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90年西藏发现石碑,专家译解:唐代外交官“一人灭一国”真实存在

1990年6月,在西藏吉隆县宗嘎乡,村民们正在进行水渠建设。

他们准备炸掉一块大石头,这块大石头在当地被称为“神石”,上面还雕刻着一些古文字和图案。

宗嘎乡的老一辈人经常带着酥油,前往这块海拔4130米高的“神石”朝拜。

到了如今,“神石”上还有着一股酥油味儿,相传这块“神石”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

“神石”所在的山下流淌着一条季节性河流“鲁玛满久”。

当地的村民就打算修建水渠进行调节,于是便想着炸掉这块“神石”,但却在炸毁前发现了“神石”上的秘密。

在古代,宗嘎乡地处边陲,“神石”所在的位置,是在通向尼泊尔的马拉山。

这里的地理位置险要,而古人恰巧有在边陲立碑记事的习惯。

那这块“神石”究竟蕴含着什么秘密呢?

“神石”的玄机

接下来的发现让经验丰富的专家们都觉得不可思议。

这块“神石”,记录了唐代中西关系中,一件悬而未决的历史事实。

当时前往西藏宗嘎乡考察的,是川大考古教研室副主任霍巍。

宗嘎乡乡长罗桑接待了不远千里起来查考的霍巍,并告知了他,在附近有一块“神石”。

水渠的负责人刘书记是这样对霍巍说的:

“的确有这么一块石头,上面有些模模糊糊的汉字,大概是清代赵尔丰时期刻的吧,你们可以去看看重不重要,不要紧的话,过两天群众开渠就要把它给炸掉了。”

离开成都来到西藏的霍巍,正在执行为期三年的考察任务。

当知道这件事情之后,他决定无论真假,都应该亲自去看看。

凭借着自己的直觉,他觉得马拉山的“神石”一定暗藏玄机,说不定就记录了一些不为人知的历史故事。

霍巍的团队得到消息之后的第二天,就从吉隆县城向北出发。

大约行驶了四五公里,他们才来到“神石”所在的马拉山。

晃眼一看,这块“神石”已经被风化得不成样子了。

考察队成员很难从表面就看得出,这块石头上究竟雕刻着哪个朝代的文字。

原本以为这次考察要铩羽而归之际,霍巍却发现了“神石”的玄机。

起初霍巍还以为,这块“神石”就像戈壁随处可见的奇形怪状的石头一样,是风化形成的。

但是经过细心的观察,霍巍发现神石并不是一块石碑,而是山崖崖壁紧密相连的石刻。

这些石刻高度大约在一米左右,厚度大约在两厘米上下。

经过一系列的清理之后,石刻表面的污垢还有杂物都被一扫而光,文字也渐渐显露。

这些文字辨别不清楚朝代,只能肯定类似于古代的象形文字。

霍巍用手轻轻去触摸石刻,发现石刻上还带着一股酥油味儿。

根据宗嘎乡乡长莫桑的介绍,石刻上的酥油味儿是由于前人供奉留下来的。

酥油太多,加上风化很是严重,文字辨别不清楚,崔巍只好用着汽油喷灯,加上热水清洗,这才将表面的酥油清洗干净。

随着清洗工作的进行,石刻最初显露的几个字就让崔巍惊喜不已:

“维大唐显庆三年,大唐驭天下之。”

这无疑说明了石刻根本不是负责水渠的刘书记所说那样,是清代的产物。

唐代作为中国外交上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边陲石刻的记录肯定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

经过耐心细致的清洗工作后,石刻最初的面貌终于展现在了崔巍团队的面前。

石刻上的文字全部采用了楷书,每个字之间还用阴线作为方框的间隔。

这些文字一共排成了24列,共有着312个字。

石刻上还有几个隶篆字幅约5厘米见方的大字——“大唐天竺使出铭”。

“大唐天竺使出铭”石刻的年代十分久远,风化作用显著,石刻已经不能按照顺序通读。

对于这个文字表意并不连贯的石刻,崔巍也是运用了自身的专业知识,才能勉强解读。

一人灭一国

大唐显庆三年六月(公元659年),大唐使节按照当时皇帝的命令,出使古代天竺,在途中路经吉隆。

当时由于不远处就不再是大唐疆土,使节也是有感而发,记录了当时的心情。

而这位大唐使节,正是在史学界众说纷纭的王玄策。

王玄策此人备受史学界的争议,大家都不能拿出能服众的历史证据来。

相传,王玄策为当今河南洛阳人,生卒年不详,已经没有史料可以考证。

王玄策是唐朝时期的一位外交官,数次出使印度,有着丰富的外交经验。

他曾经担任了融州黄水县令,后升任朝散大夫,这个官职很是低微,只有五品。

而史学家争议的焦点便是,在贞观二十一年(647年),王玄策是否有着一人灭一国、不费一兵一卒就拿下印度的壮举。

当时王玄策接到了唐太宗的一道圣旨:

“着王玄策随卫尉府丞李义表,持节护送天竺使者回家。”

此前由于玄奘法师到天竺求取真经,让唐朝和天竺国有了外事往来。

在玄奘回到东土之后,天竺当时执政掌权的戒日王就即刻下令,组织使团访问大唐。

访问结束之后,唐太宗就下了这样一道御旨。

和王玄策一同护送戒日王使团的还有李义表,按照当时的路线,整个队伍经过吐蕃、泥婆罗(尼泊尔),继续向西便是天竺。

当时大唐的文成公主已经出嫁,和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喜结连理。

按照当时中原的传统礼节,王玄策等人即便执行护送任务,也要去拜见文成公主。

不过这次护送天竺使团回印度却没有那么太平,天竺内部发生了暴乱。

在天竺使团从长安出发之际,开创了戒日帝国盛世的戒日王已经驾鹤西去。

戒日王并没有选定继承人,膝下也没有一个儿子,而唯一的女儿已经远嫁。

印度长期实行种姓制度将人们生来就分为三六九等,阶级矛盾尖锐。

各个阶层之间的矛盾问题在戒日王掌权期间虽然有所缓和,但是戒日王死后就不断激化。

再加上戒日王在位期间为了笼络人心,让一些大地主对他唯命是从,就实行了分封制。

大地主捞到了很多好处,自然拥护戒 日王,但戒日王死后他们有钱有权,拥兵自重。

新的王朝在王玄策护送使团到达之前就已经建立,“中天竺”城邦的创建者阿罗那顺颁布召令,成为天竺新的统治者。

按照唐太宗的命令,王玄策等人不得干预天竺国内政,只需要把使团送回即可。

但是阿罗那顺却将王玄策一行人视作自己的敌人,不想与唐朝重修旧好。

这样的想法无疑很是荒谬,更何况阿罗那顺还派兵将使团隔绝在城外。

心高气傲的阿罗那顺下令,让一千多人的军队追击王玄策一行人。

阿罗那顺看中了王玄策一行人在从长安沿途向西的过程中收受的各国贡品。

王玄策和李义表一共只有三十人左右,很快便被俘虏,贡品也被收缴一空。

被俘后,王玄策和他的副将蒋师仁趁着夜色,在阿罗那顺手下看守不严的时刻,逃了出来。

而摆在王玄策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是即刻起身离开天竺,回到长安,向唐太宗禀报此事。

但是贡品丢失,整个使团的护送任务失败,狼狈不堪地回到长安定会受到重罚

而且按照原路返回,沿途的各个国家都会知道唐朝使团竟然被天竺洗劫一空。

丢了大唐的颜面,唐太宗一定会震怒。

第二条道路便是拼死向天竺进攻,利用大唐在周边的影响力借兵反抗阿罗那顺。

很明显第二条道路,王玄策一行人生还的希望更大,击败阿罗那顺,唐太宗甚至会重赏他们。

而且身为唐朝特使,王玄策手中的权利还是很大的。

打定主意要反抗阿罗那顺的王玄策,随即就来到了吐蕃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面前。

王玄策以国书的形式,向松赞干布借兵。

身为大唐公主,文成公主听说自家使团被抢劫,自然也是气不打一处来,极力支持出兵。

加上王玄策许诺,事成之后会给吐蕃大量金银财宝,所以松赞干布没有不借兵的理由。

王玄策从松赞干布那里借到了1200多名精兵,同时还在泥婆罗那里借来了7000余名骑兵。

靠着这样一支军队,当时正处在内乱,局势还不稳定的天竺很难抵抗着王玄策的攻势。

泥婆罗这次为了讨好唐朝,可谓是倾尽举国之力。

王玄策也并没有让吐蕃和泥婆罗失望,他将阿罗那顺打得落花流水:

“中天竺在四天竺之会,都城曰茶镈和罗城,滨迦毘黎河”。

《旧唐书》也有记载:

“策与副使蒋师仁率二国兵进至中天竺国城,连战三日,大破之,斩首三千余级,赴水溺死者且万人,阿罗那顺弃城而遁,师仁进擒获之。虏男女万二千人,牛马三万余头匹。于是天竺震惧,俘阿罗那顺以归。”

王玄策把阿罗那顺逼到了恒河流域,无可奈何的阿罗那顺只能泅水逃跑,但最终还是被蒋仁师擒获。

大唐没有折损一兵一卒,就将不可一世的阿罗那顺击溃,同时还带回了大量的金银珠宝。

唐太宗自然是大喜过望,直接让王玄策配享太庙,受后人敬仰。

后世猜疑

但是王玄策毕竟官职低微,虽然有唐太宗的御旨,但是在那个名家辈出的年代,史官的那支笔,对他的记载还是少了些许。

没有过多的记载,后人便对王玄策一人灭一国的历史事实有着很多猜疑。

许多学者认为这是杜撰而来,大家纷纷发表不同的意见。

部分学者选择相信《旧唐书》的记载,但是更多的学者对此存疑,认为他德不配位。

后世有一些学者猜测,王玄策虽然一战成名,让大唐威名远扬,但对于那时候的唐朝来说,王玄策的举动并未带来国家利益层面的好处。

当时天竺境内各个势力纷争不断,即便是没有王玄策来推翻阿罗那顺的统治,他的政权也注定不会长久。

天竺新的掌权者上台以后,一定会选择与当时还是世界大国的唐朝搞好关系,送来贡品。

而且按照当时唐朝的军事实力,周边国家几乎都不是如日中天的唐朝的敌手。

打赢这一次战争似乎在史官眼中,已经是见怪不怪的常事儿了。

所以唐太宗虽然按照惯例重赏了王玄策,但对于弹丸之地的天竺,似乎也没有过多的重视。

探究完这块“神石”所记录的故事之后,崔巍觉得,史学界关于王玄策是否是一人灭一国的争议,是时候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了。

在“大唐天竺使出铭”发现之前,史学界对唐代中西交往史知之甚少。

无论是关于王玄策的记录,还是当时大唐出使西域的路线——蕃尼古道,史学界都有着极大的争议。

就连崔巍自己都说:

“从清洗干净的石刻额题上,一排每字约5厘米见方的篆书也显露出来,虽然有些漫漶不清,但却可以准确地识读'大唐天竺使出铭’7个左书大字。直到这时,我们方才确信,眼前这通下半部已残的摩崖石刻,既不是一块西藏常见的宗教信拜物,也不是所谓赵尔丰所刻的石碑,而的的确确是一通唐代碑铭,”

虽然在当时王玄策的壮举并未获得统治者太多的关注,但是这些铭文作为唐朝与古代印度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者,有着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2001年6月25日,“大唐天竺使出铭”作为历史故事的载体,由于其文化含义深刻,被国务院批准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公元658年的古建筑,直到今天,也依然保存完好,受后人瞻仰。

-完-

参考资料

澎湃新闻《王玄策“一人灭一国”的故事,镌刻在这块碑上的真实历史》

中国文物报《西藏吉隆县境内发现<大唐天竺使出铭>摩崖石碑》

光明日报《霍巍教授畅谈中国古代文明的多元与融合》

西藏考古网《蕃尼古道上的考古发现》

编辑 | 不误小星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90年西藏发现石碑,专家译解文字后:王玄策“一人灭一国”是真的
大唐第一猛人,一人灭一国
「遥望西域」王玄策:一个失败者的史诗(二)
唐朝“战狼”王玄策“一人灭一国”,是因为他的祖国叫大唐
冷兵问答|大唐使臣真的能一人灭一国?详解王玄策平灭中天竺之战
转贴:大唐牛人---王玄策 作者:愤怒的佛〈原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