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福建燕山的黄姓蒙古后裔

福建省丰州镇燕山村,有着一座著名的祠堂,即“燕山黄氏家庙”,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其家庙始建于明正统二年(1437),面积709.7平方米,坐西向东,抬梁式木构架,三进十间张结构,庙面宽15米,门庭开三门,其面墙由辉绿岩石柱间夹精致的浮雕、影雕及花岗岩砌就。有四龙戏珠的圆窗,拱斗附饰飞龙彩凤木雕,面壁顶部有成组戏剧人物和飞禽走兽、花卉彩绘。侧门拱柱上有对联:“燕北山川钟间气,闽南德泽有遗思”。宽敞的天井种植有常青柏和桂树,花卉点缀其间,生机盎然。该家庙整体为明代建筑风格,现存主要为清代建筑,其为目前大泉州地区最著名的名祠之一。

走进内部,在其大殿右壁上有明代南京通政使司右通政黄河清撰写的“黄氏始祖祠堂碑记”,碑中记载这座家庙“楹以百计、椽以千计”。目前,该家庙内树立有102根柱,比泉州开元寺大雄宝殿(百柱殿)还多了16根。因此,燕山黄氏家庙又被称为“百柱庙”。正门匾额上的“黄氏家庙”,为明代著名书法家张瑞图墨宝。在此聚居的燕山黄氏村民和迁播繁衍台港澳及海外的数十万燕山黄氏后裔,以建祠堂和修族谱,维系共同的族群文化认同。但是,燕山黄氏家庙所祀始祖为元代蒙古族人答刺真。

答刺真,元代南安县著名地方官,进士出身,号“忠勇”,生于宋理宗淳祐六年(1246年),大兴人(元大都大兴县,今北京),宋末元初(1281年)时随元军入闽。元代大德年间(1297——1307年)升达鲁花赤。答刺真历任南安县尉、福州路海口总场总宪兵使等职。《南安县志》、《泉州府志》、《八闽通志》皆有其传略。答喇真有十位儿子,分别名为:长子沙裕,次子沙的,三海达,四安童,五武贤,六赛哥,七荣显,八漳童,九富童,十贵童。两位女儿,名为:玉小娘、福小娘。其十子分为十房,各自开基繁衍。长子沙裕和次子沙的返回北京燕山原籍,其余八子皆留于南安。

答刺真在福建为官时,德惠于民,深受百姓爱戴,他“以官为家,入籍南安”,于1326年在职任上去世,而后遗体移柩返回丰州。其墓合葬着他的夫人许氏、赵氏、海棠。该墓面积:13.35×7.3平方米。有“金水型”花岗岩墓碑、墓桌,墓前有石狮子,莲花柱栅等。墓碑楷书阴刻“黄氏始祖墓”五字,四周、两旁雕刻着一些特殊图案:有的似围幕,有的似鹿马,有的似星星,有的似蒙古包。专家解释,那些亦象征着“蒙古包,骆驼、马的形象”,那些图像即是草原上星光下的蒙古包夜景,此乃蒙古族墓葬特色。

答剌真及其子孙辈名字,大多为明显的蒙古族特色。黄氏族谱记载:其五房世系:“二世祖讳武贤,字思斋,号敬斋,即忠勇公之五子,拆居县(南安县,即今丰州)内,武荣铺,慈济宫南。……生子五,长野先,次和尚,三锁住,四定住,五保住。”;“三世祖讳保住,字希元,号元斋,国学生敬斋公之五子。生于元顺帝戊寅年……,卒于明永乐甲午年……。更多内容请关注黄氏大家族!长子观童,次子善童,三晏童,四旻童,五金童,六显童,七添童,八庚童,九癸童”。由此推断,至其太孙辈才可能渐有汉名出现。而其黄姓由来,始于元亡明兴的改朝换代期间,为表现其入乡随俗,也为自我保护,因而以其祖地大兴燕山为源头,取“燕山衍派”为堂号,改南安丰州居住地为“燕山”,取姓为“黄”,从而开始了至今700多年的家族繁衍史。

时光悠悠,700多年的岁月过去了,如今燕山黄氏后裔,在生活习俗上已和当地其它汉族居民几无差别,富有浓厚的闽南味道。每年元宵,黄氏家庙都要举办传统的元宵灯会。来自世界各地的黄氏后裔齐集,他们通过掷卦“博灯”,胜者赢得七星灯,象征赢得一年平安。在闽南话中,“灯”与“丁”谐音,“博灯”即祈求祖先保佑人丁兴旺。博得七星灯的村庄,会举行隆重的仪式将灯迎回来。黄氏家庙的元宵点灯习俗,目前为泉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为主的丰州元宵灯会因在大泉州地区起源最早,所以被称之为:泉州第一灯。

历史文化名城泉州曾被称为东方第一大港、东亚文化之都、世界宗教博物馆,在历史上以独特的包容性,形成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闽南文化。曾有学者说:“要研究中国的历史以及中外关系史,一定要到泉州。”以数百年历史文化积淀,燕山黄氏家庙的故事,也成为文化包容性的一个生动例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衍自元代蒙古族的燕山黄氏
不同凡响的燕山黄氏家庙!
元宵南安桃源村点亮“泉州第一灯”
福建泉州:燕山黄氏家庙
泉州历史网
南安姓氏人物(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