之志,高凤林岂能甘于平庸?

在残酷的训练下,高凤林果然取得了最佳的成绩,也真正地做到了稳、准、匀三个字。这无疑展露了他的坚定的决心和过人的意志。

1980年,高凤林以过硬的作业水平和优异的文化成绩从技工学校毕业,成为了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所的车间工人,如愿被分配到了火箭发动机焊接车间氩弧焊组。

能够分派到这里的人都是手上有真本事的,高凤林没有丝毫骄傲自满,跟在师傅们身边虚心学习,两年的时间内,他跟了四位师傅,如饥似渴地学习着知识。与此同时,他仍然不断地精进着技术。

1983年,“长征三号”火箭发动机研制在最后阶段出现了问题,高凤林踊跃提出自己的意见,帮助老前辈们打开了新的思路,并在之后和前辈们的沟通中承担焊接工作,成功解决了重大难题。也由此,让老前辈们看到了高凤林身上的闪光点。这也是高凤林真正开始挑起重担的原因。

图片源于网络

很快,属于高凤林的第一个技术挑战就来了。

一片匠心,为民族筑梦

1984年,此时的高凤林仅仅22岁

这时的211厂中,有一项支柱民品大型真空系列炉工段系统组项目。该项目是我国热处理工业的一段空白。由于技术被日本、美国等国家垄断,工业存在着很多问题,每年消耗着大量珍贵的原材料,生产出的产品合格率却仅仅只有35%

高凤林

高凤林就被分配到了这个项目中。组织给予了高凤林一个艰巨的任务:在半年后拿出一批合格的产品。

该产品是利用软钎焊加工的,而高凤林的专业是熔焊。这明显是一项跨专业的艰巨任务,但高凤林没有立刻回绝,而是一口答应了下来。他认为组织既然将该任务分配给他,就一定有着组织的道理。

高凤林(左一)

为了了解软钎焊的知识,高凤林开始了没日没夜地学习。他白天研究机组,晚上就住在图书馆中,还利用闲暇时间浏览专业技术网站。就这样,高凤林在历经数月后终于摸清了软钎焊加工的专业知识和原理。之后更是爆发出了远超常人的“天赋”——仅仅用了三个小时就直接完成了焊接组装任务,使得产品的合格率大幅度上涨。

仅仅如此,高凤林仍不满足,他在两个月里进行了上百次的实验,改进生产机组。最终将该产品的合格率提升到90%,超额完成任务。

高凤林

仅仅是这一项成就,每年就为国家节省了70万元的原材料。当成绩摆在大众面前时,高凤林收获了一众赞赏。这一战,让他在焊接技术领域可谓是一战成名!

但是这并没有使高凤林感到满足。

高凤林越发清晰地认识到,国家在发动机组方面的技术还不够成熟,需要改进和创新。而自己在这方面的知识储备还很浅薄。因此,在他取得了成绩之后没有时间享受飞向他的赞赏,反而力排众议,重新开始了“学徒”生涯。

高凤林

1988年,高凤林毅然离开211厂,来到首都联合大学学习机械制造和工艺,该学校有着自己的车间。他就白天在车间内观察学习,晚上将自己观察到的知识和机器的不足反复总结,结合书籍上的知识提出问题存在的诸多原因。四年间,高凤林如饥似渴地学习着新的知识,完善自己在机械方面的短缺。

高凤林时常一学就忘记时间,回过神来的时候经常已经是凌晨三、四点,再加上吃饭时候也捧着书籍草草对付。四年下来,发际线已经非常危险,但高凤林每每担忧过自己的头发后,下一次又会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无法自拔。

高凤林

可喜的是,他的辛苦并没有白费。

在一次技术比赛中取得了实操第一,理论第二的绝佳成绩,最后以优秀的成绩拿到了专科文凭,在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他又继续深造,完成了从本科到研究生的深度学习。

在掌握了最为先进的理论知识后,高凤林毫不犹豫地走上了实现自己价值,为国家打破技术难题的道路。在运载火箭的设计项目中,高凤林找出了以高强脉冲焊配合打眼补焊的最佳工艺措施;火箭首台发动机试验成绩不理想,在众人多年心血即将化为乌有的危急时刻,他不惧艰险,成功将大喷管推上试车台,保证了准时完成研制任务。

高凤林

由于航天产品的特殊,大多数航天人员都要在极为艰苦的环境下进行高强度的工作,在“长二捆”全箭震动塔的焊接操作中,高凤林顶着高达几百度的高温,进行着高难度的操作。由于一次小小的失误,高凤林的手上留下丑陋的疤痕,他也从来都不喊累,不喊疼。

他说:“航天精神的核心就是爱国,为国家流汗,是我一生的追求!”

为了给国家争一口气,即使是世界性的难题,高凤林也迎难而上。

图片源于网络

2006年,诺贝尔奖的得主丁肇中教授找到了高凤林,向他请教了当时的技术层面上几乎无解的难题。当时的议题是:关于AMS-02暗物质与反物质探测器的制造。原来,为了制造出这个东西,曾有十六个国家的科学家集合所有人的力量设计出了两份方案,但却迟迟无法通过国际联盟总部的评审。

要知道,暗物质即便是至今,也在科学界有着极高的地位。有科学家提出,它比分子还小,宇宙中处处充满着这种物质,它是揭开宇宙奥秘的关键。但如果探测不到,又何谈揭开奥秘呢?

丁肇中

毫无疑问,如果该仪器制造不出来,那就是一场对科学界的严重打击,当时,十六个国家的高等技术人员和科学家都急得抓耳挠腮。却丝毫想不出更好的办法,其中一位丁教授辗转打听到了高凤林,知道他对此有一定的研究,便请求他出手相助。

没人想到,这个难住了全世界科学家的技术难题,竟然被高凤林解决了!

高凤林经过初步研究之后指出,之前的两个方案按照传统控制方法确实无可挑剔,但仍然存在重大隐患。原来在制造该仪器时候需要用到低温超导磁铁,但由于设计,该物质的粘接性能极其低下,在仪器中根本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他提出新的设计方案,之后又耗费几天时间完善了该计划的方方面面。

高凤林

高凤林的设计方案通过了国际联盟总部的评审,给无数科学家和机械师打开了新的思路,一度震撼了科学界和机械界,这一下“中国悍将”高凤林彻底在国际上打出了名声。

高凤林的航天强国梦

在坚定地拒绝了外企的邀请后,高凤林的生活再次回到了正轨。那些对于普通人来说一生难以达到的荣誉,没有丝毫改变他的行为方式和坚定的心性。

高凤林

高凤林仍然坚守在基础岗位上,做着火箭的焊接工作,我国升天的火箭中,经过高凤林之手的焊接发动机就有近四成,随着我国逐渐强盛的国力,每一次火箭升天,高凤林都会远远看着,他感到十分骄傲:“这是我的国家,她现在的强大,也有我的一份努力!”

正是因为这种骄傲,让高凤林在岗位上奋战了四十二年,在我国重大攻关项目中,高凤林成功攻克两百多项难关。还填补了大型真空炉、钛合金自行车,超薄大型波纹管等多个领域的空白。高凤林认为,能够为国家尽可能多的做贡献,这就是他今生的价值所在。

高凤林

但为国家奉献了大半辈子后,这位老人逐渐意识到,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子子孙孙才是真正的“无穷尽也”!

国家的未来终究还是属于年轻人的。在不断前进,精进自己技术的同时,高凤林开始培养人才。

2011年,高凤林拿出自己的积蓄建立了一个人才育成基地。

高凤林

为了能够真正的培养出对国家有用的人,他可谓是煞费苦心。在对焊接工艺的传授方面,高凤林倡导“一带一”、“师带徒”,手把手地指导。帮助弟子走出误区,创造最佳焊接效果。

他从不藏着掖着,自己会多少就教给弟子多少,还帮助他们反复学习、巩固,以保证他们拥有最扎实的基本功!

在这样的耐心培养下,高凤林的班组可谓是人才辈出。前后拿下全国先锋号、全国优秀班组等多重荣誉。其中诞生了五名全国技术能手,还有一名中央企业技术能手和一名航天技术能手,高凤林时常教导自己的弟子:要尊重产品,尊重你工作的对象!

高凤林

在荣获奖项时,其中一位徒弟说:“我很幸运能跟着高师傅学习,高师傅敬业、不断钻研寻求创新的精神,是我们前进路上的一盏明灯,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

2016年。高凤林荣获第二届中国质量奖项。站在颁奖台上,高凤林仍然身穿一件半旧的工人服装,脸上挂着淡然却自信的笑容。

时至今日,高凤林已经拥有全国劳动模范、“最美职工”等诸多荣誉,近年来,几乎每一件我国的大国重器上都倾注着高凤林和许多工匠的心血。

高凤林获得荣誉

至今,六十岁高龄的他仍然奋战在一线,承担着我国重器发动机的生产,但工作量已经少了很多。他时常在工作之余在车间内走一走、看一看,为我国熔焊业未来培养着最中坚的力量。他的工作室内堆积着一整面墙的荣誉和勋章,那些闪闪发光的荣誉,承载着高凤林那对于航天强国的伟大梦想。想必今后,也将继承给新一代的青年。

纵观高凤林一生,95%的时间和精力都献给了航天事业,这是我国航天领域的大幸,但这使得这位他人之子,他人之夫彻底被工作占据,造成了对于家庭的严重缺席。

高凤林(右)

在妻子分娩时,母亲重病之时,高凤林都因为繁忙的工作而缺席。好在妻子和母亲都是通情达理之人,她们知道高凤林的远大志向,也表示支持,妻子会为高凤林操持着家庭,让他少担心,母亲也总是叮嘱他,好好干,不要辜负人民的期望!

2017年的时候,高凤林母亲因病入院。因为知道儿子正在参与一项重要任务,久久不敢叨扰。得知母亲的情况后,一封从高凤林手中寄出的家书让多少人湿润了眼眶,在信中,高凤林写道:“母亲重病,儿却在千里之外的大山中出差,愧疚之情溢于言表。”

高凤林

“儿祝愿你早日健康,看看我们的运载火箭一次次成功发射,看看航天对祖国昌盛起到的巨大作用。有您这样的伟大母亲,无数中国人的大国梦和航天梦一定能尽早实现!”

近年来,我国一件件举足轻重,震撼世界的成就背后,无不是有着像高凤林一样的爱国工匠努力奉献着。他们的埋头苦干成就了国家越发强盛的国力,使我国从航天大国飞跃为航天强国。未来,在更多大国工匠的精心雕琢下,我国还将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

图片源于网络

正如高凤林在家书中所说:只要中国的青年们,秉承着工匠精神一路向前。无论是大国梦,还是民族复兴,一定会有实现的一天。

中国崛起这一趋势,在工匠们的努力下,即将成为任何人也无法阻挡的事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为火箭焊接“心脏”,拒绝百万年薪,他是中国最牛的蓝领!
《大国工匠》第一集开播:揭秘中国火箭
大国工匠:高凤林
他的双手比机器还要精准,焊接界的天花板,我国一半的火箭靠它上天,你知道他的名字吗 #航天 #高凤林 #焊接
上世纪90年代,一些焊工专家指着火箭发动机上的200多处裂纹说“
2017年大国工匠人物事迹演讲稿1、2、3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